第53章 大王必命你接掌雍城兵权-《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大王在邯郸的十年饱受欺凌,宛如身处炼狱。

  所以,大王回国后表现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稳重。

  这十年间,始终有个女孩陪伴在侧,陪他度过艰难时光。

  大王回国后,那个女孩也随他到了咸阳。”

  “然而,自大王登基以来,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那女孩出身贫寒,地位低下,而当时的大王刚登基,手中无权,真正的权力掌控在太后、吕不韦和宗室手中。”

  “大王想要娶她为后,但所有人都反对,甚至让他颜面尽失。

  为了不拖累大王,这个女孩在大王即位不久后便离开咸阳,从此杳无音讯。”

  蒙武凝视着蒙恬,缓缓讲述十多年前的故事。

  “难怪大王这么多年都没有立后,即使郑夫人诞下长子扶苏,他也未曾立后。

  原来有这般缘由。

  大王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个与他共度难关的女人。”

  蒙恬恍然大悟地点点头,内心深受触动。

  没想到,秦帝国十余年前竟隐藏着这样一段秘事。

  十余年前,夏御医初入宫时,恰逢那女孩离开咸阳。

  起初,人们皆以为大王重用夏御医是因其医术超群,直至今日我才恍然大悟,宫中虽多名医,却无人能如夏御医般深受大王青睐,只因他是陪伴在大王身边女子的父亲。

  今日,我比朝堂众人更早洞察到权力深处的秘密。

  然而,此事万不可外泄,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难怪夏御医看向烟言和赵迟孩子的眼神与众不同,毕竟他可是赵迟的亲外祖父。

  蒙恬感慨之余,疑惑地问:“夏御医既已寻得至亲,为何不相认?还装作不识赵迟之父?”

  “你实在愚钝,确实够傻。”

  蒙武笑着摇头。

  “父亲,这其中难道有难言之隐?”

  蒙恬急切追问,眼中闪烁光芒。

  “大王多年未立皇后,心中念念不忘的正是赵迟之母,可见她在他心中的重要性。

  若大王得知赵迟之母已逝,后果难以想象。”

  “我随侍大王多年,即便面对嫪毐、吕不韦的压力,大王仍忍辱负重,终将二人击溃。

  但我知道,一旦大王知晓赵迟之母的死讯,必然震怒,届时秦帝国乃至天下都将为之震撼。”

  “因此,这也是夏御医不敢相认的原因,他深知大王的性格,而赵迟之母对大王来说,是最深的安慰。”

  蒙武感慨道。

  说实话,蒙武也为祖龙感到惋惜,命运对他实在太残酷。

  听罢蒙武的话,蒙恬全身一震,终于看清真相。

  若大王得知赵迟之母已故,必会雷霆震怒,整个秦帝国乃至天下都可能因大王的愤怒陷入混乱。

  统一天下的重任,恐怕难以完成。

  “父亲。”

  “此事绝不能让大王知道,否则局势不堪设想,我秦帝国多年的谋划也将付诸东流。”

  蒙恬焦急说道。

  “还需要你提醒吗?”

  蒙武不满地回应。

  “唉,现在我才明白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

  蒙恬长叹一声,顿悟。

  “这次事件对我们蒙家来说,也算一件好事。”

  蒙武嘴角微扬。

  蒙恬抬眼看向父亲。

  “这两年间,从赵迟参军至今地位显赫,我们父子待他不薄。

  而且李思屡次构陷赵迟,也多亏我们蒙家替他化解不少危机。”

  “赵迟夫妇深知我们的恩情,对我们父子感激不尽。”

  “原本想把赵迟培养为大秦的重要支柱,甚至超过武安君那样的名将。

  但如今看来,无心插柳的结果,或许并非塑造一名将军,而是成就一位……”

  蒙武情绪激动地说。

  今日方觉豁然开朗。

  天子之子赵迟,乃大王最钟爱女子所出,若其尚在人世,必为皇后亲子。

  作为大秦嫡长公子,他承袭正统血脉,身份尊崇无比。

  蒙恬笑着问父亲:“父亲,蒙家是否就此迎来转机?”

  蒙家竟培养出大秦嫡长公子,这无疑为其开辟了光明坦途。

  “胡闹!”

  蒙武沉声说道,“恬儿,我年事渐高,而你战功赫赫,才智过人。

  将来我退任后,大王必命你接掌雍城兵权。

  不过,你也需维系好与赵迟的关系。

  若赵迟与大王相认,其嫡长公子的身份将使他有望成为太子储君。”

  蒙武语重心长地继续说道:“只要我们扶持赵迟,蒙家就能重振荣耀。”

  这条路虽非刻意规划,但如今已显坦荡,蒙武决心不遗余力。

  “父亲放心,我辈始终支持赵迟,未来亦然。”

  蒙恬感慨,“身为嫡长公子,赵迟注定成为王位继承者,难怪他一入伍便表现超群。”

  蒙武冷笑:“李思行事荒谬,本想让烟言嫁与扶苏,使其攀附皇亲,却不知烟言早已与赵迟私定终身。

  他对赵迟多方刁难,甚至意图致其于死地,殊不知赵迟才是名副其实的储君人选,地位远高于扶苏。”

  “李思必将败北。”

  蒙武断言,“一旦赵迟身份确认或正式册封为储君,李思定会追悔莫及。”

  想到这里,蒙武放声大笑:“父亲所言甚是,我们终会看到李思懊悔不已。

  他构陷赵迟,如今深陷困境,只因其贪权枉法,连亲生女儿都可利用,竟还觊觎赵迟的后嗣,实在卑劣。”

  蒙恬附和:“确实令人齿冷。

  父亲说得对。”

  蒙武告诫道:“此事仅限你我父子知晓,切勿对外人提起,即使是心腹也不行。”

  蒙恬郑重承诺。

  于是父子二人离开李家村,返回雍城军营。

  这一经历让他们久久难以平静,需时间化解情绪。

  后山,夏无且独自来到赵迟母亲的墓前。

  望着眼前坟茔与石碑,他心中满是疑惑,但眼前景象不容置疑。

  墓碑上写着:“赵氏妻冬儿之墓,不肖子赵迟立。”

  夏无且喃喃自语:“阿房,你为何真的离去了?”

  “父亲寻找你十余年,你却选择弃世而去?正值壮年,为何如此?”

  “父亲多年未见你,你怎能如此决绝地离开他?”

  夏无且悲从中来,涕泪纵横,跪倒在地,几乎崩溃。

  白发送黑发的痛苦,他如何承受?

  哭声回荡在林间。

  山林深处的老村长,无论是在劈柴还是忙别的事,见到夏无且泣不成声时,先是愣了一下,随后无奈说道:“冬儿的父亲竟如此,白发送黑发,怎能承受?唉,终究要看冬儿自己了,不知她去了哪里?”

  “但她一心一意,只为赵迟那个孩子,母爱坚韧。”

  “唉。”

  一声长叹后,老村长转身离开,哭声在山林久久未散。

  良久之后。

  “阿房。”

  “你放心,我已经找到你了。

  从今以后,爹不会再离开你,我会留在村里,陪伴你、你的儿媳以及你的孙辈。”

  “直到你的儿子凯旋归来。”

  “你知道吗?”

  “你的儿子才华出众,他是你政哥哥的儿子,非常优秀,如今是大秦最年轻的上将军,地位崇高,统领数十万士兵。”

  “他对你的政哥哥也多有帮助。”

  “但是。”

  “阿房,你知道吗?”

  你这样离去,父亲该如何继续?政儿又该如何自处?

  “如果他知道你的去向,恐怕会疯掉,整个大秦,甚至天下,或许都会……”

  “你难道还不明白吗?”

  “现在父亲处境艰难,好不容易找到你,却不敢告诉你,因为一旦得知,后果难以预料……”

  夏无且独自跪坐在墓前,对坟冢低声絮语,这些年经历的所有事情,他一一诉说。

  他终于找到了女儿。

  但内心满是无法言表的无奈。

  ……

  视线转向。

  晋地之间。

  三国并立,如同金字塔一般,赵国居上,魏国居中,韩国在下,疆域相互接壤。

  起初,赵国与韩国并不直接相邻,但随着秦帝国势力迅速扩张,韩国成为了阻止秦军东进的前线国家,其安危关系到整个三晋地区的存亡,唇亡齿寒的道理显而易见。

  早年,三晋之主曾会盟并签订协议,决定以韩国对抗秦帝国,赵国与魏国全力协助。

  同时,赵魏两国划拨数十里土地给韩国,这不仅增强了韩国的实力,还使韩国的疆域与赵魏相连,形成三国联合抗秦的战略布局。

  这一举措也是赵魏两国为了避开王翦率领的主力进攻而采取的策略之一。

  通过暗中割让部分领土作为支援通道,他们确保了战略上的灵活性。

  不过,这条通道仅用于传递信息和调动兵力,禁止驻扎军队,完全服务于抗秦大局。

  此时,约两万精锐悄悄向赵国边城晋阳推进,其中包括骑兵和步兵。

  晋阳,位于赵魏韩交界的关键要塞,是赵国通往中原的门户。

  秦帝国占领韩国全境后,晋阳的防御力度大大提升,驻军增加到五万,以防秦军通过新开辟的路径发动突袭。

  这一部署出自赵国名将廉颇的计策,晋阳既是三晋联络的枢纽,也是保卫赵国都城邯郸的重要屏障,因此必须严加防守。

  长久的安宁终被打破,秦军依旧未能跨越防线抵达晋阳。

  守城的赵军渐渐懈怠,以为秦军不会选择进攻此地。

  即便真要攻打,也会从韩国方向入侵魏国,因为韩魏边境才是两国交界之处。

  城墙之上,巡逻的赵国士兵发现远处有大军缓缓逼近,立刻向千人将报告:“将军,前方有异动。”

  听完汇报,千人将快步登城,遥望见远处火光点点。

  凝神细看,他的眉心已深深皱起……

  火光映照下,赵国旗帜与盔甲尽收眼底,守城将士略感安心。

  “何须这般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