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骧一行清早出发,至夜间九时许,便已抵达柴桑府。
火轮船的速度,果然远非旧式帆船可比。
若在以往,木船免不得要在江中晃荡三两日,方能靠岸。而今朝发夜至,不过一日工夫。
当日恰逢农历冬月十五,天青云淡,一轮满月悬于苍穹,清辉洒落,照亮四野,也为夜行之人添了几分便利。
众人刚从柴桑码头下船,战争气息,就扑面而来。
清冷月光之下,数百名水师官兵正忙碌不休,将一箱箱炮弹、一袋袋粮草搬运至泊在江面的运输船上。
号令声、脚步声、货物落舱声杂沓交织,一片热烈景象。
在码头负责调度指挥的,正是水师军师钟礼芳。
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同志,见萧云骧突然到来,虽略显意外,却更多是惊喜,忙上前肃立敬礼。
萧云骧还礼后,却微皱眉头,直言相问:“老钟,前方的物资还没齐备?怎么这时还在运送炮弹?”
钟礼芳习惯性地捋了把长须,从容应答:“大王放心,前方炮台弹药充足。这批军资,是预备运往马当镇作储备的。”
“这两日天气晴好,夜里月明,正好催同志们多赶几趟。”
萧云骧闻言神色稍缓,又问起左靖西的去向。
得知左并未驻于柴桑城内,而是亲赴鄱阳湖东侧的湖口县,设置大营,便不再耽搁,率众上马,驰往湖口。
虽只短短数里路途,战争迫近的气息,却已无处不在。
月光下,可见一队队斥候轻骑驰骋往来,马蹄声碎,溅起尘泥;
远处丘陵上,临时垒起的烽火台静静矗立,如巨兽蛰伏;
更不时遇上几骑传令兵,自不同方向驰来,皆神色凝重、衣袍带风,朝着湖口大营疾奔而去,显然军情紧急、通讯频繁。
一行人未作停顿,直入军营深处。
中军大帐内灯火通明,却只见左靖西的幕僚刘蓉与几名参谋仍在值守。
数幅军用地图悬于帐中,一旁沙盘堆出山川形势,插满各色小旗及行军箭头。
参谋们接收,抄写,并往各部派发军情。
脚步声、低语声与纸张翻动声窸窣不绝。
角落火盆烧得正旺,不仅驱散着冬夜寒意,也烤着不知哪位参谋晾在一旁的湿衣。
蒸腾出的水汽,混杂着墨汁与帐内人多特有的气息,弥漫空中,沉闷而紧绷。
刘蓉听到卫兵报告萧云骧到来,先是一怔,随即苍白的脸上露出笑容。
刚要出帐相迎,萧云骧已掀帐而入,他赶忙上前行礼。
他身形瘦弱,加之连日劳碌,更显憔悴,往日明亮的眼睛,也透着疲惫。
萧云骧看见他的模样,率先开口问道:
“孟容,你身子本来就不结实,这么劳累,撑得住吗?”
刘蓉闻言,脸上微微一热,心中却是一暖。
此番青军和嘤弗人联合来犯,气势汹汹。
左靖西南下布置防务,留他在此居中协调。
这是他归顺西军后,正式参与的第一场大战,不免提起十二分精神,生怕被人看轻。
连熬数日,确实有些吃不消。
此时见萧云骧深夜赶来,刚一见面,却言笑从容,举止轻松,反倒先关心他的身体。
仿佛即将到来的大战,于他而言,并不多么紧张。
刘蓉不由暗自松了口气,也微笑着回应:
“让大王见笑了。左军师不在,我留在这儿,不敢懈怠啊。”
萧云骧走进帐中,接过参谋递来的热水喝了一口,问道:“左先生去哪了?”
经刘蓉禀报,萧云骧才知,因战场南北相隔有千里之遥,传讯不便。
左靖西便先往南部的抚州府,对第六军叶芸来面授机宜。预计三日后返回柴桑,再亲率第七军与水师,迎击北线之敌。
萧云骧听罢,并不觉意外,自己也就是为此而来。
左靖西用兵,素来谨慎,战前准备,务必周全,只是辛苦他来回奔波了。
于是他询问道:“孟容,将你们这一战的布置,仔细说给我听。”
刘蓉轻咳一声,引萧云骧至地图前,持竹鞭介绍起来:
“大王请看,此番清妖勾结洋人四路来犯,看似汹汹,实则各路人马强弱有别,用心不一。”
他先指向赣粤交界之处:“赣南一带,岭嶂重叠——大庾岭、九连山、大帽山迤逦连绵,行军艰难。”
“据探,两广总督叶名琛所部不过万人。若敢越岭北犯,第六军第十八师便足以凭险扼守,断其粮道,将其困死于赣南群山中,一举歼灭。”
竹鞭继而移向赣省中部,仍由青庭控制的绕州府与广信府:
“这一路是赣省巡抚陈启迈残部。此人自南昌败逃后,便龟缩此二地,且素好内斗,与两江总督骆秉彰、闽浙王懿德皆不相容。”
“故而兵员粮饷两缺。据军情局所探,其部仅五六千之众,装备陈旧,士气低迷。”
“加之若试图反扑南昌、抚州,必跨鄱阳湖及锦江、汝河等多条水系,而我水师雄踞江河,此一路实不足虑。”
说到此处,刘蓉细眉微蹙,语气转沉:
“此番攻防要害,实在北线二路:其一陆路,为骆秉彰自皖省徽州发兵,经祁门直扑马当,意图与洋人水陆合击,撕开我军江防。”
“其人一向知兵善战,麾下两万余众。自八月败退皖南后,一直厉兵秣马,又得洋人军火支援,复仇心切,战意最盛。”
他正待继续讲解联合舰队情况,萧云骧却抬手止住:“舰队情形我已清楚。只说你们打算如何迎敌?”
刘蓉定了定神,持鞭再指地图:“叶芸来之第六军分驻赣州、南安、宁都、建昌四府,专防粤闽之敌;”
“刘昌林之第七军,留第二十师驻守南昌、抚州,应对陈启迈;第十九师驻防马当镇,正面迎击骆秉彰;”
“第二十一师暂驻湖口,充作预备队。”
“水师方面,除王定邦率二十余艘战船,留守鄱阳湖,清剿清妖水师。”
“主力六千余人、战舰五十余艘,皆已集结马当江面,和岸防炮台配合,与洋鬼子决一死战。”
萧云骧注视地图良久,方问:“各路清妖,目前动向如何?”
刘蓉嘿嘿一笑:“战场辽阔,通讯不畅,于我不便,于清妖亦然。”
“他们四路齐发,实则难以协同。十日前探报,粤省叶名琛部正朝嘉应州移动,预计半月后,可能经平远县越山来袭;”
“饶州陈启迈,仍在城中踌躇,毫无出城迹象;唯独徽州骆秉彰与青庭钦差桂良,已于十二月二十三日,也即是昨日誓师出征。”
萧云骧追问:“徽州消息,传回此处需几天?”
“探子须潜行穿过敌控区,迂回隐蔽,最快也需三日。”
刘蓉继续解释:“但从徽州至马当,须先穿越皖南山区的徽杭古道,自祁门以下,又是河网密布。”
“即便骆秉彰求战心切,至少也需十五至二十日,才能抵近马当。”
“正因如此,左军师才敢先南后北。预计三日后,他就能返回北线主持。”
萧云骧思索片刻,忽以手指在地图上,从徽州划出一道弯曲的路线。
“若骆秉彰不走祁门,改由休宁,经婺源斜插景德镇,再自西南绕击马当侧背。这条路较为平坦,行军方便,你们如何应对?”
刘蓉成竹在胸,微笑道:“大王所虑极是。第二十一师从柴桑城出来,屯兵于此,正为防他这一手。”
“一旦敌军绕道景德镇,我部即可东出截击,断其迂回之路,护住马当侧翼。”
萧云骧见左、刘部署周详,各路预案俱已齐备,心下稍安。
此时,第二十一师师长唐训方及众军官闻讯,赶至中军大帐。来参见萧云骧,帐前一时人声熙攘。
众人见礼完毕,唐训方忙吩咐炊事备饭,给萧云骧及其卫队用饭。
萧云骧在帐中端着一碗米饭,边吃边吩咐:
“如今通讯迟滞,易误战机。明日我亲赴马当镇,指挥水师与第十九师,为你们守住北线。”
“你们须全力协助左先生,把中、南两线战事稳妥应对。”
诸将想起如今情报往来,动辄数日,确实易误事。而萧云骧亲临前线,更能鼓舞军心士气,自然无人反对。
身形高大的唐训方还叹道:“唉!若那电报线能早日铺通,何必如此奔波往来,军情瞬息即达!”
萧云骧深有同感:“技术人员培训、物料生产、工程施工,都不是短期能成的。”
“眼下渝州至江城一段,电报线尚在铺设。前几日我查看工期,还需一年才可完工。”
“这事急不得,有什么条件,就打什么仗吧。”
----------------------------------------------------------------------------------------
(注1、古今地名对照:嘉应州,即现在的广东梅州。
注2、本书日期统一采用阳历,农历会特别注明哈。)
火轮船的速度,果然远非旧式帆船可比。
若在以往,木船免不得要在江中晃荡三两日,方能靠岸。而今朝发夜至,不过一日工夫。
当日恰逢农历冬月十五,天青云淡,一轮满月悬于苍穹,清辉洒落,照亮四野,也为夜行之人添了几分便利。
众人刚从柴桑码头下船,战争气息,就扑面而来。
清冷月光之下,数百名水师官兵正忙碌不休,将一箱箱炮弹、一袋袋粮草搬运至泊在江面的运输船上。
号令声、脚步声、货物落舱声杂沓交织,一片热烈景象。
在码头负责调度指挥的,正是水师军师钟礼芳。
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同志,见萧云骧突然到来,虽略显意外,却更多是惊喜,忙上前肃立敬礼。
萧云骧还礼后,却微皱眉头,直言相问:“老钟,前方的物资还没齐备?怎么这时还在运送炮弹?”
钟礼芳习惯性地捋了把长须,从容应答:“大王放心,前方炮台弹药充足。这批军资,是预备运往马当镇作储备的。”
“这两日天气晴好,夜里月明,正好催同志们多赶几趟。”
萧云骧闻言神色稍缓,又问起左靖西的去向。
得知左并未驻于柴桑城内,而是亲赴鄱阳湖东侧的湖口县,设置大营,便不再耽搁,率众上马,驰往湖口。
虽只短短数里路途,战争迫近的气息,却已无处不在。
月光下,可见一队队斥候轻骑驰骋往来,马蹄声碎,溅起尘泥;
远处丘陵上,临时垒起的烽火台静静矗立,如巨兽蛰伏;
更不时遇上几骑传令兵,自不同方向驰来,皆神色凝重、衣袍带风,朝着湖口大营疾奔而去,显然军情紧急、通讯频繁。
一行人未作停顿,直入军营深处。
中军大帐内灯火通明,却只见左靖西的幕僚刘蓉与几名参谋仍在值守。
数幅军用地图悬于帐中,一旁沙盘堆出山川形势,插满各色小旗及行军箭头。
参谋们接收,抄写,并往各部派发军情。
脚步声、低语声与纸张翻动声窸窣不绝。
角落火盆烧得正旺,不仅驱散着冬夜寒意,也烤着不知哪位参谋晾在一旁的湿衣。
蒸腾出的水汽,混杂着墨汁与帐内人多特有的气息,弥漫空中,沉闷而紧绷。
刘蓉听到卫兵报告萧云骧到来,先是一怔,随即苍白的脸上露出笑容。
刚要出帐相迎,萧云骧已掀帐而入,他赶忙上前行礼。
他身形瘦弱,加之连日劳碌,更显憔悴,往日明亮的眼睛,也透着疲惫。
萧云骧看见他的模样,率先开口问道:
“孟容,你身子本来就不结实,这么劳累,撑得住吗?”
刘蓉闻言,脸上微微一热,心中却是一暖。
此番青军和嘤弗人联合来犯,气势汹汹。
左靖西南下布置防务,留他在此居中协调。
这是他归顺西军后,正式参与的第一场大战,不免提起十二分精神,生怕被人看轻。
连熬数日,确实有些吃不消。
此时见萧云骧深夜赶来,刚一见面,却言笑从容,举止轻松,反倒先关心他的身体。
仿佛即将到来的大战,于他而言,并不多么紧张。
刘蓉不由暗自松了口气,也微笑着回应:
“让大王见笑了。左军师不在,我留在这儿,不敢懈怠啊。”
萧云骧走进帐中,接过参谋递来的热水喝了一口,问道:“左先生去哪了?”
经刘蓉禀报,萧云骧才知,因战场南北相隔有千里之遥,传讯不便。
左靖西便先往南部的抚州府,对第六军叶芸来面授机宜。预计三日后返回柴桑,再亲率第七军与水师,迎击北线之敌。
萧云骧听罢,并不觉意外,自己也就是为此而来。
左靖西用兵,素来谨慎,战前准备,务必周全,只是辛苦他来回奔波了。
于是他询问道:“孟容,将你们这一战的布置,仔细说给我听。”
刘蓉轻咳一声,引萧云骧至地图前,持竹鞭介绍起来:
“大王请看,此番清妖勾结洋人四路来犯,看似汹汹,实则各路人马强弱有别,用心不一。”
他先指向赣粤交界之处:“赣南一带,岭嶂重叠——大庾岭、九连山、大帽山迤逦连绵,行军艰难。”
“据探,两广总督叶名琛所部不过万人。若敢越岭北犯,第六军第十八师便足以凭险扼守,断其粮道,将其困死于赣南群山中,一举歼灭。”
竹鞭继而移向赣省中部,仍由青庭控制的绕州府与广信府:
“这一路是赣省巡抚陈启迈残部。此人自南昌败逃后,便龟缩此二地,且素好内斗,与两江总督骆秉彰、闽浙王懿德皆不相容。”
“故而兵员粮饷两缺。据军情局所探,其部仅五六千之众,装备陈旧,士气低迷。”
“加之若试图反扑南昌、抚州,必跨鄱阳湖及锦江、汝河等多条水系,而我水师雄踞江河,此一路实不足虑。”
说到此处,刘蓉细眉微蹙,语气转沉:
“此番攻防要害,实在北线二路:其一陆路,为骆秉彰自皖省徽州发兵,经祁门直扑马当,意图与洋人水陆合击,撕开我军江防。”
“其人一向知兵善战,麾下两万余众。自八月败退皖南后,一直厉兵秣马,又得洋人军火支援,复仇心切,战意最盛。”
他正待继续讲解联合舰队情况,萧云骧却抬手止住:“舰队情形我已清楚。只说你们打算如何迎敌?”
刘蓉定了定神,持鞭再指地图:“叶芸来之第六军分驻赣州、南安、宁都、建昌四府,专防粤闽之敌;”
“刘昌林之第七军,留第二十师驻守南昌、抚州,应对陈启迈;第十九师驻防马当镇,正面迎击骆秉彰;”
“第二十一师暂驻湖口,充作预备队。”
“水师方面,除王定邦率二十余艘战船,留守鄱阳湖,清剿清妖水师。”
“主力六千余人、战舰五十余艘,皆已集结马当江面,和岸防炮台配合,与洋鬼子决一死战。”
萧云骧注视地图良久,方问:“各路清妖,目前动向如何?”
刘蓉嘿嘿一笑:“战场辽阔,通讯不畅,于我不便,于清妖亦然。”
“他们四路齐发,实则难以协同。十日前探报,粤省叶名琛部正朝嘉应州移动,预计半月后,可能经平远县越山来袭;”
“饶州陈启迈,仍在城中踌躇,毫无出城迹象;唯独徽州骆秉彰与青庭钦差桂良,已于十二月二十三日,也即是昨日誓师出征。”
萧云骧追问:“徽州消息,传回此处需几天?”
“探子须潜行穿过敌控区,迂回隐蔽,最快也需三日。”
刘蓉继续解释:“但从徽州至马当,须先穿越皖南山区的徽杭古道,自祁门以下,又是河网密布。”
“即便骆秉彰求战心切,至少也需十五至二十日,才能抵近马当。”
“正因如此,左军师才敢先南后北。预计三日后,他就能返回北线主持。”
萧云骧思索片刻,忽以手指在地图上,从徽州划出一道弯曲的路线。
“若骆秉彰不走祁门,改由休宁,经婺源斜插景德镇,再自西南绕击马当侧背。这条路较为平坦,行军方便,你们如何应对?”
刘蓉成竹在胸,微笑道:“大王所虑极是。第二十一师从柴桑城出来,屯兵于此,正为防他这一手。”
“一旦敌军绕道景德镇,我部即可东出截击,断其迂回之路,护住马当侧翼。”
萧云骧见左、刘部署周详,各路预案俱已齐备,心下稍安。
此时,第二十一师师长唐训方及众军官闻讯,赶至中军大帐。来参见萧云骧,帐前一时人声熙攘。
众人见礼完毕,唐训方忙吩咐炊事备饭,给萧云骧及其卫队用饭。
萧云骧在帐中端着一碗米饭,边吃边吩咐:
“如今通讯迟滞,易误战机。明日我亲赴马当镇,指挥水师与第十九师,为你们守住北线。”
“你们须全力协助左先生,把中、南两线战事稳妥应对。”
诸将想起如今情报往来,动辄数日,确实易误事。而萧云骧亲临前线,更能鼓舞军心士气,自然无人反对。
身形高大的唐训方还叹道:“唉!若那电报线能早日铺通,何必如此奔波往来,军情瞬息即达!”
萧云骧深有同感:“技术人员培训、物料生产、工程施工,都不是短期能成的。”
“眼下渝州至江城一段,电报线尚在铺设。前几日我查看工期,还需一年才可完工。”
“这事急不得,有什么条件,就打什么仗吧。”
----------------------------------------------------------------------------------------
(注1、古今地名对照:嘉应州,即现在的广东梅州。
注2、本书日期统一采用阳历,农历会特别注明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