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夜行黄沙岭-《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第二百一十七章,夜行黄沙岭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是的,这首词整体的氛围就是失意、悲凉、落寞的,也就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这两句有些轻狂,但也是回忆当年,和现在癫狂无奈。”

  “上阕写的还是好朋友要被复起了,下阙写的就是自已不如意,这该不是在暗示对方吧?”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来看,确实很像。但按照古代人的思维和写诗词的思维,那就纯粹不是了。再说了,辛弃疾人家什么地位,这个汤朝美又是什么地位?用得着辛弃疾去暗示他?”

  “确实,辛弃疾这个级别的官员复起,那绝对是朝廷大事了,不是谁谁谁就能决定的了!”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这里面需要解释一下的,就是翠奁(lián),意思是比喻湖水如打开的绿色梳妆镜,写湖光清澈秀美。后面两句,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这两句的意思书友们应该自已也能理解,以鸥鹭白鹤比喻主战派的同党。”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下阙则还是写田园生活,就不一一翻译了,最后一句,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计划栽柳,表现对田园生活的长期寄托,隐忍中透达观。”

  教授讲的很好,韩复来就放心了。

  继续码字。

  【夏夜难眠。】

  【辛弃疾带着幼子和两个仆人,乘舟沿槠溪南下,至灵溪口上岸。】

  【又步行经茅家岭、蔡家塘至黄沙岭。】

  【此行无事,单纯闲逛。】

  【已是半夜。】

  【明日就是夏至,月光亮的出奇,几乎不需要灯笼。】

  【辛弃疾沿着熟悉的小径往黄沙岭方向走去,脚步轻快得不像个四十多岁的人。】

  【路旁的稻田在月光下泛着微光,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看来今年会是个丰收年。】

  【忽然,一棵老槐树上传来扑棱棱的声响。】

  【辛弃疾抬头,只见一只乌鹊被月光惊扰,从枝头飞起,黑色的剪影掠过明月,消失在远处的林子里。】

  【清风徐来,带着白天太阳晒过的温暖,却又夹杂着夜露的清凉。】

  【辛弃疾深吸一口气,忽然听到树丛中传来蝉鸣。这倒稀奇——蝉多在白天鸣叫,夜蝉倒是少见。】

  【转过一个弯,稻田更加密集了。稻花的香气愈发浓郁,几乎让人微醺。】

  【辛弃疾索性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拔开酒壶塞子,仰头灌了一口。】

  【

  "呱——呱——

  "稻田里的蛙声此起彼伏,像是在争论什么。】

  【辛弃疾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它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今年的收成。】

  【他继续前行,酒意渐渐上头。抬头望天,银河横贯天际,但奇怪的是,只有零散的几颗星星格外明亮,其余的都隐没在月光中。】

  【忽然感到脸上一凉。】

  【一滴,两滴。】

  【雨点毫无预兆地落下来,辛弃疾慌忙起身。】

  【夏日的雨说来就来,转眼间已有倾盆之势。他环顾四周,记得这附近应该有个茅草搭的小店,是村民卖茶歇脚的地方。】

  【雨水模糊了视线,辛弃疾撑着伞,拉着幼子慢悠悠地前行。】

  【转过一片林子,忽然看见前方有微弱的灯光。一座低矮的茅屋矗立在社庙旁,正是记忆中的小店。】

  【他冲进茅檐下,浑身已经湿透。店内点着一盏油灯,一个农夫打扮的中年男子正在整理蓑衣。】

  【

  "店家,讨碗热茶……

  "辛弃疾话说到一半,突然愣住了。】

  【那农夫抬起头,两人四目相对,同时惊呼出声。】

  【

  "意直兄?

  "】

  【

  "辛大人?

  "】

  【张平张意直,是辛弃疾在临安时的同僚,曾在户部任职,后来因反对和议被贬。没想到竟在这荒村野店重逢。】

  【辛弃疾偶遇老友,开心不已,道,

  "什么大人不大人的,如今我不过是个种田的闲人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