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她对上官凝有什么偏见。
可这人就跟狗皮膏药一样,谢禛在哪她就要在哪。
她就在钦差府邸待了不过两天,就八面玲珑哄得那一堆副将参军喜笑颜开的,也不知道是给他们灌了什么迷魂汤。
原本那些跟着谢禛南征北调、整日板着脸写奏章、审军报的老家伙,一个个都油盐不进,虽然也认识了老半个月了,有几个甚至交情尚可,可宁时私下里同他们说个话还是带了几分拘谨之感的。
可上官凝来了不过半天功夫,便叫人家把谢大人书房外的小茶台都让了出来,自己倚在那里低声细语,连冬日院子里的枯竹都仿佛添了点温吞暖意。
而上官凝那张嘴也真是会说话,说起朝中文臣旧事引得堂下笑声连连,说到边地军务又字字落得稳妥妥当,偶尔提及谢禛,更是分寸极妙,带笑不语,叫人只觉得她识大体、懂分寸,虽敬不越礼,实则亲近之意溢于言表。
其中几个年纪略长的老官,私下还在茶后议论:“昔年翰林修史时,老夫还见过她陪着太常寺的人一道议稿,那时年纪轻轻已颇有见地。”
说着还特地往旁边某人处瞟了一眼,意味不明。
又有人叹,“要不是谢大人......罢了,风骨卓绝,谁人堪配。”
“......是咱们谢大人心不在俗务。”
另一位接着点头:“也不好说哟,这天底下若说谁能让谢大人动心,那也不是寻常人物可比,也不是上官大人的错处。”
“要我看也就上官大人了......”
“哎哟,说不得说不得——”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笑声里不乏揶揄,竟一时把那正经政事晾在了一旁。
在一旁正准备谈论城北病残的抚恤问题的宁某人:。。。。。。。
私议长官......这事儿可大可小。
但按三晋这群苦哈哈的官僚来讲,八卦已经是这段生涯中难得一见的快乐事情了。
很难不怀疑是不是前半年吃馒头咸菜吃出幻觉了,吃出八卦重度依赖了。
总之,这点私议按惯例来讲,不过是酒后一句闲话。
可......
听着怎么让人这么不舒服呢???
......
“诸位大人,若是无事,不如先看看城北的病残抚恤问题。”
她慢条斯理地将卷宗合上,语气不急不缓不咸不淡,仿若云淡风轻般。
这语气本身没什么,可她态度竟然十分坦然,面对如此劲敌又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样,诸人看着看着难免生出几分心虚。
原本还想再笑的众人瞧她神色,顿时心照不宣地咳了几声,装模作样地翻起手边的册子来。
可惜翻是翻了,谁也没翻出个所以然来。
毕竟此番激将法没落到实处,也没看到那个平素里惯是一副无所关心举重若轻的“仙师大人”吃闷醋的模样,诸位老油条便觉得有些浑身不爽利起来。
既然不爽利,自然胡思乱想,既然胡思乱想,就容易犯点低级错误。
那位刚夸完上官凝“文雅风流”的老参军手一抖,册子啪一声掉地上。
一刹室内安静。
宁时没有吭声,只低头替他把册子拾起,放在他案上,笑意浅浅:
“诸位既说谢大人心不在俗务,宁某人便斗胆替谢大人多操些俗务吧”
她笑容清浅,看上去真诚极了——只是那笑里含着几分春雪初融的冷意。
“既然诸位没商议的兴致,那明日巳时前,各位的城北抚恤初案,请一并送至我处。”
她轻轻抖了抖手中的卷宗:“格式统一、账目分明、补贴由何处调拨、军户与民户如何区分......细致一点。”
众人脸上的笑意顿时微妙了几分。
“这等事宁参军素来做得最好,咱们可比不上......”老程悄声咕哝。
“所以才请诸位亲自一试,”宁时笑容温温,“若觉太难,也可以晚一日交——不过那便不必来谢大人生辰宴了。”
此话一出,几人立刻表情复杂,犹豫与哀怨在眼神中此起彼伏。
“......巳时前就巳时前。”
“哎,年纪大了,赶个稿子当锻炼。”
“下官回去就写,宁参军可饶了我这把老骨头吧。”
宁时只是笑,并不说话,一副笑意吟吟的冰冷模样,于是众人一瞬心领神会,不一会儿功夫便做鸟雀散。
一会后室内可只剩焚香袅袅了,而这头的宁时翻开卷宗,重新落座,仿若无事发生般。
可惜她指节压在卷宗边缘,指头因为过分用力而泛起青白,眼角眉梢都写明白了三个字:
很不爽。
......
说到底,大多数早就跟着谢禛的人对这位“故人”都早存印象,见她忽地现身,还带着贺礼、笑意与从容,说是旧相知喜相逢也不为过。
可也总有人对上官凝的观感中等偏下,对其人颇有微词。
非要说的话。
一个字烦,两个字不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是找知杏了解过这位跟鬼一样突然来访的上官大人。
毕竟若论跟随谢禛的时日长久,无人能出这位自金陵随侍谢禛的大丫鬟之右了。
可却见知杏则神神秘秘地表示上官凝出身京城世家上官家,家族翰林、侍郎高官辈出,其父便是户部侍郎,而上官凝其人才华出众、温文尔雅,举止得体,能言善辩,精于词章,而上官凝之父又和谢禛之父有故交,自然是......
算了,宁时已经不想听下去了。
清晨,上官凝倚着谢禛书房廊下的窗,手里捧着一卷旧书,穿一身月白襦裙,软语轻笑:“昨夜偶得一段残诗,想必是时雍旧年所作。”
声音细柔婉转,还带点梦未醒的慵懒。
谢禛竟真的停了笔,侧头与她细细斟酌那句旧诗。
于是第十二次经过谢禛门前的某人直接就被上官凝气笑了。
她也是随口扯了一个什么公务也来横插一脚来着。
只是上官凝太不是人了,一看见她来了就开始扯四书五经的内容了。
什么“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用什么“礼不妄说人,不辞费”阴阳人,还往谢禛杯中添了一盏茶,说是“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宁时:。。。。。。
四书五经她哪里掰得过眼前这两位从小读书的正统文人政客,一个引经据典,一个点头继续引经据典,还时不时地拿她说的政务来调和一下满是书墨香的气氛。
调什么气氛,她又不是气氛组的!
于是只能是汇报完公务,故意曲解几句四书五经的意思,心生不满阴阳两句便转身离去。
不过某人无所察觉的是,她此来最关心的女子对上官凝的煞有介事地引经据典是无动于衷的,却反在她胡扯曲解时嘴角微扬。
不然怎么说知杏女士说的一点也不假呢。
谢禛不仅喜欢她来,还喜欢她身上那种不羁不滞之气。
可惜某人并不知道生性叛逆却不得不谨严奉理的谢时雍并不喜欢儒家正统的那一套,更是和上官凝止于友谊,却在这里黯然销魂。
可叹!
罢了。
不过左右她不想在上官凝这个玉面狐狸面前丢了份罢了。
她之前可以坦然地赖着不走,是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敢这么做而且得到默许的人。
可上官凝一来,这一切全都不一样了。
她作为旧友,许久不见叙旧久一点也是常事,正统性上已经完败。
宁时实在不愿意上赶着好像和她争风吃醋一般,显得既廉价又和可笑。
但这人是真的没完没了了。
午时,她随手执一壶刚泡的茶,踩着廊下暖阳走进内院,说是“在京中得了点西域来的雀舌香,想着时雍也许喜欢这等清新口味。”
谢禛放下公文,起身去接了茶盏,还温和地说了一句:“确实不负盛名。”
入了夜了,她也是不肯消停的。
宁某人披了披风站在走廊下想吹点风,刚靠上栏杆,就听见廊尽处传来细细碎碎的脚步声。
转头一看——上官凝笑意吟吟地眨巴着狐狸眼拎着灯笼和点心盒正往谢禛书房那边去,似乎隔着门还笑吟吟还说了句“时雍可歇息了?”。
......
那一整夜,她没怎么睡好。
想着某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并非。
单纯心烦得睡不着罢了。
上官凝出身世家,才华出众,与谢家家学渊源匹配、门当户对,是士大夫阶层公认的、能与她“堪配”的人物。
自己......则连自己是不是自己都说不清。
诚然她前后奔走,为三晋平定灾荒立下了汗马功劳,可,那多半是系统的“奇技淫巧”功劳罢......
无论是哪个人来,都是能带飞的局的。
.....
她竟不知自己何时成了一个拈酸吃醋的小心眼。
她很不习惯。
而且本来便心有郁结,噩梦连连,此人一来则弄得更是心浮气躁起来。
本来她道既然是故人来访,寒暄两回便走了。
不快也就一会儿的事情。
可这上官凝竟跟狗皮膏药一样天天来找谢禛,于是这恼怒之意前后连缀,仿佛没有尽头一般了。
比如此刻。
喜欢我不记得欠下许多情债
可这人就跟狗皮膏药一样,谢禛在哪她就要在哪。
她就在钦差府邸待了不过两天,就八面玲珑哄得那一堆副将参军喜笑颜开的,也不知道是给他们灌了什么迷魂汤。
原本那些跟着谢禛南征北调、整日板着脸写奏章、审军报的老家伙,一个个都油盐不进,虽然也认识了老半个月了,有几个甚至交情尚可,可宁时私下里同他们说个话还是带了几分拘谨之感的。
可上官凝来了不过半天功夫,便叫人家把谢大人书房外的小茶台都让了出来,自己倚在那里低声细语,连冬日院子里的枯竹都仿佛添了点温吞暖意。
而上官凝那张嘴也真是会说话,说起朝中文臣旧事引得堂下笑声连连,说到边地军务又字字落得稳妥妥当,偶尔提及谢禛,更是分寸极妙,带笑不语,叫人只觉得她识大体、懂分寸,虽敬不越礼,实则亲近之意溢于言表。
其中几个年纪略长的老官,私下还在茶后议论:“昔年翰林修史时,老夫还见过她陪着太常寺的人一道议稿,那时年纪轻轻已颇有见地。”
说着还特地往旁边某人处瞟了一眼,意味不明。
又有人叹,“要不是谢大人......罢了,风骨卓绝,谁人堪配。”
“......是咱们谢大人心不在俗务。”
另一位接着点头:“也不好说哟,这天底下若说谁能让谢大人动心,那也不是寻常人物可比,也不是上官大人的错处。”
“要我看也就上官大人了......”
“哎哟,说不得说不得——”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笑声里不乏揶揄,竟一时把那正经政事晾在了一旁。
在一旁正准备谈论城北病残的抚恤问题的宁某人:。。。。。。。
私议长官......这事儿可大可小。
但按三晋这群苦哈哈的官僚来讲,八卦已经是这段生涯中难得一见的快乐事情了。
很难不怀疑是不是前半年吃馒头咸菜吃出幻觉了,吃出八卦重度依赖了。
总之,这点私议按惯例来讲,不过是酒后一句闲话。
可......
听着怎么让人这么不舒服呢???
......
“诸位大人,若是无事,不如先看看城北的病残抚恤问题。”
她慢条斯理地将卷宗合上,语气不急不缓不咸不淡,仿若云淡风轻般。
这语气本身没什么,可她态度竟然十分坦然,面对如此劲敌又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样,诸人看着看着难免生出几分心虚。
原本还想再笑的众人瞧她神色,顿时心照不宣地咳了几声,装模作样地翻起手边的册子来。
可惜翻是翻了,谁也没翻出个所以然来。
毕竟此番激将法没落到实处,也没看到那个平素里惯是一副无所关心举重若轻的“仙师大人”吃闷醋的模样,诸位老油条便觉得有些浑身不爽利起来。
既然不爽利,自然胡思乱想,既然胡思乱想,就容易犯点低级错误。
那位刚夸完上官凝“文雅风流”的老参军手一抖,册子啪一声掉地上。
一刹室内安静。
宁时没有吭声,只低头替他把册子拾起,放在他案上,笑意浅浅:
“诸位既说谢大人心不在俗务,宁某人便斗胆替谢大人多操些俗务吧”
她笑容清浅,看上去真诚极了——只是那笑里含着几分春雪初融的冷意。
“既然诸位没商议的兴致,那明日巳时前,各位的城北抚恤初案,请一并送至我处。”
她轻轻抖了抖手中的卷宗:“格式统一、账目分明、补贴由何处调拨、军户与民户如何区分......细致一点。”
众人脸上的笑意顿时微妙了几分。
“这等事宁参军素来做得最好,咱们可比不上......”老程悄声咕哝。
“所以才请诸位亲自一试,”宁时笑容温温,“若觉太难,也可以晚一日交——不过那便不必来谢大人生辰宴了。”
此话一出,几人立刻表情复杂,犹豫与哀怨在眼神中此起彼伏。
“......巳时前就巳时前。”
“哎,年纪大了,赶个稿子当锻炼。”
“下官回去就写,宁参军可饶了我这把老骨头吧。”
宁时只是笑,并不说话,一副笑意吟吟的冰冷模样,于是众人一瞬心领神会,不一会儿功夫便做鸟雀散。
一会后室内可只剩焚香袅袅了,而这头的宁时翻开卷宗,重新落座,仿若无事发生般。
可惜她指节压在卷宗边缘,指头因为过分用力而泛起青白,眼角眉梢都写明白了三个字:
很不爽。
......
说到底,大多数早就跟着谢禛的人对这位“故人”都早存印象,见她忽地现身,还带着贺礼、笑意与从容,说是旧相知喜相逢也不为过。
可也总有人对上官凝的观感中等偏下,对其人颇有微词。
非要说的话。
一个字烦,两个字不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是找知杏了解过这位跟鬼一样突然来访的上官大人。
毕竟若论跟随谢禛的时日长久,无人能出这位自金陵随侍谢禛的大丫鬟之右了。
可却见知杏则神神秘秘地表示上官凝出身京城世家上官家,家族翰林、侍郎高官辈出,其父便是户部侍郎,而上官凝其人才华出众、温文尔雅,举止得体,能言善辩,精于词章,而上官凝之父又和谢禛之父有故交,自然是......
算了,宁时已经不想听下去了。
清晨,上官凝倚着谢禛书房廊下的窗,手里捧着一卷旧书,穿一身月白襦裙,软语轻笑:“昨夜偶得一段残诗,想必是时雍旧年所作。”
声音细柔婉转,还带点梦未醒的慵懒。
谢禛竟真的停了笔,侧头与她细细斟酌那句旧诗。
于是第十二次经过谢禛门前的某人直接就被上官凝气笑了。
她也是随口扯了一个什么公务也来横插一脚来着。
只是上官凝太不是人了,一看见她来了就开始扯四书五经的内容了。
什么“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用什么“礼不妄说人,不辞费”阴阳人,还往谢禛杯中添了一盏茶,说是“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宁时:。。。。。。
四书五经她哪里掰得过眼前这两位从小读书的正统文人政客,一个引经据典,一个点头继续引经据典,还时不时地拿她说的政务来调和一下满是书墨香的气氛。
调什么气氛,她又不是气氛组的!
于是只能是汇报完公务,故意曲解几句四书五经的意思,心生不满阴阳两句便转身离去。
不过某人无所察觉的是,她此来最关心的女子对上官凝的煞有介事地引经据典是无动于衷的,却反在她胡扯曲解时嘴角微扬。
不然怎么说知杏女士说的一点也不假呢。
谢禛不仅喜欢她来,还喜欢她身上那种不羁不滞之气。
可惜某人并不知道生性叛逆却不得不谨严奉理的谢时雍并不喜欢儒家正统的那一套,更是和上官凝止于友谊,却在这里黯然销魂。
可叹!
罢了。
不过左右她不想在上官凝这个玉面狐狸面前丢了份罢了。
她之前可以坦然地赖着不走,是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敢这么做而且得到默许的人。
可上官凝一来,这一切全都不一样了。
她作为旧友,许久不见叙旧久一点也是常事,正统性上已经完败。
宁时实在不愿意上赶着好像和她争风吃醋一般,显得既廉价又和可笑。
但这人是真的没完没了了。
午时,她随手执一壶刚泡的茶,踩着廊下暖阳走进内院,说是“在京中得了点西域来的雀舌香,想着时雍也许喜欢这等清新口味。”
谢禛放下公文,起身去接了茶盏,还温和地说了一句:“确实不负盛名。”
入了夜了,她也是不肯消停的。
宁某人披了披风站在走廊下想吹点风,刚靠上栏杆,就听见廊尽处传来细细碎碎的脚步声。
转头一看——上官凝笑意吟吟地眨巴着狐狸眼拎着灯笼和点心盒正往谢禛书房那边去,似乎隔着门还笑吟吟还说了句“时雍可歇息了?”。
......
那一整夜,她没怎么睡好。
想着某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并非。
单纯心烦得睡不着罢了。
上官凝出身世家,才华出众,与谢家家学渊源匹配、门当户对,是士大夫阶层公认的、能与她“堪配”的人物。
自己......则连自己是不是自己都说不清。
诚然她前后奔走,为三晋平定灾荒立下了汗马功劳,可,那多半是系统的“奇技淫巧”功劳罢......
无论是哪个人来,都是能带飞的局的。
.....
她竟不知自己何时成了一个拈酸吃醋的小心眼。
她很不习惯。
而且本来便心有郁结,噩梦连连,此人一来则弄得更是心浮气躁起来。
本来她道既然是故人来访,寒暄两回便走了。
不快也就一会儿的事情。
可这上官凝竟跟狗皮膏药一样天天来找谢禛,于是这恼怒之意前后连缀,仿佛没有尽头一般了。
比如此刻。
喜欢我不记得欠下许多情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