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越地区发展制糖业,和之前张苍提出的对百越之地进行经济打压的政策,核心精神是一样的。
都是削弱百越的独立性,打压控制百越经济,最终形成百越地区对荆楚中原的高度依赖。
张诚提出的办法是,将百越的田地都种上甘蔗,在岭南采蔗制糖,贩运到北方,然后再把荆楚的稻谷卖到岭南。
让岭南始终保持粮食的输入状态。
“甘蔗制糖……之前没有这个说法。”扶苏听着张诚的方略,提出这个问题。
“屈原的诗里说:胹(er)鳖炮羔,有柘浆些,说的就是甘蔗。臣下已经用旋翼机从林尘运送了一些甘蔗过来,在巩邑我已经榨汁制糖,得到了这些。”张诚从案几下取出一个木盒,打开看,里面是一坨一坨紫色的东西。
气味很好闻,有一种蜜一样的味道。
“臣下带着几个弟子,制作了一种压榨机,榨取甘蔗汁,熬煮炼制,就得到了这些糖。”张诚掰下来一小块,含在嘴里。赵杏儿也伸手过来掰下来一块。
这一盒糖在几个人之间流转,蒙恬、张苍都掰下一小块。连扶苏也尝了一点。
如蜜一样甜,气味很好。
“像蜜一样,这个会很贵吧?”张苍问。
“不会比稻米更贵。”张诚笑着说。
“什么意思?”张苍问。
“种好了,一亩地能出一万斤甘蔗。按照十比一的出糖,大概有一千斤糖……一斤糖的成本比麦子稻子差不到哪儿去。至于卖多少钱,这个还没研究过。”
虽然这个玻璃温室的人没几个,但是倒吸冷气的声音很响亮,一瞬间感觉这个温室里很凉快。
“这么好的东西,为何以前没有?”扶苏问。
“榨汁有难度。不过对机械系,这事儿并不难。我有电、有油,榨汁轻而易举。至于熬糖……眼下只是一个土法熬糖,技术还可以再精进一点,这糖最后可以如张村食盐一样洁白如雪,粒粒如沙。”张诚笑了。
满屋子的人都是识货的,如果糖可以如制盐一样,甘蔗田可就比得上铜矿一样,种甘蔗就跟种钱也没啥区别了。
“所以秉直你的方略是什么?”
“陛下在岭南开辟荒地为皇家耕地种植甘蔗,岭南农税不需要缴纳稻麦,只需要缴纳甘蔗就可以了。岭南的每一块地都种植甘蔗。雇佣土着种植甘蔗采收甘蔗,以稻麦和铜钱支付工钱,土着无需渔猎即可生活……”
“陛下在岭南设置皇家糖厂,榨汁熬糖,货通四方……”
岭南的土地都变成甘蔗田,岭南的土着都变成采蔗工,控制住土地和人口,岭南还有什么变数?
“所需极大啊!”扶苏叹息。这个策略看起来说得通,但是涉及到的土地、人口、工厂的投入、物流运输,还有商贸的风险。
“按照一亩田8000斤——80石,出糖率一成,加上燃料和加工费用,也不用算制糖成本,一石甘蔗60钱,臣下在桂林县建设制糖厂。陛下有多少田亩,臣下的诚记就采购多少,年初给一成定金,出糖后结清费用。”张诚饮一大口米酒。
一亩地收成5000钱,确实比稻麦收成都要高得多,种甘蔗的农民,买荆楚运过来的稻子,确实能吃饱饭。
赵杏儿已经开始掐指计算每亩成本、物流费用、零售价格、获利几何。不敢声张,连吸冷气都不敢。
“一石甘蔗100钱。”皇帝说。用眼角瞟着张诚,看张诚的反应,自己砍价是不是太凶残了一些?
张诚做了个深呼吸的动作:“陛下这个砍价有点狠,那么榨甘蔗的渣滓归臣下所有。”
“自然……”皇帝点头,虽然心知张诚要这甘蔗渣也必然有变钱的方法。又沉吟了片刻:“制糖厂皇家参股,5成股份!”
“臣请陛下实施专利法,臣要申请制糖技术专利……”张诚也假假的开始讨价还价。
“土人出山采蔗,人口聚集,为防止闹事,需有人弹压……”蒙恬插话。
“组织执法队,种植、开采季节进行弹压……其实诚记真金白银给钱,采蔗工人就不会闹事。”张诚说。
“桂林侯坐收田税商税,比太尉这个两千石的俸禄可要多得多……”张诚笑着说。
一场小小的宴会,到最后变成了一个财会人员的计算现场。张苍赵杏儿扯过好多纸张,在地图上规划甘蔗种植区、计算第一阶段开荒种蔗计划所需的土地、人口,估算每年采蔗收入,估算糖厂产量。
最后得到的数字,连赵杏儿都觉得看不下去了。
“这笔钱不能全由皇帝出,也不能全由皇帝内库收,还是由国库出资,收入归国库好一些。”张苍的眼睛也开始红了。
规划中的甘蔗田,大部分是新开辟的荒地。名义上是皇家所有。种植工采蔗工只不过是临时的劳动力。三成工钱足矣。诚记应诺的一石百钱的收购价,七成是地主所有。如果土地国有,那么在采蔗这一项上一年的收入,已经是全国租税的几倍了。
这么大一笔钱,不可能都让皇帝拿走,丞相要替朝廷争一下。
“朕取三成……”看到这么大的数字,扶苏皇帝也冷静不下来,强调内府有钱,内府花得起!
就皇帝占股份是两成还是三成这个问题,皇帝和丞相在席间展开了亲切的交流,风姿高贵的扶苏皇帝难得爆了粗口,而大儒张苍也失去了风度,脖子都变粗了。
蒙恬发着呆,他关注到的是,这么多甘蔗田,需要的劳动力也是极大的,靠土人根本解决不了,是不是把汉末的退伍兵送一些去种甘蔗?
赵杏儿面无表情一言不发。放在几案下面的手,都快被指甲掐破。张诚端到台面上的那些数字,倒不能说是假的,主要问题是,这糖的零售价格,都是张诚随口胡说。难道糖的价格真能和麦子一样?要知道一斗蜂蜜的价格都已经千钱。这甘蔗糖的价格再低,也不会少于百钱。一亩甘蔗出糖800斤,就是8万钱。真正的巨利在制糖、贩售这部分。种地才能得几个钱,值得皇帝丞相跟狗抢骨头一样争来争去?
如果大秦百姓,每个人每年吃半斤糖。三千万人,一年要吃掉一亿八千万斤糖。总价格就超过百八十亿……
要疯了。
讨价还价的结果,是形成了所谓“大秦糖业总行”的规划:
岭南开辟的荒地甘蔗园,朝廷占七成,皇家占三成——反正都是无主的土地!其余有主的农田,朝廷鼓励种植甘蔗、朝廷要求岭南耕田以每亩8000斤甘蔗的产量征税。二十税一,没有稻田能交得起400斤甘蔗的赋税。
桂林制糖厂的股份,国库占四成,皇家占两成,诚记提供技术和管理占三成,桂林侯蒙恬占股8厘,参与本次会议的丞相张苍也不能被孤立,右丞相张苍占股2厘。
作为攒这个方案的人,张诚独家获得甘蔗渣的处理权。
“巩侯,这个制糖厂的投资,要多少?”谈到这里的时候,皇帝才顾得上问一下这个宏大项目的总投资规模。说是占股,那都是要真金白银掏钱出来的。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出一个名头就占股两成。
“一万万钱。”张诚笑着说。
除了赵杏儿,每个人都倒吸冷气,感觉自己的钱包要被掏空。
都是削弱百越的独立性,打压控制百越经济,最终形成百越地区对荆楚中原的高度依赖。
张诚提出的办法是,将百越的田地都种上甘蔗,在岭南采蔗制糖,贩运到北方,然后再把荆楚的稻谷卖到岭南。
让岭南始终保持粮食的输入状态。
“甘蔗制糖……之前没有这个说法。”扶苏听着张诚的方略,提出这个问题。
“屈原的诗里说:胹(er)鳖炮羔,有柘浆些,说的就是甘蔗。臣下已经用旋翼机从林尘运送了一些甘蔗过来,在巩邑我已经榨汁制糖,得到了这些。”张诚从案几下取出一个木盒,打开看,里面是一坨一坨紫色的东西。
气味很好闻,有一种蜜一样的味道。
“臣下带着几个弟子,制作了一种压榨机,榨取甘蔗汁,熬煮炼制,就得到了这些糖。”张诚掰下来一小块,含在嘴里。赵杏儿也伸手过来掰下来一块。
这一盒糖在几个人之间流转,蒙恬、张苍都掰下一小块。连扶苏也尝了一点。
如蜜一样甜,气味很好。
“像蜜一样,这个会很贵吧?”张苍问。
“不会比稻米更贵。”张诚笑着说。
“什么意思?”张苍问。
“种好了,一亩地能出一万斤甘蔗。按照十比一的出糖,大概有一千斤糖……一斤糖的成本比麦子稻子差不到哪儿去。至于卖多少钱,这个还没研究过。”
虽然这个玻璃温室的人没几个,但是倒吸冷气的声音很响亮,一瞬间感觉这个温室里很凉快。
“这么好的东西,为何以前没有?”扶苏问。
“榨汁有难度。不过对机械系,这事儿并不难。我有电、有油,榨汁轻而易举。至于熬糖……眼下只是一个土法熬糖,技术还可以再精进一点,这糖最后可以如张村食盐一样洁白如雪,粒粒如沙。”张诚笑了。
满屋子的人都是识货的,如果糖可以如制盐一样,甘蔗田可就比得上铜矿一样,种甘蔗就跟种钱也没啥区别了。
“所以秉直你的方略是什么?”
“陛下在岭南开辟荒地为皇家耕地种植甘蔗,岭南农税不需要缴纳稻麦,只需要缴纳甘蔗就可以了。岭南的每一块地都种植甘蔗。雇佣土着种植甘蔗采收甘蔗,以稻麦和铜钱支付工钱,土着无需渔猎即可生活……”
“陛下在岭南设置皇家糖厂,榨汁熬糖,货通四方……”
岭南的土地都变成甘蔗田,岭南的土着都变成采蔗工,控制住土地和人口,岭南还有什么变数?
“所需极大啊!”扶苏叹息。这个策略看起来说得通,但是涉及到的土地、人口、工厂的投入、物流运输,还有商贸的风险。
“按照一亩田8000斤——80石,出糖率一成,加上燃料和加工费用,也不用算制糖成本,一石甘蔗60钱,臣下在桂林县建设制糖厂。陛下有多少田亩,臣下的诚记就采购多少,年初给一成定金,出糖后结清费用。”张诚饮一大口米酒。
一亩地收成5000钱,确实比稻麦收成都要高得多,种甘蔗的农民,买荆楚运过来的稻子,确实能吃饱饭。
赵杏儿已经开始掐指计算每亩成本、物流费用、零售价格、获利几何。不敢声张,连吸冷气都不敢。
“一石甘蔗100钱。”皇帝说。用眼角瞟着张诚,看张诚的反应,自己砍价是不是太凶残了一些?
张诚做了个深呼吸的动作:“陛下这个砍价有点狠,那么榨甘蔗的渣滓归臣下所有。”
“自然……”皇帝点头,虽然心知张诚要这甘蔗渣也必然有变钱的方法。又沉吟了片刻:“制糖厂皇家参股,5成股份!”
“臣请陛下实施专利法,臣要申请制糖技术专利……”张诚也假假的开始讨价还价。
“土人出山采蔗,人口聚集,为防止闹事,需有人弹压……”蒙恬插话。
“组织执法队,种植、开采季节进行弹压……其实诚记真金白银给钱,采蔗工人就不会闹事。”张诚说。
“桂林侯坐收田税商税,比太尉这个两千石的俸禄可要多得多……”张诚笑着说。
一场小小的宴会,到最后变成了一个财会人员的计算现场。张苍赵杏儿扯过好多纸张,在地图上规划甘蔗种植区、计算第一阶段开荒种蔗计划所需的土地、人口,估算每年采蔗收入,估算糖厂产量。
最后得到的数字,连赵杏儿都觉得看不下去了。
“这笔钱不能全由皇帝出,也不能全由皇帝内库收,还是由国库出资,收入归国库好一些。”张苍的眼睛也开始红了。
规划中的甘蔗田,大部分是新开辟的荒地。名义上是皇家所有。种植工采蔗工只不过是临时的劳动力。三成工钱足矣。诚记应诺的一石百钱的收购价,七成是地主所有。如果土地国有,那么在采蔗这一项上一年的收入,已经是全国租税的几倍了。
这么大一笔钱,不可能都让皇帝拿走,丞相要替朝廷争一下。
“朕取三成……”看到这么大的数字,扶苏皇帝也冷静不下来,强调内府有钱,内府花得起!
就皇帝占股份是两成还是三成这个问题,皇帝和丞相在席间展开了亲切的交流,风姿高贵的扶苏皇帝难得爆了粗口,而大儒张苍也失去了风度,脖子都变粗了。
蒙恬发着呆,他关注到的是,这么多甘蔗田,需要的劳动力也是极大的,靠土人根本解决不了,是不是把汉末的退伍兵送一些去种甘蔗?
赵杏儿面无表情一言不发。放在几案下面的手,都快被指甲掐破。张诚端到台面上的那些数字,倒不能说是假的,主要问题是,这糖的零售价格,都是张诚随口胡说。难道糖的价格真能和麦子一样?要知道一斗蜂蜜的价格都已经千钱。这甘蔗糖的价格再低,也不会少于百钱。一亩甘蔗出糖800斤,就是8万钱。真正的巨利在制糖、贩售这部分。种地才能得几个钱,值得皇帝丞相跟狗抢骨头一样争来争去?
如果大秦百姓,每个人每年吃半斤糖。三千万人,一年要吃掉一亿八千万斤糖。总价格就超过百八十亿……
要疯了。
讨价还价的结果,是形成了所谓“大秦糖业总行”的规划:
岭南开辟的荒地甘蔗园,朝廷占七成,皇家占三成——反正都是无主的土地!其余有主的农田,朝廷鼓励种植甘蔗、朝廷要求岭南耕田以每亩8000斤甘蔗的产量征税。二十税一,没有稻田能交得起400斤甘蔗的赋税。
桂林制糖厂的股份,国库占四成,皇家占两成,诚记提供技术和管理占三成,桂林侯蒙恬占股8厘,参与本次会议的丞相张苍也不能被孤立,右丞相张苍占股2厘。
作为攒这个方案的人,张诚独家获得甘蔗渣的处理权。
“巩侯,这个制糖厂的投资,要多少?”谈到这里的时候,皇帝才顾得上问一下这个宏大项目的总投资规模。说是占股,那都是要真金白银掏钱出来的。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出一个名头就占股两成。
“一万万钱。”张诚笑着说。
除了赵杏儿,每个人都倒吸冷气,感觉自己的钱包要被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