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尚未散尽,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血腥气和淡淡的消毒水气息。
曾经象征着权力巅峰的广场,此刻遍布弹坑、瓦砾和来不及清理的战斗痕迹。
然而,一面巨大的、鲜艳的红旗,已在主楼穹顶之上迎风猎猎招展!
它如同燃烧的火焰,宣告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黎明!
李云龙站在广场中央,脚下是浸染了无数忠魂热血的石砖。
他脱下了沾满征尘的军帽,露出花白而倔强的短发。
初升的阳光穿透稀薄的硝烟,洒在他刚毅而疲惫的脸上,也照亮了广场上肃立的、浑身血污却目光如炬的将士们。
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千头万绪的重任。
李云龙深知,攻克城池只是第一步,让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和岛上千万同胞回归安宁与秩序,才是真正的“收官”。
“命令各部!划分防区!彻底肃清城内残敌及武装匪徒!
设立检查站!实施宵禁!
对趁火打劫、制造混乱者,严惩不贷!”
荷枪实弹的巡逻队迅速走上街头,张贴安民告示,用带着各地口音的普通话安抚惊恐的民众:
“乡亲们不要怕!请待在室内,等待登记和救济!”
“命令工兵部队!优先抢修水厂、电厂、主要医院!保障基本民生!”
大型军用发电车轰鸣着开进市区,优先为医院、通讯枢纽和供水设施供电。
工兵们冒着余烬未熄的危险,抢修被破坏的自来水管道和变电站。
野战医院全力收治受伤的军民,不分敌我。
随军前进的地方工作队和政治部干部迅速展开工作。
临时成立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在相对完好的原市政府大楼挂牌。
广播里一遍遍播放着《告同胞书》和临时军管条例,
宣布废除旧政权的一切法令,建立人民新秩序,保障工商业正常运转,号召旧公职人员报到登记。
大批从大陆运来的粮食、药品、帐篷等紧急救援物资,通过刚刚疏通的港口和临时码头,源源不断运送抵达。
野战炊事班在街头架起大锅,熬煮热粥和姜汤,分发给饥饿的市民。
医护人员在街头设立临时医疗点。
一幕幕“箪食壶浆”的场景,迅速消融着隔阂与恐惧。
在初步稳定了台北局势后,李云龙没有忘记胜利的基石——那些长眠在滩头、在城镇、在巷战中的英烈。
“铸剑所”巨大的屏幕上,滚动着长长的、触目惊心的阵亡将士名单。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个破碎的家庭。
在广场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祭奠仪式。
李云龙亲自带领高级将领和士兵代表,向覆盖着军旗的烈士棺椁和巨大的英烈名册墙脱帽、鞠躬、默哀。
军乐队奏响低回的哀乐,枪声齐鸣,告慰忠魂。
李云龙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响彻广场:
“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宝岛光复了!我们…胜利了!”
“但是,这胜利,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你们的忠诚与牺牲!”
“你们的功绩,历史不会忘记!”
“安息吧,战友们!你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丰碑之上!”
牺牲的“影子”小组,被授予特等功和最高荣誉。
随着军管委员会的有效运作,全岛各地的抵抗迅速瓦解。
溃散的敌军或投降,或被歼灭。
地方势力纷纷表态归顺。
广播、报纸开始全面宣传政策与统一的意义。
几天后,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仪式在台北中山堂举行。
会场庄严肃穆。
各界代表(包括起义将领、地方士绅、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代表)济济一堂。
李云龙身着笔挺的将官服,胸前佩戴着累累战功勋章,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上台。
没有冗长的报告,李云龙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响彻会场,并通过广播传遍全岛:
“我宣布:自即日起,宝岛,回家了!”
“同胞们!从今往后,你们不再是孤悬海外的游子!
你们是祖国母亲不可分割的骨肉!
我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话音落下,会场爆发出经久不息、发自肺腑的掌声和欢呼!
许多人热泪盈眶。
这一刻,隔绝数十年的海峡,在精神和领土上,被彻底跨越!
完美收官的捷报,如同春雷,震撼了神州大地!
首都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
李云龙正伏案疾书,起草着最终的《总结报告》。
报告详细阐述了战役全过程、辉煌战果、巨大牺牲、宝贵经验以及对未来国防建设的启示。
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血与火的重量。
报告的最后部分,是关于功勋卓著人员的晋升与授勋建议。
报告正文中,他对自己只字未提。
写完,他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静谧的山林上,一片安宁祥和。
他知道,个人的荣辱得失,在大业面前,微不足道。
几天后。
“李云龙同志:总结报告已呈阅。
中上级高度评价并完全认可你及全体参战部队之卓越功勋!
经研究决定,召你即刻返京述职。
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李云龙望向天空。
他知道,此去首都,等待他的,将是国家对一位功勋宿将的最高肯定。
曾经象征着权力巅峰的广场,此刻遍布弹坑、瓦砾和来不及清理的战斗痕迹。
然而,一面巨大的、鲜艳的红旗,已在主楼穹顶之上迎风猎猎招展!
它如同燃烧的火焰,宣告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黎明!
李云龙站在广场中央,脚下是浸染了无数忠魂热血的石砖。
他脱下了沾满征尘的军帽,露出花白而倔强的短发。
初升的阳光穿透稀薄的硝烟,洒在他刚毅而疲惫的脸上,也照亮了广场上肃立的、浑身血污却目光如炬的将士们。
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千头万绪的重任。
李云龙深知,攻克城池只是第一步,让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和岛上千万同胞回归安宁与秩序,才是真正的“收官”。
“命令各部!划分防区!彻底肃清城内残敌及武装匪徒!
设立检查站!实施宵禁!
对趁火打劫、制造混乱者,严惩不贷!”
荷枪实弹的巡逻队迅速走上街头,张贴安民告示,用带着各地口音的普通话安抚惊恐的民众:
“乡亲们不要怕!请待在室内,等待登记和救济!”
“命令工兵部队!优先抢修水厂、电厂、主要医院!保障基本民生!”
大型军用发电车轰鸣着开进市区,优先为医院、通讯枢纽和供水设施供电。
工兵们冒着余烬未熄的危险,抢修被破坏的自来水管道和变电站。
野战医院全力收治受伤的军民,不分敌我。
随军前进的地方工作队和政治部干部迅速展开工作。
临时成立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在相对完好的原市政府大楼挂牌。
广播里一遍遍播放着《告同胞书》和临时军管条例,
宣布废除旧政权的一切法令,建立人民新秩序,保障工商业正常运转,号召旧公职人员报到登记。
大批从大陆运来的粮食、药品、帐篷等紧急救援物资,通过刚刚疏通的港口和临时码头,源源不断运送抵达。
野战炊事班在街头架起大锅,熬煮热粥和姜汤,分发给饥饿的市民。
医护人员在街头设立临时医疗点。
一幕幕“箪食壶浆”的场景,迅速消融着隔阂与恐惧。
在初步稳定了台北局势后,李云龙没有忘记胜利的基石——那些长眠在滩头、在城镇、在巷战中的英烈。
“铸剑所”巨大的屏幕上,滚动着长长的、触目惊心的阵亡将士名单。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个破碎的家庭。
在广场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祭奠仪式。
李云龙亲自带领高级将领和士兵代表,向覆盖着军旗的烈士棺椁和巨大的英烈名册墙脱帽、鞠躬、默哀。
军乐队奏响低回的哀乐,枪声齐鸣,告慰忠魂。
李云龙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响彻广场:
“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宝岛光复了!我们…胜利了!”
“但是,这胜利,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你们的忠诚与牺牲!”
“你们的功绩,历史不会忘记!”
“安息吧,战友们!你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丰碑之上!”
牺牲的“影子”小组,被授予特等功和最高荣誉。
随着军管委员会的有效运作,全岛各地的抵抗迅速瓦解。
溃散的敌军或投降,或被歼灭。
地方势力纷纷表态归顺。
广播、报纸开始全面宣传政策与统一的意义。
几天后,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仪式在台北中山堂举行。
会场庄严肃穆。
各界代表(包括起义将领、地方士绅、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代表)济济一堂。
李云龙身着笔挺的将官服,胸前佩戴着累累战功勋章,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上台。
没有冗长的报告,李云龙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响彻会场,并通过广播传遍全岛:
“我宣布:自即日起,宝岛,回家了!”
“同胞们!从今往后,你们不再是孤悬海外的游子!
你们是祖国母亲不可分割的骨肉!
我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话音落下,会场爆发出经久不息、发自肺腑的掌声和欢呼!
许多人热泪盈眶。
这一刻,隔绝数十年的海峡,在精神和领土上,被彻底跨越!
完美收官的捷报,如同春雷,震撼了神州大地!
首都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
李云龙正伏案疾书,起草着最终的《总结报告》。
报告详细阐述了战役全过程、辉煌战果、巨大牺牲、宝贵经验以及对未来国防建设的启示。
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血与火的重量。
报告的最后部分,是关于功勋卓著人员的晋升与授勋建议。
报告正文中,他对自己只字未提。
写完,他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静谧的山林上,一片安宁祥和。
他知道,个人的荣辱得失,在大业面前,微不足道。
几天后。
“李云龙同志:总结报告已呈阅。
中上级高度评价并完全认可你及全体参战部队之卓越功勋!
经研究决定,召你即刻返京述职。
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李云龙望向天空。
他知道,此去首都,等待他的,将是国家对一位功勋宿将的最高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