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总指!松山方向已完全肃清!通道打开!”
松山镇拿下了,通往台北的门户洞开了,但真正的炼狱,才刚刚开始。
斩首行动瘫痪了敌最高指挥,震慑了域外强权,争取了宝贵时间。
却也彻底激怒了残敌!
失去了“蜂巢”的全局指挥,敌残存的军事力量在恐慌中迅速收缩、重组,
依托这座拥有数百万人口的超级都市,构筑起一道由绝望和疯狂浇筑的“最后防线”。
敌最高领导人的贴身卫队(装备精良,狂热忠诚)和部分最死硬的嫡系部队,退守内城核心区。
从北部溃退下来的部分主力师、旅残部,在少数中高级军官的强压下,
依托四通八达的街道、密集的高楼大厦、复杂的下水道系统以及预设的街垒工事,分区划片,各自为战。
他们的战术明确:打巷战!打烂仗!
用每一栋楼、每一条街、每一片废墟消耗我军!
拖时间!等待渺茫的“外援”或国际干预!
大量溃兵、散兵游勇、甚至被煽动或裹挟的武装人员充斥在城市各个角落。
他们缺乏统一指挥,战术素养低下,但熟悉地形,手段残忍,制造恐慌和混乱,给我军推进和甄别带来极大困难。
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市,此刻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危机四伏的战争迷宫和血肉磨盘。
每一扇窗户后都可能藏着狙击手,每一个街角都可能埋着地雷,每一栋大楼都可能变成吞噬生命的堡垒。
李云龙的装甲矛头没有丝毫停留。
在松山镇硝烟未散之际,先头装甲部队如钢铁洪流般,沿着被打通的通道,隆隆开进市郊!
在城郊结合部相对开阔地带,装甲部队的推进尚算顺利。
敌零星的反坦克小组和迫击炮阵地,在坦克主炮的直瞄射击和伴随步兵的协同清剿下迅速瓦解。
装甲纵队如同楔子,狠狠钉入了台北的南部和西部城区。
然而,当部队真正深入高楼林立的市区主干道时,噩梦降临了!
宽阔的中山北路、忠孝东路等主干道,被层层叠叠的路障堵塞。
两侧高楼上的火力点(重机枪、无后坐力炮、火箭筒)居高临下,构成致命的交叉火网!
冲在最前面的59式坦克成为活靶子!
一辆坦克被从侧面高楼射出的火箭弹击中炮塔侧面,燃起大火;
另一辆压上反坦克地雷,履带被炸断,瘫痪在路中央,堵住了后续部队!
装甲步兵被迫下车,在坦克残骸和装甲车的有限掩护下,向两侧建筑发起冲击。
迎接他们的是从窗户、阳台射出的密集子弹和手榴弹!
冷枪手专门狙杀军官和机枪手。
爆破手抱着炸药包冲向路障或火力点,往往在密集火力下倒在半路。
火焰喷射器喷射的火龙在街道上肆虐,点燃了汽车残骸和临街店铺,浓烟滚滚,更增添了混乱。
战斗迅速演变为惨烈的逐楼争夺。
战士们组成战斗小组,用手榴弹开路,用冲锋枪和刺刀清理着每一个房间。
狭窄的楼梯间、黑暗的走廊、堆满杂物的房间,都成为生死搏杀的角斗场。
敌我双方士兵在近距离内疯狂对射、投弹、甚至白刃相搏!
伤亡急剧攀升。
面对惨烈的消耗和胶着的战局,李云龙在“铸剑所”内迅速调整战术:
“命令!装甲部队停止沿主干道无谓强攻!
以营、连为单位,利用小街巷、公园、甚至打通建筑物墙壁,实施多路渗透穿插!
将敌军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孤岛’!
重点切割内城核心区与外围的联系!”
“命令后续跟进的步兵主力师!
不要急于求成!
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清理!
一栋楼一栋楼地争夺!
肃清一片,巩固一片!
压缩敌活动空间!”
“命令政治部!动用一切手段!
战场喊话!散发传单!
广播敌最高指挥被歼灭的消息!
播放投降官兵的录音!悬赏缉拿死硬分子头目!
宣布对放下武器的官兵和民众予以宽大!”
心理战飞机在城市上空盘旋,高音喇叭播放着劝降通告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思乡歌曲。
……
战斗最惨烈的地方,莫过于内城核心区。
这建筑群已被改造成狰狞的堡垒。
门窗被钢板和沙袋封死,只留下射击孔。
广场上布满了反坦克三角锥、地雷和铁丝网。
四周的高楼上都部署了重火力点,构成环形防御。
负责主攻的特战旅一部精锐部队,在坦克和直瞄火炮的掩护下,发起了轮番冲击。
爆破手在火力掩护下,用成捆的炸药包炸开外围路障和工事,往往与敌同归于尽。
战士们顶着密集的弹雨,在广场开阔地上匍匐前进,每前进一步都有人倒下。
鲜血染红了广场的大理石地面。
……
就在进攻部队付出巨大代价,即将突入主楼的关键时刻,情报部门和渗透分队传来捷报:
成功定位并控制(或破坏)了多个预设的油库、煤气站破坏装置!
少量化学武器也被安全收缴!
敌“玉石俱焚”的毒计被粉碎!
……
随着外围阵地被一块块啃下,核心区被彻底孤立。
加上心理攻势的持续作用和“焦土”威胁的解除,敌军的抵抗意志终于开始崩溃。
内城外围区域,成建制的守军开始打出白旗投降。
军官丢弃部队化装潜逃。
核心区部分守军(非嫡系卫队)在军官带领下,发动小规模“起义”,调转枪口攻击死硬分子,或主动缴械。
激烈的枪声渐渐稀疏。
硝烟笼罩下的城市,满目疮痍。
街道上遍布弹坑、残骸和来不及收殓的遗体。
幸存的市民蜷缩在废墟中,惊恐地望着这支来自海峡对岸、浑身血污却纪律严明的军队。
李云龙踏上了这片土地,在各级将领的陪同下,来到了某广场前。
“报告总指挥!主楼残敌已肃清!敌‘领袖’在地下室…畏罪自戕!”
一名满脸烟尘的特战旅军官跑步前来报告。
李云龙微微颔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抬头望向天空,硝烟缝隙中,一缕金色的阳光刺破云层,洒在血染的广场上。
登陆作战、惨烈的滩头血战、残酷的城镇攻坚、惊心动魄的抗外援抉择、以及这炼狱般的巷战…终于,迎来了完美收官的曙光。
他缓缓抬起手,对着身边肃立的参谋,声音平静却蕴含着足以定鼎乾坤的力量:
“命令:…发报!”
“宝岛…光复!”
松山镇拿下了,通往台北的门户洞开了,但真正的炼狱,才刚刚开始。
斩首行动瘫痪了敌最高指挥,震慑了域外强权,争取了宝贵时间。
却也彻底激怒了残敌!
失去了“蜂巢”的全局指挥,敌残存的军事力量在恐慌中迅速收缩、重组,
依托这座拥有数百万人口的超级都市,构筑起一道由绝望和疯狂浇筑的“最后防线”。
敌最高领导人的贴身卫队(装备精良,狂热忠诚)和部分最死硬的嫡系部队,退守内城核心区。
从北部溃退下来的部分主力师、旅残部,在少数中高级军官的强压下,
依托四通八达的街道、密集的高楼大厦、复杂的下水道系统以及预设的街垒工事,分区划片,各自为战。
他们的战术明确:打巷战!打烂仗!
用每一栋楼、每一条街、每一片废墟消耗我军!
拖时间!等待渺茫的“外援”或国际干预!
大量溃兵、散兵游勇、甚至被煽动或裹挟的武装人员充斥在城市各个角落。
他们缺乏统一指挥,战术素养低下,但熟悉地形,手段残忍,制造恐慌和混乱,给我军推进和甄别带来极大困难。
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市,此刻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危机四伏的战争迷宫和血肉磨盘。
每一扇窗户后都可能藏着狙击手,每一个街角都可能埋着地雷,每一栋大楼都可能变成吞噬生命的堡垒。
李云龙的装甲矛头没有丝毫停留。
在松山镇硝烟未散之际,先头装甲部队如钢铁洪流般,沿着被打通的通道,隆隆开进市郊!
在城郊结合部相对开阔地带,装甲部队的推进尚算顺利。
敌零星的反坦克小组和迫击炮阵地,在坦克主炮的直瞄射击和伴随步兵的协同清剿下迅速瓦解。
装甲纵队如同楔子,狠狠钉入了台北的南部和西部城区。
然而,当部队真正深入高楼林立的市区主干道时,噩梦降临了!
宽阔的中山北路、忠孝东路等主干道,被层层叠叠的路障堵塞。
两侧高楼上的火力点(重机枪、无后坐力炮、火箭筒)居高临下,构成致命的交叉火网!
冲在最前面的59式坦克成为活靶子!
一辆坦克被从侧面高楼射出的火箭弹击中炮塔侧面,燃起大火;
另一辆压上反坦克地雷,履带被炸断,瘫痪在路中央,堵住了后续部队!
装甲步兵被迫下车,在坦克残骸和装甲车的有限掩护下,向两侧建筑发起冲击。
迎接他们的是从窗户、阳台射出的密集子弹和手榴弹!
冷枪手专门狙杀军官和机枪手。
爆破手抱着炸药包冲向路障或火力点,往往在密集火力下倒在半路。
火焰喷射器喷射的火龙在街道上肆虐,点燃了汽车残骸和临街店铺,浓烟滚滚,更增添了混乱。
战斗迅速演变为惨烈的逐楼争夺。
战士们组成战斗小组,用手榴弹开路,用冲锋枪和刺刀清理着每一个房间。
狭窄的楼梯间、黑暗的走廊、堆满杂物的房间,都成为生死搏杀的角斗场。
敌我双方士兵在近距离内疯狂对射、投弹、甚至白刃相搏!
伤亡急剧攀升。
面对惨烈的消耗和胶着的战局,李云龙在“铸剑所”内迅速调整战术:
“命令!装甲部队停止沿主干道无谓强攻!
以营、连为单位,利用小街巷、公园、甚至打通建筑物墙壁,实施多路渗透穿插!
将敌军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孤岛’!
重点切割内城核心区与外围的联系!”
“命令后续跟进的步兵主力师!
不要急于求成!
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清理!
一栋楼一栋楼地争夺!
肃清一片,巩固一片!
压缩敌活动空间!”
“命令政治部!动用一切手段!
战场喊话!散发传单!
广播敌最高指挥被歼灭的消息!
播放投降官兵的录音!悬赏缉拿死硬分子头目!
宣布对放下武器的官兵和民众予以宽大!”
心理战飞机在城市上空盘旋,高音喇叭播放着劝降通告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思乡歌曲。
……
战斗最惨烈的地方,莫过于内城核心区。
这建筑群已被改造成狰狞的堡垒。
门窗被钢板和沙袋封死,只留下射击孔。
广场上布满了反坦克三角锥、地雷和铁丝网。
四周的高楼上都部署了重火力点,构成环形防御。
负责主攻的特战旅一部精锐部队,在坦克和直瞄火炮的掩护下,发起了轮番冲击。
爆破手在火力掩护下,用成捆的炸药包炸开外围路障和工事,往往与敌同归于尽。
战士们顶着密集的弹雨,在广场开阔地上匍匐前进,每前进一步都有人倒下。
鲜血染红了广场的大理石地面。
……
就在进攻部队付出巨大代价,即将突入主楼的关键时刻,情报部门和渗透分队传来捷报:
成功定位并控制(或破坏)了多个预设的油库、煤气站破坏装置!
少量化学武器也被安全收缴!
敌“玉石俱焚”的毒计被粉碎!
……
随着外围阵地被一块块啃下,核心区被彻底孤立。
加上心理攻势的持续作用和“焦土”威胁的解除,敌军的抵抗意志终于开始崩溃。
内城外围区域,成建制的守军开始打出白旗投降。
军官丢弃部队化装潜逃。
核心区部分守军(非嫡系卫队)在军官带领下,发动小规模“起义”,调转枪口攻击死硬分子,或主动缴械。
激烈的枪声渐渐稀疏。
硝烟笼罩下的城市,满目疮痍。
街道上遍布弹坑、残骸和来不及收殓的遗体。
幸存的市民蜷缩在废墟中,惊恐地望着这支来自海峡对岸、浑身血污却纪律严明的军队。
李云龙踏上了这片土地,在各级将领的陪同下,来到了某广场前。
“报告总指挥!主楼残敌已肃清!敌‘领袖’在地下室…畏罪自戕!”
一名满脸烟尘的特战旅军官跑步前来报告。
李云龙微微颔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抬头望向天空,硝烟缝隙中,一缕金色的阳光刺破云层,洒在血染的广场上。
登陆作战、惨烈的滩头血战、残酷的城镇攻坚、惊心动魄的抗外援抉择、以及这炼狱般的巷战…终于,迎来了完美收官的曙光。
他缓缓抬起手,对着身边肃立的参谋,声音平静却蕴含着足以定鼎乾坤的力量:
“命令:…发报!”
“宝岛…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