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多月的精雕细琢,《一个都不能少》后期制作完成,李茂森在制片厂的小剧场里举办内部试映会。
由于试映会是临时决定召开,没有多少人知道,来现场参加试映会的人不多。
包括《一个都不能少》剧组和制作组十多位成员,汪厂长和两位副厂长,江姗和文学编辑部几位同志。
在电影快要开始放映时,谢铁丽、谢飞、田壮壮等几位导演过来说要看看片子。
李茂森不太想在电影没有完全制作好的时候叫同行们看。
可汪厂长闭着眼睛代替他答应了。
电影开始放映,一开始是刘敏涛跟随老村长进入小河村,即将成为代课老师的场景。
观众们在观看时表情淡漠,没有多少波动,有的人甚至表情严肃,像是警察在看犯罪证据。
到了片中小学生们出操升国旗唱国歌时,听着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老村长肃穆的眼神,还有那根光秃秃的旗杆。
很多人想笑又想哭。
“鲁东那边小学的条件真有这么差吗?”
江姗揉了揉眼睛侧身靠过来问。
“这条件差?真不差了,要是评比全国条件最差的一千所小学,小河村小学还评不上。”
李茂森在寻找片场时,见过十几处比小河村小学更差的学校,但为了防止有人批评他故意卖惨,损害国家形象,他才选了小河村这处不太破的学校。
“有时间我想去那里看看。”
江姗眨着湿漉漉眼睛看着他,后面没说出口的话是能不能陪她?
“可以啊。不过没那个必要,你去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不如赚钱了捐建几所小学,资助一些儿童。”
“我们一起好不好?”
江姗拉着他的手说。
“好!”
李茂森担心被她爸江淮延看到,悄悄抽出手掌挠挠头皮。
在升旗过后,小学生们开始上课。
刘敏涛才13岁,根本不会当老师。
她按照高老师的吩咐,每天在黑板上抄课文,随后关上房门,不准任何人出去。
可班上孩子们年龄都不大,正是胡闹的年纪,其中有个叫侯勇贵的捣蛋鬼三番四次闹事。
一次闹得凶了,刘敏涛和侯勇贵在教室里打起来,在打闹中把高老师留下的26根粉笔踩碎。
这段剧情比较轻松有趣。
可过了一会儿,侯勇贵当众朗读学习委员的日记,“……新来的魏老师,不像高老师那样爱惜粉笔,高老师经常跟我们讲...讲学校没钱,买不起很多粉笔,教育我们...爱惜粉笔,我是学习委员,每次都要帮魏老师收拾粉笔,我知道再小的粉笔头,高老师都舍不得扔掉,记得有一次,我把一个已经拿不住的粉笔头丢到墙角,过了一会儿,高老师看见了,就把它捡了回来,他用两个手指的指甲捏住粉笔头,在黑板上又多写了一个字……”
听到这段台词,很多上了年纪,吃过苦头的老人忍不住叹气。
江姗又捂着嘴巴,眼睛啪嗒啪嗒地落泪。
“你哭的时候真好看,可以去演琼瑶剧了。”
李茂森递给她两张纸巾,一张纸巾可能擦不干。
江姗白他一眼,把手放下来,偷偷掐他大腿肉。
在粉笔事件过去后,侯勇贵因为父亲早逝,母亲生病在床,家里欠了许多钱,他只能辍学去城里打工。
刘敏涛想到高老师离开前的叮嘱,班上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准备到城里找回侯勇贵。
可是没钱怎么办?
在学生的提议下,他们跑到村里砖厂搬砖挣路费。
13岁的刘敏涛带着二十多个十岁上下的小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跑去砖厂搬砖,像是郊游一样。
试映现场的氛围又活跃起来,大家看到孩子们搬砖,围堵砖厂老板要钱,一起喝可乐,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挺有趣的。”
中间座位上,田状状导演摸着下巴胡茬,“节奏搞的很好,调动情绪方面也做得不错,镜头设计,色彩搭配,好像都不错,啧,李茂森那个家伙好像有两下子。”
旁边李绍红导演点点头,“可不止两下子。我们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电影风格上多少会受到样板戏的影响,可他的剧情设计和演员们的表演丝毫没有样板戏的痕迹,风格新颖独特,这点很难得。”
谢飞导演摆摆手,“继续看吧,这才看到一半,很多导演前半部分做得不错,后半部分没坚持下去,搞得一塌糊涂。”
谢铁丽、夏钢等老导演皱着眉头,继续用严肃的表情看电影。
刘敏涛和学生们搬砖没能凑够路费。
在学生的帮助下,她混上客车去城里。
半路上刘敏涛被司机赶下车,她只好步行往城里走,走了半天,在路上遇到一个好心的司机,她搭上顺风车,顺利进城。
到城里后刘敏涛按照地址,到八里巷找侯勇贵。
大家松了口气。
刘敏涛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城里,这下总能找到人了吧?
结果却听说侯勇贵在火车站丢了。
剧情一波三折。
“怎么样,服不服?”
王晓帅用手臂碰了碰身边的同班同学导演张园。
当初李茂森到京城电影学院招人时,王晓帅也叫了张园,但张园说在筹备新电影,没时间干别的,实际上有点不看好李茂森这个新人导演的电影。
张园摸了摸胖脸,“是有点厉害。”
王晓帅对他的回答很不满意,“只是有点?就这叙事风格,清晰明了,老的少的都能看懂,我们这部电影用的演员全素人,一个专业演员也没有,还有我们拍完电影只用了16盘胶卷,总成本不到20万,给你二十万你能拍出来?”
“16盘胶卷?扯蛋吧,一百多分钟电影只用了16盘胶卷,这话说去谁也不相信。”
张园摇摇头。
“嘿,你这人...”
王晓帅想要据理力争,旁边娄烨叫他安静点,别打扰其他人看电影。
王晓帅闷闷不乐地闭上嘴巴。
刘敏涛在八里巷没有找到侯勇贵,她和孙志梅跑到火车站找,通过广播也没有找到。
观众们的心也跟着悬起来。
刘敏涛会不会放弃?
侯勇贵会不会回来?
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找到?
大家看到刘敏涛买纸笔写寻人启事,本以为这样做有用,可没等寻人启事写完,火车站里一个好心人告诉她没用,上面没有电话没有详细地址,即使有人看到侯勇贵也不会联系她。
大家的心又悬了起来。
接着路人建议刘敏涛去找电视台帮忙,在电视上一播,城里所有人都知道了。
大家又带着期待陪同刘敏涛来到电视台。
看到刘敏涛在电视台纠缠工作人员,在太阳底下询问从电视台出来的人是不是台长。
在逆境中,大家也看到了刘敏涛这个角色身上的闪光点。
“故事讲得好,人设塑造也不错,李茂森这小子真是个天才?”
副厂长胡启明摸着下巴说。
汪厂长没有回应,仍然面无表情地看着银幕,叫人看不出来他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刘敏涛来到电视台演播大厅,在她面对着镜头哭泣时,很多男人也没忍住用力眨眼睛。
江姗更是靠在李茂森肩膀上哭,快把他衬衫给哭湿了。
李茂森不忍心推开她,只好僵坐着一动不动。
在电影结尾,电视台采访车载着刘敏涛和侯勇贵回到小河村,还带来了很多热心人的捐款和书本、文具。
现场气氛又轻松起来。
最后孩子们拿出五颜六色的粉笔,一人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一块黑板也变得五颜六色。
电影结束。
啪啪啪!
不等字幕放映结束,王晓帅、娄烨、江姗等年轻人激动地鼓掌欢呼,其他人也跟着拍手。
现场气氛热烈。
只有右侧几位老导演和厂里领导没有鼓掌。
气氛显得有点尴尬。
由于试映会是临时决定召开,没有多少人知道,来现场参加试映会的人不多。
包括《一个都不能少》剧组和制作组十多位成员,汪厂长和两位副厂长,江姗和文学编辑部几位同志。
在电影快要开始放映时,谢铁丽、谢飞、田壮壮等几位导演过来说要看看片子。
李茂森不太想在电影没有完全制作好的时候叫同行们看。
可汪厂长闭着眼睛代替他答应了。
电影开始放映,一开始是刘敏涛跟随老村长进入小河村,即将成为代课老师的场景。
观众们在观看时表情淡漠,没有多少波动,有的人甚至表情严肃,像是警察在看犯罪证据。
到了片中小学生们出操升国旗唱国歌时,听着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老村长肃穆的眼神,还有那根光秃秃的旗杆。
很多人想笑又想哭。
“鲁东那边小学的条件真有这么差吗?”
江姗揉了揉眼睛侧身靠过来问。
“这条件差?真不差了,要是评比全国条件最差的一千所小学,小河村小学还评不上。”
李茂森在寻找片场时,见过十几处比小河村小学更差的学校,但为了防止有人批评他故意卖惨,损害国家形象,他才选了小河村这处不太破的学校。
“有时间我想去那里看看。”
江姗眨着湿漉漉眼睛看着他,后面没说出口的话是能不能陪她?
“可以啊。不过没那个必要,你去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不如赚钱了捐建几所小学,资助一些儿童。”
“我们一起好不好?”
江姗拉着他的手说。
“好!”
李茂森担心被她爸江淮延看到,悄悄抽出手掌挠挠头皮。
在升旗过后,小学生们开始上课。
刘敏涛才13岁,根本不会当老师。
她按照高老师的吩咐,每天在黑板上抄课文,随后关上房门,不准任何人出去。
可班上孩子们年龄都不大,正是胡闹的年纪,其中有个叫侯勇贵的捣蛋鬼三番四次闹事。
一次闹得凶了,刘敏涛和侯勇贵在教室里打起来,在打闹中把高老师留下的26根粉笔踩碎。
这段剧情比较轻松有趣。
可过了一会儿,侯勇贵当众朗读学习委员的日记,“……新来的魏老师,不像高老师那样爱惜粉笔,高老师经常跟我们讲...讲学校没钱,买不起很多粉笔,教育我们...爱惜粉笔,我是学习委员,每次都要帮魏老师收拾粉笔,我知道再小的粉笔头,高老师都舍不得扔掉,记得有一次,我把一个已经拿不住的粉笔头丢到墙角,过了一会儿,高老师看见了,就把它捡了回来,他用两个手指的指甲捏住粉笔头,在黑板上又多写了一个字……”
听到这段台词,很多上了年纪,吃过苦头的老人忍不住叹气。
江姗又捂着嘴巴,眼睛啪嗒啪嗒地落泪。
“你哭的时候真好看,可以去演琼瑶剧了。”
李茂森递给她两张纸巾,一张纸巾可能擦不干。
江姗白他一眼,把手放下来,偷偷掐他大腿肉。
在粉笔事件过去后,侯勇贵因为父亲早逝,母亲生病在床,家里欠了许多钱,他只能辍学去城里打工。
刘敏涛想到高老师离开前的叮嘱,班上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准备到城里找回侯勇贵。
可是没钱怎么办?
在学生的提议下,他们跑到村里砖厂搬砖挣路费。
13岁的刘敏涛带着二十多个十岁上下的小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跑去砖厂搬砖,像是郊游一样。
试映现场的氛围又活跃起来,大家看到孩子们搬砖,围堵砖厂老板要钱,一起喝可乐,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挺有趣的。”
中间座位上,田状状导演摸着下巴胡茬,“节奏搞的很好,调动情绪方面也做得不错,镜头设计,色彩搭配,好像都不错,啧,李茂森那个家伙好像有两下子。”
旁边李绍红导演点点头,“可不止两下子。我们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电影风格上多少会受到样板戏的影响,可他的剧情设计和演员们的表演丝毫没有样板戏的痕迹,风格新颖独特,这点很难得。”
谢飞导演摆摆手,“继续看吧,这才看到一半,很多导演前半部分做得不错,后半部分没坚持下去,搞得一塌糊涂。”
谢铁丽、夏钢等老导演皱着眉头,继续用严肃的表情看电影。
刘敏涛和学生们搬砖没能凑够路费。
在学生的帮助下,她混上客车去城里。
半路上刘敏涛被司机赶下车,她只好步行往城里走,走了半天,在路上遇到一个好心的司机,她搭上顺风车,顺利进城。
到城里后刘敏涛按照地址,到八里巷找侯勇贵。
大家松了口气。
刘敏涛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城里,这下总能找到人了吧?
结果却听说侯勇贵在火车站丢了。
剧情一波三折。
“怎么样,服不服?”
王晓帅用手臂碰了碰身边的同班同学导演张园。
当初李茂森到京城电影学院招人时,王晓帅也叫了张园,但张园说在筹备新电影,没时间干别的,实际上有点不看好李茂森这个新人导演的电影。
张园摸了摸胖脸,“是有点厉害。”
王晓帅对他的回答很不满意,“只是有点?就这叙事风格,清晰明了,老的少的都能看懂,我们这部电影用的演员全素人,一个专业演员也没有,还有我们拍完电影只用了16盘胶卷,总成本不到20万,给你二十万你能拍出来?”
“16盘胶卷?扯蛋吧,一百多分钟电影只用了16盘胶卷,这话说去谁也不相信。”
张园摇摇头。
“嘿,你这人...”
王晓帅想要据理力争,旁边娄烨叫他安静点,别打扰其他人看电影。
王晓帅闷闷不乐地闭上嘴巴。
刘敏涛在八里巷没有找到侯勇贵,她和孙志梅跑到火车站找,通过广播也没有找到。
观众们的心也跟着悬起来。
刘敏涛会不会放弃?
侯勇贵会不会回来?
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找到?
大家看到刘敏涛买纸笔写寻人启事,本以为这样做有用,可没等寻人启事写完,火车站里一个好心人告诉她没用,上面没有电话没有详细地址,即使有人看到侯勇贵也不会联系她。
大家的心又悬了起来。
接着路人建议刘敏涛去找电视台帮忙,在电视上一播,城里所有人都知道了。
大家又带着期待陪同刘敏涛来到电视台。
看到刘敏涛在电视台纠缠工作人员,在太阳底下询问从电视台出来的人是不是台长。
在逆境中,大家也看到了刘敏涛这个角色身上的闪光点。
“故事讲得好,人设塑造也不错,李茂森这小子真是个天才?”
副厂长胡启明摸着下巴说。
汪厂长没有回应,仍然面无表情地看着银幕,叫人看不出来他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刘敏涛来到电视台演播大厅,在她面对着镜头哭泣时,很多男人也没忍住用力眨眼睛。
江姗更是靠在李茂森肩膀上哭,快把他衬衫给哭湿了。
李茂森不忍心推开她,只好僵坐着一动不动。
在电影结尾,电视台采访车载着刘敏涛和侯勇贵回到小河村,还带来了很多热心人的捐款和书本、文具。
现场气氛又轻松起来。
最后孩子们拿出五颜六色的粉笔,一人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一块黑板也变得五颜六色。
电影结束。
啪啪啪!
不等字幕放映结束,王晓帅、娄烨、江姗等年轻人激动地鼓掌欢呼,其他人也跟着拍手。
现场气氛热烈。
只有右侧几位老导演和厂里领导没有鼓掌。
气氛显得有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