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我们看讲义丁二:菩提心。
净土宗的修学是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当我们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是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有内在的心灵力量,有外在的佛陀力量。心力、佛力的一种交互作用,乃至于最后达到感应道交。心力跟佛力的结合,佛陀扮演的是一种被动配合的角色,我们的心力是主动的角色。就是我们的心态准备到什么程度,佛陀就给我们相应的功德。它的关键是心力来带动佛力,不是佛力来带动心力。如果佛力可以带动心力,佛教的因缘观就错误了,不是“一切唯心造”了,那是他生的思想,所以佛法一定是内因缘去带动外因缘的。同样提起一句佛号,你心态的准备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们大致上分成两块:第一种是属于善念式的念佛;第二种是属于善根式的念佛。
什么是善念式的念佛?有一种人念佛的时候,他不调伏妄想、不调伏心中的爱取。佛也念,娑婆世界该攀缘,也攀缘。这种情况你就不能带业了,你会去刺激业力,这个业你带不了,到临终的时候,会被业力带走继续流转。所以,佛号可能变成人天福报,有可能会创造第二生的快乐、第三生的痛苦。善念式的念佛是非常危险,你没办法成功调伏你的颠倒妄想。
我们提倡的什么呢?叫善根式的念佛。善根式的念佛,提起佛号的时候,你的内心有三种力量来面对妄想:
第一个调伏力。你必须透过无常观跟苦谛观,调伏过去所留下的贪爱影像,把它慢慢放下来,用出离心来调伏爱取。
第二个引导力。我们要成功的把每一句佛号,往佛道引导、往众生引导,待会会说到菩提心,你要引导佛号往广大的因缘去跑,成就甚深广大的功德。
第三个安住力。你的心要安住在空性,站在无所求、无所得的角度来面对所有的因缘。
所以,我们一句佛号提起来,怎么去面对过去的妄想呢?要记住三种善根:调伏力、引导力、安住力,我们才能够把佛号很圆满地把它念好。
丁二、菩提心(分二:戊一、缘由。戊二、方便。)
前面讲到出离心的调伏,我们看看菩提心的引导。这有两段,第一个缘由;第二个方便。为什么要修菩提心?念佛,我把过去对三界的爱取已经放下了,为什么要修菩提心?我们看它的理由,请合掌。
戊一、缘由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假设一个人念佛的时候,用无常观、苦谛观把心中贪爱的影像放下了,他为什么还要修菩提心呢?因为出离心的所观境只有自身的安乐,只想到你自己。好像你的因地就一根蜡烛,没有想到无量无边的众生,不是无尽的灯海,你是一根蜡烛。你以狭小的胸量、求自身安乐的出离来念佛,很难成就广大圆满的功德。你的因种,虽然清净,但是心量太小。
我们必须要把无量无边的众生,放到佛号里面来。同样念佛,你可以念的更好、更广大、更圆满。你可以为自身念佛,也可以为了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同生佛道来念佛。如果你是不同的想法,这个佛号最后会给你带来不同的结果。讲“无上菩提乐因故”,你发了无上菩提心,才是大乘功德的真实因种。你没有这个因种,不可能产生大乘水果出来。所以,有智慧的人发出离心以后,接下来要发菩提心。
佛陀在《法华经》讲到广开方便门的时候,他说佛陀的法像雨水滋润大地;比方说念佛、持咒、拜忏,法就像雨水。雨水是平等地滋润大地,为什么有些人变成大树、有些人变成小树、有些人变成小草呢?佛陀说因为发心不同。阿弥陀佛成功的创造佛号给我们来分享,你也念佛,他也念佛。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在心中,大家在运转的时候,这个人佛号在心中转转转,转到最后变成功德庄严、初地菩萨;你转转转,转到最后你往生净土的时候,你证得初果,他证得初地。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在心中同样的运转,会产生一个初地,一个初果呢?因为你的因地发心太小了。
所以,我们必须把心量扩大,每一句佛号放进去两个东西:第一个佛道;第二个众生。诸位,你为了往生,也是这样念佛;你为了成佛,也这样念佛,这是不同的结果。我一再鼓励净土宗的人,要有一点出息。你既然为了往生,可以扩大,我为了成佛,上求佛道。你不是有往生的心,你要有成佛的心。你迟早要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它分成两段呢?
《法华经》的一佛乘思想,就是你因地的时候,你就要做全盘的规划。你不要把成佛分成一段一段的。先发出离心,然后再回小向大,你这样子很麻烦。你既然发心学佛、发愿往生,干脆就把往生的心跟成佛的心结合在一起,这是最好的,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们既然成佛,就不仅是考虑到自身;我们必须把无量的众生、无上的佛道放进来,每一句佛号都有对佛道的皈依、对众生的悲悯在里面。这样子才是无上菩提乐因故、所有功德的因地。好,也就是我们必须扩大心量,未来才有广大功德的结果。
戊二、方便
看第二个:方便。怎么来修菩提心呢?有四小段,我们念一遍。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前面的出离心,我们主要为了自身的考虑。我们不放下心中的影像,人生就不能离开痛苦。我们为了要远离痛苦别无选择,必须要放下心中的影像,好好地面对净土,这个是从自身的考虑。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考虑无量的众生,他们是怎么回事?无量无边的众生,他有三件事情是值得我们考虑:
第一个他的业力这一块。“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无量无边的众生,他的生命永远被生老病死四种瀑流冲击。他每一次在三界投胎,每得一个果报,不管快乐、痛苦,都必须受生老病死的折磨。这样的一种生死业缘是紧紧把我们绑住。你跑不掉,要有本事除非你不来三界投胎。你一旦来来三界投胎,就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四个业绳。我们凡夫受着生死业力的紧密控制,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心中的妄想把我们蒙蔽。外有业力,内有妄想,凡夫是内忧外患。“投入我执铁网孔“,我们内心捏造一种蜘蛛网——自我的妄想,然后跑到自己的妄想里面去,我们就再也不认真如本性了。本来真如本性是如此的广大平等,像大海一样,但我们在大海当中,捏造一个以自我为概念的水泡。由自我概念我们活在水泡当中,被水泡所蒙蔽,活在自我意识当中,产生我爱、我见、我慢、我痴,我们只追求自身的快乐。自我意识的妄想跟生死业力的结合,就造成了生死的相续。
人生的可怕来自于业力跟妄想的结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死亡以后,马上要得一个果报呢?有海就是三界的生死大海,生又生。在每一次受生当中,受苦苦、坏苦、行苦的逼迫。我们面对业力所创造的果报打一个妄想、打一个妄想又去造业、造业以后又去刺激妄想,妄想又造业,这业力跟妄想互为因缘,就造成生死相续,历史不断的重演,所以,凡夫永远没办法逃离业力跟妄想的结合。
一个菩萨呢?“己成如此诸母等”。我们要观想这些都是过去的母亲,他们现在已经解不开生死妄想,跟业力结合的这种因缘了,我们应该要有一份责任,来对她们有所帮助。发起大心,把度化众生当作自己的责任。
我们来谈谈讲责任跟行动,很多净土宗的人不敢发菩提心,他的理由是时间不够了,我们可以理解。但菩提心不是要你付诸行动,可能你误解了。它只要你发心,是一种愿力,没叫你去做什么事情。就是你必须要去存念佛道、存念众生,把这两个因缘放进来。你可以规划到净土以后,成就无生法忍,再度化众生。菩萨道,本来就有悲增上、智增上。悲增上是先度化众生,然后了生死,成就圣道;作为智增上菩萨,也可以先成就圣道,再回入娑婆广度有情。
关键在哪里呢?你必须在因地的时候把众生放进来,否则就会后悔。很多人都不想负担责任,那对你非常不利。你逃避的这种狭隘心量,以后你的果报是不庄严、不圆满的。我们只要有一种相对的责任概念就好了,不一定要你去浪费精神体力,做一些度化众生的行动。众生也不容易度,他不想改变你也没办法。但是,关键在于你必须有这样的存心。
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要害佛陀。他怎么办呢?把象灌醉了,灌醉以后,象都已经起颠倒了,然后他就用鞭子去打象。佛陀带了众弟子在托钵的时候,他就用醉象往佛陀的僧团冲过去,情况非常危急,大阿罗汉看到醉象过来,马上定下心来,用神通力就飞到虚空去了。你看伟大的佛陀是怎么做的?佛陀因地发了菩提心,心中有存念众生,他跟众生是有互动。他入慈心三昧,看众生很可怜,他手就举起来,五只手指就出现五个狮子头。象再怎么醉,看到狮子就醒过来,跪倒在地上。
同样是修学圣道,佛陀跟阿罗汉的因缘真的不同;阿罗汉的神通力只能够自受用。佛陀的功德力“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诸佛菩萨功德是跟众生可以互动,我们读大乘经典会很感动:“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能够入一切的众生,跟我们互动。阿罗汉的功德他可以入你的心中吗?不可能。诸佛菩萨如果不入我们的心中,不能跟我们感应,就跟我们没有关系。
佛陀因地的时候布施、持戒、念佛,到最后他的功德能够跟一切众生分享?所谓的无尽灯、功德海。为什么我们凡夫、阿罗汉成就功德,只有资格叫功德没有资格叫大海?因为你的功德不能跟人家分享,你不能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因为你因地的时候没有把众生放进来,关键在这里。这句佛号,你为自己而念或者为无量众生而念,会有不同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同样一句佛号,你反正是念佛,可以念的更好,发起大心,你才有最后圆满的结果。
阿罗汉为什么叫做偏空涅槃?他因地的时候,没有把众生放进修学法门里面;他没有存念众生,没有把众生放进来。诸位,我们今生可以什么事都不做、可以一辈子念佛。但在心态上,你一定要把众生放进来,关键在这里。我们可以不采取行动,你改变心态就可以了。改变心态以后,我们每一句佛号到了净土以后,他得到诸佛菩萨、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加持开导以后,这个念佛的因地开出的结果,那是万德庄严的水果,就不是小乘的小果了
所以,我们应该让每一句佛号的因地是圆满的,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要思惟到众生的痛苦,他的痛苦来自于业力跟妄想的纠缠不清。虽然我们做不了什么事,但是我们有希望把每一句佛号跟他们分享的这种心情;这就是菩提心的概念,把你佛号的因地放大,你不是只是求往生。你这个佛号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为了成佛而念佛,为了要度化众生而念佛,把佛号做一个双向的引导。
丁三、空正见(分三:戊一、缘由。戊二、方便。戊三、证量。)
我们看第三个,空正见。空正见分成三段:一、缘由;二、方便;三、证量。先看缘由,为什么修空正见呢?请合掌,我们念一遍。
戊一、缘由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一个念佛人,假设我们缘自身的痛苦而修出离心,缘无量无边的众生痛苦而发起了菩提心。但你没有通达真实我空、法空的智慧,只是修习出离心和菩提心。出离心跟菩提心,都是属于事相的观照,一个观察自身的苦、一个观察众生的苦,它还是有相的分别。如果你不修习空观的智慧,不能断除有相的执取。什么叫有相的执取呢?简单说你不能断攀缘,为了要断除攀缘,应该通达缘起的方法。
如果没有通达空性的智慧,你的心就一直在动。因为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相状,人生是离不开业力的。而每一个业力都会以一种相状的姿势表现出来,可能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的心在面对业力、面对很多影像的时候,假设你没有空性的智慧,就很辛苦。你就变成每一个影像都要去处理,就必须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事相的对治,就修道多辛苦了。从现在开始到临终之前,你没有证得空性的智慧,你处理了过去,你还会不断创造很多的爱取,你变成一个一个都得去面对。
通达空性会是比较彻底的解决问题。当我们处理了过去,面对今生因缘的时候,我们能够有免疫性,能够无住。这个影像不再落到我心中去,产生执取。既然已经处理了过去,我不想再创造新的问题了;所以,空性的智慧就变成很重要,你去攀缘相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好,我们看第二个,方便。怎么样去通达空性慧呢?请合掌。
戊二、方便。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空性的智慧要通达缘起法。大乘的空观是从缘起而观到了空性,这个很重要。他先观缘起的业果不虚,看到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差别相。为什么他会变成一个男人、她会变成一个女人?他会有福报、她会贫穷?各种的相状是由因到果表现出来的。因缘和合而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生就是一个业力的显现。从因缘当中,我们建立了生命的假相,这假相是怎么来的?因缘的和合产生的。既然是因缘和合,所执著的境相是本来就没有的。它没有自体,不是本来就有,它是因缘和合才有,就能够悟入佛陀所赞叹的我空、法空的真如。
空观我们解释一下,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小乘的无常观;一个是大乘的真如观,真如三昧。
小乘无常观:不是从因缘,他从无常。他观察人生是无常变化的:我今天跟昨天不一样,昨天跟前天也不一样。从无常的变化当中,看到无常故苦。人追求安稳的东西,世间是动态的,你永远不会安稳。你不断的变来变去,人生是永远不安稳的。不安稳就是痛苦,“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我对人生没有主导性。“无我即空”,从“无我”当中他安立了“空”。这种“空”有缺点,它跟缘起法是脱离的,这偏空了。这个“空”不能容纳缘起,你要么缘起、要么空,只有选一个。
大乘佛法的空:不是从无常切入,他是从缘起性空,从缘起切入。他说一切法,怎么会有这个相状呢?我现在为什么攀缘这个相状?我们不是说相状给我痛苦,我们观察相状是怎么来的?出离心跟菩提心是观察相状的作用,现在是观察相状的自体。你从什么地方来?相状是怎么来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既然是缘生缘灭,它是本来就没有的。这个概念很重要。生命是本来什么都没有的,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有些人他很疼爱小孩子,对小孩子放不下。他也可以修观,小孩子这个影像会障碍我往生,我必须慢慢把它放下,这个是出离心的修法。但你有没有想过,小孩子这个影像是怎么来的?你本来就没这个儿子,是吧?
是怎么有的呢?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人生只有过程,没头没尾,没有开始,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没有结果。你今生荣华富贵,最后也没有结果;你今生很贫穷,最后也没有结果。就像做梦一样,每一个梦境都没有结果。你说,我第一个梦做转轮圣王,结果没有了。第二个梦变成蚂蚁,就是这样。因为你业力释放完了。人是怎么来的知道吗?是无中生有。本来没有,突然间“啪”出来了,就这样子。人生没有开始,有开始它就有自性了。
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是拿前生的业力来用,不是用前生的生命体。你长的跟前生也不一样,思考模式也不一样。如果前生是一只蚂蚁,你可以说从蚂蚁来的吗?它长的跟你一样吗?思考模式跟你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了。我们只是继承前生的业力,没有继承前生的生命。《楞严经》讲人生是无中生有,就像做梦一样。你一个晚上做五个梦,第一个梦从什么地方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说我经过几十年后,今生的身心世界、你的色身、想法跑哪里去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没了。
人生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这就是大乘的空观。它不坏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人生的假相都还在,但是他已经在修空观了。他是追求无住,不是追求偏空的东西。你不执著它,就是空观了。你不执著有实体,它本来就没有;它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动来动去而已。
当我们透过出离心、菩提心,把过去的心调整好,我们怎么样有免疫性呢?怎么样面对以后不再惹尘埃呢?就是“本来无一物”,你才有办法做到“何处惹尘埃”。你才有办法用无住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该干啥还干啥。你要永远记住,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最后是没有结果的,人生的因缘没有一个有结果。不管是好的、不好的因缘,没有一个有结果。
“所执之境本无者”。你这个东西是本来就没有,它只是个因缘和合的显现。大乘的空观,是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它并没有把因缘的假相拿掉。只是告诉你假相是因缘生、无自性的这种概念而已。
好,我们看第三的证量。
戊三、证量
一旦同时不轮番,已见缘起不虚妄;
若证灭尽诸境执,尔时观察见圆满。
又由现相除有边,及由性空除无边;
了知性空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
大乘的空观,它是中道思想。一方面能够包容因缘假相、一方面能够做到无住。它从无住当中而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在出离心、菩提心的因缘中,它又不去执著假相。”一旦同时不轮番”,他一方面观察到空性,一方面能够面对缘起。你能够见到缘起,性空缘起不虚妄,证到灭尽诸境执,能够消除对相状的执取。诸位记得:
空观的目的不是空掉外境,是空掉你的执著。
你空掉外境,就是小乘的思考。要你不去攀缘它,因为你攀缘不到它,总有一天会消失掉,它不是真实的东西。佛教的意思是我们只能够攀缘法,《楞严经》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人生只能够攀缘波罗蜜的法,布施、持戒可以攀缘,它是法;但是相状不能攀缘,你捉摸不到。
我们顶多是借相来修法,借众生相来布施、来持戒,你是借,不能去执著。你能够消灭心中的执取,这个时候你的见圆满了。你不是去排斥它,而是消除心中的执取。“又由现相除有边”。你在业力显现相状的时候,不执著有边;在面对空性道理的时候,也不会对空性产生执著。“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了知性空现因果。在空性当中不障碍因果的假相;在假相当中,你也不会迷失自己。所以,你不落入有相、无相的执取,这就是大乘中道的空性。
大乘的空性是把我们的心带回原点。我们的心向外攀缘、离家出走。空性智慧只做一件事情,没有改变外境,就是把心带回家,把你的心归零。你本来是什么都没有的,保持你原来的相貌就好了。既然你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你根本就得不到什么东西;我们无量劫来经历过这么多次的生死,转轮圣王也做过、大国王也做过,结果我们得到什么?什么也没得到。
所以,你不要向外去求,人生只有愿力没有追求。但有所愿,无有所求。因为你愿,那是一种智慧观照,向内安住的;求,那就是生死业力了,你去攀缘虚妄的东西,就创造虚妄的生死轮回了。人生可以发愿,但是不能去追求,记得。你求不到东西,白忙一场,弄的自己很痛苦。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你早一点觉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人生只是个过程,因缘的假相。你该发愿该发愿,扮演不同的角色,做你该做的事情。当我们从事相的出离心到菩提心,最后谈到安住。以空性为住,以无住为住;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所有的因缘,这个是空观的智慧。
好,我们看最后的结示。
丙二、结示(分二:丁一、圣道门。丁二、净土门。)
这个结示分成两段:第一个先看圣道门,从三种善根的结示;再看净土门三种善根。先看圣道门三种善根的重要性,先看第一段。
丁一、圣道门
如此三主道扼要,汝能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为究竟事速修持。
—《三主要道颂》—
当我们内心当中建立了三种善根: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佛道,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这三主要道,你核心思想抓到以后,内调妄想、外调因缘的爱取。这个时候你就有资格,找一个寂静的地方,来修习你欢喜的法门。你要持咒也好、念佛也好、修止观也好,你已经基础打好了。为了成就广大的波罗蜜,你就可以去修行,去求增上,因为你心态准备好了。圣道门也是以三种善根来做一个基础。
净土门也是这么回事,我们看净土门的内涵。
丁二、净土门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
—明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
净土宗的成就是两种力量的结合。诸位净土宗的弘扬法师,请你不要再说净土宗是纯他力的法门,这句话是不对的。净土宗是二力、自他不二的法门。你只是转他成自,我们心灵的力量永远是主导者,当你颠倒的时候佛陀是救不了你的。诸位,净土法门只是在加被一个,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的众生,佛号对你才有作用。当你起颠倒的时候,佛号是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要往火坑跳,佛陀是拉不住你的。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十法界的染净因果,你是一个主导者,佛号只是一个配套。如果佛号能够救拔你,这样子的话有问题,一切法是他生的思想,违背佛教的因缘观。如果是他力能够主导的话,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为什么他念佛他往生?为什么有些人念佛没往生呢?关键在于你的准备,心力带动佛力,不是佛力带动心力,很多净土宗的人是错误的解读缘起法。
如果佛陀可以主导我们,大乘的缘起论统统不成立,全部推翻。诸法不是因缘生,是他生了。这是外道思想,有一个大有能力的人可以主导你的生命。不管你是颠倒也好、觉悟也好,他说了算。你这还是佛教的因缘观吗?
净土宗是大乘法门的一支,它要遵守大乘缘起的基本概念。我们准备好了,佛陀才能救拔;众生心垢尽,然后菩萨才影现中。不是佛陀现前了,你才心垢尽,不是这么回事,这是错误解读缘起。你要有因才有果,弥陀的现前是一个结果,你的心正念是因。不是弥陀现前,你才保持正念。你要起颠倒,谁来都没有用。十法界的因果是由我们的心主导。我们要准备什么呢?你要有念佛的心,才有最后往生的结果。往生的人要怎么办呢?要具足念佛的心态;不是嘴巴念佛,你是顺从本愿还是顺从颠倒妄想?关键在这。
我们不一定要断除烦恼,也不可能消除所有的业力,但是你临终不能去刺激业力。你必须让业力沉淀下来,我们必须调伏妄想。要让妄想的势力达到最低点,让它是一种沉淀状态。带业往生要先调伏妄想。你妄想炽盛,业力你带不住的、你控制不了,这两个是互为因缘。
我们不是一张白纸才开始念佛,很多人不想修止观,问题在哪里?我们明了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是的。但是它经过太多次的人生经验,流转太久,每一次生命或多或少都留下一些东西。到了现在你不处理就有问题,就是你生了病你不想吃药。然后你临命终的时候就两种力量:一个生死业力;一个往生的愿力。到最后生死业力是熟境界,往生是生境界,结果你被它吃掉了,这很可惜。你发的愿是真实的功德,它是虚妄的。你稍微用一点功,它就可以消灭掉了。你只要不随妄转,它就没有了,它是虚妄的东西。
我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颠倒妄想的势力降到最低。做好一种念佛的心态,这只是基本功,只是处理生死业力这一块。我们到后面的第三,,再谈怎么建立往生的愿力?先处理生死业力这一块;我再讲一次,我们不求断妄想,也不是消除所有的业力。但我们必须让妄想跟业力,在临终的时候是在沉淀的状态。它不能活动,必须在调伏、引导、安住的状态,就可以了。
诸位,对这一段有没有问题?这三种善根,作为往生的一种基础。我不太赞成净土宗的修学者跟圣道门是切割的。我觉得念佛人虽然是净土门,圣道门有些东西对我们有帮助,还要吸收的。你追求的是临终的正念,我们必须要以念佛的善根为根本,但大乘的善根、基础功还是要去做的。
好,我们明天再继续。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净土宗的修学是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当我们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是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有内在的心灵力量,有外在的佛陀力量。心力、佛力的一种交互作用,乃至于最后达到感应道交。心力跟佛力的结合,佛陀扮演的是一种被动配合的角色,我们的心力是主动的角色。就是我们的心态准备到什么程度,佛陀就给我们相应的功德。它的关键是心力来带动佛力,不是佛力来带动心力。如果佛力可以带动心力,佛教的因缘观就错误了,不是“一切唯心造”了,那是他生的思想,所以佛法一定是内因缘去带动外因缘的。同样提起一句佛号,你心态的准备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们大致上分成两块:第一种是属于善念式的念佛;第二种是属于善根式的念佛。
什么是善念式的念佛?有一种人念佛的时候,他不调伏妄想、不调伏心中的爱取。佛也念,娑婆世界该攀缘,也攀缘。这种情况你就不能带业了,你会去刺激业力,这个业你带不了,到临终的时候,会被业力带走继续流转。所以,佛号可能变成人天福报,有可能会创造第二生的快乐、第三生的痛苦。善念式的念佛是非常危险,你没办法成功调伏你的颠倒妄想。
我们提倡的什么呢?叫善根式的念佛。善根式的念佛,提起佛号的时候,你的内心有三种力量来面对妄想:
第一个调伏力。你必须透过无常观跟苦谛观,调伏过去所留下的贪爱影像,把它慢慢放下来,用出离心来调伏爱取。
第二个引导力。我们要成功的把每一句佛号,往佛道引导、往众生引导,待会会说到菩提心,你要引导佛号往广大的因缘去跑,成就甚深广大的功德。
第三个安住力。你的心要安住在空性,站在无所求、无所得的角度来面对所有的因缘。
所以,我们一句佛号提起来,怎么去面对过去的妄想呢?要记住三种善根:调伏力、引导力、安住力,我们才能够把佛号很圆满地把它念好。
丁二、菩提心(分二:戊一、缘由。戊二、方便。)
前面讲到出离心的调伏,我们看看菩提心的引导。这有两段,第一个缘由;第二个方便。为什么要修菩提心?念佛,我把过去对三界的爱取已经放下了,为什么要修菩提心?我们看它的理由,请合掌。
戊一、缘由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假设一个人念佛的时候,用无常观、苦谛观把心中贪爱的影像放下了,他为什么还要修菩提心呢?因为出离心的所观境只有自身的安乐,只想到你自己。好像你的因地就一根蜡烛,没有想到无量无边的众生,不是无尽的灯海,你是一根蜡烛。你以狭小的胸量、求自身安乐的出离来念佛,很难成就广大圆满的功德。你的因种,虽然清净,但是心量太小。
我们必须要把无量无边的众生,放到佛号里面来。同样念佛,你可以念的更好、更广大、更圆满。你可以为自身念佛,也可以为了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同生佛道来念佛。如果你是不同的想法,这个佛号最后会给你带来不同的结果。讲“无上菩提乐因故”,你发了无上菩提心,才是大乘功德的真实因种。你没有这个因种,不可能产生大乘水果出来。所以,有智慧的人发出离心以后,接下来要发菩提心。
佛陀在《法华经》讲到广开方便门的时候,他说佛陀的法像雨水滋润大地;比方说念佛、持咒、拜忏,法就像雨水。雨水是平等地滋润大地,为什么有些人变成大树、有些人变成小树、有些人变成小草呢?佛陀说因为发心不同。阿弥陀佛成功的创造佛号给我们来分享,你也念佛,他也念佛。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在心中,大家在运转的时候,这个人佛号在心中转转转,转到最后变成功德庄严、初地菩萨;你转转转,转到最后你往生净土的时候,你证得初果,他证得初地。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在心中同样的运转,会产生一个初地,一个初果呢?因为你的因地发心太小了。
所以,我们必须把心量扩大,每一句佛号放进去两个东西:第一个佛道;第二个众生。诸位,你为了往生,也是这样念佛;你为了成佛,也这样念佛,这是不同的结果。我一再鼓励净土宗的人,要有一点出息。你既然为了往生,可以扩大,我为了成佛,上求佛道。你不是有往生的心,你要有成佛的心。你迟早要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它分成两段呢?
《法华经》的一佛乘思想,就是你因地的时候,你就要做全盘的规划。你不要把成佛分成一段一段的。先发出离心,然后再回小向大,你这样子很麻烦。你既然发心学佛、发愿往生,干脆就把往生的心跟成佛的心结合在一起,这是最好的,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们既然成佛,就不仅是考虑到自身;我们必须把无量的众生、无上的佛道放进来,每一句佛号都有对佛道的皈依、对众生的悲悯在里面。这样子才是无上菩提乐因故、所有功德的因地。好,也就是我们必须扩大心量,未来才有广大功德的结果。
戊二、方便
看第二个:方便。怎么来修菩提心呢?有四小段,我们念一遍。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前面的出离心,我们主要为了自身的考虑。我们不放下心中的影像,人生就不能离开痛苦。我们为了要远离痛苦别无选择,必须要放下心中的影像,好好地面对净土,这个是从自身的考虑。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考虑无量的众生,他们是怎么回事?无量无边的众生,他有三件事情是值得我们考虑:
第一个他的业力这一块。“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无量无边的众生,他的生命永远被生老病死四种瀑流冲击。他每一次在三界投胎,每得一个果报,不管快乐、痛苦,都必须受生老病死的折磨。这样的一种生死业缘是紧紧把我们绑住。你跑不掉,要有本事除非你不来三界投胎。你一旦来来三界投胎,就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四个业绳。我们凡夫受着生死业力的紧密控制,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心中的妄想把我们蒙蔽。外有业力,内有妄想,凡夫是内忧外患。“投入我执铁网孔“,我们内心捏造一种蜘蛛网——自我的妄想,然后跑到自己的妄想里面去,我们就再也不认真如本性了。本来真如本性是如此的广大平等,像大海一样,但我们在大海当中,捏造一个以自我为概念的水泡。由自我概念我们活在水泡当中,被水泡所蒙蔽,活在自我意识当中,产生我爱、我见、我慢、我痴,我们只追求自身的快乐。自我意识的妄想跟生死业力的结合,就造成了生死的相续。
人生的可怕来自于业力跟妄想的结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死亡以后,马上要得一个果报呢?有海就是三界的生死大海,生又生。在每一次受生当中,受苦苦、坏苦、行苦的逼迫。我们面对业力所创造的果报打一个妄想、打一个妄想又去造业、造业以后又去刺激妄想,妄想又造业,这业力跟妄想互为因缘,就造成生死相续,历史不断的重演,所以,凡夫永远没办法逃离业力跟妄想的结合。
一个菩萨呢?“己成如此诸母等”。我们要观想这些都是过去的母亲,他们现在已经解不开生死妄想,跟业力结合的这种因缘了,我们应该要有一份责任,来对她们有所帮助。发起大心,把度化众生当作自己的责任。
我们来谈谈讲责任跟行动,很多净土宗的人不敢发菩提心,他的理由是时间不够了,我们可以理解。但菩提心不是要你付诸行动,可能你误解了。它只要你发心,是一种愿力,没叫你去做什么事情。就是你必须要去存念佛道、存念众生,把这两个因缘放进来。你可以规划到净土以后,成就无生法忍,再度化众生。菩萨道,本来就有悲增上、智增上。悲增上是先度化众生,然后了生死,成就圣道;作为智增上菩萨,也可以先成就圣道,再回入娑婆广度有情。
关键在哪里呢?你必须在因地的时候把众生放进来,否则就会后悔。很多人都不想负担责任,那对你非常不利。你逃避的这种狭隘心量,以后你的果报是不庄严、不圆满的。我们只要有一种相对的责任概念就好了,不一定要你去浪费精神体力,做一些度化众生的行动。众生也不容易度,他不想改变你也没办法。但是,关键在于你必须有这样的存心。
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要害佛陀。他怎么办呢?把象灌醉了,灌醉以后,象都已经起颠倒了,然后他就用鞭子去打象。佛陀带了众弟子在托钵的时候,他就用醉象往佛陀的僧团冲过去,情况非常危急,大阿罗汉看到醉象过来,马上定下心来,用神通力就飞到虚空去了。你看伟大的佛陀是怎么做的?佛陀因地发了菩提心,心中有存念众生,他跟众生是有互动。他入慈心三昧,看众生很可怜,他手就举起来,五只手指就出现五个狮子头。象再怎么醉,看到狮子就醒过来,跪倒在地上。
同样是修学圣道,佛陀跟阿罗汉的因缘真的不同;阿罗汉的神通力只能够自受用。佛陀的功德力“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诸佛菩萨功德是跟众生可以互动,我们读大乘经典会很感动:“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能够入一切的众生,跟我们互动。阿罗汉的功德他可以入你的心中吗?不可能。诸佛菩萨如果不入我们的心中,不能跟我们感应,就跟我们没有关系。
佛陀因地的时候布施、持戒、念佛,到最后他的功德能够跟一切众生分享?所谓的无尽灯、功德海。为什么我们凡夫、阿罗汉成就功德,只有资格叫功德没有资格叫大海?因为你的功德不能跟人家分享,你不能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因为你因地的时候没有把众生放进来,关键在这里。这句佛号,你为自己而念或者为无量众生而念,会有不同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同样一句佛号,你反正是念佛,可以念的更好,发起大心,你才有最后圆满的结果。
阿罗汉为什么叫做偏空涅槃?他因地的时候,没有把众生放进修学法门里面;他没有存念众生,没有把众生放进来。诸位,我们今生可以什么事都不做、可以一辈子念佛。但在心态上,你一定要把众生放进来,关键在这里。我们可以不采取行动,你改变心态就可以了。改变心态以后,我们每一句佛号到了净土以后,他得到诸佛菩萨、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加持开导以后,这个念佛的因地开出的结果,那是万德庄严的水果,就不是小乘的小果了
所以,我们应该让每一句佛号的因地是圆满的,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要思惟到众生的痛苦,他的痛苦来自于业力跟妄想的纠缠不清。虽然我们做不了什么事,但是我们有希望把每一句佛号跟他们分享的这种心情;这就是菩提心的概念,把你佛号的因地放大,你不是只是求往生。你这个佛号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为了成佛而念佛,为了要度化众生而念佛,把佛号做一个双向的引导。
丁三、空正见(分三:戊一、缘由。戊二、方便。戊三、证量。)
我们看第三个,空正见。空正见分成三段:一、缘由;二、方便;三、证量。先看缘由,为什么修空正见呢?请合掌,我们念一遍。
戊一、缘由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一个念佛人,假设我们缘自身的痛苦而修出离心,缘无量无边的众生痛苦而发起了菩提心。但你没有通达真实我空、法空的智慧,只是修习出离心和菩提心。出离心跟菩提心,都是属于事相的观照,一个观察自身的苦、一个观察众生的苦,它还是有相的分别。如果你不修习空观的智慧,不能断除有相的执取。什么叫有相的执取呢?简单说你不能断攀缘,为了要断除攀缘,应该通达缘起的方法。
如果没有通达空性的智慧,你的心就一直在动。因为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相状,人生是离不开业力的。而每一个业力都会以一种相状的姿势表现出来,可能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的心在面对业力、面对很多影像的时候,假设你没有空性的智慧,就很辛苦。你就变成每一个影像都要去处理,就必须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事相的对治,就修道多辛苦了。从现在开始到临终之前,你没有证得空性的智慧,你处理了过去,你还会不断创造很多的爱取,你变成一个一个都得去面对。
通达空性会是比较彻底的解决问题。当我们处理了过去,面对今生因缘的时候,我们能够有免疫性,能够无住。这个影像不再落到我心中去,产生执取。既然已经处理了过去,我不想再创造新的问题了;所以,空性的智慧就变成很重要,你去攀缘相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好,我们看第二个,方便。怎么样去通达空性慧呢?请合掌。
戊二、方便。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空性的智慧要通达缘起法。大乘的空观是从缘起而观到了空性,这个很重要。他先观缘起的业果不虚,看到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差别相。为什么他会变成一个男人、她会变成一个女人?他会有福报、她会贫穷?各种的相状是由因到果表现出来的。因缘和合而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生就是一个业力的显现。从因缘当中,我们建立了生命的假相,这假相是怎么来的?因缘的和合产生的。既然是因缘和合,所执著的境相是本来就没有的。它没有自体,不是本来就有,它是因缘和合才有,就能够悟入佛陀所赞叹的我空、法空的真如。
空观我们解释一下,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小乘的无常观;一个是大乘的真如观,真如三昧。
小乘无常观:不是从因缘,他从无常。他观察人生是无常变化的:我今天跟昨天不一样,昨天跟前天也不一样。从无常的变化当中,看到无常故苦。人追求安稳的东西,世间是动态的,你永远不会安稳。你不断的变来变去,人生是永远不安稳的。不安稳就是痛苦,“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我对人生没有主导性。“无我即空”,从“无我”当中他安立了“空”。这种“空”有缺点,它跟缘起法是脱离的,这偏空了。这个“空”不能容纳缘起,你要么缘起、要么空,只有选一个。
大乘佛法的空:不是从无常切入,他是从缘起性空,从缘起切入。他说一切法,怎么会有这个相状呢?我现在为什么攀缘这个相状?我们不是说相状给我痛苦,我们观察相状是怎么来的?出离心跟菩提心是观察相状的作用,现在是观察相状的自体。你从什么地方来?相状是怎么来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既然是缘生缘灭,它是本来就没有的。这个概念很重要。生命是本来什么都没有的,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有些人他很疼爱小孩子,对小孩子放不下。他也可以修观,小孩子这个影像会障碍我往生,我必须慢慢把它放下,这个是出离心的修法。但你有没有想过,小孩子这个影像是怎么来的?你本来就没这个儿子,是吧?
是怎么有的呢?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人生只有过程,没头没尾,没有开始,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没有结果。你今生荣华富贵,最后也没有结果;你今生很贫穷,最后也没有结果。就像做梦一样,每一个梦境都没有结果。你说,我第一个梦做转轮圣王,结果没有了。第二个梦变成蚂蚁,就是这样。因为你业力释放完了。人是怎么来的知道吗?是无中生有。本来没有,突然间“啪”出来了,就这样子。人生没有开始,有开始它就有自性了。
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是拿前生的业力来用,不是用前生的生命体。你长的跟前生也不一样,思考模式也不一样。如果前生是一只蚂蚁,你可以说从蚂蚁来的吗?它长的跟你一样吗?思考模式跟你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了。我们只是继承前生的业力,没有继承前生的生命。《楞严经》讲人生是无中生有,就像做梦一样。你一个晚上做五个梦,第一个梦从什么地方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说我经过几十年后,今生的身心世界、你的色身、想法跑哪里去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没了。
人生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这就是大乘的空观。它不坏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人生的假相都还在,但是他已经在修空观了。他是追求无住,不是追求偏空的东西。你不执著它,就是空观了。你不执著有实体,它本来就没有;它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动来动去而已。
当我们透过出离心、菩提心,把过去的心调整好,我们怎么样有免疫性呢?怎么样面对以后不再惹尘埃呢?就是“本来无一物”,你才有办法做到“何处惹尘埃”。你才有办法用无住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该干啥还干啥。你要永远记住,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最后是没有结果的,人生的因缘没有一个有结果。不管是好的、不好的因缘,没有一个有结果。
“所执之境本无者”。你这个东西是本来就没有,它只是个因缘和合的显现。大乘的空观,是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它并没有把因缘的假相拿掉。只是告诉你假相是因缘生、无自性的这种概念而已。
好,我们看第三的证量。
戊三、证量
一旦同时不轮番,已见缘起不虚妄;
若证灭尽诸境执,尔时观察见圆满。
又由现相除有边,及由性空除无边;
了知性空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
大乘的空观,它是中道思想。一方面能够包容因缘假相、一方面能够做到无住。它从无住当中而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在出离心、菩提心的因缘中,它又不去执著假相。”一旦同时不轮番”,他一方面观察到空性,一方面能够面对缘起。你能够见到缘起,性空缘起不虚妄,证到灭尽诸境执,能够消除对相状的执取。诸位记得:
空观的目的不是空掉外境,是空掉你的执著。
你空掉外境,就是小乘的思考。要你不去攀缘它,因为你攀缘不到它,总有一天会消失掉,它不是真实的东西。佛教的意思是我们只能够攀缘法,《楞严经》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人生只能够攀缘波罗蜜的法,布施、持戒可以攀缘,它是法;但是相状不能攀缘,你捉摸不到。
我们顶多是借相来修法,借众生相来布施、来持戒,你是借,不能去执著。你能够消灭心中的执取,这个时候你的见圆满了。你不是去排斥它,而是消除心中的执取。“又由现相除有边”。你在业力显现相状的时候,不执著有边;在面对空性道理的时候,也不会对空性产生执著。“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了知性空现因果。在空性当中不障碍因果的假相;在假相当中,你也不会迷失自己。所以,你不落入有相、无相的执取,这就是大乘中道的空性。
大乘的空性是把我们的心带回原点。我们的心向外攀缘、离家出走。空性智慧只做一件事情,没有改变外境,就是把心带回家,把你的心归零。你本来是什么都没有的,保持你原来的相貌就好了。既然你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你根本就得不到什么东西;我们无量劫来经历过这么多次的生死,转轮圣王也做过、大国王也做过,结果我们得到什么?什么也没得到。
所以,你不要向外去求,人生只有愿力没有追求。但有所愿,无有所求。因为你愿,那是一种智慧观照,向内安住的;求,那就是生死业力了,你去攀缘虚妄的东西,就创造虚妄的生死轮回了。人生可以发愿,但是不能去追求,记得。你求不到东西,白忙一场,弄的自己很痛苦。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你早一点觉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人生只是个过程,因缘的假相。你该发愿该发愿,扮演不同的角色,做你该做的事情。当我们从事相的出离心到菩提心,最后谈到安住。以空性为住,以无住为住;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所有的因缘,这个是空观的智慧。
好,我们看最后的结示。
丙二、结示(分二:丁一、圣道门。丁二、净土门。)
这个结示分成两段:第一个先看圣道门,从三种善根的结示;再看净土门三种善根。先看圣道门三种善根的重要性,先看第一段。
丁一、圣道门
如此三主道扼要,汝能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为究竟事速修持。
—《三主要道颂》—
当我们内心当中建立了三种善根: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佛道,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这三主要道,你核心思想抓到以后,内调妄想、外调因缘的爱取。这个时候你就有资格,找一个寂静的地方,来修习你欢喜的法门。你要持咒也好、念佛也好、修止观也好,你已经基础打好了。为了成就广大的波罗蜜,你就可以去修行,去求增上,因为你心态准备好了。圣道门也是以三种善根来做一个基础。
净土门也是这么回事,我们看净土门的内涵。
丁二、净土门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
—明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
净土宗的成就是两种力量的结合。诸位净土宗的弘扬法师,请你不要再说净土宗是纯他力的法门,这句话是不对的。净土宗是二力、自他不二的法门。你只是转他成自,我们心灵的力量永远是主导者,当你颠倒的时候佛陀是救不了你的。诸位,净土法门只是在加被一个,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的众生,佛号对你才有作用。当你起颠倒的时候,佛号是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要往火坑跳,佛陀是拉不住你的。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十法界的染净因果,你是一个主导者,佛号只是一个配套。如果佛号能够救拔你,这样子的话有问题,一切法是他生的思想,违背佛教的因缘观。如果是他力能够主导的话,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为什么他念佛他往生?为什么有些人念佛没往生呢?关键在于你的准备,心力带动佛力,不是佛力带动心力,很多净土宗的人是错误的解读缘起法。
如果佛陀可以主导我们,大乘的缘起论统统不成立,全部推翻。诸法不是因缘生,是他生了。这是外道思想,有一个大有能力的人可以主导你的生命。不管你是颠倒也好、觉悟也好,他说了算。你这还是佛教的因缘观吗?
净土宗是大乘法门的一支,它要遵守大乘缘起的基本概念。我们准备好了,佛陀才能救拔;众生心垢尽,然后菩萨才影现中。不是佛陀现前了,你才心垢尽,不是这么回事,这是错误解读缘起。你要有因才有果,弥陀的现前是一个结果,你的心正念是因。不是弥陀现前,你才保持正念。你要起颠倒,谁来都没有用。十法界的因果是由我们的心主导。我们要准备什么呢?你要有念佛的心,才有最后往生的结果。往生的人要怎么办呢?要具足念佛的心态;不是嘴巴念佛,你是顺从本愿还是顺从颠倒妄想?关键在这。
我们不一定要断除烦恼,也不可能消除所有的业力,但是你临终不能去刺激业力。你必须让业力沉淀下来,我们必须调伏妄想。要让妄想的势力达到最低点,让它是一种沉淀状态。带业往生要先调伏妄想。你妄想炽盛,业力你带不住的、你控制不了,这两个是互为因缘。
我们不是一张白纸才开始念佛,很多人不想修止观,问题在哪里?我们明了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是的。但是它经过太多次的人生经验,流转太久,每一次生命或多或少都留下一些东西。到了现在你不处理就有问题,就是你生了病你不想吃药。然后你临命终的时候就两种力量:一个生死业力;一个往生的愿力。到最后生死业力是熟境界,往生是生境界,结果你被它吃掉了,这很可惜。你发的愿是真实的功德,它是虚妄的。你稍微用一点功,它就可以消灭掉了。你只要不随妄转,它就没有了,它是虚妄的东西。
我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颠倒妄想的势力降到最低。做好一种念佛的心态,这只是基本功,只是处理生死业力这一块。我们到后面的第三,,再谈怎么建立往生的愿力?先处理生死业力这一块;我再讲一次,我们不求断妄想,也不是消除所有的业力。但我们必须让妄想跟业力,在临终的时候是在沉淀的状态。它不能活动,必须在调伏、引导、安住的状态,就可以了。
诸位,对这一段有没有问题?这三种善根,作为往生的一种基础。我不太赞成净土宗的修学者跟圣道门是切割的。我觉得念佛人虽然是净土门,圣道门有些东西对我们有帮助,还要吸收的。你追求的是临终的正念,我们必须要以念佛的善根为根本,但大乘的善根、基础功还是要去做的。
好,我们明天再继续。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