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基础篇-《禅观与净土》

  净界法师主讲

  《禅观与净土》,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堂课跟大家研究的是,圣道门的禅观跟净土念佛的交互结合。佛陀在大乘佛法开演了很多的法门,在这么多法门当中,最特别的就是净土法门。净土的特别在于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它是一个他力加持的法门。净土宗的人,从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一刹那开始,不管是今生的安乐、不管是来生的解脱,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造成的,完全是仰仗弥陀本愿的摄受。

  既然净土宗的所有功德力,都来自于佛陀,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事情呢?净土宗的修行者,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感应道交。我们必须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蕅益大师讲:整个净土宗的核心思想在于“转他成自”。

  弥陀的功德是已经成就的,你是不是能够把弥陀的功德转变成自身的功德?这是净土宗的成败关键。当然,转他成自的重点在于临命终;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心跟弥陀的心,心心相应、感应道交,所以,弥陀的功德就到我们的身心世界了。感应道交在临命终时到底是什么样的相貌呢?印光大师把感应道交讲出了很重要的概念:临命终的人,当你的心提起佛号的时候,你明了的心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你的心完全地投入弥陀的功德大海。

  我们知道临命终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往生,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人生不堪回首。临命终的人,你的头只要往后一望,净土就去不了,你向前往生的心要百分之百的坚定。我们今生遭遇过很多的善恶因缘,到临命终的时候,你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放下,一心一意地忆念来生的净土。当临命终的人全心全意地放下今生的因缘,而去忆念来生的净土,这个人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所以,临命终最大的障碍,就是你不能再回忆过去了,人生不堪回首,这个很重要。

  在“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目标当中,善导大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概念,叫做顺从本愿。为什么这个人临终的时候,能够成功地投入弥陀大海?有些人却投入了娑婆世界。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平常有接受到,一种顺从弥陀本愿的思想?在净土宗从二祖善导大师,提出顺从本愿的概念以后,一直到三祖到蕅祖、莲宗九祖,他就提出了一个很完整的修行概念。在《弥陀要解》他提出了事修跟理观,临命终的人能够顺从本愿,蕅益大师提出两个概念:

  第一个你要提起佛号,因为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桥梁。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中间要有桥梁。我们跟佛陀的心是有距离,你不建立佛号,中间没有桥梁;提起佛号是基本功,叫事修。我们要让佛号在身口意运转的时候是熟悉的,这个事修当中,你的心态就很重要,能够念念对弥陀的功德顺从。这个地方有个问题,我们的心习惯于顺从颠倒妄想。这时候我们怎么样把顺从颠倒妄想的心,转变成顺从弥陀功德的心?这个是净土宗的成败关键,就是所谓的理观智慧。

  为什么要把念佛跟禅观做一个结合?就是我们必须除了提起佛号以外,要调整心态。把我们习惯性跟着妄想走、跟着感觉走的心态,慢慢地在临终之前,成功调到开始跟着弥陀的功德走,随顺弥陀的功德。到临命终的时候,你才能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

  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开出了这个课程。我们来看课程的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六。从顺从本愿的概念,我们提出了六科:

  甲一、基础篇。就在改变思想,从颠倒妄想到顺从本愿这个概念当中,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基础?这第一个。

  甲二、观照篇。基础建立以后,我们开始调整心态了。先把基础打好,基本的三种善根建立以后,我们怎么去做智慧的观照?然后慢慢地、真实地顺从本愿。

  甲三、念佛篇。顺从本愿以后,我们就有资格来念佛了,就提起佛号修皈依。我们怎么样观想呢?让佛号在身心世界扮演救拔我们的角色。我们怎么建立一个对佛号的皈依?这是第三个念佛篇。

  甲四、往生篇。这很关键了,我们怎么样把每一句佛号导归净土?诸位,我们一般人念的佛,大部分都没有导归净土。比方说有些人肚子痛他念佛,念好了,肚子不痛了,他就不念佛了;这个佛号是导归哪里呢?导归到消业障。你要求一个东西,没有把握,你念佛得到了,也不念佛了。你的心都在娑婆世界打转,“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你心中所想的都是娑婆世界的因缘,没有一句佛号是导归净土的。念了一百句,百分之九十九佛号都落到娑婆世界了。

  我们很多念佛人跟往生是没有关系,他只是在念佛,佛号根本就没有导归净土,每一句佛号都流到娑婆世界去了。你平常的佛号是没有导归净土,临命终时也不可能导归净土。你种下的种子,因地是这样种子,它开出的结果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要把每一句佛号都不流失掉。你怎么样能够把握每一句佛号?念念佛号都导归净土,这是很重要的,不要浪费掉了。

  所以我们在念佛篇以后提出一个往生篇,怎么样引导佛号?念佛不难,只要对佛号有信心,你相信它是真实存在的,相信它是救拔你的,你就可以把佛号提起来了。但是念佛以后,你怎么样引导佛号,让它成功的到净土去?这是关键。所以,当我们建立一种基础、观照、调整心态、提起佛号以后,我们怎么样把佛号导归净土?这是第四科。

  甲五、破障篇。当我们成功地建立佛号、导归净土,可能会把无始劫的烦恼障、业障逼出来,因为你的生命开始改变。这个时候真妄交攻,我们遇到内外的障碍,怎么去突破!

  甲六、功德篇。最后开始说明,当我们在因地上准备好了资粮力以后,到了净土有什么样的三辈九品的差别?讲功德篇。

  《禅观与净土》这六个主题,一、前面两个主题是、,是偏重在大乘的善根。你要调整心态,这是大乘的共法。所有大乘修行者,没有人说大乘佛法一开始就让你去修波罗蜜的。你一定是先调整心态,建立大乘的善根,才有资格修习六波罗蜜。诸位,净土宗要具备两种善根:大乘的善根、净土的善根。你心态准备不够,没办法顺从本愿;你必须要先处理无始劫留下来的妄想,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往生的人要知道:你要先面对你的过去,才有资格谈未来。我们过去生在三界打滚太久,留下了太多的问题。当然我们不是所有问题都处理,但核心的问题是必须处理的。它影响你“顺从本愿”的概念。所以,在正式修净土之前,道前基础就是先面对过去,然后我们才有办法去规划未来、往生净土。怎么样去面对过去呢?前面两科就谈一谈怎么处理过去的问题,所谓的基础篇、观照篇。

  2、甲三的跟,就是怎么样去规划未来?这个是净土的善根。前面那一科是大乘的善根。我们成功地处理过去、成功地规划未来,整个净土的因地就成就了。

  3、然后再讲到跟,是这样的一个规划。

  总而言之,整个课程目的就是慢慢地让大家,很有次第地、从颠倒妄想到正念往生,这一个道次第。好,我们来看讲义的第一面。首先来谈谈,当我们无始劫来流转到现在开始修学净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基础?

  甲一、基础篇(此中分三)

  这个地方有三大科:

  一、真正发心;二、持戒清净;三、成就佛种。

  第一个真正发心。净土宗的修学,先要有一个种子,因地的发心。你的种子如果错误,最后的结果就错误了。第一个是要有因地的发心。我们讲三种发心,三种善根。

  第二个是持戒清净。当我们的善根建立以后,怎么样去保护?不要因为一种过失,去破坏、干扰善根,持戒清净是在保护善根。这个是两大基础:第一个真正发心、第二个持戒清净。不过这个持戒清净,跟一般声闻戒的持戒概念不太一样,我们会用《楞严经》的四种持戒概念来跟大家说明。

  第三个成就佛种。这个是结果。前面的真正发心、持戒清净,那是因地,最后目的是成就大乘的善根,大乘佛种。

  乙一、真正发心(分二:丙一、总标。丙二、结示。)

  丙一、总标(分三:丁一、出离心。丁二、菩提心。丁三、空正见。)

  好,我们先看第一科,乙一的真正发心。分成两科:第一个、总标;二、结示。总标当中分成三科: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空正见。净土宗的修学,我们开始处理过去的妄想,必须要有三种善根来对治妄想。

  丁一、出离心(分三:戊一、缘由。戊二、方便。戊三、证量。)

  先谈出离心。有三科:一、缘由;二、方便;三、证量。先看缘由:为什么当我们面对过去妄想的时候,要用出离心呢?先看第一段,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戊一、缘由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好,我们凡夫众生,无量劫来在三界一次又一次的打滚,上至天上、下至人间、乃至到下面做一只蚂蚁等等,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假设我们开始念佛就直接提起佛号,根本就不修出离心,那有什么过失呢?无息灭。当我们经历过多次的生死,你就直接念佛,心中就没办法息灭对三界果报的爱取。因为你养成一种爱取的习惯,才会生生世世的流转。

  那什么是三界爱取呢?“希求有海乐方法”。我们虽然一句佛号创造出来了,但是内心深处隐隐约约有一种希求,希求什么呢?有海。就是三界的生死大海当中,有些快乐的果报。当我们不修出离心,内心世界会陷入深深的矛盾。我们一方面想求生净土,但过去妄想的习惯性,对三界果报又深深的希求,就造成一种双向的力量。当我们对三界有所希求,有什么问题呢?“由欲有乐缚众生”。我们对于三界的快乐有所希求,就会产生生死业力的系缚,所以,我们必须先寻求出离心。

  这个地方讲到重点是“由欲有乐缚众生”。三界的生死,它就像水流一样从过去流到现在,也一定会从现在流到未来。宗喀巴大师说,生死的可怕不是给我们痛苦而已,而是“辗转相续,无有止尽”,它永远不会停止。所有的痛苦,最可怕的就是生死轮回,因为它不会停止。为什么今生死亡以后马上会得一个果报呢?它为什么不停止呢?我们业消了,该受的业也受完了,这个地方牵涉到两个问题。

  生死轮回的因缘,《唯识学》分成两块: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妄想。生命为什么无解?因为这两个互为因缘。如果人生只有业力,这个事情很单纯;如果人生只有妄想,你打打妄想也就罢了,生命也很单纯。关键是什么呢?人生有业力去变现外境来刺激你,你还自己打妄想。所以当业力跟妄想结合的时候,人生就无解,轮回就不会停止了。因为它产生相互作用:业力变现外境来刺激你,你打了妄想;打了妄想又创造业力,创造以后下次它又现一个业力来刺激你,你又打一个妄想。

  我们想离开娑婆世界到净土去,就必须要务实地面对无始劫的业力跟妄想。但问题在哪里呢?无始劫所造的业力你没办法处理,太多了,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够处理妄想。临终是可以带业往生,你必须做一件事情,就是不能去刺激生死业力。带业是带一种沉淀的业力、调伏的业力、种子的业力,不是现行的业力。

  为什么临命终时你不能起贪恋心、不能起颠倒呢?你必须让生死的业力沉淀下来,而不是去刺激它。虽然我们在生命当中,不断的发愿要求生净土,你产生一种往生的愿力。但你可别忘了,生死业力的活动是强过你愿力,愿力是今生才开始修学,过去所造的业力无量无边。关键在哪里呢?你不能唤醒过去的业力,要让它睡着、让它沉淀下来;要让生死业力沉淀,你就不能去刺激它。什么叫刺激业力呢?就是你不能对三界起爱取;爱取的可怕,在“取”。你对娑婆世界有贪爱可以理解,产生执著就完了,所以,我们真正要调伏的是执取,一种坚固的执取。

  假设不修出离心,你看到佛号就开始念佛。每一句佛号两种力量:往生的愿力、生死的业力。临命终这两种力量同时现前,因为你就是这样修的,你平常念佛的时候,就是往生也想往生,娑婆世界的快乐也有希求。你平常每一句佛号都具足两种力量,临终的时候肯定也是两种力量,如是因、如是果。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念佛到最后不能往生,因为他没有出离心来调伏爱取,他临终的时候去刺激到生死业力。

  所以,往生的人除了求往生的愿力,要去调伏生死业力。这就是为什么要修出离心?我们不能刺激生死业力,这个道理就在这里。

  戊二、方便

  怎么去调伏心中的爱取呢?看第二段,方便。这个方法有两种,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惟能除后世欲。

  我们对三界果报的爱取分成两大块:第一个是对今生的爱取;第二个是对来生的爱取。今生的爱取是怎么回事呢?有些人今生的福报特别大,他善业起现行了,身体健康、身相也庄严、眷属特别的美满幸福,他今生几乎所有如意的事情都出现了。他就会产生一个常见,认为这就是极乐世界了,所以,他对今生的果报深深的爱取。

  第二种人是业障比较深的人。他今生大概所有罪业都起现行了,身体病痛特别多、亲属也不如意,他今生的苦难特别多。那怎么办呢?他也持戒、也做义工,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到来生,这个是对来生的爱取。他积集资粮,希望把心中所有的希望在来生表现出来。

  人生的爱取有两块:今生的爱取、来生的爱取。我们说明一下爱取的产生是怎么回事?一个人不是马上执著的,他是爱,然后取。在《唯识学》的角度,从贪爱到执著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感受,他是先受。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不管是跟人或事会有一种感受,快乐或痛苦。但痛苦的感受对往生问题不大,这一块就别管它了。痛苦的人生经验对你一点影响都没有,但人生快乐的感受,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就是你曾经有一些美好的经验。

  “受”接下来是“想”。我们接触外境时,它只是直觉的感受,没有影像。感受以后,你就开始安立名言、就开始打妄想了。你心中出现影像,可能是一个人的影像、也可能是事情的影像。影像跟美好感受结合后,糟糕了,带有快乐感受的影像是最要命的。这个受、想的结合,你的心就执取了、就住在这个影像上面。本来影像是生灭的,因为你住在上面,它就不断地在心中产生一定的力量。

  当我们的心开始注意心中影像的时候,从此以后就看不到人生的真相了。就像《楞严经》说的,当我们去追求水泡的时候,再也看不到大海了,因小失大。因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只知道心中这一块快乐的感受影像,希望它在未来生命再一次的出现。这就是为什么生老病死给我们这么大的折磨,来生还愿意来?因为我们在乎心中这块的影像。

  我们对人生产生错误的认知,痛苦已经无所谓了,我们在乎的是心中的影像。快乐影像在生命出现,就好像刀上的蜂蜜。虽然我们每一次去舔蜂蜜时都被割伤了,但我们也不在乎刀锋,在乎的是那个短少的蜂蜜,这就是爱取。

  所以,我们必须透过止观,把心中的影像放下;注意,这个很重要。出离心,不是要你放下娑婆世界,没那么严重,要你放下心中的影像。娑婆世界对你往生,一点都没有影响。因为它缘生缘灭,是你自己去攀缘娑婆世界,你对快乐经验产生影像,带动爱取从而刺激到生死业力。我们真正要去调伏的是心中的影像,而不是外在的人事。先把重点抓清楚。

  一、我们怎么去放下我们今生跟来生的影像呢?

  先看看怎么放下今生的影像?“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我们在快乐的经验中留下很多影像,应该怎么慢慢地把它放下来呢?先观受无常,无常观。人世间快乐的东西,这种影像是无常败坏、不安稳的。智者大师讲的很清楚:“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愄,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

  这个快乐的影像可能是财、色、名、食、睡世间五欲的影像。你追求它的时候,轻松快乐吗?你很辛苦。你要追求,别人也要追求,你付出很大的代价。你得到以后在享受影像的时候,真正高枕无忧吗?未必。你知道它是变化的、没办法掌控,心中很多怖畏,“弟子心不安”。不管愿不愿意,它总会失掉,当失掉的时候,你又怀忧恼。

  你为了保护心中的影像,追求过程付出辛苦的代价。得到是怖畏、失去是忧恼。你没有真正的快乐,快乐必须安稳,你不安稳。所以,放下心中的影像是最好的选择。从无常观当中,我们知道这个影像是你没办法掌控的,既然不能掌控,你干脆把它放下,你会得到更多。从无常观,我们在心中慢慢地试着,开始把过去从小到大、一路走来的影像消灭掉。

  再看第二个“暇满难得”。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地调伏影像呢?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有五种暇满:第一个、善得人身;第二个、六根具足;第三个、具足信根。你对佛法要有信心;第四个、佛法住世;第五个、他所哀悯,你遇到好的善知识摄受。前面三个是内在的暇满,后面两个是外在的暇满。

  我们得到暇满人生,假设不好好把握机会,以后不一定再遇到这样好的人生、遇到佛法的住世、善知识的摄受。我们透过无常观、暇满难得观,慢慢把过去所留下美好的、临终容易刺激我们的影像,把它消失掉。这是第一个。

  二、我们要成功的去调伏,对来生美好所打的妄想,这种影像要把它消灭掉。我们看第二个,业果不虚轮回苦。我们从无常观知道今生的快乐是不安稳。这个业果就是,人生的快乐不但不安稳,你不得自在、没有主导权。“善业招感快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不是你创造出来的,是业力。你来生的快乐是不得自在,要受业力掌控的,更重要是你要付出轮回的代价。

  我们今生修学佛法,好好的布施、持戒、忍辱这种善业力,因为颠倒妄想引导,你来生得一个快乐的果报,会有什么问题呢?你来生得到快乐的时候一定会放逸。有些人是今生造善,来生得到人生的快乐,但是他不求生净土。在他的规划当中,如果以愿力求增上生发菩提心,这个还好一点。菩提心引导的善业得果报的时候,他不会放逸。

  如果说修净土的人不小心被妄想引导,来生得大果报,你一定会放逸。因为它不在你的规划中,你的愿力是要往生净土。那为什么会在娑婆世界得果报呢?你没有处理好妄想,低估了它的势力。修净土的人来生得果报时是很可怕的。

  印光大师说的“三世怨”。

  你用颠倒妄想引导善业得果报,修学的时候心中就打一种攀缘、爱取娑婆世界的妄想。这个妄想你没处理掉,临终的时候引导你今生的善业得果报;你今生就是这么想的,得果报的时候一定会放逸,百分之百放逸。你变成富二代、官二代,放逸的心再加持到你的福报。福报大的人心想事成,那不得了,造的业特别重,所以你第三生就准备到三恶道去了。

  当你在打妄想去规划来生快乐的时候,请你想一想第三生的悲惨——刀山油锅。请你想一想第三生。如果你今生布施、持戒、忍辱,还打来生的妄想,那可要注意第三生了,得不偿失。我们思惟到第三生的痛苦,消除对来生的爱取,因为不值得。人生的快乐都要付出代价,世间的快乐都有过失,没有例外。你追求今生的快乐就不得安宁;你追求来生的快乐,第三生就得痛苦。所以我们这样想,就要告诉自己别无选择,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我们在修净土宗的人,首先要面对过去。修止观就是干什么呢?心灵的沟通,你要跟自己做好沟通;现在的你要跟过去的你沟通,过去生留下的习气,你要去面对。我们必须很务实的看到,过去攀缘的很多影像,跟它沟通,再把它放下,这个就是出离心。

  戊三、证量

  好,我们看第三科的证量。怎么样叫做出离心成就了?我们看第三段。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当我们透过无常观调伏心中的影像,透过苦谛观调伏对来生影像的追求,这样子对整个三界轮回的快乐、荣耀的果报,不生起刹那的希求,娑婆世界的快乐都要付出代价。我们就能够昼夜一心一意、内心统一地追求“我一定要离开三界”,这就是出离心。

  净土宗叫做带业,然后往生。业没有消叫带业,不是消业往生。临命终时你要处理两件事:第一个、往生;第二个、带业。往生这一块,我们到了甲三念佛篇、甲四往生篇,再来谈谈怎么建立往生的愿力?我们先讲带业,这个业要怎么带?很多人是不会带业,业带的不好,就被业带走了。是你带它,不是它带你。临命终的人有两种力量:往生的愿力、生死的业力。你要怎么去处理生死业力?就是你要把爱取的心放下,很关键,这跟你念多少句佛号没有关系。

  过去有一个动物园,养了一只袋鼠,澳洲袋鼠很会跳。动物园的管理员就做了一公尺的护栏;第二天早上,它就跳到外面去了。管理员看不对,加到两公尺的护栏;早上看,欸,它又跳到外面去了,管理员又加到三公尺,这下子不好跳了吧?第三天它又在外面了,管理员很奇怪。长颈鹿在旁边就问它说:你怎么这么会跳?你到底要几公尺才跳不出去?这袋鼠说:管理员出去的时候都忘了锁门,关键不是几公尺,他门没锁。

  佛陀讲这个譬喻就是说:你要掌控生死业力是有关键的,不是说你用佛号去压妄想,打妄想你就用佛号去压它,你压不住的。佛法是善巧,你要有方法、要怎么去跟你的内心沟通?用佛法的道理去疏通妄想。修行就是一种深层的沟通,用智慧跟你过去的妄想,好好地谈一谈。你为什么要放下心中的影像?这样对你是最有好处,你不放下影像要付出代价。所以,佛法是讲智慧的观照,不是像外道,一种表面上的压抑。

  出离心不是要你去放下外在的人事。如果你没有放下心中的影像,出了家打妄想,你还是没有出离心。要你放下心中的影像,外境它不会干扰你的。关键是你人生经验当中有感受跟妄想,带有美好感受的影像、妄想。受、想结合,行蕴的执取又进去,三个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不得了。感受、妄想、执著三个混在一起,就很可怕了叫爱取。“爱”不障碍往生,“取”障碍往生。比方说我喜欢喝咖啡,不障碍往生;我一定要喝咖啡,障碍往生,执著了。你喜欢喝咖啡,乱不了;但你一定要喝咖啡,喝不上,你就受不了,这个障碍往生。

  我们不是所有的烦恼都对治,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但带有执著性的妄想,你要注意。每一个人的盲点是不一样,找到盲点,跟它沟通。你临终的时候,不能因为这个盲点去刺激生死业力,问题在这里。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