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道的黄河水灾,原本应该朝廷国库支出巨大,然随着抄家的进行。
国库这边不仅没有损耗,竟然还有盈余。
这就是世家的底蕴啊。
在新政逐渐稳定下来的同时,李承乾也要考虑到开源了。
新政对财政的压力不小,哪怕是贞观之治的储备,维持运行不过两三年,这还是要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
坐吃山空肯定是不行的,更何况下一步李承乾就要大量修建扩宽官道了。
大唐全国修水路路。
这一点很重要,也很费钱。
是以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货币改革。
贞观二十一年深秋,长安的梧桐叶刚落满朱雀大街,东宫便抛出了足以震动整个大唐商界的新政,一份厚厚的《货币与信用革新章程》,将李承乾藏在心中许久的“钱袋子”改革,彻底摆上了台面。
这份章程的开篇,便透着与以往不同的锐气:“夫通货者,国之血脉也。血脉滞则民生困,血脉畅则天下兴。”
直指大唐现行货币体系的症结,铜钱铸造不足,流通不便,大额交易全靠丝绸、金银等“硬通货”,严重制约着南北贸易与灾后重建。
朝会上,当李承乾让内侍文忠念出“多元货币体系”时,朝堂上的呼吸声几乎停滞。
“扩大开元通宝铸造,在饶州、鄂州增设十处钱监,年铸钱量较往年翻倍,铜钱成色由户部派官专检,不得掺铅铁。”
这条尚在朝臣理解范围内,毕竟贞观年间便有铸钱传统,只是规模从未如此之大。
可接下来的话,却让满朝文武如遭雷击。
“另,由户部牵头,发行‘唐票’——以桑皮纸印制,面额分一贯、十贯、百贯,以国库储备的丝绸二十万匹、粮食五十万石为抵押,首期在长安、扬州、洛阳三城流通,总额不得超过百万贯。”
李承乾的声音平静无波:“持唐票者,可在三地户部官署兑换等值铜钱或丝绸,亦可直接用于缴纳赋税、交易大宗商品。”
百官哗然。
“纸……纸能当钱用?”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几乎跳起来,手里的朝笏都差点掉在地上:“殿下三思!隋末炀帝铸劣币,天下大乱;如今用纸片当钱,岂不是比劣币更甚?百姓怎会信这张纸!”
另一位来自山东士族的官员附和:“丝绸、粮食才是硬通货,一张纸印上字,说毁就能毁,这不是把天下人的钱财当儿戏吗?”
李承乾冷冷扫过反对者:“唐票上有七处防伪印记,由工部特制雕版,专人专印,私造者斩。国库的丝绸与粮食就在那里,随时可兑。”
“这纸,是朝廷的信用,比任何私铸的铜钱都可靠。”
顿了顿,李承乾加重语气:“至于百姓信不信,朝廷会让他们信。”
这话里的威压,让反对声瞬间低了下去。
谁都记得,河南道的血还没干透,这位太子说“让他们信”,便绝不会只是空谈。
内侍文忠借着解说详细章程。
“升级飞钱之制,设‘汇通司’,由商部联合长安十二家大商共同管理。商人在长安存入铜钱,汇通司出具‘汇票’,凭票可在扬州、广州等十处‘汇通分司’兑换等额货币,收取百分之一手续费。”
这是戳中了行商的痛点!
以往长途贸易,携带铜钱不仅笨重,还怕劫匪,飞钱虽有,却只在少数富商与官宦间流通,如今由朝廷背书,手续费又低,等于给天下商人开了条黄金通道。
“设立‘大唐钱庄’,总行在长安,各州设分行。”
“富商可将铜钱存入钱庄,月息一分;商户若需扩大经营,可向钱庄借贷,以商铺、货物为抵押,年息不得超过百分之十。凡放贷利息超过百分之二十者,以谋逆论处。”
内侍文忠话音落下,朝廷上的高利贷者代表,多是五姓七望的旁支与关陇勋贵,以及世家豪族,他们脸色瞬间铁青。
以往他们放高利贷,年息动辄三成、五成,甚至“驴打滚”,是士族敛财的重要手段。
如今太子直接把利息钉死在百分之十,还敢说“超过二十者以谋逆论处”,这简直是断了他们的财路!
“殿下!”一位出身太原王氏的官员急声道:“商户借贷,风险难测,利息太低,谁还敢放贷?这是逼着富人不敢帮扶穷人啊!”
李承乾闻言冷笑,这些士族也就是欺骗以往不懂商业的皇帝。
“帮扶?去年洛阳大旱,王氏放粮,借一斗还三斗,这叫帮扶?还是叫趁火打劫?”
李承乾目光如刀,一一扫过百官,令其不敢对视。
“大唐钱庄的贷款,是让商户扩大生产,是为了让更多人有活干、有饭吃,不是让你们拿着本金去盘剥百姓。敢违令者,王氏就是榜样。”
太原王氏的人瞬间噤声。谁都知道,河南道镇压时,王氏因暗中资助流民作乱,被抄了三家庄园,族长至今还关在天牢里。
货币改革的章程,就这么在百官反对,李承乾的强势中推行下来。
没人敢在如今太子面前玩死谏那一套,在这方面,李承乾演都不演了,只要敢反对,革职,徒刑,流放,乃至于斩首。
想反对,可以,那你就造反吧。
就看孤的火炮是否犀利。
火炮跟火铳太强势了,任何反对势力最怕的就是这个。
最为主要的是,跟以往的大规模战争不同,李承乾只需要派出少量将士,在火炮的优势下,就能轻易平定叛乱。
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军队战争所带来的财政负担。
即便是一座城池或者数座城池的叛乱,只需要几千骑兵,马车拖着火炮,几轮下去,就结束了。
几千骑兵,甚至都不需要民夫,靠着沿途城池的粮食供给就能行。
火铳更是收割神器。
在没有甲胄的情况下,骑兵手持火铳,什么流民叛乱,完全没有意义。
货币改革章程登上长安邸报,但推行的阻力,比预想中更烈。
士族与高利贷者明里暗里抵制。
汇通司”刚开张,长安几家富商便被打了黑棍,店铺也遭了火。
大唐钱庄”放出的第一批贷款,竟有商户收到恐吓信,说“敢借朝廷的钱,就等着家破人亡”。
民间对“唐票”的接受度也极低。
长安西市的商贩见顾客用唐票付款,要么摆手说“不收”,要么直接加价:“一张纸当钱用?得再加两成!”
百姓更是生怕哪天唐票就成了废纸。
李承乾的应对,依旧是铁腕镇压。
首先是下令大理寺彻查“汇通司”遇袭案,三天内便抓出了幕后主使,正是太原王氏的一个支脉族长,直接腰斩于西市,家产全部充公。
金吾卫穿上便服,在长安西市“消费”。
凡拒收唐票者,直接以“藐视朝廷”论处,轻则罚钱,重则关店。
同时,户部贴出告示,宣布缴纳赋税可用唐票,且“交票比交铜钱多算半成”。
这招瞬间击中要害,为了少交赋税,纷纷开始使用唐票。
对于大唐钱庄,他则让长孙无忌牵头,强制关陇勋贵“入股”。
“你们不是钱多吗?存入钱庄,既能得利息,又能帮朝廷稳定商路,何乐而不为?”
面对太子淡笑的语气,哪个勋贵敢于反抗。
哪怕是长孙无忌也只能乖乖照作,他可不觉得自己这舅舅的身份,能动摇太子的决心。
大量的铜钱存入钱庄,便有了充足的本钱放贷。
朝廷财政的压力,顿时清空。
不管什么年代,当今或是后世,还有什么是比金融更加赚钱的。
别说朝廷还有垄断贸易,以及货币的印刷及发行权。
短短一个月不到,局势便彻底扭转。
“汇通司”的汇票成了商人的护身符,从长安到扬州,拿着一张汇票便能畅通无阻,再也不用担心路上的劫匪,手续费虽低,积少成多也成了朝廷的一笔新财源。
“大唐钱庄”的贷款救活了不少濒临破产的商户。
洛阳的丝绸商借了钱扩大作坊,苏州的粮商贷了款新建粮仓,连岭南的俚人部落,都有人用香料做抵押,贷了钱去开矿。
年息百分之十虽低,却比借高利贷稳妥百倍,更何况还有朝廷背书,这不比找士族借贷靠谱?
商户们渐渐尝到了甜头。
“唐票”更是在长安、扬州等大城市流通起来。
官府的赋税、商铺的交易、甚至酒楼的宴席,都能用唐票支付。
百姓发现,这张纸不仅能换铜钱,还比铜钱轻便,渐渐也就信了。
有人甚至把唐票藏起来,说“这是朝廷的信用,比银子还靠谱”。
不仅是五姓七望,天下世家看着这一切,气得牙痒痒,却再不敢明着反对。
他们的高利贷生意一落千丈,囤积的铜钱要么存入钱庄吃低息,要么就得眼睁睁看着贬值。
因为开元通宝的铸造量太大,市面上的铜钱越来越多,以往靠“钱荒”敛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甘露殿里,李世民听张阿难讲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案上放着一张百贯面额的唐票,上面印着朱雀纹样,盖着户部的朱印,确实精致。
张阿难低声道:“百姓都说,太子殿下让钱活了起来,以前钱都埋在士族的地窖里,现在钱能生钱,能买粮,能盖房……”
“能生钱,也能惹祸。”李世民叹了口气,将唐票放下:“这纸看着轻巧,背后却是国库的丝绸粮食,是朝廷的刀枪。一旦国库空了,或者有人不信了,这纸就会变成催命符。”
但他不得不承认,李承乾这步棋,走得极险,也极妙。
更是他从未想过的路子。
以往为了钱财,李世民想过很多办法,但都不怎么好用。
来钱最多的,还是靠打劫太子的石炭厂,这才让他的内帑富裕起来。
原以为太子还是会在这方面想办法,没想到直接来了一手货币改革。
用货币改革盘活经济,用信用体系捆绑商业,既解决了新政推行的财政难题,又不动声色地削弱了士族的根基。
比起河南道的血腥镇压,这才是更狠的釜底抽薪。
更重要的是,朝廷财政的压力顿时没了。
有大唐钱庄的支撑,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调动出足够的钱财。
——
西域。
阿拉伯帝国跟大唐的战争从未结束,在李承乾下令运送三十门火炮抵达西域都护府后,阿拉伯帝国就是一路被打,再没赢过。
但战争终究是影响了丝绸之路的商业。
阿拉伯帝国这边,强行断绝丝绸之路,虽然对阿拉伯帝国本身影响很大,可抱着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心思,也让大唐的商业贸易损失不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承乾自然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洋贸易,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其实早些年李承乾就在辽东建立大型船坞厂了。
大唐也在建设,并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推行远洋贸易。
可效果并不怎么显著。
只凭借朝廷这边推行,除非是大资金的投入,否则收益不怎么可观。
需要真正开启远洋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是需要让更多的商人都加入其中。
“你说,他们怎么就不愿意呢,明明是很赚钱的事情。”
东宫里,李承乾有些苦恼的对太子妃苏玉儿说道。
苏玉儿想了想,道:“可能是担心损失吧,虽是赚钱,可毕竟太远,海上风险又大,稍微有些意外,便是船毁人亡。”
听到苏玉儿这么说,李承乾顿时眼睛一亮。
“如果有人为他们担保,减少他们的损失,会不会大家就积极了。”
苏玉儿皱眉道:“哪有人会愿意担保这样的事情。”
李承乾哈哈一笑:“我啊!”
“朝廷给他们担保,只要愿意去的,要是遇到意外,我给他们承担七成损失,这够了吧。”
苏玉儿担忧道:“可是这,不会亏损很多吗。”
“要是亏损太多的话,就是要国库赔钱了。”
李承乾神秘一笑:“不,不仅不会亏钱,国库还会赚钱。”
国库这边不仅没有损耗,竟然还有盈余。
这就是世家的底蕴啊。
在新政逐渐稳定下来的同时,李承乾也要考虑到开源了。
新政对财政的压力不小,哪怕是贞观之治的储备,维持运行不过两三年,这还是要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
坐吃山空肯定是不行的,更何况下一步李承乾就要大量修建扩宽官道了。
大唐全国修水路路。
这一点很重要,也很费钱。
是以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货币改革。
贞观二十一年深秋,长安的梧桐叶刚落满朱雀大街,东宫便抛出了足以震动整个大唐商界的新政,一份厚厚的《货币与信用革新章程》,将李承乾藏在心中许久的“钱袋子”改革,彻底摆上了台面。
这份章程的开篇,便透着与以往不同的锐气:“夫通货者,国之血脉也。血脉滞则民生困,血脉畅则天下兴。”
直指大唐现行货币体系的症结,铜钱铸造不足,流通不便,大额交易全靠丝绸、金银等“硬通货”,严重制约着南北贸易与灾后重建。
朝会上,当李承乾让内侍文忠念出“多元货币体系”时,朝堂上的呼吸声几乎停滞。
“扩大开元通宝铸造,在饶州、鄂州增设十处钱监,年铸钱量较往年翻倍,铜钱成色由户部派官专检,不得掺铅铁。”
这条尚在朝臣理解范围内,毕竟贞观年间便有铸钱传统,只是规模从未如此之大。
可接下来的话,却让满朝文武如遭雷击。
“另,由户部牵头,发行‘唐票’——以桑皮纸印制,面额分一贯、十贯、百贯,以国库储备的丝绸二十万匹、粮食五十万石为抵押,首期在长安、扬州、洛阳三城流通,总额不得超过百万贯。”
李承乾的声音平静无波:“持唐票者,可在三地户部官署兑换等值铜钱或丝绸,亦可直接用于缴纳赋税、交易大宗商品。”
百官哗然。
“纸……纸能当钱用?”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几乎跳起来,手里的朝笏都差点掉在地上:“殿下三思!隋末炀帝铸劣币,天下大乱;如今用纸片当钱,岂不是比劣币更甚?百姓怎会信这张纸!”
另一位来自山东士族的官员附和:“丝绸、粮食才是硬通货,一张纸印上字,说毁就能毁,这不是把天下人的钱财当儿戏吗?”
李承乾冷冷扫过反对者:“唐票上有七处防伪印记,由工部特制雕版,专人专印,私造者斩。国库的丝绸与粮食就在那里,随时可兑。”
“这纸,是朝廷的信用,比任何私铸的铜钱都可靠。”
顿了顿,李承乾加重语气:“至于百姓信不信,朝廷会让他们信。”
这话里的威压,让反对声瞬间低了下去。
谁都记得,河南道的血还没干透,这位太子说“让他们信”,便绝不会只是空谈。
内侍文忠借着解说详细章程。
“升级飞钱之制,设‘汇通司’,由商部联合长安十二家大商共同管理。商人在长安存入铜钱,汇通司出具‘汇票’,凭票可在扬州、广州等十处‘汇通分司’兑换等额货币,收取百分之一手续费。”
这是戳中了行商的痛点!
以往长途贸易,携带铜钱不仅笨重,还怕劫匪,飞钱虽有,却只在少数富商与官宦间流通,如今由朝廷背书,手续费又低,等于给天下商人开了条黄金通道。
“设立‘大唐钱庄’,总行在长安,各州设分行。”
“富商可将铜钱存入钱庄,月息一分;商户若需扩大经营,可向钱庄借贷,以商铺、货物为抵押,年息不得超过百分之十。凡放贷利息超过百分之二十者,以谋逆论处。”
内侍文忠话音落下,朝廷上的高利贷者代表,多是五姓七望的旁支与关陇勋贵,以及世家豪族,他们脸色瞬间铁青。
以往他们放高利贷,年息动辄三成、五成,甚至“驴打滚”,是士族敛财的重要手段。
如今太子直接把利息钉死在百分之十,还敢说“超过二十者以谋逆论处”,这简直是断了他们的财路!
“殿下!”一位出身太原王氏的官员急声道:“商户借贷,风险难测,利息太低,谁还敢放贷?这是逼着富人不敢帮扶穷人啊!”
李承乾闻言冷笑,这些士族也就是欺骗以往不懂商业的皇帝。
“帮扶?去年洛阳大旱,王氏放粮,借一斗还三斗,这叫帮扶?还是叫趁火打劫?”
李承乾目光如刀,一一扫过百官,令其不敢对视。
“大唐钱庄的贷款,是让商户扩大生产,是为了让更多人有活干、有饭吃,不是让你们拿着本金去盘剥百姓。敢违令者,王氏就是榜样。”
太原王氏的人瞬间噤声。谁都知道,河南道镇压时,王氏因暗中资助流民作乱,被抄了三家庄园,族长至今还关在天牢里。
货币改革的章程,就这么在百官反对,李承乾的强势中推行下来。
没人敢在如今太子面前玩死谏那一套,在这方面,李承乾演都不演了,只要敢反对,革职,徒刑,流放,乃至于斩首。
想反对,可以,那你就造反吧。
就看孤的火炮是否犀利。
火炮跟火铳太强势了,任何反对势力最怕的就是这个。
最为主要的是,跟以往的大规模战争不同,李承乾只需要派出少量将士,在火炮的优势下,就能轻易平定叛乱。
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军队战争所带来的财政负担。
即便是一座城池或者数座城池的叛乱,只需要几千骑兵,马车拖着火炮,几轮下去,就结束了。
几千骑兵,甚至都不需要民夫,靠着沿途城池的粮食供给就能行。
火铳更是收割神器。
在没有甲胄的情况下,骑兵手持火铳,什么流民叛乱,完全没有意义。
货币改革章程登上长安邸报,但推行的阻力,比预想中更烈。
士族与高利贷者明里暗里抵制。
汇通司”刚开张,长安几家富商便被打了黑棍,店铺也遭了火。
大唐钱庄”放出的第一批贷款,竟有商户收到恐吓信,说“敢借朝廷的钱,就等着家破人亡”。
民间对“唐票”的接受度也极低。
长安西市的商贩见顾客用唐票付款,要么摆手说“不收”,要么直接加价:“一张纸当钱用?得再加两成!”
百姓更是生怕哪天唐票就成了废纸。
李承乾的应对,依旧是铁腕镇压。
首先是下令大理寺彻查“汇通司”遇袭案,三天内便抓出了幕后主使,正是太原王氏的一个支脉族长,直接腰斩于西市,家产全部充公。
金吾卫穿上便服,在长安西市“消费”。
凡拒收唐票者,直接以“藐视朝廷”论处,轻则罚钱,重则关店。
同时,户部贴出告示,宣布缴纳赋税可用唐票,且“交票比交铜钱多算半成”。
这招瞬间击中要害,为了少交赋税,纷纷开始使用唐票。
对于大唐钱庄,他则让长孙无忌牵头,强制关陇勋贵“入股”。
“你们不是钱多吗?存入钱庄,既能得利息,又能帮朝廷稳定商路,何乐而不为?”
面对太子淡笑的语气,哪个勋贵敢于反抗。
哪怕是长孙无忌也只能乖乖照作,他可不觉得自己这舅舅的身份,能动摇太子的决心。
大量的铜钱存入钱庄,便有了充足的本钱放贷。
朝廷财政的压力,顿时清空。
不管什么年代,当今或是后世,还有什么是比金融更加赚钱的。
别说朝廷还有垄断贸易,以及货币的印刷及发行权。
短短一个月不到,局势便彻底扭转。
“汇通司”的汇票成了商人的护身符,从长安到扬州,拿着一张汇票便能畅通无阻,再也不用担心路上的劫匪,手续费虽低,积少成多也成了朝廷的一笔新财源。
“大唐钱庄”的贷款救活了不少濒临破产的商户。
洛阳的丝绸商借了钱扩大作坊,苏州的粮商贷了款新建粮仓,连岭南的俚人部落,都有人用香料做抵押,贷了钱去开矿。
年息百分之十虽低,却比借高利贷稳妥百倍,更何况还有朝廷背书,这不比找士族借贷靠谱?
商户们渐渐尝到了甜头。
“唐票”更是在长安、扬州等大城市流通起来。
官府的赋税、商铺的交易、甚至酒楼的宴席,都能用唐票支付。
百姓发现,这张纸不仅能换铜钱,还比铜钱轻便,渐渐也就信了。
有人甚至把唐票藏起来,说“这是朝廷的信用,比银子还靠谱”。
不仅是五姓七望,天下世家看着这一切,气得牙痒痒,却再不敢明着反对。
他们的高利贷生意一落千丈,囤积的铜钱要么存入钱庄吃低息,要么就得眼睁睁看着贬值。
因为开元通宝的铸造量太大,市面上的铜钱越来越多,以往靠“钱荒”敛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甘露殿里,李世民听张阿难讲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案上放着一张百贯面额的唐票,上面印着朱雀纹样,盖着户部的朱印,确实精致。
张阿难低声道:“百姓都说,太子殿下让钱活了起来,以前钱都埋在士族的地窖里,现在钱能生钱,能买粮,能盖房……”
“能生钱,也能惹祸。”李世民叹了口气,将唐票放下:“这纸看着轻巧,背后却是国库的丝绸粮食,是朝廷的刀枪。一旦国库空了,或者有人不信了,这纸就会变成催命符。”
但他不得不承认,李承乾这步棋,走得极险,也极妙。
更是他从未想过的路子。
以往为了钱财,李世民想过很多办法,但都不怎么好用。
来钱最多的,还是靠打劫太子的石炭厂,这才让他的内帑富裕起来。
原以为太子还是会在这方面想办法,没想到直接来了一手货币改革。
用货币改革盘活经济,用信用体系捆绑商业,既解决了新政推行的财政难题,又不动声色地削弱了士族的根基。
比起河南道的血腥镇压,这才是更狠的釜底抽薪。
更重要的是,朝廷财政的压力顿时没了。
有大唐钱庄的支撑,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调动出足够的钱财。
——
西域。
阿拉伯帝国跟大唐的战争从未结束,在李承乾下令运送三十门火炮抵达西域都护府后,阿拉伯帝国就是一路被打,再没赢过。
但战争终究是影响了丝绸之路的商业。
阿拉伯帝国这边,强行断绝丝绸之路,虽然对阿拉伯帝国本身影响很大,可抱着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心思,也让大唐的商业贸易损失不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承乾自然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洋贸易,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其实早些年李承乾就在辽东建立大型船坞厂了。
大唐也在建设,并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推行远洋贸易。
可效果并不怎么显著。
只凭借朝廷这边推行,除非是大资金的投入,否则收益不怎么可观。
需要真正开启远洋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是需要让更多的商人都加入其中。
“你说,他们怎么就不愿意呢,明明是很赚钱的事情。”
东宫里,李承乾有些苦恼的对太子妃苏玉儿说道。
苏玉儿想了想,道:“可能是担心损失吧,虽是赚钱,可毕竟太远,海上风险又大,稍微有些意外,便是船毁人亡。”
听到苏玉儿这么说,李承乾顿时眼睛一亮。
“如果有人为他们担保,减少他们的损失,会不会大家就积极了。”
苏玉儿皱眉道:“哪有人会愿意担保这样的事情。”
李承乾哈哈一笑:“我啊!”
“朝廷给他们担保,只要愿意去的,要是遇到意外,我给他们承担七成损失,这够了吧。”
苏玉儿担忧道:“可是这,不会亏损很多吗。”
“要是亏损太多的话,就是要国库赔钱了。”
李承乾神秘一笑:“不,不仅不会亏钱,国库还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