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长白山提灯引路人(三)-《左眼见飘心中喜》

  写生结束后,小女孩送给孙琰一幅画,画上是一盏马灯,在风雪中闪耀着光芒。小女孩说:“孙姐姐,谢谢你在山里照顾我,这盏灯送给你,希望它能一直为你照亮前路。”孙琰接过画,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份真挚的情谊。

  在长白山的山林中,这样的温情故事还有很多。孙琰帮助过迷路的孩子,救助过受伤的游客,安慰过失落的旅人。她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温暖着每一个走进长白山的人。

  这些温情的故事,也让孙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她知道,在这片山林中,不仅有自然的力量,还有人性的光辉。这些光辉,像一颗颗星星,点缀在长白山的夜空中,让这片土地更加温暖和迷人。

  岁月如流水,在长白山的土地上缓缓流淌,也在孙琰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印记,是她与长白山共同成长的见证,是她作为引路人的荣耀勋章。

  孙琰的手上布满了老茧,那是常年握着斧头、绳索和马灯留下的痕迹。每一个老茧,都记录着她在山林中的艰辛和付出。她的脸上有一些细小的皱纹,那是被风吹日晒留下的印记,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一个与长白山有关的故事。

  长白山的四季,在孙琰的身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春天,她的身上会沾满泥土的芬芳,那是她在山林中播种希望的痕迹;夏天,她的皮肤会被晒得黝黑,那是她在烈日下守护游客的见证;秋天,她的衣服上会落满枫叶的红,那是她与山林共舞的色彩;冬天,她的睫毛上会凝结着冰霜,那是她在风雪中坚守的勋章。

  除了身体上的印记,长白山还在孙琰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对长白山的感情,已经融入了她的血液里,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会因为长白山的美丽而欣喜,会因为长白山的伤痛而难过。

  有一次,她看到有人在长白山的河边洗衣服,把污水直接排进了河里。孙琰立刻上前制止,她对那个人说:“长白山的河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要爱护它,不能让它受到污染。”那个人起初还不理解,但在孙琰的耐心劝说下,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再在河边洗衣服了。

  孙琰知道,长白山的印记不仅留在了她的身上,也留在了每一个热爱长白山的人的心里。那些来过长白山的游客,会把这里的美丽和神奇带回家,分享给身边的人。那些在长白山生活的居民,会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传承着长白山的文化。

  岁月还在继续,长白山的印记也会在孙琰的身上不断加深。但她并不害怕,因为她知道,这些印记是她与长白山之间最珍贵的联系,是她作为引路人的骄傲和自豪。她会带着这些印记,继续在长白山的山林中行走,守护着这片土地,直到永远。

  引路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他们每天穿梭在长白山的山林中,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游客指引方向,保障游客的安全。孙琰作为一名引路人,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份职业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意味着要对游客的生命安全负责。每次带领游客进山前,孙琰都会仔细检查游客的装备,向他们详细介绍山林中的注意事项,确保他们了解可能遇到的危险。在进山的过程中,她会时刻关注游客的身体状况和情绪变化,及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她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保护游客的安全。

  有一次,孙琰带领一队游客进山,其中有一位游客有心脏病史。在走到半山腰时,这位游客突然感到胸口疼痛,呼吸困难。孙琰立刻让其他游客停下来,然后拿出急救包,给这位游客服用了急救药品,并让他平躺在地上休息。同时,她用对讲机联系了山下的医院,请求救援。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孙琰一直守在游客身边,不断地安慰他,缓解他的紧张情绪。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等待,救援人员终于赶到了,把游客安全地送到了医院。

  担当,意味着要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不退缩。长白山的山林中,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危险,比如暴风雪、泥石流、野生动物等。但孙琰和其他引路人从不畏惧,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有一年夏天,长白山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引发了泥石流。有几位游客被困在了山中的一个小岛上,情况十分危急。孙琰接到救援命令后,立刻带领其他引路人赶到现场。当时的水流非常湍急,泥石流还在不断地往下滑,救援工作十分危险。但孙琰没有丝毫犹豫,她穿上救生衣,拿起绳索,第一个跳进了湍急的河流中。在她的带领下,其他引路人也纷纷跳进河里,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把被困的游客全部救了出来。

  引路人的责任与担当,还体现在他们对长白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他们不仅要保障游客的安全,还要守护长白山的生态平衡。孙琰和其他引路人会定期在山林中巡逻,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清理山林中的垃圾,为长白山的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一次,他们在巡逻时发现了一个非法采矿点,采矿点的废水直接排进了长白山的河流中,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孙琰立刻向有关部门举报了这个非法采矿点,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了查处。在他们的努力下,非法采矿点被取缔,河流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得到了恢复。

  引路人的责任与担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中。孙琰知道,作为一名引路人,她的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她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她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引路人的责任与担当,为长白山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白山,这座巍峨的大山,仿佛有着生命一般,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呼唤着每一个热爱它的人,而孙琰,则是最忠实的回应者。

  长白山的呼唤,有时是清晨林间清脆的鸟鸣,有时是山间潺潺的溪流声,有时是风雪中呼啸的风声。这些声音,在孙琰听来,都是长白山在与她交流。她能从鸟鸣声中听出山林的喜悦,从溪流声中听出山林的清澈,从风声中听出山林的愤怒。

  每当长白山发出呼唤时,孙琰都会毫不犹豫地回应。如果山林需要保护,她会立刻行动起来,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如果有游客在山林中遇到危险,她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救援;如果山林展现出它的美丽和神奇,她会与游客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有一年春天,长白山的樱花盛开了,漫山遍野的樱花像一片粉色的海洋,美丽极了。孙琰知道,这是长白山在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她特意组织了一批游客,带领他们去欣赏樱花。在樱花树下,游客们尽情地拍照、欢笑,感受着长白山的美好。孙琰看着游客们开心的笑容,心里也像盛开了一朵樱花一样,充满了喜悦。

  还有一次,长白山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山林中的很多植物都枯萎了,河流也干涸了。孙琰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非常难过。她和其他引路人一起,组织了一场抗旱救灾活动。他们从山下运来水,浇灌那些枯萎的植物,清理河流中的淤泥,希望能帮助长白山度过难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长白山终于迎来了一场大雨,山林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长白山的呼唤,也让孙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知道,自己与长白山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她会一直回应长白山的呼唤,守护着这片土地,直到生命的尽头。

  而长白山,也用它自己的方式回应着孙琰的守护。它会为孙琰提供丰富的物产,让她在山林中能够生存;它会展现出它的美丽和神奇,让孙琰的生活充满乐趣;它会在孙琰遇到困难时,给予她力量和勇气。

  有一次,孙琰在山林中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她把小鹿带回家,悉心照料。在小鹿康复后,她把它放回了山林。从那以后,每当孙琰经过那片山林时,小鹿都会跑出来,陪伴在她身边,仿佛在感谢她的帮助。

  长白山的呼唤与回应,是一种默契,一种传承,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孙琰知道,这种对话会一直持续下去,她会用自己的一生,去倾听长白山的呼唤,去回应长白山的期待,与长白山共同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

  长白山的风雪,似乎从未停歇。但无论风雪有多大,孙琰每天的工作都不会中断。她的日常,就是在风雪中坚守,在山林中穿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引路人的责任和担当。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孙琰就起床了。她会先检查一下当天的天气情况,然后准备好一天所需的装备。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她都会按时出发,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风雪中行走,是孙琰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厚厚的积雪没过了膝盖,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狂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让人睁不开眼睛。但孙琰从未退缩,她一步一步地在雪地里跋涉,马灯的光芒在风雪中摇曳,为她指引着方向。

  她要检查山林中的每一条小径,确保没有出现新的危险。如果发现有倒下的树木,她会立刻想办法清理;如果发现有松动的岩石,她会设置警示标志,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她还要观察山林中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情况和活动规律,为保护长白山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中午,孙琰会找一个避风的地方,简单地吃一些干粮,休息一下。在风雪中,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休息一会儿,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但她从不抱怨,因为她知道,她的工作关系到游客的安全。

  下午,她会继续在山林中巡逻,直到把所有的路线都检查完毕。如果遇到游客,她会主动上前询问他们的情况,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引。如果有游客因为风雪而无法按时下山,她会安排他们在山中的客栈休息,确保他们的安全。

  傍晚,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客栈时,往往已经是繁星满天了。她会先把当天的工作情况记录下来,然后整理好装备,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尽管身体很累,但她的心里却很充实,因为她知道,自己又为长白山的安全贡献了一份力量。

  这样的日常,孙琰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她从未因为风雪而中断过工作。她的足迹遍布了长白山的每一个角落,她的身影成为了长白山风雪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人问她,这样的工作累不累。孙琰笑着说:“累肯定是累的,但当我看到游客们安全地走出山林,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时,我就觉得所有的累都值得了。”

  风雪无阻的日常,铸就了孙琰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她成为了长白山最可靠的引路人。她知道,只要她还在长白山,就会一直这样坚持下去,用自己的生命和热情,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长白山的山林,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这座宝库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和智慧,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孙琰在与山林的相处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成为了这座知识宝库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山林中的植物,是这座知识宝库中最丰富的一部分。孙琰认识数百种植物,她知道每种植物的名称、形态、生长环境和用途。她能从植物的生长情况,判断出土壤的肥力和气候的变化。她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可以药用,哪些植物有毒。

  有一次,一位游客在山林中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孙琰立刻找来一种具有解毒功效的草药,捣碎后敷在游客的伤口上,然后把他安全地送到了医院。医生说,如果不是孙琰及时采取了急救措施,游客的生命可能会受到威胁。

  山林中的动物,也是这座知识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琰熟悉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她知道哪些动物是昼行性的,哪些动物是夜行性的;哪些动物是群居的,哪些动物是独居的;哪些动物性格温顺,哪些动物性格凶猛。

  她还能通过动物的粪便、足迹等痕迹,判断出动物的种类和活动范围。有一次,她在山林中发现了一些大型的足迹,根据足迹的大小和形状,她判断出这是一只黑熊的足迹。她立刻提醒附近的游客,注意安全,不要靠近黑熊可能出现的区域。

  长白山的地形和气候,也是这座知识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孙琰熟悉长白山的每一个山峰、每一条河流、每一个山谷。她知道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雪崩,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哪些地方在暴雨天气会积水。

  她还能根据云层的变化、风向的转变等,准确地预测天气。有一次,她带领游客进山时,发现天空中的云层突然发生了变化,她判断出即将有一场大雨。于是,她立刻带领游客返回,刚回到客栈,大雨就倾盆而下。游客们都为孙琰的准确预测感到惊叹。

  山林中的文化和历史,也是这座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孙琰知道长白山的很多传说和故事,她能讲述长白山的形成过程,讲述当地居民与长白山之间的关系。她还熟悉长白山的一些历史遗迹,知道它们的来历和意义。

  她经常把这些知识分享给游客和年轻的引路人,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长白山,热爱长白山。她相信,只有了解了长白山,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传承它的文化和历史。

  长白山的山林,这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还在不断地向孙琰展示着它的奥秘和智慧。孙琰也会继续在这座宝库里探索和学习,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财富。

  长白山的四季,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挑战。孙琰的守护,跨越了四季,无论春夏秋冬,她都坚守在长白山的山林中,为游客的安全和长白山的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春天,长白山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山林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到处都是嫩绿的新芽和盛开的花朵。但春天也是长白山最危险的季节之一,因为冰雪消融后,山路变得泥泞湿滑,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孙琰每天都会仔细检查山路,清除路边的积雪和冰块,设置警示标志,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她还会观察山林中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为长白山的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夏天,长白山烈日炎炎,雨水充沛。山林中绿树成荫,溪水潺潺,是游客最多的季节。但夏天也是暴雨和雷电多发的季节,给游客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孙琰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向游客发布天气预警。如果遇到暴雨或雷电,她会引导游客到安全的地方躲避,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她还会加强对山林的巡逻,防止游客在山林中吸烟、用火,避免引发森林火灾。

  秋天,长白山层林尽染,景色宜人。山林中到处都是金黄的落叶和红色的枫叶,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但秋天也是长白山天气变化最大的季节之一,早晚温差很大,容易出现霜冻和大雾。孙琰会提醒游客注意保暖,携带必要的保暖衣物。她还会带领游客去欣赏长白山的秋景,向他们介绍秋天的长白山特有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

  冬天,长白山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山林中一片洁白,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美丽而宁静。但冬天也是长白山最寒冷、最危险的季节,暴风雪、冰冻等天气经常出现,给游客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孙琰会穿上厚厚的棉袄,戴上帽子和手套,冒着严寒在山林中巡逻。她会清理积雪,确保山路畅通;她会检查客栈的保暖设施,确保游客能够温暖过冬;她会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的救援事件,为在山林中遇到危险的游客提供帮助。

  跨越四季的守护,让孙琰对长白山的每一个季节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她知道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危险,也知道如何应对这些危险。她的守护,就像长白山的四季一样,周而复始,从未停歇。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对自然的热爱。

  引路人的职业,在长白山已经传承了数百年。在这数百年的历史中,引路人的精神和技能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孙琰作为一名现代的引路人,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引路人精神和技能,还在不断地创新,让引路人的职业适应时代的发展。

  传承,是引路人职业发展的根基。孙琰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引路人的技能,父亲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她。

  她学会了如何辨认方向、如何应对突发天气、如何进行救援等传统技能。这些技能是前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引路人职业的宝贵财富。孙琰把这些技能牢牢记在心里,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除了技能的传承,引路人的精神也是孙琰传承的重要内容。引路人的精神包括勇敢、智慧、责任、担当、热爱自然等。孙琰把这些精神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引路人的精神。她还把这些精神传授给年轻的引路人,让他们了解引路人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创新,是引路人职业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长白山的旅游业越来越发达,来长白山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对引路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孙琰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引路人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她开始学习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如GPS定位系统、对讲机、无人机等。这些设备在救援和引导游客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GPS定位系统可以准确地确定游客的位置,为救援提供精准的信息;对讲机可以让引路人之间保持联系,及时沟通情况;无人机可以对山林进行航拍,了解山林的整体情况,发现潜在的危险。

  她还创新了引路人的服务方式。以前,引路人主要是为游客指引方向和保障安全。现在,孙琰还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服务,如介绍长白山的文化和历史、推荐旅游路线、提供住宿和餐饮建议等。她还建立了一个游客反馈机制,收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

  孙琰还积极与其他行业合作,共同推动长白山的发展。她与当地的旅游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些新的旅游项目,如徒步旅行、露营、探险等,这些项目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她还与科研机构合作,参与长白山的生态保护研究,为长白山的生态保护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引路人的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传承为创新提供了基础,创新为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孙琰相信,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引路人的职业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长白山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长白山下,有一个小小的村庄,村庄里的人们世代以长白山为生,他们与长白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孙琰就是这个村庄里的一员,她不仅在山林中守护着游客的安全,也在长白山下守望着这个村庄和村庄里的人们。

  孙琰对村庄里的人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村庄里的人们有什么困难,她都会尽力帮助。有一次,村庄里的一位老人家里的房子漏雨了,孙琰知道后,立刻带领几位引路人去帮助老人修缮房子。他们爬上屋顶,铺上瓦片,把房子修得结结实实的。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向他们道谢。

  她还经常组织村庄里的人们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如长白山故事会、民俗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庄里人们的生活,也传承和弘扬了长白山的文化。她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村庄里的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长白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孙琰还关注着村庄里孩子们的成长。她知道,孩子们是长白山的未来,是引路人精神的传承者。她经常给孩子们讲长白山的故事,教他们认识长白山的动植物,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她还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为长白山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一次,村庄里的一所小学组织学生去长白山进行研学活动,孙琰主动担任了他们的向导。她带领孩子们走进山林,向他们介绍长白山的生态环境、文化历史和引路人的工作。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对长白山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孙琰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欣慰。

  长白山下的守望,不仅是对村庄和村庄里人们的守望,也是对长白山文化的守望。孙琰知道,长白山的文化是村庄里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他们与长白山之间的纽带。她会一直守护着这份文化,让它在长白山下永远传承下去。

  在长白山下,孙琰的守望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村庄里人们的生活,也温暖了每一个热爱长白山的人的心。她会一直在这里守望,直到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