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谄媚之徒安敢在此饶舌!”
然而宣璠的话音方落,便引起了审配的强烈反对,甚至直接对宣璠进行了人身攻击,怒而驳斥。
殿内空气霎时一凝。
怒斥之后,审配似乎才惊觉御前失仪,胸膛仍因怒气微微起伏,却立即转向御座,勉强压下火气,向刘辩郑重行了一礼,声音沉了几分,解释道:“国家,此刻正值战事,若在陈留郡大兴株连之事,恐怕会激起大族叛乱,于战事大为不利。”
而被指责为“谄媚之徒”的宣璠却丝毫没有急眼,只是微微眯起眼睛,面色平静得近乎淡漠,沉默地注视着审配,似乎是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
于他而言,法家士人为儒家所不容早已是常态,即便祖上贵为大汉开国列侯,却也仅仅是不辱及先祖罢了。
比这更难听的辱骂他都早已习以为常,因此审配的斥责落在他耳中,实在不算什么。
况且,审配当真以为,他反对的单单只是自己这个廷尉曹史吗?
这些罪徒所犯之罪该杀,天子也想杀,那么他这位廷尉曹史才会配合天子,主动担当天子手中刀,替天子解决这些罪徒。
刘辩并未过多在意两人之间的针锋相对,只是目光微沉,若有所思地看向审配,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
他这才察觉到,近日来,审配似乎有些变了。
此番御驾亲征,随驾阁臣并不多。
侍中朱儁、黄门侍郎荀攸与审配、治书常侍路粹与阮瑀、记室令史胡昭及书令史杜袭伴驾左右。
朱儁虽是名义上身份最高、资历最深厚的阁臣,但终归有了前科,刘辩尚未全然信任他,故而将左武卫营军务的处置权尽数委任于审配之手。
与宿卫皇宫不同,左武卫营随天子出巡,涉及的军务可就复杂了。
尽管天子行在在陈留县郊外,但陈留县的城防早早由飞骑校尉荀棐接管,以防止发生变故。
其余各营如何调配驻扎,与陈留郡府库供养大军的粮草接收等诸般杂务,绝非各营校尉所能自决,典韦虽勇,却亦难妥善处置。
随驾的阁臣中,除去朱儁外唯有荀攸和审配知兵,但荀攸少言寡语,不适合治军,审配倒是勇于任事,故而便由审配代典韦决断处置。
而其余调查陈留郡官吏与世家豪门违法乱纪之事,审配也以其刚正而被刘辩委以监察之职。
几番权重迭加,审配近来权柄日盛,隐隐有凌驾随驾众臣之势。
刘辩忽然想起了历史上荀彧对审配的四字评价。
专而无谋!
“无谋”未必是愚钝,结合身为邺城留守却在前线交战正酣之际,因许攸家人犯事,而径直将许攸这位核心谋士的妻小尽数逮捕的行为,刘辩更多是认为审配缺乏大局观。
至于这个“专”字,则是专权。
审配恋权而专断,近日掌握权柄既多,恐怕是权力滋养了心性,人也随之膨胀了。
方才他对吕布的行为有所指摘时,刘辩并未多想,如今又见审配斥责宣璠,甚至御前失仪辱骂宣璠,不免让刘辩心生疑虑,怀疑审配的心思。
历史上的审配固然因忠义而为后人褒赞,却绝非纯直之臣。
针对许攸,也不过是袁绍诸子之间的派系斗争延伸罢了。
邺城告破后,审配家财物赀以万数,家人和宗族也多有贪墨田地、隐瞒户口的行为,倘若审配当真如此正直,又岂会纵容亲族至此?(注1)
无论审配前后发言是出于公心还是专权,但当刘辩开始质疑审配用意的时候,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已然不重要了。
更令刘辩在意的,是他渐渐察觉,昔日潜邸旧臣之间,也已悄然衍生出若干派系。
首先是文武职责方面的派系划分,这并非汉末那个文人也不得不带兵的时代,故而除了曹操等少数元从之人外,武将和文臣的划分大多是明朗的。
其后则是按出身宗室、世家豪门与寒门,再接着是以籍贯划分派系,最后则是儒家与法家各自形成的派系。
只是尽管潜邸旧臣各自抱团取暖,但各派系并未产生矛盾,依旧紧紧围绕他这位天子效力,故而刘辩也一直未曾多加留意。
派系本就是不可避免的政治团体,平日里一同工作自然会衍生出情感,而乡党就更不必说了。
但审配此事,无疑为他敲响了警钟。
刘辩不动声色地斜睨了审配一眼,目光扫过殿内众臣,沉声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寂,道:“尔等以为当如何?”
朱儁作为侍中,也是最为年长、资历最为深厚且官职最高者,自然是最先开口,道:“臣不通诸多庶务,臣善兵,唯知兵事。”
“若以兵道论之,若臣是前线兵卒,得知敌军兵甲竟由后方大族资助,必是义愤填膺!若以彼辈首级传示军中,定然士气大振,士卒皆感念天子圣明,愈奋力向前。”
他话语微顿,悄悄抬眼窥了一下天子的面色,才继续道:“纵然有一二奸贼于后方作乱,亦不过是螳臂当车,不足一哂。”
刘辩微微颔首,朱儁比过往从心了许多,所言虽是有理,但更多还是揣摩他的上意后发言,故而看向荀攸,道:“公达呢?”
荀攸生性恬淡,寡言少语,心思却极是敏锐。
他虽不知天子具体所想,却明白圣意更偏向宣璠。
只是他素不喜争斗,与审配又同阁为臣,终归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阁臣,实不愿卷入此事。
但如今天子垂询,荀攸略作迟疑,还是谨慎开口道:“臣以为,夷三族未免过苛。世家大族姻亲牵连,未必家家皆有反心,圣天子治下亦不会有如此多的叛贼,譬如元瑜(阮瑀)和文蔚(路粹)身后的陈留阮氏与陈留路氏,二族皆以清流著称,在陈留郡多有仁德之名,深得百姓爱戴,难免遭受无端牵连。”
“然若此等资敌重罪,若是小惩大诫,亦难彰显天威,更不足以服膺众心,故臣以为,族诛可也。”
荀攸未如朱儁明确站队,反倒另辟一径,这倒是出乎刘辩的意料。
“元瑜和文蔚,朕就不问了,知你二人为难。”
“谢国家体谅。”
刘辩看着有些紧张和纠结的阮瑀和路粹松了口气,倒也是能理解。
刘辩看向面露紧张与纠结的阮瑀和路粹,语气缓和,给出了理解的态度。
作为陈留郡士族出身的二人,此番随行便是因为他们熟稔陈留郡本地的情势。
世家豪门之间的关系网错综复杂,尤其是同处一郡的世家豪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姻亲关系,哪怕是结了仇的几家也是有着断不开的亲缘关系,故而他们的处境颇为尴尬。
但路粹没有什么心理包袱,该检举哪一家就检举,就连自家宗族许多违法乱纪之徒也都被他一一检举。
早在汉兴元年天子登基前,他便严诫族人日后要守法,勿要再违法乱纪。
而后路粹带头将自家过往未曾缴纳的赋税全部补缴,未曾上报的土地也都在郡府登记入册,所有隐户也全部入了佃户的户籍,承担佃户的免征钱。
然而众多族人并不能理解,他们认为路粹此举无非是希望能在仕途上更加顺坦,却并没有在为宗族考虑。
你当了官,担任了治书常侍有了平尚书事之权,难道不该好好回馈宗族吗?
你当官前,我们要遵纪守法!
你当官后,我们还要遵纪守法!
那他妈这官不是白当了?
路粹对此也不屑于辩解,好言难劝该死的鬼,他为陈留路氏嫡支,旁系族人当仰仗嫡支的鼻息存活。
宗族本倚仗嫡脉兴盛,换言之,他即陈留路氏,是他们嫡支支撑着宗族的发展,哪怕没有这些旁系,他也依旧能得到如今所得到的一切,不欠所谓的宗族分毫。
既然旁支族人不识时务,那就休怪他将这些人当作晋身之资,博一个“大义灭亲”的名声,再讨得天子的欢心了!
但阮瑀却没有路粹这般铁石心肠,自从回到陈留郡后,不光是族中长辈、子弟,就连诸多与陈留阮氏结亲的世家豪门也都纷纷递上请帖或拜帖,希望能从阮瑀处打探到一二消息,以至于阮瑀都不敢再离开天子行在外出了。
尽管阮瑀难下狠心,但他依旧和路粹一般,在涉及陈留郡世家豪门的事务上,除了检举以外,尽量不再参与评议以求避嫌。
“正南。”刘辩再度开口,目光落回审配身上,嘴角噙着一丝温和笑意,语气平和,道,“为人臣者,蒙受君恩,当为君分忧。朕不反对人臣谋私利,然不可违背法度纲纪,更不该与行悖逆之事。故而,此等蒙受君恩却不思回报之徒,朕以为当族诛之以警天下,你以为呢?”
尽管天子的话语听不出半分斥责,但审配却是身躯猛地一颤,背后瞬间沁出冷汗。
他听出了天子这是对他不满了,这哪里是在说那些世家豪门,分明是在敲打他。
若不想成为被族诛之人,他自然要体察圣意,绝不能与天子心意相悖。
审配不蠢,觉察到天子的不满后,自然要设法找补,当即深深俯首,道:“臣愚钝,未能体察圣心,请为国家监斩此辈!”
刘辩微微颔首,嘴角笑容加深了几分,伸手虚扶了一把,道:“善。”
(3278字)
——
注1:《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王脩传》: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引《魏书·曹操令》: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
然而宣璠的话音方落,便引起了审配的强烈反对,甚至直接对宣璠进行了人身攻击,怒而驳斥。
殿内空气霎时一凝。
怒斥之后,审配似乎才惊觉御前失仪,胸膛仍因怒气微微起伏,却立即转向御座,勉强压下火气,向刘辩郑重行了一礼,声音沉了几分,解释道:“国家,此刻正值战事,若在陈留郡大兴株连之事,恐怕会激起大族叛乱,于战事大为不利。”
而被指责为“谄媚之徒”的宣璠却丝毫没有急眼,只是微微眯起眼睛,面色平静得近乎淡漠,沉默地注视着审配,似乎是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
于他而言,法家士人为儒家所不容早已是常态,即便祖上贵为大汉开国列侯,却也仅仅是不辱及先祖罢了。
比这更难听的辱骂他都早已习以为常,因此审配的斥责落在他耳中,实在不算什么。
况且,审配当真以为,他反对的单单只是自己这个廷尉曹史吗?
这些罪徒所犯之罪该杀,天子也想杀,那么他这位廷尉曹史才会配合天子,主动担当天子手中刀,替天子解决这些罪徒。
刘辩并未过多在意两人之间的针锋相对,只是目光微沉,若有所思地看向审配,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
他这才察觉到,近日来,审配似乎有些变了。
此番御驾亲征,随驾阁臣并不多。
侍中朱儁、黄门侍郎荀攸与审配、治书常侍路粹与阮瑀、记室令史胡昭及书令史杜袭伴驾左右。
朱儁虽是名义上身份最高、资历最深厚的阁臣,但终归有了前科,刘辩尚未全然信任他,故而将左武卫营军务的处置权尽数委任于审配之手。
与宿卫皇宫不同,左武卫营随天子出巡,涉及的军务可就复杂了。
尽管天子行在在陈留县郊外,但陈留县的城防早早由飞骑校尉荀棐接管,以防止发生变故。
其余各营如何调配驻扎,与陈留郡府库供养大军的粮草接收等诸般杂务,绝非各营校尉所能自决,典韦虽勇,却亦难妥善处置。
随驾的阁臣中,除去朱儁外唯有荀攸和审配知兵,但荀攸少言寡语,不适合治军,审配倒是勇于任事,故而便由审配代典韦决断处置。
而其余调查陈留郡官吏与世家豪门违法乱纪之事,审配也以其刚正而被刘辩委以监察之职。
几番权重迭加,审配近来权柄日盛,隐隐有凌驾随驾众臣之势。
刘辩忽然想起了历史上荀彧对审配的四字评价。
专而无谋!
“无谋”未必是愚钝,结合身为邺城留守却在前线交战正酣之际,因许攸家人犯事,而径直将许攸这位核心谋士的妻小尽数逮捕的行为,刘辩更多是认为审配缺乏大局观。
至于这个“专”字,则是专权。
审配恋权而专断,近日掌握权柄既多,恐怕是权力滋养了心性,人也随之膨胀了。
方才他对吕布的行为有所指摘时,刘辩并未多想,如今又见审配斥责宣璠,甚至御前失仪辱骂宣璠,不免让刘辩心生疑虑,怀疑审配的心思。
历史上的审配固然因忠义而为后人褒赞,却绝非纯直之臣。
针对许攸,也不过是袁绍诸子之间的派系斗争延伸罢了。
邺城告破后,审配家财物赀以万数,家人和宗族也多有贪墨田地、隐瞒户口的行为,倘若审配当真如此正直,又岂会纵容亲族至此?(注1)
无论审配前后发言是出于公心还是专权,但当刘辩开始质疑审配用意的时候,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已然不重要了。
更令刘辩在意的,是他渐渐察觉,昔日潜邸旧臣之间,也已悄然衍生出若干派系。
首先是文武职责方面的派系划分,这并非汉末那个文人也不得不带兵的时代,故而除了曹操等少数元从之人外,武将和文臣的划分大多是明朗的。
其后则是按出身宗室、世家豪门与寒门,再接着是以籍贯划分派系,最后则是儒家与法家各自形成的派系。
只是尽管潜邸旧臣各自抱团取暖,但各派系并未产生矛盾,依旧紧紧围绕他这位天子效力,故而刘辩也一直未曾多加留意。
派系本就是不可避免的政治团体,平日里一同工作自然会衍生出情感,而乡党就更不必说了。
但审配此事,无疑为他敲响了警钟。
刘辩不动声色地斜睨了审配一眼,目光扫过殿内众臣,沉声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寂,道:“尔等以为当如何?”
朱儁作为侍中,也是最为年长、资历最为深厚且官职最高者,自然是最先开口,道:“臣不通诸多庶务,臣善兵,唯知兵事。”
“若以兵道论之,若臣是前线兵卒,得知敌军兵甲竟由后方大族资助,必是义愤填膺!若以彼辈首级传示军中,定然士气大振,士卒皆感念天子圣明,愈奋力向前。”
他话语微顿,悄悄抬眼窥了一下天子的面色,才继续道:“纵然有一二奸贼于后方作乱,亦不过是螳臂当车,不足一哂。”
刘辩微微颔首,朱儁比过往从心了许多,所言虽是有理,但更多还是揣摩他的上意后发言,故而看向荀攸,道:“公达呢?”
荀攸生性恬淡,寡言少语,心思却极是敏锐。
他虽不知天子具体所想,却明白圣意更偏向宣璠。
只是他素不喜争斗,与审配又同阁为臣,终归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阁臣,实不愿卷入此事。
但如今天子垂询,荀攸略作迟疑,还是谨慎开口道:“臣以为,夷三族未免过苛。世家大族姻亲牵连,未必家家皆有反心,圣天子治下亦不会有如此多的叛贼,譬如元瑜(阮瑀)和文蔚(路粹)身后的陈留阮氏与陈留路氏,二族皆以清流著称,在陈留郡多有仁德之名,深得百姓爱戴,难免遭受无端牵连。”
“然若此等资敌重罪,若是小惩大诫,亦难彰显天威,更不足以服膺众心,故臣以为,族诛可也。”
荀攸未如朱儁明确站队,反倒另辟一径,这倒是出乎刘辩的意料。
“元瑜和文蔚,朕就不问了,知你二人为难。”
“谢国家体谅。”
刘辩看着有些紧张和纠结的阮瑀和路粹松了口气,倒也是能理解。
刘辩看向面露紧张与纠结的阮瑀和路粹,语气缓和,给出了理解的态度。
作为陈留郡士族出身的二人,此番随行便是因为他们熟稔陈留郡本地的情势。
世家豪门之间的关系网错综复杂,尤其是同处一郡的世家豪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姻亲关系,哪怕是结了仇的几家也是有着断不开的亲缘关系,故而他们的处境颇为尴尬。
但路粹没有什么心理包袱,该检举哪一家就检举,就连自家宗族许多违法乱纪之徒也都被他一一检举。
早在汉兴元年天子登基前,他便严诫族人日后要守法,勿要再违法乱纪。
而后路粹带头将自家过往未曾缴纳的赋税全部补缴,未曾上报的土地也都在郡府登记入册,所有隐户也全部入了佃户的户籍,承担佃户的免征钱。
然而众多族人并不能理解,他们认为路粹此举无非是希望能在仕途上更加顺坦,却并没有在为宗族考虑。
你当了官,担任了治书常侍有了平尚书事之权,难道不该好好回馈宗族吗?
你当官前,我们要遵纪守法!
你当官后,我们还要遵纪守法!
那他妈这官不是白当了?
路粹对此也不屑于辩解,好言难劝该死的鬼,他为陈留路氏嫡支,旁系族人当仰仗嫡支的鼻息存活。
宗族本倚仗嫡脉兴盛,换言之,他即陈留路氏,是他们嫡支支撑着宗族的发展,哪怕没有这些旁系,他也依旧能得到如今所得到的一切,不欠所谓的宗族分毫。
既然旁支族人不识时务,那就休怪他将这些人当作晋身之资,博一个“大义灭亲”的名声,再讨得天子的欢心了!
但阮瑀却没有路粹这般铁石心肠,自从回到陈留郡后,不光是族中长辈、子弟,就连诸多与陈留阮氏结亲的世家豪门也都纷纷递上请帖或拜帖,希望能从阮瑀处打探到一二消息,以至于阮瑀都不敢再离开天子行在外出了。
尽管阮瑀难下狠心,但他依旧和路粹一般,在涉及陈留郡世家豪门的事务上,除了检举以外,尽量不再参与评议以求避嫌。
“正南。”刘辩再度开口,目光落回审配身上,嘴角噙着一丝温和笑意,语气平和,道,“为人臣者,蒙受君恩,当为君分忧。朕不反对人臣谋私利,然不可违背法度纲纪,更不该与行悖逆之事。故而,此等蒙受君恩却不思回报之徒,朕以为当族诛之以警天下,你以为呢?”
尽管天子的话语听不出半分斥责,但审配却是身躯猛地一颤,背后瞬间沁出冷汗。
他听出了天子这是对他不满了,这哪里是在说那些世家豪门,分明是在敲打他。
若不想成为被族诛之人,他自然要体察圣意,绝不能与天子心意相悖。
审配不蠢,觉察到天子的不满后,自然要设法找补,当即深深俯首,道:“臣愚钝,未能体察圣心,请为国家监斩此辈!”
刘辩微微颔首,嘴角笑容加深了几分,伸手虚扶了一把,道:“善。”
(3278字)
——
注1:《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王脩传》: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引《魏书·曹操令》: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