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钻出王宫的速度比箭还快。卖早点的小贩一边往油条上撒芝麻,一边跟顾客咬耳朵:“听说要把粮仓打开随便借?这是要变天了?”穿粗布短打的农夫攥着刚买的饼,突然转身往家里跑——得赶紧告诉婆娘,去县里登记领粮,晚了怕是轮不上。
而潜伏在茶馆角落的探子,早已将“开仓借粮”四个字写在油纸包上,裹着半块没吃完的糕点,塞进了信鸽的脚环。信鸽扑棱着翅膀冲上云霄时,阳光正好刺破云层,将王都的屋顶镀成金色,却没人知道,这道金光里藏着多少暗流,正顺着各国的驿道,悄然涌动。
那些国王听闻“修水利”三个字时,正用银刀切割着烤得流油的鹿肉,肥腻的油汁顺着刀缝往下滴,滴在锦缎桌布上晕开深色的渍。为首的赤国国王“嗤”地笑出声,刀叉往盘里一摔,银质餐具碰撞的脆响里裹着毫不掩饰的嘲弄:“水利?怕不是脑子被水淹了——这年月,锄头哪有刀枪管用?”
他身边的黑岩国国王正用羊皮擦着嘴角的油渍,闻言猛拍桌子,酒壶里的烈酒溅出来,在他布满老茧的手背上流淌:“一群蠢货!粮仓里的米够喂饱军队就成,管那些泥腿子死活?等老子吞了南边那三个小国,还愁没水浇地?”
议事厅里顿时爆发出哄笑,金器碰撞声、粗野的笑声混在一起,像打翻了的铁匠铺。他们的眼神扫过地图上被红笔圈出的灌溉渠规划,如同在看孩童涂鸦——那线条蜿蜒过贫瘠的黄土地,连接着干涸的河床,在他们眼里,这远不如边境线上密密麻麻的军队标记来得实在。
此时的军营里,士兵们正往战车上搬运粮袋,麻袋上的“军”字被谷物撑得鼓鼓的。赤国国王的长子踩着粮袋跳上战车,靴底碾过散落的谷粒,对着列队的士兵扬声道:“等咱们打下青水城,那里的粮仓够吃三年——到时候每人赏三坛酒,两个婆娘!”
士兵们的欢呼震得旗帜猎猎作响,没人注意到城门口,背着破包袱的百姓正成群结队地往修水利的王国走。一个皮肤皲裂的农夫牵着瘦骨嶙峋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半块糠饼,饼渣掉在地上,立刻有麻雀飞下来啄食。守城的士兵瞥了他们一眼,懒得抬手阻拦——反正少些张嘴吃饭的,省得跟军队抢粮。
黑岩国的丞相偷偷拉了拉国王的袖子,低声道:“让他们走也好,省得饿死在城里生瘟疫。”国王不耐烦地挥开他的手,目光黏在沙盘上刚插上的小旗子:“再多派些人去盯着苍云国的粮仓——听说他们新收了一批流民,正好趁虚而入。”
(镜头转到修水利的工地上)云逸踩着泥泞走到渠边,看着百姓们挥锄头的动作从僵硬到熟练,浑浊的汗水滴进刚挖开的渠沟,混着泥水汇成细流。一个瘸腿的老汉用袖子擦着脸笑:“大人您看,这渠通了,明年就能种水稻了!”
忽然有斥候策马奔来,翻身下马时溅了满身泥点:“云将军!赤国那些国王在嘲笑咱们——说您是痴人说梦!”
云逸的手指在渠边捏了把湿土,土块在掌心慢慢散开,露出里面细碎的草籽。他猛地攥紧拳头,指缝里渗出泥水,声音像磨快的刀:“他们懂个屁!”
“等明年渠水流过这地,土里能长出粮食,百姓能活下去——到那时候,他们的军队只能啃着发霉的干粮,看着咱们的田埂上长满稻穗!”他的声音震得渠水微微发颤,“去告诉那些国王:人要是死光了,他们拿什么当炮灰?拿什么收税?拿什么撑起他们的王国?”
旁边的老农直起身,往渠里扔了块石头,水波荡开,映着天边的晚霞:“大人说的是——咱老百姓活着,才是国家的根呐。”
而此时的赤国王宫,国王正把新画的扩张地图铺在狼皮地毯上,用金笔在苍云国的疆域上画了个圈。烛火照着他得意的笑,却没照到地图角落,那些代表流民的小黑点,正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流向那些正被他嗤笑的、流淌着泥水的渠沟。
晨雾还没散透,天刀盟的粮仓外就排起了长队。穿粗布短打的百姓攥着木牌,牌上用炭笔写着名字和籍贯——这是天刀盟连夜赶制的“安置令”。管事的后生蹲在麻袋堆上,扯着嗓子喊:“云州来的张老三!带着你婆娘孩子去东河湾,那边新挖的渠能浇二十亩地,种子我让人给你送过去!”
人群里一阵细碎的响动,个矮瘦的汉子背着捆破被褥,怀里还揣着块啃剩的麦饼,饼渣掉在补丁摞补丁的衣襟上,他慌忙用手接住,却不敢抬头——昨天在边境关卡,他亲眼看见赤国士兵用长矛挑翻了不肯交出粮食的老乡,此刻攥着木牌的手还在抖。
“别怕。”旁边递来个陶碗,粗粝的碗沿蹭过他的手背,“喝口粥暖暖。”说话的是个挽着发髻的姑娘,竹篮里的粥冒着白汽,混着野菜的清香。汉子抬头时,正撞见姑娘腰间的天刀盟令牌,令牌上的刀纹沾着泥,却比赤国士兵的铁甲看着顺眼多了。
东河湾的渠边,十几个汉子正抡着锄头挖最后一截土埂。带头的老汉瘸着条腿,裤管空荡荡的——去年被征去打仗时炸没了半条腿,如今却把锄头抡得比谁都欢:“再加把劲!这渠通了,明年种水稻,保管比种粟米多收三成!”他身后的小伙子们哼哧哼哧应着,其中两个还是从赤国逃来的逃兵,甲胄上的红漆都没刮干净,此刻却把锄头握得发白。
而轩和国的马场里,马嘶声能传到三里外。穿短打的驯马师正拽着缰绳打圈,马背上的骑兵身子贴得像块铁,靴底的马刺偶尔蹭到马腹,惊得马扬起前蹄,却在骑手沉喝一声后乖乖落地。木桩上拴着的新制马鞍还带着松木的清香,匠人们蹲在旁边打磨铜环,叮当声混着马嚼子的轻响,倒比军营的号角听着踏实。
谁也没提赤国昨晚送来的战书——那卷烫金的帛书此刻正压在天刀盟议事厅的砚台下,字里行间的火气烧得纸边发卷。盟主用朱笔在旁边批注:“秋收前,渠要通到第三道岗;马场再添五十匹战马。”墨迹未干,就被进来送粥的姑娘不小心溅上滴米汤,倒像给那行字添了点烟火气。
雾散时,东河湾的渠里淌过第一股清水,阳光穿透水汽,在水面织出金线。逃兵出身的小伙子突然丢下锄头,对着水流跪下去,双手掬起水往脸上泼——他说这水比家乡的甜,可没人知道,他昨晚偷偷把赤国的兵符埋在了渠边的柳树下,泥土盖得严严实实,像在埋葬自己的过去。
远处的官道上,赤国的探马正勒着马张望,看见天刀盟的人给百姓分种子,嗤笑一声转身就走。他们不知道,那些握着锄头的手,开春能种出粮食,秋收时也能握紧刀柄;那些正在学骑马的庄稼汉,裤腿上还沾着泥,却已经能在马背上挺直腰杆——这场无声的布局,早就比战书里的狠话,更像风暴的前兆了。
蛮荒王庭与风之国及周边王国的信任,可不是一朝一夕攒下的。就像老伙计们坐在酒桌前,闭着眼都能摸准对方要喝什么酒——当年风之国闹粮荒,蛮荒王庭赶着千头牦牛过境时,连文书都没要;后来蛮荒王庭缺铁料,风之国的铁匠铺连夜赶工,连王爷家的兵器都先挪了出来。这份情分,早刻在骨子里了,比自家掌纹还清楚。
也正因如此,当蛮荒王庭的马队披着星子出发时,风之国的城门官连腰牌都没查。那些马是真不赖,鬃毛油亮得像泼了墨,马蹄裹着厚布,踩在青石板上只敢发出“沙沙”的轻响,活像一群猫贴着墙根走。骑兵们的甲胄早卸了漆,露着暗哑的铁色,嘴里衔着草棍——怕说话惊了马,更怕惊动了远处嘉宝国的哨所。月光透过头盔缝隙,照在他们紧抿的嘴角上,连呼吸都放得又轻又匀。
步兵的动作更绝。借着操练的由头,扛着矛戟在官道上走得浩浩荡荡,旗帜打得比谁都显眼。可一拐进山坳,立刻变了模样——矛尖朝下,脚步碾着落叶走,连咳嗽都得捂着嘴。带队的校尉是个疤脸汉,当年在风之国养过伤,此刻正用风之国的土话低声骂着:“踩重点儿,那片草底下是石子,别他妈踢响了!”话音刚落,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吓得队伍瞬间定在原地,像生了根的石头桩子。
而潜伏在茶馆角落的探子,早已将“开仓借粮”四个字写在油纸包上,裹着半块没吃完的糕点,塞进了信鸽的脚环。信鸽扑棱着翅膀冲上云霄时,阳光正好刺破云层,将王都的屋顶镀成金色,却没人知道,这道金光里藏着多少暗流,正顺着各国的驿道,悄然涌动。
那些国王听闻“修水利”三个字时,正用银刀切割着烤得流油的鹿肉,肥腻的油汁顺着刀缝往下滴,滴在锦缎桌布上晕开深色的渍。为首的赤国国王“嗤”地笑出声,刀叉往盘里一摔,银质餐具碰撞的脆响里裹着毫不掩饰的嘲弄:“水利?怕不是脑子被水淹了——这年月,锄头哪有刀枪管用?”
他身边的黑岩国国王正用羊皮擦着嘴角的油渍,闻言猛拍桌子,酒壶里的烈酒溅出来,在他布满老茧的手背上流淌:“一群蠢货!粮仓里的米够喂饱军队就成,管那些泥腿子死活?等老子吞了南边那三个小国,还愁没水浇地?”
议事厅里顿时爆发出哄笑,金器碰撞声、粗野的笑声混在一起,像打翻了的铁匠铺。他们的眼神扫过地图上被红笔圈出的灌溉渠规划,如同在看孩童涂鸦——那线条蜿蜒过贫瘠的黄土地,连接着干涸的河床,在他们眼里,这远不如边境线上密密麻麻的军队标记来得实在。
此时的军营里,士兵们正往战车上搬运粮袋,麻袋上的“军”字被谷物撑得鼓鼓的。赤国国王的长子踩着粮袋跳上战车,靴底碾过散落的谷粒,对着列队的士兵扬声道:“等咱们打下青水城,那里的粮仓够吃三年——到时候每人赏三坛酒,两个婆娘!”
士兵们的欢呼震得旗帜猎猎作响,没人注意到城门口,背着破包袱的百姓正成群结队地往修水利的王国走。一个皮肤皲裂的农夫牵着瘦骨嶙峋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半块糠饼,饼渣掉在地上,立刻有麻雀飞下来啄食。守城的士兵瞥了他们一眼,懒得抬手阻拦——反正少些张嘴吃饭的,省得跟军队抢粮。
黑岩国的丞相偷偷拉了拉国王的袖子,低声道:“让他们走也好,省得饿死在城里生瘟疫。”国王不耐烦地挥开他的手,目光黏在沙盘上刚插上的小旗子:“再多派些人去盯着苍云国的粮仓——听说他们新收了一批流民,正好趁虚而入。”
(镜头转到修水利的工地上)云逸踩着泥泞走到渠边,看着百姓们挥锄头的动作从僵硬到熟练,浑浊的汗水滴进刚挖开的渠沟,混着泥水汇成细流。一个瘸腿的老汉用袖子擦着脸笑:“大人您看,这渠通了,明年就能种水稻了!”
忽然有斥候策马奔来,翻身下马时溅了满身泥点:“云将军!赤国那些国王在嘲笑咱们——说您是痴人说梦!”
云逸的手指在渠边捏了把湿土,土块在掌心慢慢散开,露出里面细碎的草籽。他猛地攥紧拳头,指缝里渗出泥水,声音像磨快的刀:“他们懂个屁!”
“等明年渠水流过这地,土里能长出粮食,百姓能活下去——到那时候,他们的军队只能啃着发霉的干粮,看着咱们的田埂上长满稻穗!”他的声音震得渠水微微发颤,“去告诉那些国王:人要是死光了,他们拿什么当炮灰?拿什么收税?拿什么撑起他们的王国?”
旁边的老农直起身,往渠里扔了块石头,水波荡开,映着天边的晚霞:“大人说的是——咱老百姓活着,才是国家的根呐。”
而此时的赤国王宫,国王正把新画的扩张地图铺在狼皮地毯上,用金笔在苍云国的疆域上画了个圈。烛火照着他得意的笑,却没照到地图角落,那些代表流民的小黑点,正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流向那些正被他嗤笑的、流淌着泥水的渠沟。
晨雾还没散透,天刀盟的粮仓外就排起了长队。穿粗布短打的百姓攥着木牌,牌上用炭笔写着名字和籍贯——这是天刀盟连夜赶制的“安置令”。管事的后生蹲在麻袋堆上,扯着嗓子喊:“云州来的张老三!带着你婆娘孩子去东河湾,那边新挖的渠能浇二十亩地,种子我让人给你送过去!”
人群里一阵细碎的响动,个矮瘦的汉子背着捆破被褥,怀里还揣着块啃剩的麦饼,饼渣掉在补丁摞补丁的衣襟上,他慌忙用手接住,却不敢抬头——昨天在边境关卡,他亲眼看见赤国士兵用长矛挑翻了不肯交出粮食的老乡,此刻攥着木牌的手还在抖。
“别怕。”旁边递来个陶碗,粗粝的碗沿蹭过他的手背,“喝口粥暖暖。”说话的是个挽着发髻的姑娘,竹篮里的粥冒着白汽,混着野菜的清香。汉子抬头时,正撞见姑娘腰间的天刀盟令牌,令牌上的刀纹沾着泥,却比赤国士兵的铁甲看着顺眼多了。
东河湾的渠边,十几个汉子正抡着锄头挖最后一截土埂。带头的老汉瘸着条腿,裤管空荡荡的——去年被征去打仗时炸没了半条腿,如今却把锄头抡得比谁都欢:“再加把劲!这渠通了,明年种水稻,保管比种粟米多收三成!”他身后的小伙子们哼哧哼哧应着,其中两个还是从赤国逃来的逃兵,甲胄上的红漆都没刮干净,此刻却把锄头握得发白。
而轩和国的马场里,马嘶声能传到三里外。穿短打的驯马师正拽着缰绳打圈,马背上的骑兵身子贴得像块铁,靴底的马刺偶尔蹭到马腹,惊得马扬起前蹄,却在骑手沉喝一声后乖乖落地。木桩上拴着的新制马鞍还带着松木的清香,匠人们蹲在旁边打磨铜环,叮当声混着马嚼子的轻响,倒比军营的号角听着踏实。
谁也没提赤国昨晚送来的战书——那卷烫金的帛书此刻正压在天刀盟议事厅的砚台下,字里行间的火气烧得纸边发卷。盟主用朱笔在旁边批注:“秋收前,渠要通到第三道岗;马场再添五十匹战马。”墨迹未干,就被进来送粥的姑娘不小心溅上滴米汤,倒像给那行字添了点烟火气。
雾散时,东河湾的渠里淌过第一股清水,阳光穿透水汽,在水面织出金线。逃兵出身的小伙子突然丢下锄头,对着水流跪下去,双手掬起水往脸上泼——他说这水比家乡的甜,可没人知道,他昨晚偷偷把赤国的兵符埋在了渠边的柳树下,泥土盖得严严实实,像在埋葬自己的过去。
远处的官道上,赤国的探马正勒着马张望,看见天刀盟的人给百姓分种子,嗤笑一声转身就走。他们不知道,那些握着锄头的手,开春能种出粮食,秋收时也能握紧刀柄;那些正在学骑马的庄稼汉,裤腿上还沾着泥,却已经能在马背上挺直腰杆——这场无声的布局,早就比战书里的狠话,更像风暴的前兆了。
蛮荒王庭与风之国及周边王国的信任,可不是一朝一夕攒下的。就像老伙计们坐在酒桌前,闭着眼都能摸准对方要喝什么酒——当年风之国闹粮荒,蛮荒王庭赶着千头牦牛过境时,连文书都没要;后来蛮荒王庭缺铁料,风之国的铁匠铺连夜赶工,连王爷家的兵器都先挪了出来。这份情分,早刻在骨子里了,比自家掌纹还清楚。
也正因如此,当蛮荒王庭的马队披着星子出发时,风之国的城门官连腰牌都没查。那些马是真不赖,鬃毛油亮得像泼了墨,马蹄裹着厚布,踩在青石板上只敢发出“沙沙”的轻响,活像一群猫贴着墙根走。骑兵们的甲胄早卸了漆,露着暗哑的铁色,嘴里衔着草棍——怕说话惊了马,更怕惊动了远处嘉宝国的哨所。月光透过头盔缝隙,照在他们紧抿的嘴角上,连呼吸都放得又轻又匀。
步兵的动作更绝。借着操练的由头,扛着矛戟在官道上走得浩浩荡荡,旗帜打得比谁都显眼。可一拐进山坳,立刻变了模样——矛尖朝下,脚步碾着落叶走,连咳嗽都得捂着嘴。带队的校尉是个疤脸汉,当年在风之国养过伤,此刻正用风之国的土话低声骂着:“踩重点儿,那片草底下是石子,别他妈踢响了!”话音刚落,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吓得队伍瞬间定在原地,像生了根的石头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