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我喂他们吃下了自己的谎言-《凰权之上:女帝武则天的贴身暗卫》

  玄鹰阁的烛芯“噼”地爆了个火星,溅在裴元昭的卷宗封皮上,烫出米粒大的焦痕。

  惊蛰的指尖悬在那抹焦黑上方,没动。

  白眉老者的刀疤在阴影里抽搐两下,抱来一摞旧案宗搁在檀木案上,霉味混着陈墨的腥气腾起:“永徽七年赈灾案,显庆三年科举案,麟德元年换储案——裴少卿当年亲手画押的斩决令,都在这儿了。”他的指甲敲了敲最上面那本,封皮褪色的朱印还能辨出“大理寺”三个字,“您要的‘不审而斩’。”

  惊蛰翻开第一本。

  泛黄的纸页间,死者姓名一列整整齐齐:“王二牛,佃农;李三斤,脚夫;周铁柱,木匠……”她的拇指缓缓划过墨迹,指腹触到纸页上细微的凹凸——那是墨汁渗进纤维的痕迹,像极了前世验尸时摸过的尸斑。

  “都是寒门。”她低喃,声音撞在厚重的卷宗上,闷得像敲在棺材板。

  白眉老者的刀疤又抽了抽:“大人是想问,为何这些泥腿子的命,能劳烦裴少卿亲自动铡?”他扯了扯嘴角,露出半颗泛黄的槽牙,“当年老奴在大理寺当差,亲见裴少卿提审王二牛。那汉子喊得嗓子都哑了,说赈灾粮被县太爷扣了三成,可裴少卿只说了句‘无状告官,以下犯上’,就画了斩决。”他突然凑近,浑浊的眼珠映着烛光:“您猜那县太爷是谁?裴家旁支的表外甥。”

  惊蛰的后槽牙咬得发酸。

  她想起刑场那日,自己被押上斩台时,裴元昭立在监斩席上,玄色官袍纹着金线獬豸,眉峰冷得像刀。

  她喊“为何不审而斩”,他眼尾的肌肉极轻地跳了跳——当时她只当是被骂恼了,如今再想,倒像被戳中了什么。

  她抓起狼毫,在宣纸上重重写下:“他杀的不是罪人,是威胁。”墨迹未干,就唤了张延禄进来。

  张延禄的拂尘尖刚扫过门槛,就被她甩来的密令砸中手腕。

  “裴府近月往来书信,特别是洛阳裴氏宗祠的。”她的指甲掐进案几,“要副本,要原墨,要封蜡的纹路——”

  “奴才省得。”张延禄垂着眸,拂尘在掌心绞出个结,“上月十五,裴府老门房往宗祠送过个楠木匣,奴才的人没跟上,但见匣上嵌着‘承’字螺钿。”他顿了顿,“裴氏宗祠的密信,向来用螺钿暗纹封口。”

  惊蛰的瞳孔缩了缩。

  她望着张延禄袖中若隐若现的银牌——那是女帝亲赐的“听风”令,能调所有宫城暗桩。

  “三日后,我要看到残页。”她说,声音像淬了冰的铁。

  三日后的深夜,玄鹰阁的炭盆里还剩半星余烬。

  惊蛰捏着半片被烧得蜷曲的残笺,手指被烫得发红。

  残笺上的字迹勉强能辨:“七月初七,青鸾渡口,货入仓。”

  “陆承恩的账本。”她突然开口,把残笺拍在案上。

  白眉老者凑过来,看见她另一只手捏着的纸页——“硝石硫磺二十车,运往城南火药坊”的记录被红笔圈了又圈,“那批货被我截了,可‘货入仓’又冒出来,他们换了东西。”

  她的指尖划过残笺边缘未燃尽的焦痕,突然笑了:“松烟墨,洛阳产的。”她翻出裴氏宗祠的旧信,对着烛光比对墨色,“连炭粒的分布都一样。”

  于是有了那封伪造的“裴氏家老密信”。

  她在灯下坐了整夜,用松烟墨写“青鸾渡口乃试炼之地,务必亲往查验,以防夜枭察觉”,又照着旧信拓了族印——拓印时,朱砂浸进指缝,像沾了血。

  七月初七的拂晓,青鸾渡口的雾比往常更浓。

  惊蛰蹲在废弃粮仓的梁上,影卫的黑衣与木梁的霉斑融成一片。

  她袖中攥着熏香,指尖能摸到香灰的细腻——这是女帝特赐的“幻蝶”,无味,却能让人把真话当梦说。

  辰时三刻,驴车的铃铛声穿透雾霭。

  赶车的老仆裹着灰布衫,鞭梢在地上抽得噼啪响。

  仓门“吱呀”一声开了,老仆掀开篷布,露出底下的木箱。

  几个黑衣人钻进来,为首的崔执——裴元昭最信任的幕僚,正替他管着外宅账务——拍了拍木箱:“火油二十坛,引信三百束……”他的声音突然低下去,“烧漕运三仓,够了。”

  惊蛰的指甲掐进掌心。

  她望着崔执腰间晃动的玉佩——那是裴元昭亲手赐的“清玉”,刻着“忠”字。

  原来不是火药,是纵火工具——更隐蔽,更难追根。

  她没动。

  等所有人走净,才从梁上滑下来,用银刀挑开木箱封条。

  火油的气味冲得人眼眶发酸,她却笑了:“够了。”

  次日清晨,玄鹰阁外的竹林里,一张“密报草稿”被晨露打湿。

  大理寺巡官捡到时,手都在抖——“裴元昭勾结外敌,私储军资,图谋不轨”几个字力透纸背,还沾着半枚带血的指印。

  朝堂的动静比她预想的更快。

  退朝时,她站在丹墀下,看着裴元昭跪在金阶前,玉笏攥得发白:“臣愿开府受查。”

  “陛下,臣有一问。”她突然出列,声音像根细针,“裴少卿,您昨夜可曾梦到周文通?”

  裴元昭的脊背猛地绷直。

  他抬头时,眼底的惊惶像被踩碎的琉璃,玉笏“当啷”砸在阶上。

  周文通的死讯,连大理寺都只记了“急症”,这暗卫如何得知?

  退朝后,偏殿的烛火被风刮得直晃。

  默啜从梁上跳下来,掌心摊着块染血的红泥:“裴府老仆鞋底刮的,和青鸾渡口的土——”他用突厥语骂了句,“一个坑里的。”

  惊蛰把红泥收进锦盒,又将“密报草稿”的副本叠成方胜。

  张延禄来传旨时,她正望着窗外的暮色:“女帝召见。”

  紫宸殿的烛火比玄鹰阁的亮得多。

  武曌倚在凤座上,指尖摩挲着锦盒上的红泥:“你没抓人,却让他们互相猜忌。”

  “谎言一旦出口,就会自己生根。”惊蛰垂着眼,“他们现在不信彼此,比信我更重要。”

  武曌突然笑了。

  她的指尖抬起惊蛰的下巴,目光像在看一件精心雕琢的玉器:“从前你说你是刀……现在,你是会种毒的刀。”

  殿外,裴元昭的府邸高墙下,有碎玉的脆响传来。

  他站在檐角,望着满地玉笏的碎片,喉结动了动——那是他父亲临终前塞给他的,刻着“守正”二字。

  七月十四的夜里,含元殿外的宫人开始挂灯笼。

  猩红的绸子被风卷起,扫过惊蛰的脸。

  她望着那些正在搭建的祭台,听见小太监们窃窃私语:“明日中元夜,陛下要率百官祭天呢……”

  风里飘来若有若无的香火味,像极了玄鹰阁里陈墨的腥气。

  她摸了摸袖中那方叠好的密报,转身往紫宸殿去——有些毒,该在月光最亮的时候,让它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