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刀不出鞘,人心自裂-《凰权之上:女帝武则天的贴身暗卫》

  黑暗是粘稠的。

  像一锅煮沸的沥青,咕嘟咕嘟冒着毒气,把五感全都封死在里面。

  除了那一点苦味。

  有人在撬她的牙关。

  瓷勺磕碰到牙齿,发出令人牙酸的细响。

  温热的液体顺着喉管硬灌进来,不是御药房那些闻着就贵的参汤,而是一股混着泥土腥气的草药味。

  “忍着点。”

  声音很轻,是个男人。

  有些耳熟,像是那个总是低眉顺眼的御医崔明礼。

  “这味‘七叶一枝花’是偏方,宫里没备着,我去太液池边现挖的。”

  惊蛰动不了。

  身体重得像被钉在床板上,只有听觉异常敏锐。

  她听见炭火爆裂的噼啪声,听见勺子刮过碗底的瓷音,还有男人刻意压低的自言自语。

  “小时候我娘也是这样,身上烫得能煎蛋,村里的郎中说是疫病,要拖去烧了。其实她就是被赤链蛇咬了一口,毒气攻心……”崔明礼的声音顿了顿,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后来我学了医,我就想,哪怕是用最贱的草根,若是能从阎王爷手里抢回一条命,也算给当年的我娘积德了。”

  苦涩的药汁滑进胃里,像吞了一块烧红的炭,激得五脏六腑一阵痉挛。

  惊蛰的手指在被单下微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

  她没睁眼。在这个深宫里,听到的真话往往比看到的真相更值钱。

  再次恢复意识时,是被一阵凄厉的哭声刺醒的。

  那声音不像人,像濒死的猫,隔着两道宫墙和厚重的夜色,依旧钻进了惊蛰的耳膜。

  她猛地睁开眼,视线还有些重影。

  没有叫人,她咬着牙翻身下床,抓起架子上的外袍草草一裹,拖着还在发软的左腿,循声往静室方向挪去。

  守门的哑婢想拦,被她一个眼神钉在原地。

  静室没有上锁。惊蛰贴在门边,透过窗缝往里看。

  阿月蜷缩在墙角,手里死死攥着那枚作为遗物的玉佩。

  她披头散发,指甲在青砖地上抠出一道道血痕,喉咙已经哑了,只能发出破风箱般的嘶鸣。

  “骗子……都是骗子……”

  阿月举起那枚玉佩,对着惨白的月光,手指颤抖着摩挲内侧那行几乎被磨平的微雕小字。

  惊蛰眯起眼,借着月色辨认那上面的刻痕。

  ——萤儿,若见图异,速寻孙伯。

  惊蛰靠在冰冷的墙壁上,长长吐出一口浊气。

  逻辑通了。

  孙德全不是要害她,他是沈画师留给女儿最后的一道护身符。

  沈画师早就知道那张图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留了话,一旦图纸有变,就让女儿去找孙德全。

  可惜,阿月没看懂。她被仇恨蒙了眼,把救命恩人当成了屠刀。

  里面的哭声渐渐弱了,变成了绝望的呜咽。

  惊蛰没有进去。

  现在的阿月是一堆碎掉的瓷片,谁碰谁扎手。

  她转身离开,步子比来时稳了一些。

  “去查沈画师的档。”惊蛰路过那个哑婢时,冷冷丢下一句,“我要他生前所有的考评、同僚记录,哪怕是他每天去食堂吃了什么,都给我翻出来。”

  半个时辰后,一摞积灰的卷宗摆在了惊蛰的案头。

  烛火跳动。

  惊蛰一页页翻过去,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

  太干净了。

  连续七年的“清慎可嘉”,除了微薄的俸禄,名下没有任何田产铺面。

  同僚的评语里全是“迂腐”、“不知变通”。

  而在那些被驳回的奏折底稿里,密密麻麻全是关于江南堤坝隐患的测算数据。

  这个被阿月当成“也是个贪官”的父亲,直到死,都在试图用那支画笔,为江南百姓拦住即将到来的洪水。

  “真是个蠢货。”

  惊蛰骂了一句,眼眶却有些发干。

  她提起笔,将那些关键的考评和数据誊抄下来。

  字迹不像原本那样娟秀,带着股杀伐气。

  抄完最后一份,她叫来了崔明礼。

  “把这个,”她将那份墨迹未干的纸折好,塞进崔明礼手里,“趁着天亮前,塞进裴元昭上朝前必看的‘急奏匣’里。放在最底下,别让他一眼看见,但要保证他拿起来的时候,手感不对。”

  太极殿,早朝。

  惊蛰站在大殿最角落的阴影里,左肩缠着厚厚的绷带,整个人像一把收在鞘里的旧刀。

  裴元昭依旧是一副仙风道骨的宰相模样。

  他神色自若地处理着政务,直到那份关于江南水利拨款的议案被呈上来。

  他的手在袖子里顿了一下。

  那份被惊蛰动过手脚的“急奏”,此刻正压在他的袖袋里,像块烙铁。

  “江南水患确有隐忧,但如今国库空虚,边关吃紧。”裴元昭放下笏板,声音沉稳有力,“况且,下官查验过,所谓堤坝淤塞,多是地方小吏为了骗取拨款而夸大其词。此风不可长,臣以为,驳回为宜。”

  大殿内一片死寂。

  武曌高居龙椅之上,珠帘后的面容看不真切。

  她没看奏折,而是漫不经心地把玩着拇指上的玉扳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裴卿老成谋国,朕心甚慰。”

  女帝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只是在大殿上空轻轻荡开,“对了,前几日闹得沸沸扬扬的那个沈氏女刺杀一案,结了吗?”

  裴元昭眼皮都没抬:“回陛下,逆女行刺,证据确凿,按律当斩。大理寺已定于秋后问斩。”

  “斩了好。”

  武曌轻笑一声,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像两根针,穿过珠帘,精准地扎在裴元昭那张平静的老脸上。

  “只是朕有些好奇,一个画师的女儿,不在闺中绣花,为何非要拿着把剪刀,往这那铜墙铁壁的朝堂上撞?裴卿,可有人查过,她究竟为何要刺?”

  裴元昭握着笏板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泛白。

  “疯癫之举,不足为信。”

  “是吗?”武曌重新靠回椅背,语气淡得像是在谈论天气,“那就当她是疯了吧。退朝。”

  夜风卷着枯叶,在观星台的废墟上打着旋。

  惊蛰独自站在断壁残垣边,手里捏着一根褪色的布条。

  那是之前从孙德全尸身上取下来的,一直藏在贴身的暗袋里。

  火盆里的炭火明明灭灭。

  她把布条凑近火光。

  那上面绣着半个残缺的篆体“裴”字,针脚细密,用的是只有相府才供得起的金丝线。

  这东西,怎么看都不该出现在一个太监总管的身上。

  除非,这根本不是孙德全的东西,而是他在死前那一刻,从凶手身上撕下来的。

  “孙德全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真图交上去。”

  惊蛰对着火盆,自言自语,像是在说给那个死去的冤魂听。

  “他知道,只要这图一露面,裴元昭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灭口。沈家满门,连那个傻姑娘阿月,一个都活不成。所以他藏了真迹,只送了一份没有任何标注的摹本上去……甚至还故意把阿月支走,给了她那个假名单。”

  “他想用自己这条命,把这件事烂在肚子里,保住故人的唯一血脉。”

  惊蛰的手松开。

  那根布条落入火盆,瞬间被火舌吞噬,化作一缕青烟。

  “可惜啊,好人总是死得快。那个傻姑娘也没领你的情。”

  火光映照在她眼底,烧出一片冰冷的荒原。

  “既然你们想护着的公道没人给,那就我来给。”

  远处,一盏宫灯摇摇晃晃地靠近,脚步声急促而杂乱。

  惊蛰没有回头。

  她只是缓缓将手按在腰间的刀柄上,大拇指顶开一寸刀刃。

  清脆的金属撞击声在夜色中格外刺耳。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