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她跪着时,天也哑了-《凰权之上:女帝武则天的贴身暗卫》

  那污渍洇开,如同一道丑陋的疤,烙在了皇帝的意志之上。

  武曌的指尖在微凉的紫檀木御案上轻轻一叩,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动。

  她没有唤人更换,只将那支已有裂痕的玉笔搁置一旁,目光穿透殿宇的重重飞檐,望向冷宫的方向,幽深如古井,不起半点波澜。

  而在那片被遗忘的宫苑废墟之上,惊蛰盘膝而坐,凝神诀已运转至第七重。

  蚀脉散的毒性在她现代知识的引导与内力的强行压制下,并未四散侵蚀,反而如被磁石吸引的铁屑,一丝丝、一缕缕地被逼向左臂经脉的尽头。

  那里的血肉翻滚着灼热的刺痛,仿佛有一座微型的活火山即将在皮下喷发,但她周身散发出的寒气,却几乎要将呼出的白雾冻结。

  她缓缓睁开眼,东方天际已泛起一线鱼肚白,映着巍峨宫墙的剪影。

  那里,曾是她初临此世,以一副残破之躯叩首求生的地方。

  三年前,她跪在那里,献上的是一颗被前世规则淬炼得坚硬冰冷的卧底之心;三年后,她站在这里,献上的却是一腔混着剧毒的温热之血。

  她起身,将那枚早已被血浸透、变得僵硬的护腕重新系好,遮住了狰狞的旧疤与皮下翻涌的新毒。

  动作沉稳,没有一丝迟疑。

  “我不是来赎罪的……”她对着熹微的晨光低声自语,声音被风吹得细碎,“我是来讨债的。”

  她没有回暗卫的寝殿,甚至没有片刻调息,径直朝着皇城北司监牢的方向走去。

  晨雾中,她的身影如一道融于灰暗的鬼魅,悄无声息。

  天刃令符在监牢门口的火光下闪过一抹玄光,那令牌上雕刻的鹰隼仿佛活了过来,冰冷的眼神让守卒不敢直视。

  “开门,”惊蛰的声音没有温度,“我要见陈延寿,一人,一盏茶的时间。生死不论。”

  守卒不敢有片刻耽搁,沉重的铁锁被迅速打开,刺耳的摩擦声回荡在阴冷潮湿的甬道里。

  牢房深处,传来锁链拖地的哗啦声。

  烛火昏黄,将人的影子拉扯得如同鬼怪。

  陈延寿蜷缩在角落的稻草堆上,那双曾能勾勒出世间至美画卷的手,此刻布满了皴裂的血口与未愈的旧伤。

  他怀中紧紧抱着那幅炭笔勾勒的少女像,仿佛那是他在这个冰冷世间唯一的体温。

  惊蛰将一碗尚在升腾着热气的汤药放在他面前的地上,药气中混着一丝极淡的血腥味。

  那是她昨夜在静庐,以自己的血为引,亲手调配的解毒引子。

  “你妹妹死前,对执刑的太监喊的是‘陛下莫凉’,”惊蛰蹲下身,视线与他齐平,声音低沉而清晰,“她没喊‘冤’,也没喊‘恨’。”

  她的话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陈延寿用仇恨编织的硬壳。

  “你让她躺在冰冷的坟墓里,不得安宁,只为了满足你扭曲的公道。你让她成了一个复仇的符号,而不是一个曾经活过、笑过、温暖过的女孩。”

  陈延寿猛然抬头,眼中积攒了一夜的疯狂与恨意如烈火般欲要喷薄而出。

  他嘶吼道:“你懂什么!你不过是女帝身边一条摇尾乞怜的狗!”

  “你说我为奴?”惊蛰的眼神骤然变冷,那股在生死边缘磨砺出的狠劲瞬间压得他喘不过气,“那你呢?你用一个无辜婢女的性命和她弟弟的一生,去换你所谓的公道。陈延寿,你比那些踩死你妹妹的权贵,高尚多少?”

  这一句,如重锤砸心。

  陈延寿僵住了,喉头剧烈地滚动着,那滔天的怒火像是被一盆冰水迎头浇灭,只剩下狼狈的青烟。

  最终,一声压抑不住的呜咽从他喉咙深处撕裂而出,他像个孩子一样,将脸深深埋进那幅画里,肩膀剧烈地颤抖起来。

  惊蛰面无表情地取出一枚银针,在自己指尖再次刺破,一滴殷红的血珠精准地滴入那碗汤药中,瞬间化开。

  “喝下去。”她的声音恢复了平静,“这不是赦免,是你欠她的。让她清清白白地走。”

  与此同时,宣政殿内,钟鼓齐鸣,登基大典前的最后一场早朝开始了。

  武曌端坐于龙椅之上,凤袍之下的身躯透着一丝病态的单薄。

  她面色苍白如纸,用朱唇的艳色勉强遮掩着唇角的血痕。

  群臣跪拜,山呼万岁,无人敢抬头窥探天颜。

  内侍监将一叠奏章呈上,最上面的一本,封皮上赫然写着《脉象异录》。

  武曌翻开,正是太医院见习医官崔明礼呈上的。

  字迹因恐惧而微微发抖,却清晰记录了三月以来,陛下心脉由沉转涩,由涩转微,呈渐衰之势,疑为慢性中毒之兆。

  她的指尖在“中毒之兆”四个字上轻轻抚过,群臣只觉殿内空气一滞,仿佛连呼吸都成了罪过。

  忽然,御座上传来一声极轻的冷笑。

  “崔明礼,”武曌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殿下每一个人的耳中,“朕知道你在怕什么。怕说出来了,就成了第二个王晊。”

  崔明礼的身子在人群末尾筛糠般抖动起来,几乎要瘫倒在地。

  然而,女帝并未降下雷霆之怒。

  她提起一支新的朱笔,在那本奏章上只批下一个字:“准查。”

  随即,她扬声道:“传朕旨意。崔明礼忠于职守,其心可嘉。他的胆子虽小,眼睛却不瞎。赏银十两,即日起调任御前听差。”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惊愕、不解、揣测的目光在群臣之间无声交汇,他们彻底看不懂这位帝王的心思了。

  这哪里是敲打,分明是提拔!

  惊蛰走出天牢时,天光已然大亮。

  她没有回任何一处居所,而是独自登上了宫城西北角的望楼。

  这里是皇城的最高点之一,可以俯瞰整座洛阳城。

  风卷着残雪,迷了人的眼,一如三年前,她在这具身体里初醒的那个清晨。

  她从怀中取出一块被火烧得半焦的木牌,上面用烙铁烫出的“影卒”二字已模糊不清。

  这是她当年从刑场死人堆里爬出来时,身上唯一的身份印记。

  她看着它,就像看着那个只会用蛮力与愤怒冲撞规则的自己。

  然后,她将木牌投入一旁的火盆。

  火焰舔舐着木头,发出噼啪的轻响,将那段卑微屈辱的过往,连同那个代号一起,吞噬成灰。

  一名黑衣夜枭如鬼魅般悄然出现在她身后,单膝跪地,递上一卷密报:“禀天刃,绿英昨夜于城外产下一子,母子平安。已按您的吩咐,迁往南境‘静庐’别院,由豆花亲自照看。”

  惊蛰闭上眼,任由冷风吹拂着她有些发烫的脸颊。

  片刻后,她轻声道:“告诉豆花,若有人问起,就说那个在御膳房后巷送饼的姐姐,已经死了。”

  她转身,玄色的衣袂在风中划出一道决绝的弧线。

  “从今往后,”一句轻得几乎要散在风里的话飘落下来,“我不再是任何人的刀鞘。”

  深夜,紫宸殿偏殿。

  四下寂静,只余烛火摇曳。

  武曌独坐灯下,手中摩挲着那支断裂的玉笔。

  裂口处,锋利如刃。

  她展开面前一幅刚从天牢中呈上来的画轴。

  没有山水,没有花鸟,竟是陈延寿在狱中用最后一点心力所绘。

  画中,一名少女含笑递着一方热布巾,眉眼干净得像初雪。

  而在她身后,站着一位身披玄甲的女子,左臂的护腕上渗出殷红的血,正用那只手,轻轻覆上少女的肩膀。

  那不是掌控,而是守护。

  画旁,一行瘦劲的绝笔小字:彼非鹰犬,乃守心人。

  武曌凝视着画中惊蛰的侧影,良久,良久。

  忽然,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扼住了她的呼吸,她猛地俯下身,一口鲜血喷洒而出,恰好落在画卷之上,在那守护的姿态旁,绽开一朵妖异的红梅。

  她却没有擦拭,只是用手帕捂住嘴,任由腥甜的气息在胸臆间翻涌。

  她唤来贴身的女官,声音因虚弱而沙哑:“拟诏——罪臣陈延寿,弑君未遂,本当凌迟。念其情有可原,画技传神,赐白绫三尺,全尸而葬。着司天监择吉日,于冬至,往其妹宝儿墓前,添一盏长明灯。”

  女官领命退下,殿内重归死寂。

  武曌合上眼,疲惫地靠在椅背上,指尖轻轻划过画上那抹鲜红的血迹,仿佛能感受到那灼人的温度。

  她低声自语,像是在问那画中人,又像是在问自己。

  “你说你是刀?可朕的刀……怎么会疼?”

  窗外,雪又落了下来,无声无息。

  殿前那尊巨大的铜鹤,口中衔着的风铃,在无人察觉的微风里,轻轻一颤。

  一声脆响,微弱得仿佛幻觉,却在寂静的雪夜里,传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