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凤阳对质,标式驭将-《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蓝玉义子蓝斌贪墨抚恤金、坑害伤残老兵之事证据确凿,震动朝野。蓝玉虽惊怒交加,但毕竟久经沙场,深知此事已触犯天颜,更被太子抓了现行,硬顶绝非良策。他思虑再三,决定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脱下官服,身着素衣,入宫向朱元璋请罪。

  武英殿内,蓝玉跪伏于地,声音沉痛:“陛下,臣有罪!臣御下不严,竟让那孽障做出此等丧尽天良之事!臣愧对陛下信任,更无颜面对常大哥(常遇春)在天之灵!恳请陛下重惩蓝斌,臣绝无怨言!臣……臣亦甘领管教不严之罪!” 他看似将姿态放得极低,将所有罪责推于义子,实则是在试探皇帝的态度,希望能保全自身。

  朱元璋高坐龙椅,面色阴沉,并未立刻发作。他目光转向侍立一旁的朱标,沉声问道:“太子,此事你亲眼所见,感触最深。你以为,该如何处置?”

  这一问,将决定权交给了朱标,也瞬间将所有的压力转移到了他的身上。满朝文武,包括跪在地上的蓝玉,都竖起了耳朵,想听听这位年轻的太子会如何应对这棘手局面——一边是触目惊心的贪腐和军中积弊,另一边是战功赫赫、党羽众多的军中大佬。

  朱标神色平静,出列躬身,语出惊人:“父皇,永昌侯已知罪,其义子蓝斌罪证确凿,依律严惩即可,以儆效尤。至于永昌侯本人……儿臣以为,其言御下不严,确属实情。”

  他顿了顿,在蓝玉略微放松又带疑惑的目光中,继续道:“然,永昌侯终究是国之柱石,于国有大功。严惩恐寒将士之心,亦非父皇待功臣之道。但此事影响恶劣,若不加训诫,亦难以服众。”

  朱元璋挑眉:“哦?那依你之见?”

  朱标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儿臣恳请父皇,让永昌侯卸去朝中职务,轻车简从,亲赴凤阳。”

  “去凤阳?”朱元璋和蓝玉都是一愣。

  “正是。”朱标解释道,“其一,让他亲眼去看看,那些因他御下不严而受苦受难的老兵,如今是何等光景!让他亲耳听听,那些曾为大明流过血的将士,心中的委屈与悲凉!此乃醒其心!”

  “其二,”朱标看向蓝玉,目光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凤阳乃父皇与永昌侯等老臣崛起之地,意义非凡。请永昌侯暂离朝堂是非,于凤阳静思己过,回想当年创业之艰,体悟陛下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之情。此乃砺其志!”

  “其三,”朱标最后道,“北元虽暂退,边患未绝。军中纪律,乃战力之本。请永昌侯在凤阳,结合此次教训,潜心思考,如何整肃军纪,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为陛下,为大明,再练一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虎狼之师!此乃责其行!”

  朱标一番话,层层递进,既给了蓝玉台阶,没有一棒子打死,又将其置于道德和责任的烤架上,更是将其调离了京城这个权力中心,可谓一举数得!

  朱元璋听得眼中精光连闪,心中暗赞:这小子,手段真是越来越高明了!这不痛不痒的“处罚”,实则比直接罢官夺爵更厉害!既全了君臣颜面,又达到了敲打、隔离、观察的目的!

  蓝玉跪在地上,心中五味杂陈。他本以为太子会趁机发难,至少也会削他权柄,没想到竟是这般“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但“卸职赴凤阳”、“静思己过”、“整肃军纪”这些要求,如同无形的枷锁,让他浑身不自在,却又无法反驳。太子占着大义名分,句句在理,他若抗旨,便是真的不识抬举了。

  “永昌侯,”朱元璋看向蓝玉,语气不容置疑,“太子所言,你可听明白了?”

  蓝玉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憋闷,重重叩首:“臣……明白!臣谢陛下、太子殿下不罪之恩!臣愿即刻前往凤阳,静思己过,定当……定当深刻反省!”

  “很好。”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去吧。记住太子的话,醒心,砺志,责行!朕希望,他日在凤阳看到的,是一个幡然醒悟、更加沉稳持重的蓝玉!”

  “臣……遵旨!”蓝玉再次叩首,起身时,目光复杂地看了一眼朱标,这才躬身退出了武英殿。

  处理完蓝玉,朱元璋心情大好,对朱标笑道:“标儿,你这手‘请君入瓮’,用得妙啊!既敲打了这头倔驴,又没把事做绝。”

  朱标谦逊道:“父皇过奖。蓝玉虽有跋扈之嫌,但确是将才,于国有功。此番敲打,若其能悔悟,仍是朝廷栋梁;若不能,届时再行处置,亦无人能说父皇不教而诛。”

  “嗯,有理。”朱元璋颔首,“那凤阳那边,你就多费心看着点。看看这蓝玉,到底是真醒悟,还是假敷衍。”

  “儿臣明白。”

  一场可能引发朝局动荡的风波,在朱标迂回巧妙的处理下,暂时平息。蓝玉被“请”去了凤阳,离开了权力核心。而朱标,则通过此事,再次展现了他超越年龄的政治智慧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他不仅赢得了老父亲的赞赏,更向朝臣们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这位太子殿下,仁德却不迂腐,怀柔亦有铁腕,绝非易与之辈。

  凤阳,这个龙兴之地,此刻不仅聚集着需要安抚的老兵,更迎来了一位需要“改造”的桀骜名将。朱标的“基层调研”与“人才再教育”计划,意外地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