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帝心默察,标儿定策-《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外间的暗流与私议,自然未能逃过朱元璋的耳目。锦衣卫的密报如雪片般呈送御前,既有士林间对“摊丁入亩”的非议与忧虑,亦有浙东海商对新政的拥护与期待。朱元璋将这些密报一一阅过,面色沉静,未置一词,既未出声制止太子的筹划,也未对士林的暗涌加以训斥,仿佛一切皆在静观其变。

  这一日,朱元璋于乾清宫偏殿单独用膳,只召了朱标陪侍。饭毕,内侍撤下碗碟,奉上清茶。朱元璋抿了一口,看似随意地问道:“标儿,近日外间对于赋税之议,颇有声响,你可有所闻?”

  朱标放下茶盏,恭敬回道:“回父皇,儿臣略有耳闻。此乃意料中事,赋税关乎国本与万民切身利害,有所议论,实属正常。”

  “哦?”朱元璋抬眼看了看儿子,“听闻有些读书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摊丁入亩’乃是苛待士绅,你怎么看?”

  朱标神色不变,从容应道:“父皇,士绅乃国家栋梁,读书明理,更应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道。现行丁银之制,人丁死绝则税银无着,往往摊赔于亲邻,迫使贫者逃亡,实非良法。将丁银摊入田亩,有产者担其责,无产者纾其困,可使户籍得实,贫苦稍苏。儿臣以为,此非苛待士绅,而是均平赋役,稳固国本。且士绅享有免役特权,本就优于庶民,为国分担些许田赋,亦是应有之义。”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士林议论,儿臣以为,其一在于不明新政详情,心生疑虑;其二,或有个别只顾私利、罔顾大局者煽惑其间。儿臣已命户部详细拟定试点章程,届时将利弊得失、施行细则明发天下,以释众疑。若仍有不明事理、一味阻挠国策者,”朱标语气微沉,“朝廷自有法度在。”

  朱元璋听着,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不置可否,又转而问道:“那浙东海商,闻此讯则欢欣鼓舞,你又如何看待?”

  朱标微微一笑:“海商逐利而动,闻简化商税,自然欣喜。此亦证明儿臣所议‘便利货殖’之方向无误。商贾流通,则货物其流,税源广开,于国于民皆有裨益。然,商贾重利,亦需严加监管,防止其欺行霸市、偷漏税课。此次赋税调整,儿臣意在建立公平、简明之制,而非偏袒任何一方。”

  朱元璋沉默片刻,忽然问道:“若士林阻力过大,联名上书,甚至以辞官相胁,你当如何?”

  朱标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父皇,治国如治病,当对症下药,不可因惧苦口而不用良药。若因阻力便畏缩不前,则积弊永无清除之日。儿臣相信,只要方案公允,解释透彻,大多数明理之士自会理解。至于少数冥顽不灵、或以辞官要挟者,朝廷离了谁,照样运转!大明,需要的是能体恤民情、锐意进取的干臣,而非固守私利、阻碍革新的朽木!”

  这番话,说得不急不缓,却自有一股凛然不可动摇的气度。

  朱元璋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良久,脸上缓缓露出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笑意。他端起茶盏,将余茶饮尽,淡淡道:“咱知道了。你既已思虑周全,便按你的想法去做。记住,步子要稳,下手要准。朕,看着你呢。”

  “儿臣遵旨!定不负父皇期许!”朱标心中大定,知道父皇这一关,算是过了。有了父皇这默许般的支持,他推行赋税改革的底气更足。

  退出乾清宫,朱标并未感到轻松。他知道,父皇的“看着”,既是支持,也是考验。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力求完善。他回到文华殿,立刻召见户部堂官,将方才与父皇奏对的精神传达,督促他们加快试点地区遴选与章程细化工作,并要求在章程中特别增加对士绅优待政策的说明以及对商贾监管的强化条款,力求方案更加平衡、周全。

  同时,他也开始暗中物色一些在士林中素有清望、且能理解新政的官员,准备在适当时机,由他们出面阐释赋税调整的积极意义,引导舆论。

  一场关于财富重新分配的深刻变革,在朱元璋的默许与朱标的稳健推进下,即将从幕后走向台前。各方势力都在密切关注着东宫的下一步动作,等待着那即将出炉的试点章程,那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开始。而朱标,已然做好了迎接更大风浪的准备。他深知,唯有通过此事,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不同于父皇的、既仁厚又坚定的执政权威,为大明开创一个不一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