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意欲调整赋税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虽未正式颁行,但其激起的涟漪已悄然扩散至朝堂之外。最先感受到这股暗流并迅速做出反应的,并非寻常百姓,而是那些手握田亩、与现行税制利益攸关的士绅阶层。
金陵城,某处清雅的私家园林内。
几位致仕官员与在野名流正品茗对弈,看似闲适,话题却不离时政。
“听闻东宫有意行‘摊丁入亩’之策,诸位兄台可知其详?”一位白发老者落下一子,状似无意地问道。
对面一位身形微胖的中年士人冷哼一声:“还能有何详?无非是觉着如今国库稍裕,便想拿我等士绅开刀!将丁银摊入田亩,有田者多纳,无田者少纳?哼,说得轻巧!吾等家中薄田,皆是祖辈积攒、诗书传家所致,岂能与那等骤富商贾、力田黔首一般课税?长此以往,谁还愿读书积产?斯文扫地矣!”
“慎言,慎言!”另一人连忙劝道,“太子殿下仁厚,或有深意。且此法尚在议论,未必成行。”
“议论?若非有意,岂会放出风声?”微胖士人情绪激动,“此例一开,后患无穷!吾等当联名上书,陈明利害,万不可让此‘苛政’施行!”
类似的对话,在江南各地士绅圈中悄然流传。一种隐忧与不满的情绪在酝酿。他们并非全然反对改革,而是本能地抗拒任何可能增加其自身负担、模糊其“士”与“民”界限的变动。奏章的草稿开始在一些书房中秘密拟就,准备在适当时机呈送御前。
而与此同时,另一股因新政而受益的力量,则在悄然壮大。
浙东,宁波港。
海风带着咸腥气息吹拂着码头,桅杆如林,帆影蔽日。沈家宅邸内,刚刚被擢升为海运协理衙门员外郎的沈荣,正与几位同样因参与海运而家业兴隆的海商议事。与士林间的忧心忡忡不同,此处气氛显得颇为热络。
“沈员外郎,如今海运畅通,我等家业日隆,皆赖太子殿下新政恩德啊!”一位海商举杯敬道。
沈荣满面红光,却摆手谦逊:“皆是朝廷法度周全,陛下与太子殿下信重,我等不过是恪尽职守,略尽绵力罢了。”话虽如此,他心中对朱标的感激与忠诚,却是与日俱增。
“听闻殿下近来,似有意整顿赋税,简化商课?”另一位消息灵通的海商试探着问道。
沈荣点了点头,压低声音:“确有风声。殿下仁厚,体恤商民,意在删繁就简,便利货殖。若真能成行,于我等而言,又是一大福音!”
在座海商皆露喜色。他们深受前元及明初关卡林立、税吏盘剥之苦,若真能统一税率,简化流程,其行商成本将大大降低,利润自然更为可观。
“殿下如此为我等着想,我等岂能无动于衷?”一位性子急的海商拍案道,“若有需我等效力之处,沈员外郎尽管直言!无论是联名上书支持新政,还是出钱出力,我等绝无二话!”
“对!绝无二话!”众人纷纷附和。
这些因海运新政而崛起的海商,已然成为朱标改革路线上坚定的支持者。他们的利益与新政深度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沈荣沉吟片刻,道:“诸位心意,沈某代殿下心领。然此事关乎国策,需谨慎行事。当前首要,仍是办好海运差事,不出纰漏,此乃对殿下最大的支持。至于赋税之事,我等且静观其变,若朝廷真有明旨,届时再依令而行,踊跃输将,方是正理。”
他比其他人看得更远,深知此时贸然卷入朝堂争议并非明智之举。将海运事务办得漂亮,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政的价值,才是对太子殿下最好的声援。
就这样,一方是担忧利益受损、暗蓄阻力的传统士绅,另一方是期盼政策松绑、渴望更进一步的新兴海商,两股因赋税新议而牵动的暗流,在帝国的肌体之下悄然涌动、碰撞。
东宫之中,朱标自然也通过不同渠道,知晓了外间的这些风声。他神色平静,并无太多意外。改革本就是在调整利益格局,有阻力是必然的。他并未急于压制或辩解,而是更加专注地督促户部完善试点方案的细节,同时,也示意廖镛等人,密切关注各方动向,尤其是士林清议的走向。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尚未开始。这赋税新议的第一步,如同下棋的起手,需看得远,更要走得稳。他必须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也需要积累更充足的理由与底气,才能将这关乎国本民命的一步,稳稳地落下。
金陵城,某处清雅的私家园林内。
几位致仕官员与在野名流正品茗对弈,看似闲适,话题却不离时政。
“听闻东宫有意行‘摊丁入亩’之策,诸位兄台可知其详?”一位白发老者落下一子,状似无意地问道。
对面一位身形微胖的中年士人冷哼一声:“还能有何详?无非是觉着如今国库稍裕,便想拿我等士绅开刀!将丁银摊入田亩,有田者多纳,无田者少纳?哼,说得轻巧!吾等家中薄田,皆是祖辈积攒、诗书传家所致,岂能与那等骤富商贾、力田黔首一般课税?长此以往,谁还愿读书积产?斯文扫地矣!”
“慎言,慎言!”另一人连忙劝道,“太子殿下仁厚,或有深意。且此法尚在议论,未必成行。”
“议论?若非有意,岂会放出风声?”微胖士人情绪激动,“此例一开,后患无穷!吾等当联名上书,陈明利害,万不可让此‘苛政’施行!”
类似的对话,在江南各地士绅圈中悄然流传。一种隐忧与不满的情绪在酝酿。他们并非全然反对改革,而是本能地抗拒任何可能增加其自身负担、模糊其“士”与“民”界限的变动。奏章的草稿开始在一些书房中秘密拟就,准备在适当时机呈送御前。
而与此同时,另一股因新政而受益的力量,则在悄然壮大。
浙东,宁波港。
海风带着咸腥气息吹拂着码头,桅杆如林,帆影蔽日。沈家宅邸内,刚刚被擢升为海运协理衙门员外郎的沈荣,正与几位同样因参与海运而家业兴隆的海商议事。与士林间的忧心忡忡不同,此处气氛显得颇为热络。
“沈员外郎,如今海运畅通,我等家业日隆,皆赖太子殿下新政恩德啊!”一位海商举杯敬道。
沈荣满面红光,却摆手谦逊:“皆是朝廷法度周全,陛下与太子殿下信重,我等不过是恪尽职守,略尽绵力罢了。”话虽如此,他心中对朱标的感激与忠诚,却是与日俱增。
“听闻殿下近来,似有意整顿赋税,简化商课?”另一位消息灵通的海商试探着问道。
沈荣点了点头,压低声音:“确有风声。殿下仁厚,体恤商民,意在删繁就简,便利货殖。若真能成行,于我等而言,又是一大福音!”
在座海商皆露喜色。他们深受前元及明初关卡林立、税吏盘剥之苦,若真能统一税率,简化流程,其行商成本将大大降低,利润自然更为可观。
“殿下如此为我等着想,我等岂能无动于衷?”一位性子急的海商拍案道,“若有需我等效力之处,沈员外郎尽管直言!无论是联名上书支持新政,还是出钱出力,我等绝无二话!”
“对!绝无二话!”众人纷纷附和。
这些因海运新政而崛起的海商,已然成为朱标改革路线上坚定的支持者。他们的利益与新政深度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沈荣沉吟片刻,道:“诸位心意,沈某代殿下心领。然此事关乎国策,需谨慎行事。当前首要,仍是办好海运差事,不出纰漏,此乃对殿下最大的支持。至于赋税之事,我等且静观其变,若朝廷真有明旨,届时再依令而行,踊跃输将,方是正理。”
他比其他人看得更远,深知此时贸然卷入朝堂争议并非明智之举。将海运事务办得漂亮,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政的价值,才是对太子殿下最好的声援。
就这样,一方是担忧利益受损、暗蓄阻力的传统士绅,另一方是期盼政策松绑、渴望更进一步的新兴海商,两股因赋税新议而牵动的暗流,在帝国的肌体之下悄然涌动、碰撞。
东宫之中,朱标自然也通过不同渠道,知晓了外间的这些风声。他神色平静,并无太多意外。改革本就是在调整利益格局,有阻力是必然的。他并未急于压制或辩解,而是更加专注地督促户部完善试点方案的细节,同时,也示意廖镛等人,密切关注各方动向,尤其是士林清议的走向。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尚未开始。这赋税新议的第一步,如同下棋的起手,需看得远,更要走得稳。他必须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也需要积累更充足的理由与底气,才能将这关乎国本民命的一步,稳稳地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