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霜染层林。朱元璋的北巡銮驾,在历经数月,巡阅北平、宣府、大同诸重镇后,终于浩浩荡荡返回金陵。
此番北巡,收获远超预期。边军之精锐,防务之严密,令朱元璋心头大定。而亲眼所见海运粮秣充盈边仓,军户因新政疏导而生计渐稳,更是让他对太子朱标的能力与新政的成效,再无丝毫疑虑。回程途中,他脸上时常带着轻松之色,与随行臣工言谈间,对太子监国期间的政务处理也多有赞许。
銮驾抵达金陵之日,太子朱标率留守文武百官,出城十里,跪迎圣驾归阙。
“儿臣恭迎父皇北巡凯旋,父皇万岁!”朱标声音清朗,透着真挚的喜悦与敬意。
朱元璋下了龙辇,亲手扶起朱标,仔细端详了几子片刻,见他面色虽略带疲惫,但眼神清明,气度沉凝,显然监国期间并未懈怠,反而更添几分沉稳。他用力拍了拍朱标的肩膀,朗声笑道:“好!标儿,你在家守着,朕在外面看着,咱们爷俩,把这江山守得稳稳的!起来,回宫!”
“谢父皇!”朱标起身,紧随朱元璋身侧,一同登上御辇,在百官的簇拥和百姓的欢呼声中,返回皇宫。
当夜,乾清宫内灯火通明。朱元璋并未急着休息,而是召朱标详细询问监国期间朝中大小事务。朱标一一禀报,从日常政务处理,到对新政推行中遇到问题的应对,再到对某些官员的考察意见,条理清晰,巨细无遗。
朱元璋听着,不时点头,偶尔插言询问一二,心中愈发欣慰。他发现,儿子不仅忠实地执行了他的方针,更在许多细节处有所发挥和完善,展现出了独立处理复杂政务的能力。
“看来,咱不在的这些日子,你把这摊子事料理得不错。”朱元璋最后总结道,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嘉许,“北疆的情况,你也知道了。边军士气可用,防务无虞,你搞的那个海运,立了大功!那些粮食,实实在在送到了将士手里,比咱说一万句空话都管用!”
“此乃父皇威德感召,将士用命,儿臣只是尽了本分。”朱标谦逊道。
“有功就是有功,不必过谦。”朱元璋摆摆手,神色转为郑重,“北巡归来,朕心甚安。然,打天下难,守天下、治天下更难。新政初见成效,但根基尚需巩固。标儿,接下来你有何打算?”
朱标显然早有深思,从容奏对:“父皇,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有三。其一,巩固新政成果。海运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协理衙门职能,建立常备护航水师,勘探更优航线;水利方面,将开封试点经验,择黄河下游险要河段稳妥推广,并着手调研长江、淮河水系治理可能。其二,整顿吏治。新政推行,触及利益,地方官吏阳奉阴违、怠政塞责者恐非孤例,需借北巡归来之威,严加整肃,提拔干员,确保政令畅通。其三,充盈国库。海运畅通、商税增加已有成效,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商税征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工坊、航运,藏富于民,亦能增国家税收。”
他的思路清晰,既着眼于现有政策的深化,也关注吏治与财政这两个治国根本,显示出超越具体事务的全局观。
朱元璋听得目光炯炯,良久,缓缓颔首:“深谋远虑,步步为营。标儿,你确实长大了,思虑之周全,已远超朕之预期。就按你的想法去做!吏治整顿,朕让都察院和锦衣卫全力配合你,该抓的抓,该杀的杀,绝不手软!其他诸事,你放手施为,朕为你撑腰!”
“儿臣,定不负父皇信任!”朱标深深一揖,心中暖流涌动,更感责任重大。
次日大朝会,朱元璋于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并总结了北巡所见。他高度赞扬了边军将士的忠勇,充分肯定了太子监国期间的政绩,尤其对新政在稳定北疆、充实国库方面的作用大加褒奖。最后,他宣布,朝廷将继续大力推行并深化太子所倡之新政,任何阻挠、非议新政者,将以妨害国策论处!
皇帝的金口玉言,为新政的进一步推行扫清了最后的法律和舆论障碍。经此北巡,朱元璋对朱标的信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几乎到了言听计从、全力支持的地步。朝臣们清晰地认识到,太子的地位已无可动摇,其治国理念将成为未来大明的主流。
退朝之后,朱标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有了父皇的全力支持,他推行各项政策更加得心应手。整顿吏治的风暴悄然刮起,数个在新政推行中消极怠工或中饱私囊的官员被迅速查办;海运常备水师的筹建提上日程;工部派往各地调研水利的官员也纷纷出发……
帝国的巨轮,在经历了一段调整航向的震荡后,如今在皇帝与太子这对父子同心协力的驾驭下,正沿着一条更为明晰、也更为坚实的航道,破浪前行。新政的根基,在北巡归来的凯歌声中,被浇筑得更加牢固。一个属于朱标的时代,正伴随着洪武盛世的余晖,缓缓拉开序幕。
此番北巡,收获远超预期。边军之精锐,防务之严密,令朱元璋心头大定。而亲眼所见海运粮秣充盈边仓,军户因新政疏导而生计渐稳,更是让他对太子朱标的能力与新政的成效,再无丝毫疑虑。回程途中,他脸上时常带着轻松之色,与随行臣工言谈间,对太子监国期间的政务处理也多有赞许。
銮驾抵达金陵之日,太子朱标率留守文武百官,出城十里,跪迎圣驾归阙。
“儿臣恭迎父皇北巡凯旋,父皇万岁!”朱标声音清朗,透着真挚的喜悦与敬意。
朱元璋下了龙辇,亲手扶起朱标,仔细端详了几子片刻,见他面色虽略带疲惫,但眼神清明,气度沉凝,显然监国期间并未懈怠,反而更添几分沉稳。他用力拍了拍朱标的肩膀,朗声笑道:“好!标儿,你在家守着,朕在外面看着,咱们爷俩,把这江山守得稳稳的!起来,回宫!”
“谢父皇!”朱标起身,紧随朱元璋身侧,一同登上御辇,在百官的簇拥和百姓的欢呼声中,返回皇宫。
当夜,乾清宫内灯火通明。朱元璋并未急着休息,而是召朱标详细询问监国期间朝中大小事务。朱标一一禀报,从日常政务处理,到对新政推行中遇到问题的应对,再到对某些官员的考察意见,条理清晰,巨细无遗。
朱元璋听着,不时点头,偶尔插言询问一二,心中愈发欣慰。他发现,儿子不仅忠实地执行了他的方针,更在许多细节处有所发挥和完善,展现出了独立处理复杂政务的能力。
“看来,咱不在的这些日子,你把这摊子事料理得不错。”朱元璋最后总结道,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嘉许,“北疆的情况,你也知道了。边军士气可用,防务无虞,你搞的那个海运,立了大功!那些粮食,实实在在送到了将士手里,比咱说一万句空话都管用!”
“此乃父皇威德感召,将士用命,儿臣只是尽了本分。”朱标谦逊道。
“有功就是有功,不必过谦。”朱元璋摆摆手,神色转为郑重,“北巡归来,朕心甚安。然,打天下难,守天下、治天下更难。新政初见成效,但根基尚需巩固。标儿,接下来你有何打算?”
朱标显然早有深思,从容奏对:“父皇,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有三。其一,巩固新政成果。海运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协理衙门职能,建立常备护航水师,勘探更优航线;水利方面,将开封试点经验,择黄河下游险要河段稳妥推广,并着手调研长江、淮河水系治理可能。其二,整顿吏治。新政推行,触及利益,地方官吏阳奉阴违、怠政塞责者恐非孤例,需借北巡归来之威,严加整肃,提拔干员,确保政令畅通。其三,充盈国库。海运畅通、商税增加已有成效,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商税征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工坊、航运,藏富于民,亦能增国家税收。”
他的思路清晰,既着眼于现有政策的深化,也关注吏治与财政这两个治国根本,显示出超越具体事务的全局观。
朱元璋听得目光炯炯,良久,缓缓颔首:“深谋远虑,步步为营。标儿,你确实长大了,思虑之周全,已远超朕之预期。就按你的想法去做!吏治整顿,朕让都察院和锦衣卫全力配合你,该抓的抓,该杀的杀,绝不手软!其他诸事,你放手施为,朕为你撑腰!”
“儿臣,定不负父皇信任!”朱标深深一揖,心中暖流涌动,更感责任重大。
次日大朝会,朱元璋于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并总结了北巡所见。他高度赞扬了边军将士的忠勇,充分肯定了太子监国期间的政绩,尤其对新政在稳定北疆、充实国库方面的作用大加褒奖。最后,他宣布,朝廷将继续大力推行并深化太子所倡之新政,任何阻挠、非议新政者,将以妨害国策论处!
皇帝的金口玉言,为新政的进一步推行扫清了最后的法律和舆论障碍。经此北巡,朱元璋对朱标的信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几乎到了言听计从、全力支持的地步。朝臣们清晰地认识到,太子的地位已无可动摇,其治国理念将成为未来大明的主流。
退朝之后,朱标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有了父皇的全力支持,他推行各项政策更加得心应手。整顿吏治的风暴悄然刮起,数个在新政推行中消极怠工或中饱私囊的官员被迅速查办;海运常备水师的筹建提上日程;工部派往各地调研水利的官员也纷纷出发……
帝国的巨轮,在经历了一段调整航向的震荡后,如今在皇帝与太子这对父子同心协力的驾驭下,正沿着一条更为明晰、也更为坚实的航道,破浪前行。新政的根基,在北巡归来的凯歌声中,被浇筑得更加牢固。一个属于朱标的时代,正伴随着洪武盛世的余晖,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