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驾在北平停留数日,朱元璋亲自检阅了燕山各卫所,查看了军械库、粮仓,甚至随机走入普通军户家中,询问生计。朱棣全程陪同,对答如流,军务整饬得井井有条,北平行都司防务之严密,兵马之精悍,令朱元璋暗自点头,对此子的治军之能颇为满意。
然而,朱元璋并未在北平过多流连。稍作休整后,圣驾继续西行,前往九边重镇——宣府。
宣府,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势险要,乃屏卫京畿、抵御残元内犯之咽喉要地。此地驻军常年与蒙古游骑交锋,实战经验丰富,风气彪悍。
这一日,天高云淡,秋风猎猎。宣府镇城外的演武场上,旌旗漫卷,甲胄曜日。朱元璋端坐于临时搭建的高台龙椅上,左右是随行文武及宣府总兵官等一众边将。台下,数以万计的边军将士列成一个个整齐肃杀的方阵,枪戟如林,鸦雀无声,唯有战马偶尔发出的响鼻声,更添肃穆。
检阅开始。首先是步卒方阵行进,将士们步伐铿锵,目光锐利,长期的边塞风霜在他们脸上刻下了坚毅的痕迹。随后是骑兵冲锋演练,马蹄声如奔雷,骑士们在马上娴熟地展示着劈砍、骑射技艺,烟尘滚滚,杀气盈野。
朱元璋看得极为仔细,不时询问身旁的总兵官关于部队编成、训练强度、马匹来源等问题。当看到一队轻骑兵以精准的箭术射中百步外的箭靶时,他微微颔首:“嗯,箭术不错,是下了苦功的。”
演练高潮,是模拟对抗。由两支精锐分别扮演明军与“犯边之敌”,在预设的复杂地形中进行攻防演练。一时间,演武场上杀声震天,令旗挥舞,部队进退有序,配合默契,将边军丰富的实战经验展现得淋漓尽致。
演练完毕,全场再次肃静。朱元璋缓缓站起身,走到高台边缘。他没有立刻说话,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一张张饱经风霜、却写满忠诚与坚韧的面孔。这些将士,许多人家世代戍边,将青春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将士们!”朱元璋的声音洪亮,带着金铁之音,在秋风中传得很远,“咱,是大明的皇帝,朱元璋!”
“万岁!万岁!万岁!”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骤然爆发,直冲云霄。
朱元璋抬手,示意安静,继续道:“今日,咱看了你们的操演,很好!咱看到了我大明边军的赫赫军威,看到了你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北元残部,狼子野心,亡我之心不死!但只要有你们这些好儿郎在,咱就放心,大明的北疆,固若金汤!”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深沉:“咱知道,你们在这里,很苦!风沙大,天气寒,时常要与敌人搏命!你们的父兄子弟,或许就战死在这片土地上!咱,心里都记着!”
他从身旁内侍手中接过一碗御酒,高高举起:“这碗酒,咱敬你们!敬所有为国戍边的将士!敬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你们的功劳,朝廷不会忘!咱,朱元璋,不会忘!”
说罢,他将碗中酒一饮而尽,随即狠狠将碗摔在地上,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朕在此立誓!”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凡我大明将士,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朝廷绝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为国流血的勇士!你们的粮饷,你们的军械,朝廷会尽全力保障!太子新政,开拓海运,就是为了让你们能吃得更饱,穿得更暖,手里的刀更锋利!”
他指着北方,厉声道:“那些敢犯我疆土的宵小,就给咱狠狠地打!打出我大明的威风!让草原上的豺狼都知道,我大明的边关,是他们永远的噩梦!”
“誓死效忠陛下!誓死保卫大明!”台下,万千将士热血沸腾,吼声震天动地,仿佛要将这秋日的长空都撕裂开来。
这场宣府阅兵,不仅检阅了军队,更极大地鼓舞了边军的士气。皇帝亲临,亲口肯定他们的功绩与牺牲,承诺保障他们的后勤,这对于常年苦寒、浴血奋战的边军将士而言,是比任何赏赐都更珍贵的激励。
阅兵之后,朱元璋并未立刻离开宣府。他再次深入军营,查看士卒的营房、伙食,甚至亲自检查了军械的保养情况。当他看到海运而来的新粮确实颗粒饱满,储存得当,军户们对太子的新政赞不绝口时,他那张一向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切而欣慰的笑容。
“标儿做得不错。”他在心中再次默念。这北疆的稳定,边军的士气,乃至这手中沉甸甸的、由海运而来的粮食,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太子新政的成功与必要。
圣驾离开宣府,继续前往大同。而“皇帝宣府阅兵,摔碗立誓”的故事,已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九边,极大地振奋了整个北疆的军心民心。所有人都明白,皇帝陛下对边军的重视前所未有,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那位在金陵监国,默默推行着新政的太子殿下。南北呼应,君储同心,大明的北疆防线,似乎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然而,朱元璋并未在北平过多流连。稍作休整后,圣驾继续西行,前往九边重镇——宣府。
宣府,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势险要,乃屏卫京畿、抵御残元内犯之咽喉要地。此地驻军常年与蒙古游骑交锋,实战经验丰富,风气彪悍。
这一日,天高云淡,秋风猎猎。宣府镇城外的演武场上,旌旗漫卷,甲胄曜日。朱元璋端坐于临时搭建的高台龙椅上,左右是随行文武及宣府总兵官等一众边将。台下,数以万计的边军将士列成一个个整齐肃杀的方阵,枪戟如林,鸦雀无声,唯有战马偶尔发出的响鼻声,更添肃穆。
检阅开始。首先是步卒方阵行进,将士们步伐铿锵,目光锐利,长期的边塞风霜在他们脸上刻下了坚毅的痕迹。随后是骑兵冲锋演练,马蹄声如奔雷,骑士们在马上娴熟地展示着劈砍、骑射技艺,烟尘滚滚,杀气盈野。
朱元璋看得极为仔细,不时询问身旁的总兵官关于部队编成、训练强度、马匹来源等问题。当看到一队轻骑兵以精准的箭术射中百步外的箭靶时,他微微颔首:“嗯,箭术不错,是下了苦功的。”
演练高潮,是模拟对抗。由两支精锐分别扮演明军与“犯边之敌”,在预设的复杂地形中进行攻防演练。一时间,演武场上杀声震天,令旗挥舞,部队进退有序,配合默契,将边军丰富的实战经验展现得淋漓尽致。
演练完毕,全场再次肃静。朱元璋缓缓站起身,走到高台边缘。他没有立刻说话,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一张张饱经风霜、却写满忠诚与坚韧的面孔。这些将士,许多人家世代戍边,将青春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将士们!”朱元璋的声音洪亮,带着金铁之音,在秋风中传得很远,“咱,是大明的皇帝,朱元璋!”
“万岁!万岁!万岁!”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骤然爆发,直冲云霄。
朱元璋抬手,示意安静,继续道:“今日,咱看了你们的操演,很好!咱看到了我大明边军的赫赫军威,看到了你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北元残部,狼子野心,亡我之心不死!但只要有你们这些好儿郎在,咱就放心,大明的北疆,固若金汤!”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深沉:“咱知道,你们在这里,很苦!风沙大,天气寒,时常要与敌人搏命!你们的父兄子弟,或许就战死在这片土地上!咱,心里都记着!”
他从身旁内侍手中接过一碗御酒,高高举起:“这碗酒,咱敬你们!敬所有为国戍边的将士!敬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你们的功劳,朝廷不会忘!咱,朱元璋,不会忘!”
说罢,他将碗中酒一饮而尽,随即狠狠将碗摔在地上,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朕在此立誓!”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凡我大明将士,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朝廷绝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为国流血的勇士!你们的粮饷,你们的军械,朝廷会尽全力保障!太子新政,开拓海运,就是为了让你们能吃得更饱,穿得更暖,手里的刀更锋利!”
他指着北方,厉声道:“那些敢犯我疆土的宵小,就给咱狠狠地打!打出我大明的威风!让草原上的豺狼都知道,我大明的边关,是他们永远的噩梦!”
“誓死效忠陛下!誓死保卫大明!”台下,万千将士热血沸腾,吼声震天动地,仿佛要将这秋日的长空都撕裂开来。
这场宣府阅兵,不仅检阅了军队,更极大地鼓舞了边军的士气。皇帝亲临,亲口肯定他们的功绩与牺牲,承诺保障他们的后勤,这对于常年苦寒、浴血奋战的边军将士而言,是比任何赏赐都更珍贵的激励。
阅兵之后,朱元璋并未立刻离开宣府。他再次深入军营,查看士卒的营房、伙食,甚至亲自检查了军械的保养情况。当他看到海运而来的新粮确实颗粒饱满,储存得当,军户们对太子的新政赞不绝口时,他那张一向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切而欣慰的笑容。
“标儿做得不错。”他在心中再次默念。这北疆的稳定,边军的士气,乃至这手中沉甸甸的、由海运而来的粮食,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太子新政的成功与必要。
圣驾离开宣府,继续前往大同。而“皇帝宣府阅兵,摔碗立誓”的故事,已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九边,极大地振奋了整个北疆的军心民心。所有人都明白,皇帝陛下对边军的重视前所未有,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那位在金陵监国,默默推行着新政的太子殿下。南北呼应,君储同心,大明的北疆防线,似乎变得更加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