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新程旧痛-《向光而生,向尘而安》

  腊月二十一,天刚蒙蒙亮,地上结着层薄霜。向志学把棉帽耳朵往下拉了拉,骑上那辆叮当作响的永久牌自行车出了门。

  车把冻得扎手,他不得不隔一会儿就往手套里哈口热气。

  寒风像小刀子似的刮在脸上,他却蹬得浑身冒热气。

  按照陈海昨天留的地址,在城郊土路上颠簸了四十多分钟,终于在一片农田边上看见了低矮的厂房。

  和红星厂那气派的水磨石大门楼不同,这厂子连个像样的门牌都没有,生锈的铁门敞开着,旁边歪歪扭扭挂着块木头牌子,红漆写着“红星机械配件加工厂”——这名字让向志学心里莫名一刺。

  还没进车间,就先听见了里面传出的轰鸣声。一推开那扇漏风的铁皮门,热浪混着机油味扑面而来。

  车间里,所有的机器都在全速运转。工人们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埋着头各司其职。

  有个老师傅正蹲在地上调试一台老式车床,花白的眉毛上挂着汗珠;几个年轻小伙扛着钢坯小跑着穿梭,胶鞋底在水泥地上蹭出吱嘎的响声。

  这劲头,让在国企见惯了“一张报纸一杯茶”场景的向志学,心里暗暗吃惊。

  “向工!你可来了!”陈海从办公室快步迎出来,用力握住向志学的手,转头就冲着车间喊了一嗓子:“大伙儿停一下!”

  机器声渐歇,工人们都抬起头来,一张张脸上带着劳作后的红晕。

  “这位,就是我跟你们说过的向志学工程师!”陈海声音洪亮,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上次那批急单,要不是向工连夜帮咱们修改图纸,咱们厂就得喝西北风!从今天起,向工就是咱们厂的技术负责人,所有技术问题,他说了算!”

  车间里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个满手油污的小伙子不好意思直接握手,使劲在工服上擦了又擦,才怯生生地伸过来:“向工,您可来了!”

  旁边一个老师傅凑过来,眼里闪着光:“向工,您上次改的那个传动轴图纸真神了!咱们用老车床愣是加工出了进口件的精度!”

  向志学被这热情弄得手足无措,脸都涨红了。

  在红星厂十几年,他得了先进,领导也只是在大会上念个名字;搞了技术革新,最多得个“再接再厉”的空头支票。这种被一群人真心实意需要着、感激着的感觉,让他心头滚烫,又有些晕乎乎的。

  陈海亲自带着他参观。厂子不大,设备也旧,但每台机器都擦得锃亮,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

  陈海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一台机床的来历,说到动情处,还会伸手抚摸那些斑驳的机身:

  “这台铣床,是俺爹那辈传下来的,齿轮都换过三遍了。”

  “那台冲压机,是俺用第一批货款买的,当时全村人都来瞧热闹。”

  走到一台老式冲床前,陈海弯腰从料筐里取出个刚下线的零件,在手里掂了掂,脸上是藏不住的得意:你看这个,这就是按你上次改的图纸做的。精度高,成本还降了一成,客户满意得不得了,直接跟咱们签了长期合同!

  向志学笑着接过零件,入手沉甸甸的,表面处理得光滑锃亮。可看着看着,他脸上的笑容慢慢僵住了。

  这零件的每个倒角、每道螺纹、甚至热处理后特有的湛蓝色泽,都太熟悉了——这正是他上个月亲手审核过的红星厂工艺图纸,是徒弟赵卫东带着人加了三个夜班才赶出来的急单。

  他猛地抬头看向陈海,对方脸上那份毫不掩饰的得意,此刻看来格外刺眼。原来所谓的长期合同,是这样从老东家手里硬生生撬过来的。一股说不清的滋味涌上心头——既有对陈海手段的寒意,更有种被卷入不义之争的憋闷。

  这活儿......做得确实精细。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干巴巴的,就是不知道,红星厂那边......

  陈海不以为然地摆摆手:市场经济嘛,各凭本事。他们大厂子流程慢、成本高,怨不得别人。话说得轻松,眼神却避开了向志学的注视。

  手里的零件瞬间变得烫手起来。他仿佛看到了赵卫东布满血丝的眼睛,看到了车间主任铁青的脸,看到了老赵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佝偻的背影......

  向工?你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陈海关切地问,伸手想探他的额头。

  向志学猛地回过神,下意识地后退半步,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没、没什么,可能是路上冻着了。

  他把那个沉甸甸的零件放回料筐,金属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在他听来却格外刺耳。

  “这活儿……做得确实不错。”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干巴巴的,像在念别人的台词。

  车间里,机器重新轰鸣起来。

  工人们热情地朝他点头致意,可向志学却觉得那些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身上。他低头看着自己这双曾经只为“国家计划”服务的手,此刻却沾满了乡镇企业的机油味。

  这条崭新的路,他才刚踏上来第一步,就踩进了一片道德与现实的泥沼里。

  远处,那台老式冲床正在一下下地撞击着钢坯,每一声闷响,都像是在叩问着他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