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对当前朝代的初步认知-《打工女孩穿越认的干爹,豪横!》

  随着夜晚苦读的日子增多,陈则宏和小花对异世的认知也渐渐从模糊的碎片,拼凑成清晰的轮廓。

  曾经那些像 “天书” 一样的官府告示,如今能顺着学到的文字,慢慢读出 “赋税减免”“市集规则” 的含义;

  街坊闲谈时提到的 “春耕节”“农举榜首”,也能结合学到的历史,明白背后的朝代风俗。

  客厅里的油灯,每晚都会准时亮起,昏黄的光晕里,父女俩握着木炭笔的身影,成了这个家最温暖的风景。

  这天晚上,王秀才特意带来一本封皮磨损的《晟朝简史》。

  封皮是用深蓝色粗布做的,边缘已经磨出了细细的绒毛, 边角处用细麻线修补过好几层,针脚细密,显然是被主人精心呵护过的珍本。

  书页泛黄如深秋的银杏叶,指尖拂过纸面,能感受到纸张的粗糙纹理,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旧书特有的墨香与霉味,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

  油灯下,王秀才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生怕弄坏了脆弱的纸页,指尖指着开篇墨色已淡的文字,指甲修剪得整齐干净,声音带着几分对历史的敬重,缓缓道:

  “咱们现在所处的朝代,国号为‘晟’,由太祖皇帝在一百二十三年前平定‘五代乱世’建立。太祖皇帝当年带着三千精兵,从西洲起兵,一路向东,用了五年时间才统一中洲,至今已传五代君主。现任皇帝年号‘景平’,是先帝的第三子,登基刚满五年,今年才二十七岁。”

  陈则宏坐在对面的榆木椅上,椅子的棉垫被坐得松软,带着他的体温。

  他手里握着磨得光滑的木炭笔,笔芯被磨得圆润,不会硌手 —— 这是他用砂纸打磨了半个时辰的成果。

  他在麻纸上快速记录,特意画了个简易的时间轴:

  左边画个小旗帜代表 “晟朝建立”,旁标注 “123 年前,太祖平定乱世”;

  右边画个小皇冠代表 “景平帝登基”,写 “5 年前,二十七岁”;

  中间用横线连接,还在横线旁画了五个小圆圈,代表传位五代君主,方便后续回忆时一目了然。

  等王秀才话音刚落,陈则宏立刻抬头追问,眼神里满是求知欲,像个渴望得到答案的学生:

  “先生,您之前提过唐宋的科举制只考‘四书五经’,考中的人大多去做官写文章,可这晟朝的‘农举’‘工举’,考的是农耕、工匠的本事,考中的人难道也能像文官一样受重视吗?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具体的例子,比如他们考中后会做什么,朝廷会怎么安排?”

  王秀才捋了捋下巴上花白的胡子,胡子已经有些稀疏,却被梳理得整整齐齐。

  他听到这个问题,眼神亮了几分,像提到了心爱的话题,语气也变得兴奋:

  “当然能!这晟朝的‘农举’‘工举’,可比唐宋的科举更实用,考中的人也受朝廷重用。就说去年的‘农举’,榜首是个叫李春耕的农夫,家在南边的湖州,世代种地。他在考卷里写了‘水稻旱种法’—— 以前水稻只能种在水田里,一旦遇到旱灾,水田干裂,稻谷就全枯死了。他却琢磨出在旱地挖浅沟,沟里储水,稻苗种在沟边,根能顺着沟吸水,照样能种水稻,还能应对旱灾。”

  王秀才顿了顿,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道:

  “景平帝看了他的考卷,特意在皇宫的‘勤政殿’召见他。听说李春耕第一次进皇宫,穿着粗布衣裳,却一点不怯场,还当场在殿上画了‘水稻旱种图’,给皇帝讲怎么挖沟、怎么储水。皇帝听了特别高兴,不仅赏了他五十亩良田,还封他做‘农官’,让他去各地指导农夫种稻。现在南边的湖州、苏州、杭州,都学着种这种旱稻,去年秋收时,稻谷产量比往年多了两成,百姓们都叫他‘稻神’呢!”

  他又讲起 “工举” 的例子,手指还在桌面上比划着犁的形状:

  “还有三年前的‘工举’,有个叫张木匠的,是西市‘鲁记木匠铺’鲁师傅的师兄。他考的是‘曲辕犁改良’—— 以前的犁辕是直的,牛拉着的时候,犁头总往一边偏,还特别费劲,一天只能耕半亩地。他把犁辕改成弯曲的,还在犁辕和犁头之间加了个小滑轮,牛拉着的时候,犁头能保持平稳,还省力,一天能耕一亩地,速度快了一半。”

  “他考中后,朝廷让他去京城的‘工部铁匠铺’当师傅,指导工匠做新犁。现在西市的农夫买犁,都指定要‘张记曲辕犁’,比旧犁贵两文钱也愿意买。鲁师傅还跟我说,他师兄上个月还寄了新的犁图纸回来,想让他也学着做,以后咱们西市的农夫也能用上更省力的犁了。”

  陈则宏听得格外认真,眼睛紧紧盯着王秀才,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他在麻纸上写下 “李春耕:

  水稻旱种法,赏 50 亩良田,封农官,指导农耕”“张木匠:

  曲辕犁改良,工部铁匠铺师傅,新犁省力”,还在旁边画了个金黄的小稻穗代表水稻,画了个小小的曲辕犁代表改良的农具,用圆圈把关键词圈起来,方便记忆。

  一旁的小花虽然对 “科举”“农官” 这些词似懂非懂,却也睁着大大的眼睛认真听,小手握着短短的木炭笔,在自己的小麻纸上画了个小小的 “晟” 字,笔画歪歪扭扭,却很用力。

  她还在 “晟” 字旁边画了个咧嘴笑的小人,小人手里拿着稻穗,代表考中的李春耕;

  又画了个圆圆的皇冠,皇冠下面画了个小房子,代表皇帝在皇宫召见他,画面虽稚嫩,却满是认真,连小人的眼睛都画成了弯弯的月牙,透着开心。

  王秀才看到小花的画,忍不住笑了,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语气也柔和了些,像对待自己的孙女:“小姑娘画得真好,比我小时候强多了。”

  他又补充道:“至于地方官任期,也有个现成的例子。咱们永安府前知府姓刘,叫刘爱民,三年前从北边的云州调来永安府。他刚来的时候,西市一到下雨天就积水,最深的地方能没过脚踝,街坊们买东西都得踮着脚走。刘知府看了,就组织工匠在西市的街道两边挖排水沟,还在沟上面盖了石板,防止行人掉下去。现在下雨时,雨水顺着沟流到城外的河里,西市再也不积水了,街坊们都夸他是‘好官’。”

  “可去年他任期满了,还是得调到南边的湖州去。按晟朝的规矩,地方官任期最多三年,任满后必须调任他地,就算做得再好也不能留任。就是怕地方官在一个地方待久了,跟当地的乡绅勾结,欺负百姓,贪赃枉法。刘知府走的时候,西市的街坊们还凑钱给他买了块‘万民伞’,送他到城门口呢!”

  小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脑袋里大概只明白 “刘知府是好官,走了大家舍不得”。

  她在纸上画了个穿着官服的小人代表刘知府,小人手里拿着一把伞,旁边画了三个方方正正的小房子,分别在房子上写 “云州”“永安府”“湖州”,还用红色的木炭笔在房子之间画了箭头,代表刘知府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箭头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爱心,代表街坊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