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朝会定策-《异世界的大明天下》

  英宗国丧七七四十九日满,紫禁城褪去缟素,干清宫内却依旧透着肃穆。凤泰女帝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扫过阶下百官,沉声道:“英宗太上皇在位三十七载,开丝路、安四夷、惠民生,为大明筑牢根基。今日朝会,便是要承其遗志,定后续施政之策,让大明再攀新峰。”

  话音刚落,内阁首辅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英宗太上皇曾言‘商路通则国运兴’,如今陆上丝路已通波斯、西域,臣以为可趁势拓展海上商路,以补陆路之缺。”凤泰女帝颔首,随即看向兵部尚书与工部尚书:“拓展海路,需战船护航、港口停靠。兵部需调派水师精锐,组建远洋护航舰队,重点巡查南海及东域海域;工部则需加快广州、泉州两处港口的扩建,增设货栈与船坞,同时改良造船工艺,造出更耐风浪的远洋商船。”二部尚书齐声领旨,凤泰女帝又补充道:“此外,令广州知府牵头,与南洋诸国联络,商议通商事宜,许以关税优惠,吸引诸国商船来朝。”

  谈及东域治理,凤泰女帝目光转向礼部侍郎:“东域联防哨所虽已设立,但仍需完善。传朕旨意,令明兴璐、明兴祈姐妹牵头,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商议,将联防哨所增至十处,每处哨所配置大明火器与军医,既护边境安宁,也为三国百姓提供医疗救助。”她顿了顿,继续道:“同时,在东域设立‘劝农司’,选派大明农官前往,推广新的耕作技术与作物,助力三国粮食增产,让东域百姓共享太平之利。”

  随后,百官就税收减免、人才选拔等议题展开商议,凤泰女帝始终耐心倾听,适时定夺。朝会尾声,她起身道:“英宗太上皇以仁心治世,以远见拓疆,朕今日所定之策,皆以其遗志为纲。众卿需尽心履职,勿负太上皇期许,勿负大明百姓重托。”阶下百官齐齐跪拜,高声应和:“臣等遵旨,誓死效忠大明!”

  明兴璐、明兴祈姐妹与东域三国使者自京城返程后,第一站便抵达高句丽边境的联防哨所。哨所内,高句丽官员、流民代表与当地商户早已等候在此,想要听闻京城见闻。

  明兴璐身着官服,手持英宗生前推广新农具的画像,缓缓说道:“此次赴京奔丧,亲眼见大明百姓沿街跪拜送英宗太上皇,皆因英宗一生为民。昔年东域百姓农耕艰难,是英宗下旨将曲辕犁、水车传入东域;边境流民无家可归,是英宗提议设立联防哨所,为流民提供庇护与生计。”她指着画像上的曲辕犁,对身旁的李阿福说:“你如今耕种用的犁具,便是英宗太上皇特意令工坊改良,适配东域山地的样式,只为让百姓少受劳作之苦。”

  李阿福闻言,当即跪地,捧着手中的犁具部件泣道:“原来这犁具竟有这般来历,英宗太上皇心系我等百姓,我定要好好耕种,不辜负圣恩。”在场众人也纷纷动容,高句丽官员拱手道:“明大人所言,让我等深受触动,高句丽定当谨遵盟约,与大明携手,不负英宗太上皇的期许。”

  离开高句丽后,姐妹二人又前往百济沿海港口。此时港口内商船云集,渔民们正忙着装卸货物,一派热闹景象。明兴祈召集百济渔民与商户,讲述了英宗派大明水师协助清剿海盗的往事:“昔年百济沿海海盗横行,渔民不敢出海,商户不敢行船,是英宗得知后,当即下令调派水师前来支援,历时三月,终将海盗尽数剿灭。此后,又推动开通大明与百济的海上航线,减免关税,才换得今日港口的繁华。”

  渔民金顺姬抱着刚缝制好的素色衣衫,含泪道:“若不是英宗太上皇,我丈夫至今仍要受海盗之扰,我家也过不上如今的好日子。我这衣衫,虽不能赴京祭拜,却也是一片心意,要挂在家中,让孩子记住英宗太上皇的恩情。”百济官员也表示,将在港口设立英宗功德碑,记录其为百济百姓所做的贡献,让后世子孙铭记。

  最后,姐妹二人抵达新罗。在新罗的造船工坊内,大明工匠正与新罗工匠一同改良船只,明兴璐对着新罗工匠朴正焕与在场官员说:“英宗太上皇不仅关注百姓生计,更重视技艺交流。此次大明向新罗传授造船技术,便是遵英宗遗愿,希望两国能通过技术互通,增进情谊,共享海上贸易之利。”朴正焕抚摸着新造的船身,感慨道:“英宗太上皇有远见卓识,这造船技术不仅能让新罗商船远航,更能让新罗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我定要将英宗的圣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世。”

  此后数月,英宗的事迹通过明兴璐、明兴祈姐妹的讲述,传遍东域三国。无论是高句丽的田间地头,还是百济的沿海港口,亦或是新罗的造船工坊,都能听到百姓对英宗的赞颂之声。而东域与大明的联系,也因这份对英宗的感念,愈发紧密,共同朝着太平繁荣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