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英宗大丧-《异世界的大明天下》

  凤泰十四年夏,京城的暑气刚漫过紫禁城的琉璃瓦,一道丧讯便如惊雷般传遍九域——退居太上皇的文熙女帝,于养心殿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二岁,廷议追尊庙号“英宗”,谥号“法圣立道仁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消息传出时,凤泰女帝正于御花园批阅西域通商奏报,手中朱笔猛地一顿,朱砂在奏本上晕开一团红痕。她垂眸静立片刻,指尖攥紧了奏本边缘,指节泛白,再抬眼时,眼底的悲恸已凝作沉静:“传朕旨意,辍朝三日,举国缟素,以人皇之礼筹办英宗大丧。”话音落时,殿外的蝉鸣竟似低了几分,连风都带着几分肃穆。

  次日清晨,紫禁城各门悬起白幡,干清宫前搭建起灵棚,黑绒幔帐垂落,与鎏金柱形成鲜明对比。朝中百官身着丧服,依次进入灵棚拜谒,神色凝重。礼部尚书捧着拟定的丧仪流程,躬身禀报:“陛下,英宗太上皇在位三十七年,退居后仍辅政五载,丧仪需依‘圣君之礼’,设七七四十九日国丧,各地藩王、属国使者需于十五日内抵京奔丧。”凤泰女帝颔首:“英宗一生,平内乱、开商路、安四夷,丧仪需尽显其功绩,但不可过度铺张,勿扰民生。”

  三日后,各地藩王与属国使者陆续抵京。辽东都司送来的奏报中,明兴璐、明兴祈姐妹已率东域三国使者启程,高句丽使者还特意带来了百年人参,以表对英宗的敬重;瓯域焉耆王派世子亲赴京城,携波斯使者一同前来,世子捧着波斯王室定制的琉璃灵位,泣言:“若无英宗太上皇开丝路通商之策,焉耆与波斯难享今日繁华,此灵位愿供于英宗陵前,以谢圣恩。”

  国丧第七日,灵柩出紫禁城,前往天寿山皇陵安葬。送葬队伍绵延数十里,前方是禁军仪仗,手持白幡缓缓前行;中间是载着灵柩的龙辇,由十六匹白马牵引;后方是百官、藩王、属国使者,再往后,便是自发前来送葬的百姓。京城百姓身着素衣,手持香烛,沿街跪拜,有老者泣道:“英宗在位时,减免赋税、推广新农具,我等方能安居乐业,如今圣驾西去,怎能不送?”

  灵柩抵达天寿山皇陵时,凤泰女帝亲手将一枚刻有“文熙御笔”的玉印放入棺中——那是英宗退居时,特意留给她的,玉印背面刻着“守业更需兴业”六字。安葬完毕,凤泰女帝立于陵前,望着巍峨的陵寝,对身旁的内阁首辅道:“英宗太上皇留下的,是一个安定繁荣的大明,朕定不负所托,继其遗志,让大明的商路通遍天下,让百姓的日子愈发安稳。”

  皇陵的风卷起地上的纸钱,飘向远方,似在回应她的誓言。而此时的京城,虽仍沉浸在丧恸之中,但百官心中已多了一份笃定,百姓眼中也满是对未来的期盼——英宗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却也是凤泰女帝执掌大明、续写辉煌的新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