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这部编纂于明永乐年间的旷世巨着,堪称华夏文明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明成祖朱棣为彰显文治,命大学士解缙、姚广孝等人主持,召集朝野文士两千余人,历时五载,于永乐六年(1408年)最终编成。全书辑录上古至明初的各类典籍七八千种,包罗万象,举凡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无不收录,总字数达三亿七千万字,装订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其编纂体例独创,按《洪武正韵》分部,每韵之下分列单字,每字先注音义,随后汇编与该字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所谓“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颇为便利。此书不仅规模空前,更在于其保存了无数后世已然失传的珍贵文献,堪称一座凝聚了十五世纪初以前中华文明精华的活态图书馆。然而,正本下落成谜,嘉靖皇帝因宫中失火,恐损及正本,特命重录副本一套,此项浩大工程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始,至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嘉靖副本”。
谢珩深知,欲在历史长河中取走如此显眼之物,而不引发剧烈动荡,其难度无异于火中取栗,虎口拔牙。直接潜入紫禁城盗取?且不说皇城禁卫森严,阵法密布,单是那浩如烟海的万册书籍,如何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运走,便是天大的难题。强取豪夺,必遭天道反噬,历史轨迹一旦偏斜,后果不堪设想。
他反复思忖,目光最终落在了负责经手此事的司礼监上。司礼监乃明朝内官二十四衙门之首,掌理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关防门禁,并催督光禄寺供应等事,权势煊赫。更重要的是,司礼监下设经厂,专司刻书、藏书,《永乐大典》的重录工作,必然有司礼监太监参与提调、管理。若能成为司礼监的官员,哪怕是中低层的秉笔、随堂太监,亦或是与掌权太监结交,便有极大可能接触到正在抄录的《永乐大典》副本,进而寻得可乘之机。
然而,司礼监乃宦官机构,欲入其门,除非净身。谢珩身为忘川使君,仙体神魄,自不可能行此自残之事。那么,唯有通过科举正途,步入仕途,再设法调入或接触到司礼监的相关事务。明朝虽重文轻武,但宦官机构与文官体系并非完全隔绝,尤其在涉及修书、礼仪等文化事务时,常有交集。
“科举……”谢珩立于忘川桃源居内,望着乾坤镜中流转的明朝景象,心中已有定计。“不必高中状元、榜眼、探花那般引人注目,只需中得进士,哪怕是三甲同进士出身,便有资格选官。届时,或可设法活动,求取一个与司礼监有交集的闲散职位,如翰林院典籍、中书舍人,乃至光禄寺、太常寺等衙门的属官,徐徐图之。”
此举虽会顶替掉原本历史上的一位进士名额,但相较于篡改《永乐大典》存亡这般重大历史节点,影响要小得多。谢珩心中默念:“对不住那位被顶替的仁兄了,待事了之后,必设法赐你后世一场富贵,保你子孙安康,以作补偿。”仙家手段,暗中影响凡人气运,并非难事,只是需谨慎行事,不露痕迹。
计议已定,谢珩不再犹豫。他运转仙力,调整乾坤镜,并未直接将目标定在北京城,而是选择了南直隶应天府(南京)附近的一处乡村。此时乃是嘉靖皇帝驾崩前五年,即嘉靖四十年(1561年)。选择此地,一是距离下一次科举乡试、会试时间充裕,便于布局;二是南直隶文风鼎盛,士子众多,一个外来书生不易惹人怀疑;三是远离北京政治中心,便于他低调行事。
镜光闪烁,时空流转。下一刻,谢珩已然踏上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土地。
他出现在一条乡间小径上,时值秋日,却离秋闱还有些时日,天高云淡,稻田已收割完毕,留下片片稻茬,远处村落炊烟袅袅。谢珩低头审视自身,已然换了一副模样。
只见他身穿一件洗得发白、打了好几个补丁的靛蓝色直缀,这是当时寒门学子最常见的服饰。脚上一双磨得几乎见底的布鞋,沾满了泥土。头发略显枯黄,以一根简单的木簪束起,面容被他以仙法微调,显得清瘦而憔悴,肤色是长期营养不良的蜡黄,唯有一双眼睛,虽刻意收敛了神采,却依旧比寻常书生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清明与深邃。他背上背着一个陈旧的竹制书笈(书箱),里面放着几卷最基础的《四书章句集注》之类的典籍,纸张粗糙,边角磨损,皆是幻化而成,却与他的身份极为相配。腰间挂着一个空空如也的水囊和一个干瘪的旧钱袋,整个人由内而外都散发着一股穷困潦倒、却又坚持着读书人最后一丝体面的气息。
他步履蹒跚,沿着小径走向不远处的村庄,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迷茫与疲惫。村口有几个顽童在嬉戏,见到他这副陌生又落魄的模样,都好奇地停下玩耍,远远打量着。
谢珩走到村口一棵大槐树下,似乎力竭,缓缓坐下,倚着树干,从书笈中取出一卷书,假装翻阅,目光却悄然观察着这个陌生的时代与环境。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草木燃烧和牲畜的气味,远处传来犬吠鸡鸣,偶尔有穿着粗布短打的农人扛着农具经过,好奇地看他一眼,又匆匆离去。
他需要先在此地立足,弄到一个合法的身份,然后才能一步步走向科场,走向北京,走向那深宫之中,正在一字一句被重新誊录的《永乐大典》。前路漫漫,危机四伏,但他既已踏上此途,便再无回头之理。这大明的天空下,多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心怀“窃书”之志的“穷书生”,历史的暗流,似乎也因此而泛起了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
谢珩深知,欲在历史长河中取走如此显眼之物,而不引发剧烈动荡,其难度无异于火中取栗,虎口拔牙。直接潜入紫禁城盗取?且不说皇城禁卫森严,阵法密布,单是那浩如烟海的万册书籍,如何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运走,便是天大的难题。强取豪夺,必遭天道反噬,历史轨迹一旦偏斜,后果不堪设想。
他反复思忖,目光最终落在了负责经手此事的司礼监上。司礼监乃明朝内官二十四衙门之首,掌理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关防门禁,并催督光禄寺供应等事,权势煊赫。更重要的是,司礼监下设经厂,专司刻书、藏书,《永乐大典》的重录工作,必然有司礼监太监参与提调、管理。若能成为司礼监的官员,哪怕是中低层的秉笔、随堂太监,亦或是与掌权太监结交,便有极大可能接触到正在抄录的《永乐大典》副本,进而寻得可乘之机。
然而,司礼监乃宦官机构,欲入其门,除非净身。谢珩身为忘川使君,仙体神魄,自不可能行此自残之事。那么,唯有通过科举正途,步入仕途,再设法调入或接触到司礼监的相关事务。明朝虽重文轻武,但宦官机构与文官体系并非完全隔绝,尤其在涉及修书、礼仪等文化事务时,常有交集。
“科举……”谢珩立于忘川桃源居内,望着乾坤镜中流转的明朝景象,心中已有定计。“不必高中状元、榜眼、探花那般引人注目,只需中得进士,哪怕是三甲同进士出身,便有资格选官。届时,或可设法活动,求取一个与司礼监有交集的闲散职位,如翰林院典籍、中书舍人,乃至光禄寺、太常寺等衙门的属官,徐徐图之。”
此举虽会顶替掉原本历史上的一位进士名额,但相较于篡改《永乐大典》存亡这般重大历史节点,影响要小得多。谢珩心中默念:“对不住那位被顶替的仁兄了,待事了之后,必设法赐你后世一场富贵,保你子孙安康,以作补偿。”仙家手段,暗中影响凡人气运,并非难事,只是需谨慎行事,不露痕迹。
计议已定,谢珩不再犹豫。他运转仙力,调整乾坤镜,并未直接将目标定在北京城,而是选择了南直隶应天府(南京)附近的一处乡村。此时乃是嘉靖皇帝驾崩前五年,即嘉靖四十年(1561年)。选择此地,一是距离下一次科举乡试、会试时间充裕,便于布局;二是南直隶文风鼎盛,士子众多,一个外来书生不易惹人怀疑;三是远离北京政治中心,便于他低调行事。
镜光闪烁,时空流转。下一刻,谢珩已然踏上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土地。
他出现在一条乡间小径上,时值秋日,却离秋闱还有些时日,天高云淡,稻田已收割完毕,留下片片稻茬,远处村落炊烟袅袅。谢珩低头审视自身,已然换了一副模样。
只见他身穿一件洗得发白、打了好几个补丁的靛蓝色直缀,这是当时寒门学子最常见的服饰。脚上一双磨得几乎见底的布鞋,沾满了泥土。头发略显枯黄,以一根简单的木簪束起,面容被他以仙法微调,显得清瘦而憔悴,肤色是长期营养不良的蜡黄,唯有一双眼睛,虽刻意收敛了神采,却依旧比寻常书生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清明与深邃。他背上背着一个陈旧的竹制书笈(书箱),里面放着几卷最基础的《四书章句集注》之类的典籍,纸张粗糙,边角磨损,皆是幻化而成,却与他的身份极为相配。腰间挂着一个空空如也的水囊和一个干瘪的旧钱袋,整个人由内而外都散发着一股穷困潦倒、却又坚持着读书人最后一丝体面的气息。
他步履蹒跚,沿着小径走向不远处的村庄,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迷茫与疲惫。村口有几个顽童在嬉戏,见到他这副陌生又落魄的模样,都好奇地停下玩耍,远远打量着。
谢珩走到村口一棵大槐树下,似乎力竭,缓缓坐下,倚着树干,从书笈中取出一卷书,假装翻阅,目光却悄然观察着这个陌生的时代与环境。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草木燃烧和牲畜的气味,远处传来犬吠鸡鸣,偶尔有穿着粗布短打的农人扛着农具经过,好奇地看他一眼,又匆匆离去。
他需要先在此地立足,弄到一个合法的身份,然后才能一步步走向科场,走向北京,走向那深宫之中,正在一字一句被重新誊录的《永乐大典》。前路漫漫,危机四伏,但他既已踏上此途,便再无回头之理。这大明的天空下,多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心怀“窃书”之志的“穷书生”,历史的暗流,似乎也因此而泛起了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