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新星导演计划” 第五部作品,聚焦城市打工者-《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上海松江的电子厂门口,傍晚六点的铃声刚响,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们便陆续走出厂区。23 岁的李娟习惯性地从背包里掏出速写本,蹲在路边的梧桐树下,快速勾勒着夕阳下工友们疲惫却鲜活的身影 —— 她笔下的线条没有精致的修饰,却满是生活的温度。这一幕,被正在采风的新人导演陈雨用相机定格,后来成为电影《城市之光》开篇最打动人心的镜头之一。

  作为 “新星导演计划” 扶持的第五部作品,《城市之光》从筹备之初就带着 “反套路” 的初心。当市场上的现实主义电影多聚焦 “中产焦虑”“家庭伦理” 时,林晚星却力排众议,支持陈雨将镜头对准 “城市打工者” 这一常被忽视的群体:“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却很少有作品真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要拍的不是‘卖惨’的故事,而是他们在生存之外,对艺术、对梦想的渴望 —— 那些藏在流水线、外卖箱、工地安全帽下的热爱,才是最动人的‘城市之光’。”

  从深入打工者社区采风,到邀请真实打工者参与创作,再到上映后引发社会对 “打工者精神文化需求” 的讨论,《城市之光》用最朴素的叙事,完成了一次对 “平凡梦想” 的致敬。最终,这部投资仅 8000 万的小成本电影,收获了 6 亿票房与 8.7 分的豆瓣高分,不仅成为 “新星导演计划” 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更被中国电影家协会评为 “年度现实主义佳作”,证明了 “关注平凡人,也能拍出有力量的好电影”。

  “新星导演计划” 自启动以来,始终以 “扶持新人、挖掘多元题材” 为核心。前四部作品涵盖了青春校园、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领域,而第五部作品的选题,却让团队陷入了争论 —— 有人建议延续 “安全牌”,选择观众熟悉的家庭题材;有人提出尝试悬疑类型,迎合市场热点。直到陈雨带着《城市之光》的剧本走进林晚星的办公室,这场争论才有了答案。

  陈雨的剧本,源于她三年前的一次偶然经历。当时她在深圳的城中村租房,邻居是一对在电子厂打工的情侣:男孩每天下班后会在阳台弹吉他唱歌,女孩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