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录音棚的玻璃窗内,苏晓指尖轻拨古筝弦,悠扬的东方旋律如流水般倾泻而出;玻璃窗另一侧,泰勒?斯威夫特抱着吉他,随着旋律轻轻哼唱,乡村音乐的质朴与东方曲调的婉转在空气中交织,竟意外地和谐。“就是这种感觉!” 泰勒放下吉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像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朋友,在用音乐对话。” 苏晓笑着点头,古筝的余音还在录音棚内回荡 —— 这是两人合作单曲《Crossing the Stars》的首次合练,却已让在场的制作人看到了 “跨文化音乐融合” 的无限可能。
与此同时,首尔的另一间录音棚里,陆哲与权志龙正为《Break the Wall(韩语版)》的说唱段落反复打磨。陆哲将中国传统 “大鼓” 的节奏融入说唱伴奏,权志龙则用韩语歌词加入 “太极”“水墨” 等东方文化意象,当鼓点与说唱碰撞,一种 “突破边界” 的力量感扑面而来。“音乐不该有文化壁垒,” 权志龙拍着陆哲的肩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节奏打破所有隔阂。”
这两首跨文化单曲的诞生,源于林晚星 “用音乐连接全球” 的战略构想。在《丝路传奇》舞台剧全球巡演、《海洋奇缘》跨国拍摄之后,她意识到音乐是 “最无国界的语言”—— 无需翻译,无需解释,一段旋律、一句歌词就能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于是,她主动牵线,让晚星娱乐的艺人与国际歌手展开深度合作,不仅要打造 “爆款单曲”,更要通过音乐传递 “跨文化交流” 的理念。最终,《Crossing the Stars》与《Break the Wall(韩语版)》在全球音乐平台同步上线,首周播放量均破 1 亿,成为当年国际音乐市场的 “现象级合作作品”。
晚星娱乐与国际歌手的合作,并非偶然的商业联姻,而是源于 “音乐理念的契合”。泰勒?斯威夫特一直对东方音乐充满好奇,她曾在采访中表示 “中国古筝、二胡的旋律里,藏着一种能打动人心的温柔”;权志龙则长期关注中国潮流文化,多次在舞台上融入水墨、书法等东方元素,渴望 “与中国音乐人打造真正的跨文化作品”。而林晚星团队在《丝路传奇》《长安十二时辰》中展现的 “音乐融合能力”,恰好成为了合作的 “桥梁”。
苏晓与泰勒的相识,始于一次国际音乐颁奖典礼。2024 年,苏晓凭借《长安夜》获得 “全球华语音乐奖”,泰勒作为颁奖嘉宾为她颁奖。后台交流时,泰勒主动提起自己正在尝试 “乡村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苏晓则分享了《长安夜》中古筝与交响乐的搭配经验。“当时泰勒突然说,‘我们应该合作一首歌’,” 苏晓回忆道,“我以为是玩笑,没想到她回去后真的让团队发来合作邀约。”
两人的合作方向很快确定为 “跨越国界的友谊”—— 泰勒擅长用乡村音乐讲述 “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苏晓则能以东方旋律传递 “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这种互补性让《Crossing the Stars》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充满默契。为了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泰勒特意飞到北京,与苏晓一起参观故宫、聆听传统民乐演奏;苏晓也前往纳什维尔,体验美国乡村音乐的创作氛围,在泰勒的私人农场里,两人坐在篝火旁,用吉他和古筝即兴弹唱,不少《Crossing the Stars》的旋律灵感,就来自这些 “无拘无束的音乐交流”。
“泰勒教我用吉他弹乡村和弦,我教她用古筝弹《茉莉花》的片段,” 苏晓笑着说,“有一次我们即兴弹唱到深夜,她突然说‘不如把这种感觉写进歌里’,于是就有了《Crossing the Stars》的副歌部分 —— 既有吉他的乡村节奏,又有古筝的东方旋律,像星星在不同的天空下闪烁,却能彼此看见。”
陆哲是权志龙的 “资深粉丝”—— 学生时代,他就曾模仿权志龙的说唱风格,尝试将中国传统乐器融入嘻哈音乐。2025 年初,晚星娱乐与韩国 YG 娱乐达成 “音乐交流计划”,陆哲作为代表前往首尔交流,终于有机会与权志龙见面。“第一次见到他时,我紧张得说不出话,” 陆哲坦言,“但他主动聊起我之前的作品《守护之光》,说‘大鼓与摇滚的融合很有想法’,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两人的合作主题定为 “突破文化壁垒”。权志龙认为,“K-pop 与中国嘻哈的融合,不该是元素的简单叠加,而要找到‘共同的精神内核’—— 比如对自由的追求,对边界的突破”;陆哲则提出,“可以用中国传统乐器的‘力量感’,强化说唱的冲击力,让‘打破壁垒’的主题更具象”。为了寻找这种 “共同内核”,他们一起走访了首尔的 “中国文化院”,体验中国传统武术;前往北京的 “潮流艺术区”,与街头艺术家交流,从武术的 “刚柔并济”、街头艺术的 “无界表达” 中汲取创作灵感。
“有一次我们在练习武术时,教练说‘真正的力量不是对抗,而是融合’,” 陆哲说,“这句话让我们突然找到方向 ——《Break the Wall》的‘打破壁垒’,不是用激烈的节奏‘对抗’差异,而是用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合’差异。于是,我们决定在伴奏中加入中国大鼓与韩国传统鼓‘janggu’的合奏,让两种鼓点相互呼应,象征‘不同文化的对话’。”
两首单曲的创作过程,是 “无数次细节打磨” 的结果。从乐器选择到歌词表达,从旋律搭配到 MV 拍摄,每一个环节都要兼顾 “文化特色” 与 “全球共鸣”—— 既要让听众感受到 “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要避免 “文化符号的生硬堆砌”,让音乐自然地跨越国界。
《Crossing the Stars》的核心是 “温柔的共鸣”—— 没有激烈的节奏,没有复杂的编曲,只用吉他、古筝、小提琴三种乐器,就营造出 “跨越时空的友谊” 氛围。为了让两种风格自然融合,制作团队在 “旋律衔接” 与 “歌词表达” 上花费了大量心思。
“乡村音乐的核心是‘叙事感’,古筝的核心是‘抒情性’,我们要做的,是让叙事与抒情无缝衔接。” 制作人马克?泰勒说。歌曲的前奏部分,泰勒用吉他弹奏简单的乡村和弦,节奏舒缓,像在 “讲述一个开始”;随后,苏晓的古筝悄然加入,旋律与吉他和弦完美契合,却又多了一份东方的婉转,仿佛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登场”;副歌部分,小提琴加入,将两种旋律编织在一起,形成 “星光交织” 的听觉效果,呼应 “Crossing the Stars” 的主题。
为了找到 “共通的情感频率”,团队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尝试:让苏晓用古筝弹奏泰勒的经典歌曲《Love Story》,让泰勒用吉他弹奏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 “小调旋律” 是两种音乐的 “共通点”—— 乡村音乐的小调充满 “怀旧与温暖”,古筝的小调则带着 “含蓄与深情”。于是,《Crossing the Stars》的主歌部分采用乡村小调,副歌部分融入古筝小调,让听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两种文化的融合。
“跨越国界的友谊” 是一个抽象的主题,为了让歌词更易引发共鸣,泰勒与苏晓决定用 “具象场景” 来表达。泰勒负责的英文歌词,讲述 “在纳什维尔的篝火旁,收到来自中国的明信片”;苏晓负责的中文歌词,则对应 “在北京的月光下,翻看来自美国的照片”,两个场景相互呼应,形成 “双向的思念与联结”。
“我们避免使用‘友谊’‘和平’这类宏大词汇,而是聚焦‘明信片上的风景’‘照片里的笑容’这些细节,” 苏晓说,“比如歌词‘你说篝火旁的吉他,像春天的风;我说月光下的古筝,像秋天的星’,既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又传递了‘差异中的欣赏’,这种细腻的表达,比直白的口号更有力量。”
歌曲的最后一段,两人用中英文合唱:“Across the ocean, across the stars, we are talking with sic(跨越海洋,跨越星辰,我们在用音乐对话)”,简单的歌词,却让 “跨文化交流” 的主题变得温暖而具体。
如果说《Crossing the Stars》是 “温柔的对话”,那么《Break the Wall(韩语版)》就是 “热烈的碰撞”。这首单曲以 “突破文化壁垒” 为主题,通过 “中国大鼓 韩国 janggu 嘻哈节奏” 的组合,营造出强烈的力量感,而歌词则用 “太极”“水墨”“涂鸦”“街舞” 等文化符号,展现 “不同文化的共通精神”。
“鼓是‘节奏的灵魂’,也是‘不同文化共有的乐器’,我们希望用鼓点的碰撞,象征‘文化的突破’。” 制作人 TEDDY 说。歌曲的前奏部分,中国大鼓与韩国 janggu 同时响起 —— 大鼓的节奏厚重有力,像 “打破壁垒的拳头”;janggu 的节奏轻快灵活,像 “跨越边界的脚步”,两种鼓点交织,形成 “既对抗又融合” 的听觉效果。
说唱段落的节奏设计则更具巧思。陆哲的中文说唱部分,伴奏以大鼓为主,节奏沉稳,歌词中加入 “太极生两仪”“水墨染山河” 等东方文化意象,传递 “以柔克刚” 的力量;权志龙的韩语说唱部分,伴奏融入 janggu 与嘻哈电子音,节奏轻快,歌词中加入 “街头涂鸦”“街舞律动” 等潮流元素,展现 “自由表达” 的态度;而两人的合唱段落,两种鼓点与嘻哈节奏完全融合,歌词 “打破墙壁,看见彼此的光” 则将主题推向高潮。
“我们还在间奏部分加入了‘古筝刮奏’,” 陆哲说,“古筝的尖锐音色与鼓点的厚重形成对比,像‘打破壁垒的瞬间’,既有冲击力,又不失东方韵味。”
为了避免 “文化符号的堆砌”,陆哲与权志龙在歌词创作中,始终围绕 “突破与自由” 的共通精神。陆哲的中文歌词 “太极转呀转,转出无界的圈;水墨染呀染,染出自由的天”,将太极的 “圆融”、水墨的 “灵动” 与 “突破边界” 的主题结合;权志龙的韩语歌词 “涂鸦画呀画,画出跨墙的线;街舞跳呀跳,跳出无界的边”,则将街头文化的 “自由” 与主题呼应。
“我们不想让听众觉得‘这是中国元素,那是韩国元素’,而是让他们感受到‘这些元素背后,都是对自由的追求’。” 权志龙说。歌曲的副歌部分,两人用中韩双语合唱 “Break the wall, break the wall, let the sic connect us all(打破壁垒,打破壁垒,让音乐连接我们所有人)”,直白的歌词搭配强烈的节奏,让 “跨文化融合” 的主题深入人心。
两首单曲在全球音乐平台(Spotify、Apple Music、QQ 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同步上线后,迅速引发 “全球狂欢”。首周,《Crossing the Stars》在 Spotify 全球热门歌曲榜飙升至第十位,成为该榜单中首支 “乡村 东方旋律” 的合作单曲;《Break the Wall(韩语版)》则在 YouTube 音乐频道首周播放量突破 8000 万次,MV 中中国大鼓与韩国 janggu 的合奏片段,成为全球网友模仿的 “热门话题”。
为了让全球听众更好地理解单曲中的文化元素,晚星娱乐与各大音乐平台合作,推出 “跨文化音乐解析” 专题。在 Spotify 上,用户点击《Crossing the Stars》的 “幕后故事” 按钮,就能听到泰勒与苏晓讲解 “古筝与吉他融合的灵感”;在 QQ 音乐上,《Break the Wall(韩语版)》的歌词页面标注了 “中国大鼓”“janggu” 等乐器的介绍,还附带了两种鼓的演奏视频。
“很多外国听众在评论里说,‘因为这首歌,我开始了解古筝’‘想知道 janggu 是什么乐器’,” 苏晓说,“这种‘听歌 学习’的传播方式,让音乐成为了‘文化科普的载体’。”
平台还发起了 “#Crossing the Stars Challenge”“#Break the Wall Dance” 等互动活动。在 TikTok 上,全球网友用《Crossing the Stars》的旋律,拍摄 “自己与不同文化朋友的故事”;在 Instagra上,舞者们用《Break the Wall(韩语版)》的节奏,创作 “融合东方武术与街舞” 的舞蹈视频。其中,一对中德情侣用古筝与手风琴演奏《Crossing the Stars》的视频,获得了超过 500 万点赞,被泰勒转发并评论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Crossing the Stars》还被国际公益组织 “全球青年交流联盟” 选为 “跨文化交流” 项目主题曲。该组织在全球发起 “音乐笔友计划”,让不同国家的青少年通过 “创作音乐片段” 的方式交流,而《Crossing the Stars》的旋律则成为了 “交流的通用语言”。
“我们收到了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青少年音乐作品,” 联盟负责人艾米丽说,“有巴西孩子用桑巴节奏改编《Crossing the Stars》,有印度孩子用西塔琴弹奏歌曲旋律,这些改编作品不仅充满创意,更展现了‘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苏晓与泰勒还参与了该组织的 “线上音乐课堂”,通过直播教全球青少年弹唱《Crossing the Stars》,鼓励他们 “用音乐认识世界”。
《Break the Wall(韩语版)》则与 “国际潮流文化节” 合作,成为文化节的 “主题曲”。在首尔、北京、纽约的文化节现场,大屏幕循环播放单曲 MV,舞台上则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舞者,用 “传统舞蹈 街舞” 的方式演绎歌曲,吸引了超过 10 万名观众参与,进一步扩大了单曲的影响力。
两首跨文化单曲的成功,不仅为晚星娱乐带来了商业收益(首月版权收入突破 8000 万元),更在全球音乐行业引发了 “跨文化融合” 的热潮。不少国际唱片公司纷纷效仿,推出 “K-pop 中国风”“乡村音乐 非洲节奏” 等合作项目;音乐平台则专门开设 “跨文化音乐专区”,收录不同国家的融合音乐作品。而系统的反馈,也让林晚星更加坚定了 “用音乐连接全球” 的方向。
“以前,‘全球音乐’往往意味着‘西方音乐的全球传播’,而《Crossing the Stars》与《Break the Wall(韩语版)》证明,东方音乐也能成为‘全球共鸣的核心’。”《 Billboard 》音乐评论员马克说。《Crossing the Stars》中古筝与乡村音乐的融合,被评为 “2025 年最具创新性的音乐搭配”;《Break the Wall(韩语版)》则被认为 “为 K-pop 与中国嘻哈的融合提供了新范式”。
中国音乐家协会也对两首单曲给予高度评价:“苏晓与陆哲的尝试,打破了‘东方音乐只能作为 “点缀”’的偏见,让中国传统乐器成为‘跨文化音乐的核心元素’,这不仅是对中国音乐的推广,更是对‘全球音乐多样性’的贡献。”
当《Crossing the Stars》进入 Spotify “全球热门歌曲榜” 前十,《Break the Wall(韩语版)》首周播放量破 1 亿,公益联动项目覆盖全球 50 万青少年时,林晚星正在北京的 “跨文化音乐论坛” 上分享合作经验。这时,她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国际音乐合作项目取得显着成效,两首跨文化单曲获得全球听众与行业认可,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公益实践,触发 “国际音乐合作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点(来自全球听众支持、国际公益组织认可、音乐行业好评)。当前剩余生命值:1994 天 5 小时(此前 1944 天 5 小时 50 天 = 1994 天 5 小时)【解锁新任务:【1 年内,发起 “全球跨文化音乐联盟”,联合中、美、韩、英等 15 个国家的顶尖唱片公司与音乐人,打造 “跨文化音乐创作基地”;同时,策划 “跨越星辰” 全球巡回音乐会,邀请苏晓、泰勒?斯威夫特、陆哲、权志龙等合作艺人参与,在 20 个国家开展融合音乐演出,推动全球音乐文化深度交流】,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国际唱片业协会合作权限”(可参与制定全球跨文化音乐行业标准)。】
林晚星在论坛上结束分享时,台下响起了持久的掌声。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人纷纷举手提问,有人询问 “跨文化音乐创作中如何平衡文化特色与全球共鸣”,有人好奇 “如何推动传统乐器在流行音乐中的创新应用”—— 这些问题,正是她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方向。看着台下专注的眼神,林晚星忽然意识到,这两首单曲的成功,早已超越了 “作品本身”,成为了一扇 “打开跨文化音乐交流的大门”。
“以前,我们总在思考‘如何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但现在发现,‘走向世界’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对话。” 林晚星在回答提问时说,“苏晓与泰勒的合作,不是‘古筝为乡村音乐伴奏’,也不是‘吉他为东方旋律点缀’,而是两种音乐平等地对话、融合,最终诞生出一种全新的、能让全球听众共鸣的声音。这才是跨文化音乐的真正意义 —— 不是谁同化谁,而是在差异中寻找共通,在共通中展现差异。”
此次国际合作的成功,也为晚星娱乐的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单曲发布后,美国环球唱片、韩国 YG 娱乐等国际唱片公司纷纷提出深度合作意向,希望共同开发 “跨文化音乐 IP”;甚至有好莱坞电影公司主动联系,邀请苏晓、陆哲为其新电影创作融合风格的主题曲。“晚星娱乐已经从‘中国的娱乐公司’,逐渐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文化内容创作者’。” 公司 CEO 王鹏说,“这两首单曲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音乐无界’的巨大潜力,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以文化融合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对于林晚星而言,解锁的新任务 “全球跨文化音乐联盟”,是将 “音乐对话” 升级为 “行业生态” 的关键一步。“现在的跨文化音乐合作,大多还是‘点对点’的艺人合作,缺乏系统性的行业支持。” 林晚星在后续的联盟筹备会议上说,“我们发起‘全球跨文化音乐联盟’,就是要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经验互通、标准共建’的平台 —— 让不同国家的音乐人能更便捷地合作,让传统乐器的创新应用有更多技术支持,让跨文化音乐的版权保护有更完善的标准。”
为了推动联盟落地,林晚星团队还计划与国际唱片业协会合作,共同编写《跨文化音乐创作指南》,从 “文化尊重”“元素融合”“版权分配” 三个维度,为全球音乐人提供可参考的行业规范。“比如在‘文化尊重’方面,指南会明确‘如何正确使用其他文化的音乐元素’,避免‘文化挪用’;在‘版权分配’方面,会提供‘跨文化合作单曲的版权分成模式’,保障不同国家音乐人的合法权益。” 联盟筹备负责人说。
在 “跨越星辰” 全球巡回音乐会的策划中,林晚星还加入了 “文化科普” 的环节 —— 在每场音乐会开始前,会播放简短的纪录片,介绍当晚演出中用到的传统乐器与文化背景;在演出间隙,艺人会分享跨文化合作的幕后故事,让观众不仅能 “听音乐”,还能 “懂音乐”。“我们希望音乐会不仅是一场‘听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之旅’。” 林晚星说,“比如在纽约的演出中,苏晓会用古筝弹奏美国乡村音乐,泰勒会用吉他演绎中国民歌,让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当天晚上,林晚星收到了泰勒发来的视频消息 —— 视频里,泰勒正在纳什维尔的录音棚里,教当地的孩子们用吉他弹奏《Crossing the Stars》的片段,孩子们的脸上满是笑容。“你看,音乐真的能连接所有人。” 泰勒在视频里说,“期待我们在全球巡回音乐会上的再次合作,让更多人听到‘跨越星辰’的声音。”
林晚星看着视频,嘴角露出了微笑。她回复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星辰’等着我们一起跨越。”
窗外,北京的夜空格外明亮,仿佛有无数颗星星在闪烁。林晚星知道,这场 “用音乐连接全球” 的旅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始终坚守 “文化融合” 的初心,就一定能让更多人感受到 “音乐无界” 的力量,而她的生命价值,也将在这一次次的 “跨越” 中,得到更璀璨、更深远的升华。
与此同时,首尔的另一间录音棚里,陆哲与权志龙正为《Break the Wall(韩语版)》的说唱段落反复打磨。陆哲将中国传统 “大鼓” 的节奏融入说唱伴奏,权志龙则用韩语歌词加入 “太极”“水墨” 等东方文化意象,当鼓点与说唱碰撞,一种 “突破边界” 的力量感扑面而来。“音乐不该有文化壁垒,” 权志龙拍着陆哲的肩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节奏打破所有隔阂。”
这两首跨文化单曲的诞生,源于林晚星 “用音乐连接全球” 的战略构想。在《丝路传奇》舞台剧全球巡演、《海洋奇缘》跨国拍摄之后,她意识到音乐是 “最无国界的语言”—— 无需翻译,无需解释,一段旋律、一句歌词就能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于是,她主动牵线,让晚星娱乐的艺人与国际歌手展开深度合作,不仅要打造 “爆款单曲”,更要通过音乐传递 “跨文化交流” 的理念。最终,《Crossing the Stars》与《Break the Wall(韩语版)》在全球音乐平台同步上线,首周播放量均破 1 亿,成为当年国际音乐市场的 “现象级合作作品”。
晚星娱乐与国际歌手的合作,并非偶然的商业联姻,而是源于 “音乐理念的契合”。泰勒?斯威夫特一直对东方音乐充满好奇,她曾在采访中表示 “中国古筝、二胡的旋律里,藏着一种能打动人心的温柔”;权志龙则长期关注中国潮流文化,多次在舞台上融入水墨、书法等东方元素,渴望 “与中国音乐人打造真正的跨文化作品”。而林晚星团队在《丝路传奇》《长安十二时辰》中展现的 “音乐融合能力”,恰好成为了合作的 “桥梁”。
苏晓与泰勒的相识,始于一次国际音乐颁奖典礼。2024 年,苏晓凭借《长安夜》获得 “全球华语音乐奖”,泰勒作为颁奖嘉宾为她颁奖。后台交流时,泰勒主动提起自己正在尝试 “乡村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苏晓则分享了《长安夜》中古筝与交响乐的搭配经验。“当时泰勒突然说,‘我们应该合作一首歌’,” 苏晓回忆道,“我以为是玩笑,没想到她回去后真的让团队发来合作邀约。”
两人的合作方向很快确定为 “跨越国界的友谊”—— 泰勒擅长用乡村音乐讲述 “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苏晓则能以东方旋律传递 “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这种互补性让《Crossing the Stars》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充满默契。为了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泰勒特意飞到北京,与苏晓一起参观故宫、聆听传统民乐演奏;苏晓也前往纳什维尔,体验美国乡村音乐的创作氛围,在泰勒的私人农场里,两人坐在篝火旁,用吉他和古筝即兴弹唱,不少《Crossing the Stars》的旋律灵感,就来自这些 “无拘无束的音乐交流”。
“泰勒教我用吉他弹乡村和弦,我教她用古筝弹《茉莉花》的片段,” 苏晓笑着说,“有一次我们即兴弹唱到深夜,她突然说‘不如把这种感觉写进歌里’,于是就有了《Crossing the Stars》的副歌部分 —— 既有吉他的乡村节奏,又有古筝的东方旋律,像星星在不同的天空下闪烁,却能彼此看见。”
陆哲是权志龙的 “资深粉丝”—— 学生时代,他就曾模仿权志龙的说唱风格,尝试将中国传统乐器融入嘻哈音乐。2025 年初,晚星娱乐与韩国 YG 娱乐达成 “音乐交流计划”,陆哲作为代表前往首尔交流,终于有机会与权志龙见面。“第一次见到他时,我紧张得说不出话,” 陆哲坦言,“但他主动聊起我之前的作品《守护之光》,说‘大鼓与摇滚的融合很有想法’,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两人的合作主题定为 “突破文化壁垒”。权志龙认为,“K-pop 与中国嘻哈的融合,不该是元素的简单叠加,而要找到‘共同的精神内核’—— 比如对自由的追求,对边界的突破”;陆哲则提出,“可以用中国传统乐器的‘力量感’,强化说唱的冲击力,让‘打破壁垒’的主题更具象”。为了寻找这种 “共同内核”,他们一起走访了首尔的 “中国文化院”,体验中国传统武术;前往北京的 “潮流艺术区”,与街头艺术家交流,从武术的 “刚柔并济”、街头艺术的 “无界表达” 中汲取创作灵感。
“有一次我们在练习武术时,教练说‘真正的力量不是对抗,而是融合’,” 陆哲说,“这句话让我们突然找到方向 ——《Break the Wall》的‘打破壁垒’,不是用激烈的节奏‘对抗’差异,而是用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合’差异。于是,我们决定在伴奏中加入中国大鼓与韩国传统鼓‘janggu’的合奏,让两种鼓点相互呼应,象征‘不同文化的对话’。”
两首单曲的创作过程,是 “无数次细节打磨” 的结果。从乐器选择到歌词表达,从旋律搭配到 MV 拍摄,每一个环节都要兼顾 “文化特色” 与 “全球共鸣”—— 既要让听众感受到 “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要避免 “文化符号的生硬堆砌”,让音乐自然地跨越国界。
《Crossing the Stars》的核心是 “温柔的共鸣”—— 没有激烈的节奏,没有复杂的编曲,只用吉他、古筝、小提琴三种乐器,就营造出 “跨越时空的友谊” 氛围。为了让两种风格自然融合,制作团队在 “旋律衔接” 与 “歌词表达” 上花费了大量心思。
“乡村音乐的核心是‘叙事感’,古筝的核心是‘抒情性’,我们要做的,是让叙事与抒情无缝衔接。” 制作人马克?泰勒说。歌曲的前奏部分,泰勒用吉他弹奏简单的乡村和弦,节奏舒缓,像在 “讲述一个开始”;随后,苏晓的古筝悄然加入,旋律与吉他和弦完美契合,却又多了一份东方的婉转,仿佛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登场”;副歌部分,小提琴加入,将两种旋律编织在一起,形成 “星光交织” 的听觉效果,呼应 “Crossing the Stars” 的主题。
为了找到 “共通的情感频率”,团队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尝试:让苏晓用古筝弹奏泰勒的经典歌曲《Love Story》,让泰勒用吉他弹奏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 “小调旋律” 是两种音乐的 “共通点”—— 乡村音乐的小调充满 “怀旧与温暖”,古筝的小调则带着 “含蓄与深情”。于是,《Crossing the Stars》的主歌部分采用乡村小调,副歌部分融入古筝小调,让听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两种文化的融合。
“跨越国界的友谊” 是一个抽象的主题,为了让歌词更易引发共鸣,泰勒与苏晓决定用 “具象场景” 来表达。泰勒负责的英文歌词,讲述 “在纳什维尔的篝火旁,收到来自中国的明信片”;苏晓负责的中文歌词,则对应 “在北京的月光下,翻看来自美国的照片”,两个场景相互呼应,形成 “双向的思念与联结”。
“我们避免使用‘友谊’‘和平’这类宏大词汇,而是聚焦‘明信片上的风景’‘照片里的笑容’这些细节,” 苏晓说,“比如歌词‘你说篝火旁的吉他,像春天的风;我说月光下的古筝,像秋天的星’,既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又传递了‘差异中的欣赏’,这种细腻的表达,比直白的口号更有力量。”
歌曲的最后一段,两人用中英文合唱:“Across the ocean, across the stars, we are talking with sic(跨越海洋,跨越星辰,我们在用音乐对话)”,简单的歌词,却让 “跨文化交流” 的主题变得温暖而具体。
如果说《Crossing the Stars》是 “温柔的对话”,那么《Break the Wall(韩语版)》就是 “热烈的碰撞”。这首单曲以 “突破文化壁垒” 为主题,通过 “中国大鼓 韩国 janggu 嘻哈节奏” 的组合,营造出强烈的力量感,而歌词则用 “太极”“水墨”“涂鸦”“街舞” 等文化符号,展现 “不同文化的共通精神”。
“鼓是‘节奏的灵魂’,也是‘不同文化共有的乐器’,我们希望用鼓点的碰撞,象征‘文化的突破’。” 制作人 TEDDY 说。歌曲的前奏部分,中国大鼓与韩国 janggu 同时响起 —— 大鼓的节奏厚重有力,像 “打破壁垒的拳头”;janggu 的节奏轻快灵活,像 “跨越边界的脚步”,两种鼓点交织,形成 “既对抗又融合” 的听觉效果。
说唱段落的节奏设计则更具巧思。陆哲的中文说唱部分,伴奏以大鼓为主,节奏沉稳,歌词中加入 “太极生两仪”“水墨染山河” 等东方文化意象,传递 “以柔克刚” 的力量;权志龙的韩语说唱部分,伴奏融入 janggu 与嘻哈电子音,节奏轻快,歌词中加入 “街头涂鸦”“街舞律动” 等潮流元素,展现 “自由表达” 的态度;而两人的合唱段落,两种鼓点与嘻哈节奏完全融合,歌词 “打破墙壁,看见彼此的光” 则将主题推向高潮。
“我们还在间奏部分加入了‘古筝刮奏’,” 陆哲说,“古筝的尖锐音色与鼓点的厚重形成对比,像‘打破壁垒的瞬间’,既有冲击力,又不失东方韵味。”
为了避免 “文化符号的堆砌”,陆哲与权志龙在歌词创作中,始终围绕 “突破与自由” 的共通精神。陆哲的中文歌词 “太极转呀转,转出无界的圈;水墨染呀染,染出自由的天”,将太极的 “圆融”、水墨的 “灵动” 与 “突破边界” 的主题结合;权志龙的韩语歌词 “涂鸦画呀画,画出跨墙的线;街舞跳呀跳,跳出无界的边”,则将街头文化的 “自由” 与主题呼应。
“我们不想让听众觉得‘这是中国元素,那是韩国元素’,而是让他们感受到‘这些元素背后,都是对自由的追求’。” 权志龙说。歌曲的副歌部分,两人用中韩双语合唱 “Break the wall, break the wall, let the sic connect us all(打破壁垒,打破壁垒,让音乐连接我们所有人)”,直白的歌词搭配强烈的节奏,让 “跨文化融合” 的主题深入人心。
两首单曲在全球音乐平台(Spotify、Apple Music、QQ 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同步上线后,迅速引发 “全球狂欢”。首周,《Crossing the Stars》在 Spotify 全球热门歌曲榜飙升至第十位,成为该榜单中首支 “乡村 东方旋律” 的合作单曲;《Break the Wall(韩语版)》则在 YouTube 音乐频道首周播放量突破 8000 万次,MV 中中国大鼓与韩国 janggu 的合奏片段,成为全球网友模仿的 “热门话题”。
为了让全球听众更好地理解单曲中的文化元素,晚星娱乐与各大音乐平台合作,推出 “跨文化音乐解析” 专题。在 Spotify 上,用户点击《Crossing the Stars》的 “幕后故事” 按钮,就能听到泰勒与苏晓讲解 “古筝与吉他融合的灵感”;在 QQ 音乐上,《Break the Wall(韩语版)》的歌词页面标注了 “中国大鼓”“janggu” 等乐器的介绍,还附带了两种鼓的演奏视频。
“很多外国听众在评论里说,‘因为这首歌,我开始了解古筝’‘想知道 janggu 是什么乐器’,” 苏晓说,“这种‘听歌 学习’的传播方式,让音乐成为了‘文化科普的载体’。”
平台还发起了 “#Crossing the Stars Challenge”“#Break the Wall Dance” 等互动活动。在 TikTok 上,全球网友用《Crossing the Stars》的旋律,拍摄 “自己与不同文化朋友的故事”;在 Instagra上,舞者们用《Break the Wall(韩语版)》的节奏,创作 “融合东方武术与街舞” 的舞蹈视频。其中,一对中德情侣用古筝与手风琴演奏《Crossing the Stars》的视频,获得了超过 500 万点赞,被泰勒转发并评论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Crossing the Stars》还被国际公益组织 “全球青年交流联盟” 选为 “跨文化交流” 项目主题曲。该组织在全球发起 “音乐笔友计划”,让不同国家的青少年通过 “创作音乐片段” 的方式交流,而《Crossing the Stars》的旋律则成为了 “交流的通用语言”。
“我们收到了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青少年音乐作品,” 联盟负责人艾米丽说,“有巴西孩子用桑巴节奏改编《Crossing the Stars》,有印度孩子用西塔琴弹奏歌曲旋律,这些改编作品不仅充满创意,更展现了‘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苏晓与泰勒还参与了该组织的 “线上音乐课堂”,通过直播教全球青少年弹唱《Crossing the Stars》,鼓励他们 “用音乐认识世界”。
《Break the Wall(韩语版)》则与 “国际潮流文化节” 合作,成为文化节的 “主题曲”。在首尔、北京、纽约的文化节现场,大屏幕循环播放单曲 MV,舞台上则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舞者,用 “传统舞蹈 街舞” 的方式演绎歌曲,吸引了超过 10 万名观众参与,进一步扩大了单曲的影响力。
两首跨文化单曲的成功,不仅为晚星娱乐带来了商业收益(首月版权收入突破 8000 万元),更在全球音乐行业引发了 “跨文化融合” 的热潮。不少国际唱片公司纷纷效仿,推出 “K-pop 中国风”“乡村音乐 非洲节奏” 等合作项目;音乐平台则专门开设 “跨文化音乐专区”,收录不同国家的融合音乐作品。而系统的反馈,也让林晚星更加坚定了 “用音乐连接全球” 的方向。
“以前,‘全球音乐’往往意味着‘西方音乐的全球传播’,而《Crossing the Stars》与《Break the Wall(韩语版)》证明,东方音乐也能成为‘全球共鸣的核心’。”《 Billboard 》音乐评论员马克说。《Crossing the Stars》中古筝与乡村音乐的融合,被评为 “2025 年最具创新性的音乐搭配”;《Break the Wall(韩语版)》则被认为 “为 K-pop 与中国嘻哈的融合提供了新范式”。
中国音乐家协会也对两首单曲给予高度评价:“苏晓与陆哲的尝试,打破了‘东方音乐只能作为 “点缀”’的偏见,让中国传统乐器成为‘跨文化音乐的核心元素’,这不仅是对中国音乐的推广,更是对‘全球音乐多样性’的贡献。”
当《Crossing the Stars》进入 Spotify “全球热门歌曲榜” 前十,《Break the Wall(韩语版)》首周播放量破 1 亿,公益联动项目覆盖全球 50 万青少年时,林晚星正在北京的 “跨文化音乐论坛” 上分享合作经验。这时,她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国际音乐合作项目取得显着成效,两首跨文化单曲获得全球听众与行业认可,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公益实践,触发 “国际音乐合作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点(来自全球听众支持、国际公益组织认可、音乐行业好评)。当前剩余生命值:1994 天 5 小时(此前 1944 天 5 小时 50 天 = 1994 天 5 小时)【解锁新任务:【1 年内,发起 “全球跨文化音乐联盟”,联合中、美、韩、英等 15 个国家的顶尖唱片公司与音乐人,打造 “跨文化音乐创作基地”;同时,策划 “跨越星辰” 全球巡回音乐会,邀请苏晓、泰勒?斯威夫特、陆哲、权志龙等合作艺人参与,在 20 个国家开展融合音乐演出,推动全球音乐文化深度交流】,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国际唱片业协会合作权限”(可参与制定全球跨文化音乐行业标准)。】
林晚星在论坛上结束分享时,台下响起了持久的掌声。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人纷纷举手提问,有人询问 “跨文化音乐创作中如何平衡文化特色与全球共鸣”,有人好奇 “如何推动传统乐器在流行音乐中的创新应用”—— 这些问题,正是她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方向。看着台下专注的眼神,林晚星忽然意识到,这两首单曲的成功,早已超越了 “作品本身”,成为了一扇 “打开跨文化音乐交流的大门”。
“以前,我们总在思考‘如何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但现在发现,‘走向世界’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对话。” 林晚星在回答提问时说,“苏晓与泰勒的合作,不是‘古筝为乡村音乐伴奏’,也不是‘吉他为东方旋律点缀’,而是两种音乐平等地对话、融合,最终诞生出一种全新的、能让全球听众共鸣的声音。这才是跨文化音乐的真正意义 —— 不是谁同化谁,而是在差异中寻找共通,在共通中展现差异。”
此次国际合作的成功,也为晚星娱乐的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单曲发布后,美国环球唱片、韩国 YG 娱乐等国际唱片公司纷纷提出深度合作意向,希望共同开发 “跨文化音乐 IP”;甚至有好莱坞电影公司主动联系,邀请苏晓、陆哲为其新电影创作融合风格的主题曲。“晚星娱乐已经从‘中国的娱乐公司’,逐渐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文化内容创作者’。” 公司 CEO 王鹏说,“这两首单曲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音乐无界’的巨大潜力,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以文化融合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对于林晚星而言,解锁的新任务 “全球跨文化音乐联盟”,是将 “音乐对话” 升级为 “行业生态” 的关键一步。“现在的跨文化音乐合作,大多还是‘点对点’的艺人合作,缺乏系统性的行业支持。” 林晚星在后续的联盟筹备会议上说,“我们发起‘全球跨文化音乐联盟’,就是要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经验互通、标准共建’的平台 —— 让不同国家的音乐人能更便捷地合作,让传统乐器的创新应用有更多技术支持,让跨文化音乐的版权保护有更完善的标准。”
为了推动联盟落地,林晚星团队还计划与国际唱片业协会合作,共同编写《跨文化音乐创作指南》,从 “文化尊重”“元素融合”“版权分配” 三个维度,为全球音乐人提供可参考的行业规范。“比如在‘文化尊重’方面,指南会明确‘如何正确使用其他文化的音乐元素’,避免‘文化挪用’;在‘版权分配’方面,会提供‘跨文化合作单曲的版权分成模式’,保障不同国家音乐人的合法权益。” 联盟筹备负责人说。
在 “跨越星辰” 全球巡回音乐会的策划中,林晚星还加入了 “文化科普” 的环节 —— 在每场音乐会开始前,会播放简短的纪录片,介绍当晚演出中用到的传统乐器与文化背景;在演出间隙,艺人会分享跨文化合作的幕后故事,让观众不仅能 “听音乐”,还能 “懂音乐”。“我们希望音乐会不仅是一场‘听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之旅’。” 林晚星说,“比如在纽约的演出中,苏晓会用古筝弹奏美国乡村音乐,泰勒会用吉他演绎中国民歌,让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当天晚上,林晚星收到了泰勒发来的视频消息 —— 视频里,泰勒正在纳什维尔的录音棚里,教当地的孩子们用吉他弹奏《Crossing the Stars》的片段,孩子们的脸上满是笑容。“你看,音乐真的能连接所有人。” 泰勒在视频里说,“期待我们在全球巡回音乐会上的再次合作,让更多人听到‘跨越星辰’的声音。”
林晚星看着视频,嘴角露出了微笑。她回复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星辰’等着我们一起跨越。”
窗外,北京的夜空格外明亮,仿佛有无数颗星星在闪烁。林晚星知道,这场 “用音乐连接全球” 的旅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始终坚守 “文化融合” 的初心,就一定能让更多人感受到 “音乐无界” 的力量,而她的生命价值,也将在这一次次的 “跨越” 中,得到更璀璨、更深远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