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城里有个酒坊伙计,名叫陈三郎,酿的酒总带着股怪味,不是酸得掉牙,就是淡得像水。掌柜的骂他:“你这手活,怕是给酒神爷磕错了头,再酿砸就去劈柴!”
这天陈三郎去后山采酒曲,在个破窑里摸到只瓦罐,陶土粗糙,罐口裂了道缝,看着比酒坊的泔水桶还寒酸。他刚要扔,瓦罐突然“咕嘟”响,从缝里冒出股酒香,醇得能把蝴蝶醉倒。
“活的?”他吓得手一松,瓦罐掉在草堆上没碎,反倒自己打了个滚,罐口对着他:“瞎扔啥?我是万历年间的酒仙魂,名叫杜康后人,当年醉死在酒缸边,魂就附在这罐上了。”
陈三郎蹲下来闻,罐里的酒香直往鼻子里钻。“你会酿酒?”瓦罐“咕嘟”笑了,声音像冒泡的米酒:“不光会酿,还能酿出人心的滋味,谁心里藏着啥念想,我酿的酒就带着啥味。”
陈三郎把瓦罐抱回酒坊,藏在柴房。夜里他偷偷往罐里倒了些米和水,第二天一早就被香醒了——罐里竟酿出半罐米酒,甜得像蜜,还带着股桂花味。他舀了勺尝,脑袋“嗡”地一下,想起了过世的娘,小时候娘总在米酒里加桂花。
“这酒……”他抹着眼泪笑,瓦罐“咕嘟”响,像是在说“这才叫酒”。
打这起,瓦罐成了陈三郎的“酒师傅”。
有回掌柜的要酿批女儿红,给知府做寿,催得紧。陈三郎急得直转圈,瓦罐突然“咕嘟”撞了撞他的腿,罐口对着后院的古井。他往罐里倒了井水,又加了些新米,三天就酿出了酒,红得像玛瑙,开盖时香气飘出半条街。
知府来取酒时,喝了口就拍桌子:“这酒里有我年轻时的味道!”原来他年轻时在绍兴当秀才,常喝井水泡的米酒。掌柜的惊得直瞪陈三郎,偷偷给了他双倍工钱,让他把“秘方”交出来。陈三郎摸着瓦罐笑:“哪有啥秘方,是这罐子懂酒。”
酒坊对面有个卖花姑娘,名叫柳月娥,梳着条大辫子,花篮里的栀子花总带着露珠。她爹原是酿酒师傅,被人诬陷往酒里掺水,气病在床,酒坊也被抢了。柳月娥每天来买酒糟喂猪,其实是想偷学酿酒手艺,好重振家业。
陈三郎看她总对着酒坊叹气,瓦罐突然“咕嘟”响,从缝里漏出点酒曲,掉在柳月娥的花篮里。她红着脸说:“我……我不是故意的。”陈三郎摆手:“这是它自己乐意的。”瓦罐又“咕嘟”响,像是在起哄。
城里的粮商是个尖酸人,姓刘,总把发霉的米卖给酒坊,还漫天要价。这天他又送来米,陈三郎刚要卸货,瓦罐突然“咕嘟”冒酸水,把米袋泡湿了,霉味立马散出来。“你这米怕是能当药引子了?”陈三郎喊。周围的人都笑,刘粮商红着脸,乖乖换了新米,价钱还降了三成。
柳月娥的爹喝了陈三郎用瓦罐酿的酒,身子竟慢慢好了。他看着瓦罐说:“这罐子跟我年轻时见过的一模一样,当年我爹也有个这样的罐,能酿出‘忘忧酒’。”陈三郎这才知道,柳月娥的爷爷也是个酿酒高手,瓦罐怕是认亲了。
麻烦找上门是在冬天。刘粮商的弟弟当了税吏,说陈三郎的酒没交够税,带着人来砸酒坊,还要把瓦罐抢走。“这是我的命根子!”陈三郎死死抱着瓦罐,税吏使个眼色,手下的人举着棍子就打。
瓦罐突然“咕嘟”炸开,酒浆像喷泉一样涌出来,溅了税吏一身,他立马醉倒在地,嘴里还喊着“我哥让我多收钱”。原来这酒是“真言酒”,喝了就会说真话。周围的街坊都听愣了,税吏的手下赶紧把他抬走,再也不敢来捣乱。
陈三郎用赔的钱盘下了柳月娥家的旧酒坊,俩人一起酿酒。瓦罐虽然裂了,可酿出的酒更香了,人们说这酒能解愁,还能辨善恶。柳月娥的爹坐在门口晒太阳,看着他们忙碌,总说:“好手艺得传给心善的人。”
有天夜里,瓦罐突然变得轻飘飘的,陶土慢慢变成粉末。“我要走了,”它的声音越来越弱,“帮你们把冤屈洗清了,也算对得起酿酒人了。”陈三郎和柳月娥抱着瓦罐哭,粉末里突然飘出股酒香,在屋里绕了三圈,才慢慢散去。
第二天早上,瓦罐变成了堆陶土,混在土里长出株酒曲草,绿油油的。
陈三郎把草移到院里,精心照料,用它酿出的酒越来越好,成了绍兴城的名酿。柳月娥给酒取名“瓦罐春”,说这酒里有念想。有回孩子们围着酒曲草问:“这草真能酿出忘忧酒?”陈三郎笑着舀了勺酒:“它酿的不是酒,是人心。心里敞亮,酿出的酒就甜;藏着疙瘩,喝啥都发苦。”
风从酒坊的窗缝钻进来,带着酒香,院里的酒曲草“沙沙”响,像是瓦罐在笑,又像是无数个酒泡在唱歌,听得人心里暖和,比任何琼浆玉液都踏实。
这天陈三郎去后山采酒曲,在个破窑里摸到只瓦罐,陶土粗糙,罐口裂了道缝,看着比酒坊的泔水桶还寒酸。他刚要扔,瓦罐突然“咕嘟”响,从缝里冒出股酒香,醇得能把蝴蝶醉倒。
“活的?”他吓得手一松,瓦罐掉在草堆上没碎,反倒自己打了个滚,罐口对着他:“瞎扔啥?我是万历年间的酒仙魂,名叫杜康后人,当年醉死在酒缸边,魂就附在这罐上了。”
陈三郎蹲下来闻,罐里的酒香直往鼻子里钻。“你会酿酒?”瓦罐“咕嘟”笑了,声音像冒泡的米酒:“不光会酿,还能酿出人心的滋味,谁心里藏着啥念想,我酿的酒就带着啥味。”
陈三郎把瓦罐抱回酒坊,藏在柴房。夜里他偷偷往罐里倒了些米和水,第二天一早就被香醒了——罐里竟酿出半罐米酒,甜得像蜜,还带着股桂花味。他舀了勺尝,脑袋“嗡”地一下,想起了过世的娘,小时候娘总在米酒里加桂花。
“这酒……”他抹着眼泪笑,瓦罐“咕嘟”响,像是在说“这才叫酒”。
打这起,瓦罐成了陈三郎的“酒师傅”。
有回掌柜的要酿批女儿红,给知府做寿,催得紧。陈三郎急得直转圈,瓦罐突然“咕嘟”撞了撞他的腿,罐口对着后院的古井。他往罐里倒了井水,又加了些新米,三天就酿出了酒,红得像玛瑙,开盖时香气飘出半条街。
知府来取酒时,喝了口就拍桌子:“这酒里有我年轻时的味道!”原来他年轻时在绍兴当秀才,常喝井水泡的米酒。掌柜的惊得直瞪陈三郎,偷偷给了他双倍工钱,让他把“秘方”交出来。陈三郎摸着瓦罐笑:“哪有啥秘方,是这罐子懂酒。”
酒坊对面有个卖花姑娘,名叫柳月娥,梳着条大辫子,花篮里的栀子花总带着露珠。她爹原是酿酒师傅,被人诬陷往酒里掺水,气病在床,酒坊也被抢了。柳月娥每天来买酒糟喂猪,其实是想偷学酿酒手艺,好重振家业。
陈三郎看她总对着酒坊叹气,瓦罐突然“咕嘟”响,从缝里漏出点酒曲,掉在柳月娥的花篮里。她红着脸说:“我……我不是故意的。”陈三郎摆手:“这是它自己乐意的。”瓦罐又“咕嘟”响,像是在起哄。
城里的粮商是个尖酸人,姓刘,总把发霉的米卖给酒坊,还漫天要价。这天他又送来米,陈三郎刚要卸货,瓦罐突然“咕嘟”冒酸水,把米袋泡湿了,霉味立马散出来。“你这米怕是能当药引子了?”陈三郎喊。周围的人都笑,刘粮商红着脸,乖乖换了新米,价钱还降了三成。
柳月娥的爹喝了陈三郎用瓦罐酿的酒,身子竟慢慢好了。他看着瓦罐说:“这罐子跟我年轻时见过的一模一样,当年我爹也有个这样的罐,能酿出‘忘忧酒’。”陈三郎这才知道,柳月娥的爷爷也是个酿酒高手,瓦罐怕是认亲了。
麻烦找上门是在冬天。刘粮商的弟弟当了税吏,说陈三郎的酒没交够税,带着人来砸酒坊,还要把瓦罐抢走。“这是我的命根子!”陈三郎死死抱着瓦罐,税吏使个眼色,手下的人举着棍子就打。
瓦罐突然“咕嘟”炸开,酒浆像喷泉一样涌出来,溅了税吏一身,他立马醉倒在地,嘴里还喊着“我哥让我多收钱”。原来这酒是“真言酒”,喝了就会说真话。周围的街坊都听愣了,税吏的手下赶紧把他抬走,再也不敢来捣乱。
陈三郎用赔的钱盘下了柳月娥家的旧酒坊,俩人一起酿酒。瓦罐虽然裂了,可酿出的酒更香了,人们说这酒能解愁,还能辨善恶。柳月娥的爹坐在门口晒太阳,看着他们忙碌,总说:“好手艺得传给心善的人。”
有天夜里,瓦罐突然变得轻飘飘的,陶土慢慢变成粉末。“我要走了,”它的声音越来越弱,“帮你们把冤屈洗清了,也算对得起酿酒人了。”陈三郎和柳月娥抱着瓦罐哭,粉末里突然飘出股酒香,在屋里绕了三圈,才慢慢散去。
第二天早上,瓦罐变成了堆陶土,混在土里长出株酒曲草,绿油油的。
陈三郎把草移到院里,精心照料,用它酿出的酒越来越好,成了绍兴城的名酿。柳月娥给酒取名“瓦罐春”,说这酒里有念想。有回孩子们围着酒曲草问:“这草真能酿出忘忧酒?”陈三郎笑着舀了勺酒:“它酿的不是酒,是人心。心里敞亮,酿出的酒就甜;藏着疙瘩,喝啥都发苦。”
风从酒坊的窗缝钻进来,带着酒香,院里的酒曲草“沙沙”响,像是瓦罐在笑,又像是无数个酒泡在唱歌,听得人心里暖和,比任何琼浆玉液都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