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影镇的人都晓得,槐树下的老槐伯能跟影子说话。
这话是镇东头杂货铺的桂婶传出来的。那年她男人去山里采笋,三天没回家,急得她直抹泪。槐伯坐在大槐树下,盯着地上歪歪扭扭的树影看了半晌,说:“往南走,他被麂子引到崖边,脚崴了,正靠着石头哼小调呢。”果然,桂婶的男人第二天就一瘸一拐地回来了,说自己确实追着只麂子迷了路。
槐伯的影子总比别人的淡些,像宣纸上晕开的淡墨。他一辈子没娶亲,住在槐树洞里掏的小屋里,屋里堆满了各种形状的鹅卵石。孩子们常扒着门缝看,说那些石头在月光下会泛出影子,像小小狗在打架。
开春时来了个画师,背着个青布画夹,说要画遍天下奇景。画师叫阿砚,眉眼清俊,就是总爱盯着人的影子出神。他在槐树下支起画架,一画就是三天,画的却不是槐树,是槐伯脚下那团淡影。
“老伯,您的影子会动。”阿砚递过一碗凉茶,眼睛亮得很,“昨儿个正午的太阳正毒,它却弯着腰,像在捡什么东西。”
槐伯呷了口茶,没接话。他指尖摩挲着一块月牙形的石头,那石头的影子在墙上晃了晃,竟真的弯下腰,捡起了一根掉落的槐叶。
桂婶的孙子小石头总爱缠着槐伯。他说要学影子说话的本事,槐伯就教他辨认不同时辰的影子:“卯时的影子带露水气,说话黏糊糊的;午时的影子最傲气,说一句顶三句;到了亥时,影子就困了,得轻声细语地问。”
小石头学得认真,某天突然跑来报信:“槐爷爷,王木匠家的刨子影子哭了,说被扔在墙角,浑身生了锈。”槐伯去一看,果然见王木匠的刨子躺在蛛网里,铁刃上结着黄斑王,木匠又愧又奇,此后每次用完工具都擦得锃亮。
阿砚的画夹里渐渐多了些奇怪的画:鸡笼的影子在跳舞,井台的影子在打哈欠,就连桂婶家晒的腊肉,影子都在流油。他画得入迷,常忘了收摊,直到槐伯提醒:“你看,画夹的影子在催你吃饭呢。”
入夏的一个傍晚,天边滚过乌云。槐伯突然站起来,盯着地上扭曲的人影、树影、屋影,脸色发白:“它们在喊‘水来了’,声音尖得像针扎。”
镇上的人将信将疑,只有阿砚跟着槐伯往高处搬东西。半夜时分,山洪真的漫过了镇口的石桥,低洼处的房子浸在水里,幸好大伙被提前叫到了山腰?祠堂??。
水退之后,阿砚在槐树下发现个穿蓝布衫的姑娘,抱着块门板卡在树杈上,怀里还护着个布包。姑娘说她叫晚晴,家在下游的望月村,洪水冲垮了村子,她是跟着门板漂来的。
晚晴的布包里装着些针线和碎布头,她的影子特别灵巧,缝补衣裳时,地上的影子会先比画一遍,针脚比尺子量的还匀。槐伯看了直点头:“这影子是个巧手的,跟你娘学的吧?”晚晴眼圈一红,说娘在洪水里把门板推给了她,自己没上来。
阿砚开始给晚晴画像。画她坐在槐树下穿针,画她给小石头补撕破的裤脚,画她望着溪水发呆时,鬓角的碎发被风掀起。晚晴的影子总在画纸上晃悠,阿砚索性把影子也画进去,画里的影子牵着晚晴的手,像怕她再被水冲走。
桂婶看在眼里,托人给晚晴做了身新衣裳,又偷偷问槐伯:“这俩孩子的影子,般配不?”槐伯眯眼瞅着地上交缠的树影和人影,说:“你听,它们在唱《采莲曲》呢。”
秋分时出了档怪事。镇西的张屠户丢了刚宰的半扇猪肉,怀疑是讨饭的老胡偷的,拿着刀要去拼命。槐伯拦在中间,指着地上的影子说:“不是老胡,是后山的狼拖走了,影子上还沾着松脂呢。”大伙跟着槐伯往山里走,果然在狼窝里找到了啃剩的骨头。
老胡感激不尽,把捡来的野栗子全倒给了槐伯。他说自己年轻时见过会说话的影子,在关外的军营里,一个伤兵的影子夜夜哭,没过三天那兵就没了。槐伯这才说,他年轻时也当过兵,在战场上见过影子预报生死,后来伤了腿,就回了溪影镇。
立冬那天,槐伯把阿砚和晚晴叫到树屋。他从石罐里倒出些发亮的粉末,说这是多年攒下的“影尘”,是影子掉下来的碎屑。“通影术不能断,”槐伯咳嗽着说,“影子记着人间的事,比人心还准。”
他教阿砚看影子的纹路:“直纹的影子心诚,曲纹的影子藏着事,带星点的影子,是见过大世面的。”又教晚晴用影尘缝影子:“谁的影子破了,用这个补,能保他平安。”
开春时槐伯走了,走的那天,溪影镇所有的影子都朝大槐树弯了弯腰。阿砚和晚晴在树下盖了间小屋,阿砚继续画画,画里总带着影子的故事;晚晴开了家缝补铺,不光补衣裳,还帮人“补”影子——哪家孩子受了惊,影子发颤,她就用影尘缝几针,孩子准能安睡。
小石头长大了,也学着看影子。他说阿砚叔的影子里有晚晴婶的模样,晚晴婶的影子里,藏着阿砚叔画的月亮。
有外地客商来收画,见阿砚画的影子活灵活现,出高价想买。阿砚摇摇头:“这些影子是溪影镇的,走了就回不来了。”客商不解,晚晴笑着指地上的影子:“您看,它们正跟您摆手呢。”
如今溪影镇的大槐树还立在那儿,树下常有两个身影,一个画画,一个缝补,地上的影子交叠在一起,像幅永远画不完的画。路过的人若仔细听,能听见风穿过树叶的声音里,夹杂着细碎的低语,那是影子在讲溪影镇的故事,从槐伯讲到阿砚和晚晴,还要讲到很久很久以后。
这话是镇东头杂货铺的桂婶传出来的。那年她男人去山里采笋,三天没回家,急得她直抹泪。槐伯坐在大槐树下,盯着地上歪歪扭扭的树影看了半晌,说:“往南走,他被麂子引到崖边,脚崴了,正靠着石头哼小调呢。”果然,桂婶的男人第二天就一瘸一拐地回来了,说自己确实追着只麂子迷了路。
槐伯的影子总比别人的淡些,像宣纸上晕开的淡墨。他一辈子没娶亲,住在槐树洞里掏的小屋里,屋里堆满了各种形状的鹅卵石。孩子们常扒着门缝看,说那些石头在月光下会泛出影子,像小小狗在打架。
开春时来了个画师,背着个青布画夹,说要画遍天下奇景。画师叫阿砚,眉眼清俊,就是总爱盯着人的影子出神。他在槐树下支起画架,一画就是三天,画的却不是槐树,是槐伯脚下那团淡影。
“老伯,您的影子会动。”阿砚递过一碗凉茶,眼睛亮得很,“昨儿个正午的太阳正毒,它却弯着腰,像在捡什么东西。”
槐伯呷了口茶,没接话。他指尖摩挲着一块月牙形的石头,那石头的影子在墙上晃了晃,竟真的弯下腰,捡起了一根掉落的槐叶。
桂婶的孙子小石头总爱缠着槐伯。他说要学影子说话的本事,槐伯就教他辨认不同时辰的影子:“卯时的影子带露水气,说话黏糊糊的;午时的影子最傲气,说一句顶三句;到了亥时,影子就困了,得轻声细语地问。”
小石头学得认真,某天突然跑来报信:“槐爷爷,王木匠家的刨子影子哭了,说被扔在墙角,浑身生了锈。”槐伯去一看,果然见王木匠的刨子躺在蛛网里,铁刃上结着黄斑王,木匠又愧又奇,此后每次用完工具都擦得锃亮。
阿砚的画夹里渐渐多了些奇怪的画:鸡笼的影子在跳舞,井台的影子在打哈欠,就连桂婶家晒的腊肉,影子都在流油。他画得入迷,常忘了收摊,直到槐伯提醒:“你看,画夹的影子在催你吃饭呢。”
入夏的一个傍晚,天边滚过乌云。槐伯突然站起来,盯着地上扭曲的人影、树影、屋影,脸色发白:“它们在喊‘水来了’,声音尖得像针扎。”
镇上的人将信将疑,只有阿砚跟着槐伯往高处搬东西。半夜时分,山洪真的漫过了镇口的石桥,低洼处的房子浸在水里,幸好大伙被提前叫到了山腰?祠堂??。
水退之后,阿砚在槐树下发现个穿蓝布衫的姑娘,抱着块门板卡在树杈上,怀里还护着个布包。姑娘说她叫晚晴,家在下游的望月村,洪水冲垮了村子,她是跟着门板漂来的。
晚晴的布包里装着些针线和碎布头,她的影子特别灵巧,缝补衣裳时,地上的影子会先比画一遍,针脚比尺子量的还匀。槐伯看了直点头:“这影子是个巧手的,跟你娘学的吧?”晚晴眼圈一红,说娘在洪水里把门板推给了她,自己没上来。
阿砚开始给晚晴画像。画她坐在槐树下穿针,画她给小石头补撕破的裤脚,画她望着溪水发呆时,鬓角的碎发被风掀起。晚晴的影子总在画纸上晃悠,阿砚索性把影子也画进去,画里的影子牵着晚晴的手,像怕她再被水冲走。
桂婶看在眼里,托人给晚晴做了身新衣裳,又偷偷问槐伯:“这俩孩子的影子,般配不?”槐伯眯眼瞅着地上交缠的树影和人影,说:“你听,它们在唱《采莲曲》呢。”
秋分时出了档怪事。镇西的张屠户丢了刚宰的半扇猪肉,怀疑是讨饭的老胡偷的,拿着刀要去拼命。槐伯拦在中间,指着地上的影子说:“不是老胡,是后山的狼拖走了,影子上还沾着松脂呢。”大伙跟着槐伯往山里走,果然在狼窝里找到了啃剩的骨头。
老胡感激不尽,把捡来的野栗子全倒给了槐伯。他说自己年轻时见过会说话的影子,在关外的军营里,一个伤兵的影子夜夜哭,没过三天那兵就没了。槐伯这才说,他年轻时也当过兵,在战场上见过影子预报生死,后来伤了腿,就回了溪影镇。
立冬那天,槐伯把阿砚和晚晴叫到树屋。他从石罐里倒出些发亮的粉末,说这是多年攒下的“影尘”,是影子掉下来的碎屑。“通影术不能断,”槐伯咳嗽着说,“影子记着人间的事,比人心还准。”
他教阿砚看影子的纹路:“直纹的影子心诚,曲纹的影子藏着事,带星点的影子,是见过大世面的。”又教晚晴用影尘缝影子:“谁的影子破了,用这个补,能保他平安。”
开春时槐伯走了,走的那天,溪影镇所有的影子都朝大槐树弯了弯腰。阿砚和晚晴在树下盖了间小屋,阿砚继续画画,画里总带着影子的故事;晚晴开了家缝补铺,不光补衣裳,还帮人“补”影子——哪家孩子受了惊,影子发颤,她就用影尘缝几针,孩子准能安睡。
小石头长大了,也学着看影子。他说阿砚叔的影子里有晚晴婶的模样,晚晴婶的影子里,藏着阿砚叔画的月亮。
有外地客商来收画,见阿砚画的影子活灵活现,出高价想买。阿砚摇摇头:“这些影子是溪影镇的,走了就回不来了。”客商不解,晚晴笑着指地上的影子:“您看,它们正跟您摆手呢。”
如今溪影镇的大槐树还立在那儿,树下常有两个身影,一个画画,一个缝补,地上的影子交叠在一起,像幅永远画不完的画。路过的人若仔细听,能听见风穿过树叶的声音里,夹杂着细碎的低语,那是影子在讲溪影镇的故事,从槐伯讲到阿砚和晚晴,还要讲到很久很久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