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暂离漩涡定心策-《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

  朱高燨那句平淡却杀意凛然的话,如同冰水泼入滚油,在奉天殿内激起了无声的惊涛骇浪。满朝文武皆低垂着头,连大气都不敢喘,只觉得一股寒意自脚底升起,瞬间蔓延全身。汉王朱高煦更是脸色发白,额角青筋跳动,却再不敢与朱高燨对视,只能死死盯着地面,心中又惊又怒,却又无可奈何。

  龙椅上的朱棣,深深看了朱高燨一眼,目光复杂难言。他何尝不知老四这话是说给谁听的?这既是表态,更是警告——警告所有心怀叵测之人,包括他这位皇帝!但此刻,朝局微妙,建文余孽的威胁未除,内部又暗流涌动,他需要老四这把锋利的刀,却又不得不忌惮这把刀太过锋利,会伤及自身。

  最终,朱棣并未就此事深究,只是将话题引回了边防政务,但那股弥漫在朝堂上的压抑气氛,却久久未能散去。

  散朝之后,朱高燨无视了各方投来的、混杂着敬畏、探究与恐惧的目光,径直离开了皇宫,回到了那座静谧的府邸。

  府中,苏怜雪正坐在廊下绣着一方帕子,阳光洒在她专注的侧脸上,宁静而美好。见到朱高燨回来,她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上前,眼中带着关切:“燨哥哥,朝会可还顺利?”

  朱高燨看着她眼中纯粹的担忧,周身那在朝堂上沾染的冷冽气息渐渐消散。他走到她身边,淡淡道:“无甚大事,不过是些无聊的争斗。” 他并不愿让她知晓那些肮脏的权谋与杀机。

  怜雪聪慧,见他不想多言,便不再追问,只是轻声道:“我煮了莲子羹,在灶上温着,燨哥哥要用些吗?”

  “好。”朱高燨颔首。

  两人在庭院石亭中用着简单的羹汤,气氛温馨。用过之后,朱高燨并未像往常般立刻去静坐,而是看着怜雪,沉吟片刻,开口道:“怜雪,我们或许需要暂时离开北京一段时日。”

  怜雪微微一怔,放下汤匙,看向他:“离开?去哪里?” 她并未害怕,只是有些意外。

  “江南。”朱高燨目光投向南方,眼神深邃,“北京已成漩涡中心,各方视线都聚焦于此。你虽在此安全,但长久困居一隅,于你身心无益。而且,‘先生’及其党羽的主要根基仍在南方,与其在此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去江南寻访线索。此外……”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些:“江南风光秀美,气候温润,更适合你调养。我带你四处走走,散散心。”

  最后这句话,让怜雪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燨哥哥做此决定,固然有追查敌人的考量,但更多的,是为了让她能离开这压抑的帝都,换个环境,真正放松下来。她用力点头,眼中带着期待和信任:“嗯!燨哥哥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见她应允,朱高燨眼中闪过一丝柔和。他之所以决定暂时离京,确实是多方考虑。一来,如他所说,可跳出北京这个是非之地,避开各方视线,让怜雪得以舒缓;二来,可亲自去江南探查“先生”的根底,尤其是那个“翠微谷”的线索;三来,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他离开后,北京城这潭水会更浑,那些隐藏的牛鬼蛇神,或许会更容易露出马脚。

  至于安全,他自有万全把握。只要他愿意,这天下何处去不得?

  是夜,朱高燨再次入宫觐见朱棣。这一次,他开门见山,直接表明了欲携苏怜雪暂离北京,游历江南的意图,理由则是苏怜雪久困需散心,兼之他自己离京多年,也想看看大明治下的江南风光。

  朱棣听闻,目光锐利地审视着他,半晌不语。他自然不信老四只是为了游山玩水,但老四主动提出离开权力中心,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他的一些压力。而且,老四的实力摆在那里,他去江南,或许真能搅动南方的局势,替他清理一些隐患。

  最终,朱棣缓缓开口道:“既然你有此意,朕准了。江南乃鱼米之乡,去看看也好。不过,”他话锋一转,语气带着告诫,“凡事需有分寸,莫要再闹出如南京那般大的动静。朝廷的法度,还是要讲的。”

  这话看似提醒,实则也是一种默许和划下的底线。

  朱高燨微微颔首:“儿臣明白。”

  离京之事,就此定下。

  三日后,一切准备停当。朱高燨并未大张旗鼓,依旧是轻车简从,或者说,根本无需车马。他携着苏怜雪,如同寻常离家一般,走出了府邸大门。只是在迈出大门的那一刻,他袖袍微拂,一道无形的、更为强大的结界将整座府邸彻底笼罩封印,除非他亲自归来,否则无人能入。

  北京城的喧嚣被远远抛在身后,两人如同融入人流中的普通旅人,看似缓步而行,实则缩地成寸,身影几个闪烁,便已出了北京城,踏上了南下的官道。

  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那个烟雨朦胧、隐藏着无数秘密的江南。而北京城内的风云,并未因他们的离去而平息,反而在新的平衡与期待中,继续酝酿着。

  马车(幻象)辘辘,载着两人,也载着新的希望与未知的挑战,驶向南方水乡。苏怜雪靠在窗边,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而朱高燨,则闭目养神,神识却已如同猎鹰般,投向了遥远的江南大地。

  新的征程,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