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光微亮,薄雾如纱,笼罩着静谧的府邸。苏怜雪醒来时,发现那枚温润的白玉佩已被朱高燨亲手系在了她的腰间,丝绦打成了一个精巧的结,贴身佩戴,传来阵阵令人安心的暖意。她指尖轻轻摩挲着玉佩上的雪莲纹路,想起昨夜那个短暂却无比坚实的拥抱,脸颊微微发烫,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与甜蜜。
她起身梳洗,推开窗,见朱高燨已如往常般静坐于庭院石亭中,晨曦在他月白的衣袍上镀了一层淡金,侧颜沉静,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听到动静,他睁开眼,目光投来,虽依旧平静,却少了几分往日的疏离,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温和。
“醒了?”他起身,走到廊下,“今日气色不错。”
“嗯,”怜雪点点头,走到他身边,声音轻柔,“燨哥哥起得总是这么早。”她顿了顿,鼓起勇气道,“我……我去准备早膳。”说罢,便转身向小厨房走去,步履轻快,带着几分想要为他做点什么的雀跃。
朱高燨看着她纤细却坚定的背影,目光微动。这种被人惦念、被人照顾的感觉,对他而言,陌生而又……不坏。他并未阻止,只是分出一缕神识,悄然笼罩着小厨房,确保万无一失。
片刻后,怜雪端着一碗清粥和几样简单的小菜回来,摆放在石桌上。粥熬得恰到好处,小菜虽简单,却也清爽可口。她有些紧张地看着朱高燨:“我手艺粗陋,燨哥哥将就着用些。”
朱高燨坐下,尝了一口粥,味道确实寻常,但他却点了点头:“很好。”
简单的两个字,却让怜雪眼眸弯成了月牙,心中满是欢喜。
这温馨的晨间时光,却被一阵极其轻微、却无法瞒过朱高燨感知的空间波动打断。他放下碗筷,目光投向府邸结界之外的某个方向。
“怎么了?”怜雪察觉到他的异样,轻声问道。
“无事,”朱高燨神色恢复如常,“宫里来了只传讯的‘灵雀’,有些琐事。”他说的轻描淡写,实则那并非普通信使,而是一种蕴含微弱灵力的法术造物,能穿透寻常结界传递信息,显然是宫中有紧要且隐秘之事通传。
他心念微动,结界开启一道缝隙,一只仅有指甲盖大小、通体由灵光构成的淡金色雀鸟飞入,落在他的指尖,化作一道流光没入其眉心。瞬间,一段信息涌入他的识海——是太子朱高炽通过特殊渠道传来的密讯,内容简短却分量极重:昨夜宫中异动,父皇震怒,疑与建文余孽宫内潜伏者有关,汉王似有异动,请四弟务必谨慎,早朝或有风波。
信息接收完毕,灵雀消散。朱高燨眼中寒芒一闪而逝。果然,昨夜他重创那阴冷气息的主人,已然在宫内引起了连锁反应。老爷子(朱棣)动了真怒,而老二(朱高煦)似乎想趁机做点什么。
“燨哥哥,可是有要紧事?”怜雪见他沉默,担忧地问道。
朱高燨看向她,语气平和:“一些朝堂琐事,无需担心。你安心在府中,我需入宫一趟。”
怜雪虽不知具体,但能感觉到事情不简单,她乖巧点头:“燨哥哥小心。”
朱高燨起身,一步踏出,身影已消失在庭院之中。再出现时,他已换上了一身更为正式的四爪金龙亲王常服,气度威严,出现在了北京城清晨渐次苏醒的街道上,并未施展神通,而是如同寻常亲王般,向着皇城方向缓步而行。既然对方想在朝堂上做文章,他便堂堂正正地去会一会。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的气氛,果然如太子密讯所言,凝重到了极点。
乾清宫前的广场上,文武百官已按品级序列站定,但今日无人敢低声交谈,个个屏息凝神,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压抑感。龙椅上的永乐皇帝朱棣,面沉似水,目光如电扫过丹陛下的臣工,尤其是汉王朱高煦和太子朱高炽的方向,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与怒意。昨夜宫内竟有逆贼潜伏,试图窥探甚至破坏宫禁,这无疑是对他皇权的赤裸挑衅!而更让他恼怒的是,此事似乎还与几个儿子之间的暗斗牵扯不清!
太子朱高炽垂首而立,额角隐有汗渍,努力维持着镇定。汉王朱高煦则挺直腰板,看似坦然,但眼神深处却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与算计。赵王朱高燧更是缩在班列中,恨不得将自己藏起来。
就在这死寂之中,司礼监太监尖细的唱喏声响起:“四皇子殿下觐见——”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齐刷刷地投向殿门方向。
只见朱高燨身着亲王礼服,步履从容,神情淡漠,一步步走入奉天殿。他并未像其他皇子臣工那般躬身行礼,只是对着御阶上的朱棣微微颔首,唤了一声:“父皇。”
这般姿态,若是旁人,早已被斥为狂妄无礼。但此刻,满朝文武却无一人敢出声质疑,甚至连朱棣,也只是目光复杂地看了他一眼,并未追究。
朱高燨径直走到属于自己的、空置了十余年的班次位置站定,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在汉王朱高煦脸上停留了一瞬。
只这一眼,朱高煦便感觉一股无形的寒意瞬间笼罩全身,仿佛被一头洪荒凶兽盯上,连呼吸都为之一滞!他强行压下心中的惊悸,勉强维持着表情,却再不敢与朱高燨对视。
朝会就在这种诡异的气氛中开始。所议之事,起初仍是常规政务,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陛下今日的耐心极差,语气严厉,处置果决,透着浓浓的杀伐之气。
果然,当兵部奏报完北方军情后,朱棣忽然将目光投向汉王朱高煦,声音冰冷地问道:“汉王,朕听闻你近日麾下兵马调动频繁,可是边关有何紧急军情,需要你未经兵部调令,私自调动?”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私自调兵,这可是大忌!
朱高煦脸色一变,连忙出班跪倒:“父皇明鉴!儿臣绝无此心!只是近日听闻有些宵小之辈在京畿附近活动,儿臣担忧父皇和京城安危,故命麾下儿郎加强戒备巡逻,绝无擅权之意!”他这话看似辩解,实则暗指建文余孽,并将自己放在了忠君卫国的位置上。
朱棣冷哼一声,不置可否,目光却又转向朱高燨:“老四,你刚回京不久,可曾听闻什么风声?”
这一问,直接将朱高燨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想知道这位神秘归来的四皇子,会如何应对。
朱高燨面色不变,迎着朱棣的目光,淡淡开口:“儿臣离京日久,朝中之事不甚了了。不过,”他话锋一转,目光再次扫过朱高煦,语气平淡却带着刺骨的寒意,“若真有不长眼的虫子敢在父皇眼皮底下兴风作浪,儿臣不介意,亲手将它们……碾死。”
话音落下,奉天殿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一股无形的肃杀之气,以朱高燨为中心,弥漫开来。
她起身梳洗,推开窗,见朱高燨已如往常般静坐于庭院石亭中,晨曦在他月白的衣袍上镀了一层淡金,侧颜沉静,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听到动静,他睁开眼,目光投来,虽依旧平静,却少了几分往日的疏离,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温和。
“醒了?”他起身,走到廊下,“今日气色不错。”
“嗯,”怜雪点点头,走到他身边,声音轻柔,“燨哥哥起得总是这么早。”她顿了顿,鼓起勇气道,“我……我去准备早膳。”说罢,便转身向小厨房走去,步履轻快,带着几分想要为他做点什么的雀跃。
朱高燨看着她纤细却坚定的背影,目光微动。这种被人惦念、被人照顾的感觉,对他而言,陌生而又……不坏。他并未阻止,只是分出一缕神识,悄然笼罩着小厨房,确保万无一失。
片刻后,怜雪端着一碗清粥和几样简单的小菜回来,摆放在石桌上。粥熬得恰到好处,小菜虽简单,却也清爽可口。她有些紧张地看着朱高燨:“我手艺粗陋,燨哥哥将就着用些。”
朱高燨坐下,尝了一口粥,味道确实寻常,但他却点了点头:“很好。”
简单的两个字,却让怜雪眼眸弯成了月牙,心中满是欢喜。
这温馨的晨间时光,却被一阵极其轻微、却无法瞒过朱高燨感知的空间波动打断。他放下碗筷,目光投向府邸结界之外的某个方向。
“怎么了?”怜雪察觉到他的异样,轻声问道。
“无事,”朱高燨神色恢复如常,“宫里来了只传讯的‘灵雀’,有些琐事。”他说的轻描淡写,实则那并非普通信使,而是一种蕴含微弱灵力的法术造物,能穿透寻常结界传递信息,显然是宫中有紧要且隐秘之事通传。
他心念微动,结界开启一道缝隙,一只仅有指甲盖大小、通体由灵光构成的淡金色雀鸟飞入,落在他的指尖,化作一道流光没入其眉心。瞬间,一段信息涌入他的识海——是太子朱高炽通过特殊渠道传来的密讯,内容简短却分量极重:昨夜宫中异动,父皇震怒,疑与建文余孽宫内潜伏者有关,汉王似有异动,请四弟务必谨慎,早朝或有风波。
信息接收完毕,灵雀消散。朱高燨眼中寒芒一闪而逝。果然,昨夜他重创那阴冷气息的主人,已然在宫内引起了连锁反应。老爷子(朱棣)动了真怒,而老二(朱高煦)似乎想趁机做点什么。
“燨哥哥,可是有要紧事?”怜雪见他沉默,担忧地问道。
朱高燨看向她,语气平和:“一些朝堂琐事,无需担心。你安心在府中,我需入宫一趟。”
怜雪虽不知具体,但能感觉到事情不简单,她乖巧点头:“燨哥哥小心。”
朱高燨起身,一步踏出,身影已消失在庭院之中。再出现时,他已换上了一身更为正式的四爪金龙亲王常服,气度威严,出现在了北京城清晨渐次苏醒的街道上,并未施展神通,而是如同寻常亲王般,向着皇城方向缓步而行。既然对方想在朝堂上做文章,他便堂堂正正地去会一会。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的气氛,果然如太子密讯所言,凝重到了极点。
乾清宫前的广场上,文武百官已按品级序列站定,但今日无人敢低声交谈,个个屏息凝神,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压抑感。龙椅上的永乐皇帝朱棣,面沉似水,目光如电扫过丹陛下的臣工,尤其是汉王朱高煦和太子朱高炽的方向,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与怒意。昨夜宫内竟有逆贼潜伏,试图窥探甚至破坏宫禁,这无疑是对他皇权的赤裸挑衅!而更让他恼怒的是,此事似乎还与几个儿子之间的暗斗牵扯不清!
太子朱高炽垂首而立,额角隐有汗渍,努力维持着镇定。汉王朱高煦则挺直腰板,看似坦然,但眼神深处却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与算计。赵王朱高燧更是缩在班列中,恨不得将自己藏起来。
就在这死寂之中,司礼监太监尖细的唱喏声响起:“四皇子殿下觐见——”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齐刷刷地投向殿门方向。
只见朱高燨身着亲王礼服,步履从容,神情淡漠,一步步走入奉天殿。他并未像其他皇子臣工那般躬身行礼,只是对着御阶上的朱棣微微颔首,唤了一声:“父皇。”
这般姿态,若是旁人,早已被斥为狂妄无礼。但此刻,满朝文武却无一人敢出声质疑,甚至连朱棣,也只是目光复杂地看了他一眼,并未追究。
朱高燨径直走到属于自己的、空置了十余年的班次位置站定,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在汉王朱高煦脸上停留了一瞬。
只这一眼,朱高煦便感觉一股无形的寒意瞬间笼罩全身,仿佛被一头洪荒凶兽盯上,连呼吸都为之一滞!他强行压下心中的惊悸,勉强维持着表情,却再不敢与朱高燨对视。
朝会就在这种诡异的气氛中开始。所议之事,起初仍是常规政务,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陛下今日的耐心极差,语气严厉,处置果决,透着浓浓的杀伐之气。
果然,当兵部奏报完北方军情后,朱棣忽然将目光投向汉王朱高煦,声音冰冷地问道:“汉王,朕听闻你近日麾下兵马调动频繁,可是边关有何紧急军情,需要你未经兵部调令,私自调动?”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私自调兵,这可是大忌!
朱高煦脸色一变,连忙出班跪倒:“父皇明鉴!儿臣绝无此心!只是近日听闻有些宵小之辈在京畿附近活动,儿臣担忧父皇和京城安危,故命麾下儿郎加强戒备巡逻,绝无擅权之意!”他这话看似辩解,实则暗指建文余孽,并将自己放在了忠君卫国的位置上。
朱棣冷哼一声,不置可否,目光却又转向朱高燨:“老四,你刚回京不久,可曾听闻什么风声?”
这一问,直接将朱高燨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想知道这位神秘归来的四皇子,会如何应对。
朱高燨面色不变,迎着朱棣的目光,淡淡开口:“儿臣离京日久,朝中之事不甚了了。不过,”他话锋一转,目光再次扫过朱高煦,语气平淡却带着刺骨的寒意,“若真有不长眼的虫子敢在父皇眼皮底下兴风作浪,儿臣不介意,亲手将它们……碾死。”
话音落下,奉天殿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一股无形的肃杀之气,以朱高燨为中心,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