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贴着船舷刮过,罗令站在甲板上,左手搭在铜钟边缘。那口钟是他从村后山庙里挖出来的,七口一组,按《海防录》里的图谱挂在船底,像一串沉睡的骨节。他没说话,只把残玉从衣领里抽出来,贴在钟面三秒。
玉刚离身,雷达屏幕就亮了三个红点。
王二狗从驾驶舱探出头,嗓门压着:“三艘快艇,没挂旗,速度四十节,正往咱们航线上切。”
罗令点头,手指在钟壁上敲了一下。声音不高,但整排铜钟跟着震了半拍,像是被什么无形的东西牵了一下。
“接电源了?”
“早接了。”王二狗搓了把脸,“就等你一声令下。”
罗令没再说话,从怀里掏出一支陶哨。那是他在修村小学地基时发现的,形状像鱼,吹口窄长。他放在唇边,吹出一段低频长音——两长一短,停顿,再两长一短。声音不大,却顺着船体往下传,七口铜钟依次轻颤,像是被唤醒。
水面开始起波纹,不是风刮的,是自下而上泛出来的细纹,一圈圈扩散。
“他们加速了!”王二狗盯着雷达,“还差两海里!”
罗令把陶哨塞回口袋,双手撑在栏杆上,眼睛盯着远处海面。他知道那三艘快艇上的人看不见什么,但他们很快会感觉到。
第一艘快艇的导航屏先花的。驾驶员拍了两下屏幕,画面闪了几下,彻底黑了。他回头喊了句什么,第二艘快艇上的通讯器突然爆出杂音,耳机里像是有根针在刮铁皮。第三艘试图转向,引擎猛地一顿,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了节拍,转速表往下掉。
三艘船在海面上歪歪扭扭地滑行,像被抽了筋。
王二狗咧嘴笑了:“真管用?”
罗令没笑,只说:“再吹一次。”
他取出陶哨,这次节奏变了——三短一长,间隔均匀。七口铜钟共振频率随之调整,声波像水底的网,一层层推过去。
快艇上的电子设备彻底失灵。GPS、雷达、无线电,全成了摆设。驾驶员们慌了,有人想靠目视调头,可海面反光太强,方向感全乱。其中一艘撞上了另一艘的尾流,船身一歪,差点翻过去。
王二狗看得直乐:“这哪是打仗,这是放羊。”
罗令没接话。他知道这不是放羊,是逼退。对方没开火,他就不该下死手。他要的不是毁船,是让这些人记住——这片海,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
船尾传来脚步声。
赵晓曼提着直播设备走上来,三脚架夹在胳膊下,手机已经开机。她没问情况,只看了眼雷达,又看了眼那排还在微微震颤的铜钟。
“就是现在?”她问。
罗令点头:“他们动不了了。”
她把手机架好,镜头对准铜钟,另一只手打开声波监测软件。屏幕立刻跳出一条波形图,频率稳定在420Hz左右。
“各位,”她声音平稳,“现在你们看到的,是明代《武备志》里记载的一种声学防御技术,叫‘惊波术’。它不是武器,不带爆炸,不伤人命,只干扰电子系统。”
她把平板举到镜头前,上面是《武备志》影印页,一行小字清晰可见:“凡机船行海,惧声震其核。取铜七口,悬于船底,以律动之,频合则机自乱。”
“我们刚才用的频率,就是书里说的‘破机之律’。”她回头看了眼罗令,“这不是现代科技,是古人留下的智慧。他们用声音对抗火器,我们用声音对抗电子。”
直播间人数瞬间涨了一截。弹幕开始刷:
“这不科学吧?声音能干扰电子?”
“你不懂共振原理。特定频率的声波能引发金属部件微幅振动,影响电路信号传输。”
“所以你们船上挂的是钟?不是装饰?”
赵晓曼继续说:“这些铜钟是从青山村古庙遗址出土的,经过声学团队测算,调整了悬挂角度和张力。它们和陶哨配合,形成定向声波场,只朝下方和后方扩散,不影响自身。”
她顿了顿:“有人总说,传统文化是老古董。可今天,它救了我们。”
王二狗在旁边听得直点头,小声嘀咕:“晓曼老师讲得比我清楚多了。”
罗令没看直播,只盯着那三艘渐渐减速的快艇。他知道对方不会善罢甘休,但这一步,必须走稳。
快艇开始掉头。动作迟缓,像是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推着往后退。其中一艘尝试重启引擎,刚点火,铜钟又震了一下,声波场微调,那艘船的仪表盘直接跳了闸。
“他们认了。”王二狗说。
罗令这才收回手,把残玉重新挂回脖子。玉面还温着,像是刚从血里捞出来。
赵晓曼关掉直播,但没收设备。她走到罗令身边,低声问:“他们会再来吗?”
“会。”罗令看着海面,“但他们下次会带屏蔽舱,或者改用机械传动。”
“那怎么办?”
“那就再调频率。”他伸手摸了摸铜钟,“古人留下的是方法,不是答案。”
王二狗忽然喊了一声:“罗老师,你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远处海面,三艘快艇已经退到雷达边缘,正呈扇形散开,像是在重新编队。但这次,它们没再加速,只是远远跟着,像一群不敢扑上来的狼。
赵晓曼皱眉:“他们在观察?”
罗令点头:“想搞清楚我们怎么做到的。”
“那你打算怎么办?”
他没回答,只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是王二狗爷爷留下的那张船底标记图。他指着那个点,对王二狗说:“黑礁湾外三里,是不是有个沉石群?”
“有,全是暗礁,船不敢靠。”
“声波在复杂地形里会反射。”罗令把纸折好,“下次他们再来,咱们不用追,让石头帮我们震。”
赵晓曼明白了:“你是想把整个海域变成钟?”
“不是整个海。”他看着远处的快艇,“是他们脚下的那一片。”
王二狗挠头:“可咱们的钟就七口啊。”
“钟是死的,声是活的。”罗令低头看了看左手那道疤,“古人用七口钟破倭阵,我们有七口钟,还有地图,还有时间。”
他把陶哨取出来,在掌心掂了掂:“他们以为我们靠的是设备。其实我们靠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响,响多久,怎么响。”
赵晓曼没说话,只看着他。她忽然觉得,罗令不是在打仗,是在演奏。一场没人听见的乐章,只有铜钟和海流懂。
海风又起了,吹得旗角啪啪响。王二狗去检查电源线,赵晓曼把直播回放保存,罗令站在船头,把残玉贴在铜钟上。
玉面微热。
他知道,这还只是开始。
玉刚离身,雷达屏幕就亮了三个红点。
王二狗从驾驶舱探出头,嗓门压着:“三艘快艇,没挂旗,速度四十节,正往咱们航线上切。”
罗令点头,手指在钟壁上敲了一下。声音不高,但整排铜钟跟着震了半拍,像是被什么无形的东西牵了一下。
“接电源了?”
“早接了。”王二狗搓了把脸,“就等你一声令下。”
罗令没再说话,从怀里掏出一支陶哨。那是他在修村小学地基时发现的,形状像鱼,吹口窄长。他放在唇边,吹出一段低频长音——两长一短,停顿,再两长一短。声音不大,却顺着船体往下传,七口铜钟依次轻颤,像是被唤醒。
水面开始起波纹,不是风刮的,是自下而上泛出来的细纹,一圈圈扩散。
“他们加速了!”王二狗盯着雷达,“还差两海里!”
罗令把陶哨塞回口袋,双手撑在栏杆上,眼睛盯着远处海面。他知道那三艘快艇上的人看不见什么,但他们很快会感觉到。
第一艘快艇的导航屏先花的。驾驶员拍了两下屏幕,画面闪了几下,彻底黑了。他回头喊了句什么,第二艘快艇上的通讯器突然爆出杂音,耳机里像是有根针在刮铁皮。第三艘试图转向,引擎猛地一顿,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了节拍,转速表往下掉。
三艘船在海面上歪歪扭扭地滑行,像被抽了筋。
王二狗咧嘴笑了:“真管用?”
罗令没笑,只说:“再吹一次。”
他取出陶哨,这次节奏变了——三短一长,间隔均匀。七口铜钟共振频率随之调整,声波像水底的网,一层层推过去。
快艇上的电子设备彻底失灵。GPS、雷达、无线电,全成了摆设。驾驶员们慌了,有人想靠目视调头,可海面反光太强,方向感全乱。其中一艘撞上了另一艘的尾流,船身一歪,差点翻过去。
王二狗看得直乐:“这哪是打仗,这是放羊。”
罗令没接话。他知道这不是放羊,是逼退。对方没开火,他就不该下死手。他要的不是毁船,是让这些人记住——这片海,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
船尾传来脚步声。
赵晓曼提着直播设备走上来,三脚架夹在胳膊下,手机已经开机。她没问情况,只看了眼雷达,又看了眼那排还在微微震颤的铜钟。
“就是现在?”她问。
罗令点头:“他们动不了了。”
她把手机架好,镜头对准铜钟,另一只手打开声波监测软件。屏幕立刻跳出一条波形图,频率稳定在420Hz左右。
“各位,”她声音平稳,“现在你们看到的,是明代《武备志》里记载的一种声学防御技术,叫‘惊波术’。它不是武器,不带爆炸,不伤人命,只干扰电子系统。”
她把平板举到镜头前,上面是《武备志》影印页,一行小字清晰可见:“凡机船行海,惧声震其核。取铜七口,悬于船底,以律动之,频合则机自乱。”
“我们刚才用的频率,就是书里说的‘破机之律’。”她回头看了眼罗令,“这不是现代科技,是古人留下的智慧。他们用声音对抗火器,我们用声音对抗电子。”
直播间人数瞬间涨了一截。弹幕开始刷:
“这不科学吧?声音能干扰电子?”
“你不懂共振原理。特定频率的声波能引发金属部件微幅振动,影响电路信号传输。”
“所以你们船上挂的是钟?不是装饰?”
赵晓曼继续说:“这些铜钟是从青山村古庙遗址出土的,经过声学团队测算,调整了悬挂角度和张力。它们和陶哨配合,形成定向声波场,只朝下方和后方扩散,不影响自身。”
她顿了顿:“有人总说,传统文化是老古董。可今天,它救了我们。”
王二狗在旁边听得直点头,小声嘀咕:“晓曼老师讲得比我清楚多了。”
罗令没看直播,只盯着那三艘渐渐减速的快艇。他知道对方不会善罢甘休,但这一步,必须走稳。
快艇开始掉头。动作迟缓,像是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推着往后退。其中一艘尝试重启引擎,刚点火,铜钟又震了一下,声波场微调,那艘船的仪表盘直接跳了闸。
“他们认了。”王二狗说。
罗令这才收回手,把残玉重新挂回脖子。玉面还温着,像是刚从血里捞出来。
赵晓曼关掉直播,但没收设备。她走到罗令身边,低声问:“他们会再来吗?”
“会。”罗令看着海面,“但他们下次会带屏蔽舱,或者改用机械传动。”
“那怎么办?”
“那就再调频率。”他伸手摸了摸铜钟,“古人留下的是方法,不是答案。”
王二狗忽然喊了一声:“罗老师,你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远处海面,三艘快艇已经退到雷达边缘,正呈扇形散开,像是在重新编队。但这次,它们没再加速,只是远远跟着,像一群不敢扑上来的狼。
赵晓曼皱眉:“他们在观察?”
罗令点头:“想搞清楚我们怎么做到的。”
“那你打算怎么办?”
他没回答,只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是王二狗爷爷留下的那张船底标记图。他指着那个点,对王二狗说:“黑礁湾外三里,是不是有个沉石群?”
“有,全是暗礁,船不敢靠。”
“声波在复杂地形里会反射。”罗令把纸折好,“下次他们再来,咱们不用追,让石头帮我们震。”
赵晓曼明白了:“你是想把整个海域变成钟?”
“不是整个海。”他看着远处的快艇,“是他们脚下的那一片。”
王二狗挠头:“可咱们的钟就七口啊。”
“钟是死的,声是活的。”罗令低头看了看左手那道疤,“古人用七口钟破倭阵,我们有七口钟,还有地图,还有时间。”
他把陶哨取出来,在掌心掂了掂:“他们以为我们靠的是设备。其实我们靠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响,响多久,怎么响。”
赵晓曼没说话,只看着他。她忽然觉得,罗令不是在打仗,是在演奏。一场没人听见的乐章,只有铜钟和海流懂。
海风又起了,吹得旗角啪啪响。王二狗去检查电源线,赵晓曼把直播回放保存,罗令站在船头,把残玉贴在铜钟上。
玉面微热。
他知道,这还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