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令的手从窗框上移开时,残玉还贴在木纹里。他没立刻取下,而是盯着那块青灰的断面看了两秒。玉面温着,像是刚从血里捞出来。
他闭眼,梦就来了。
海。不是青山村后山的溪,是真正的海,黑得发紫,浪头竖着砸向一艘帆船。船头旗被火燎了一半,还在飘,上面有个“罗”字。三艘小船围上来,船头站着穿皮甲的人,手里举着刀。火把扔上甲板,浓烟冲进镜头,画面晃得厉害。
有人跳海。
是个男人,穿着粗布短打,左手上一道疤,从虎口裂到手腕。他游出去十几米,回头看了一眼,然后猛扎进水里。一艘倭船调头追他,另外两艘继续围攻主船。
罗令想看清那人的脸,可梦里没有面孔。只有声音,一句古越语从海底浮上来:“血不干,图不灭。”
他猛地睁眼,额头撞在窗框上,渗出一道血线。窗外天刚亮,赵晓曼还没来上课,教室门关着。他抬手抹了把脸,掌心沾了血,残玉还在发烫。
他把玉贴回胸口,走进宿舍。床底木盒打开,抽出《七响谱》复印件,翻到空白页。笔尖顿了两秒,写下三行字:“火海断旗,一人跃海引敌。倭船三艘,主船残燃。古语一句:血不干,图不灭。”
写完,他盯着“左手指疤”那句,心跳慢了半拍。
他低头看自己的左手。那道疤是七岁爬树摔的,老槐树下的断枝划的。小时候李国栋看见,曾盯着看了好久,说:“像。”
王二狗是上午九点来的。他站在校舍门口,手里抱着个油布包,脸皱得像被火烤过。
“我爷临死前交代,这东西不能给外人。”他声音压着,“可你昨晚那样子……跟当年守夜人入定一模一样。我爷说,若有人梦见火海断旗,便是天意该传了。”
罗令没接话,只看着他。
王二狗解开油布,露出一本薄册,纸页发黄,边角卷着,封皮上四个字:《海防录》。
“嘉靖三十七年六月,倭寇犯海。”赵晓曼坐在文化站桌前,笔尖在纸上划动,“罗氏船队以鱼鳞阵破之,阵眼在铜铃共振。战后七日,仅一船归,载图而回。”
她抬头:“这‘图’,是不是就是你现在梦里的那些?”
罗令点头。他正把《海防录》摊在桌上,一页页翻。其中一页画着三艘船的布局,中间是主船,两侧小船呈弧形包抄,像鱼鳞。旁边一行小字:“声起于底,震达三弦,敌船自乱。”
“和七响谱的第三弦有关。”他说。
赵晓曼继续译:“是夜海战,敌火攻,主船将焚。罗氏长子跃海引敌,沉一艘,伤一艘,余者溃。七日后,残船靠岸,仅存海图与残玉半块。”
罗令的手指停在“长子”两个字上。
他没动,也没说话,可赵晓曼看见他喉结动了一下。
下午三点,他去了李国栋家。
老人坐在门槛上,拄着竹拐,眼睛半闭。听见脚步声,没睁眼,只说:“来了。”
罗令在他对面蹲下,把《海防录》放在地上,翻开那页画着海战的。
“我爷……是不是死在那条船上?”
李国栋的手突然抖了一下。拐杖尖在地上划出一道痕。
他没抬头,声音像从井里捞出来的:“你爸走之前,问我一句话——‘我爹是不是死在海里?’我说,是。他没再问,第二天就报名参军了。”
罗令没动。
“你祖父不是死于风暴。”李国栋慢慢睁眼,“是撞沉一艘倭船后,被火药桶炸下海的。他活着游了七天,靠吃海藻活下来,最后抱着海图爬上岸。可人已经废了,话不会说,手不会动。三年后,一场冷雨,走了。”
罗令低头看《海防录》,翻到末页。那里贴着一张泛黄的纸,像是从旧账本上撕下来的。上面写着一行字:“罗氏守图,代代以血。玉分两半,归者持半,入海者无名。”
他忽然想起梦里的那句古语。
“血不干,图不灭。”
李国栋伸手,颤巍巍地抚过那行字:“你爸临走前说,这图不该只是藏在地底。可他没说完,雨太大,桥塌了。”
罗令的指甲掐进掌心。
他没哭,也没吼,只是把《海防录》合上,抱在怀里,站起身。
“我得回去。”
李国栋没拦他,只在他转身时说:“你梦见的,不是故事。是账。”
罗令没回头,脚步没停。
回校舍的路上,他绕去了老槐树下。树根处有个小坑,是他小时候埋残玉的地方。他蹲下,用手挖开浮土,把《海防录》塞进去,再盖上泥。
他站起身,摸了摸脖子上的残玉。
梦里的画面又闪了一下——那艘沉船的船底,刻着一行小字,他之前没看见:“归途自启,守夜者入。”
他记得了。
当晚八点,赵晓曼来找他。她手里拿着译完的《海防录》副本,纸页边角整齐,字迹清晰。
“你打算告诉村民吗?”她问。
罗令坐在桌前,正用铅笔在地图上画线。他没抬头:“现在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可他们有权知道。”
“知道什么?”他抬眼,“知道我们祖上是靠跳海换来的图?知道每一代守图的人,都得拿命填?”
赵晓曼没说话。
“王二狗的爷爷能传书,是因为他认定我梦见了‘火海断旗’。”罗令把笔放下,“可其他人呢?李老三的孩子还在上学,陈木匠刚修完房顶。他们不是守夜人。”
“那你是什么?”她声音轻了,“你也是青山村的老师,不是吗?”
罗令沉默。
“你梦见的不只是过去。”她说,“是为什么你非去不可。”
他没接话,只把地图折好,塞进抽屉。
第二天清晨,王二狗在校门口拦住他。
“罗老师,我昨晚翻了我爷留下的箱子,又找出一张纸。”他递上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画着一艘船的轮廓,船底标着一个点,“我爷说,这是当年那艘残船靠岸的位置,在黑礁湾外三里。”
罗令接过纸,指尖划过那个点。
他没说话,只把纸条折好,放进贴身衣袋。
赵晓曼站在教室门口,看着他。
“今天不上课?”她问。
“上。”他说,“但得先去个地方。”
他走向校舍后墙,停在那堵空心砖前。伸手敲了两下,回音沉闷。
他从脖子上取下残玉,贴在砖面上三秒。
玉面微热,墙内传来一声极轻的“叮”,像是铜铃晃了一下。
他收回手,转身走向村口。
王二狗在后面喊:“罗老师,你去哪儿?”
罗令没回头,只抬起左手,看了看那道疤。
他的脚步没停。
他闭眼,梦就来了。
海。不是青山村后山的溪,是真正的海,黑得发紫,浪头竖着砸向一艘帆船。船头旗被火燎了一半,还在飘,上面有个“罗”字。三艘小船围上来,船头站着穿皮甲的人,手里举着刀。火把扔上甲板,浓烟冲进镜头,画面晃得厉害。
有人跳海。
是个男人,穿着粗布短打,左手上一道疤,从虎口裂到手腕。他游出去十几米,回头看了一眼,然后猛扎进水里。一艘倭船调头追他,另外两艘继续围攻主船。
罗令想看清那人的脸,可梦里没有面孔。只有声音,一句古越语从海底浮上来:“血不干,图不灭。”
他猛地睁眼,额头撞在窗框上,渗出一道血线。窗外天刚亮,赵晓曼还没来上课,教室门关着。他抬手抹了把脸,掌心沾了血,残玉还在发烫。
他把玉贴回胸口,走进宿舍。床底木盒打开,抽出《七响谱》复印件,翻到空白页。笔尖顿了两秒,写下三行字:“火海断旗,一人跃海引敌。倭船三艘,主船残燃。古语一句:血不干,图不灭。”
写完,他盯着“左手指疤”那句,心跳慢了半拍。
他低头看自己的左手。那道疤是七岁爬树摔的,老槐树下的断枝划的。小时候李国栋看见,曾盯着看了好久,说:“像。”
王二狗是上午九点来的。他站在校舍门口,手里抱着个油布包,脸皱得像被火烤过。
“我爷临死前交代,这东西不能给外人。”他声音压着,“可你昨晚那样子……跟当年守夜人入定一模一样。我爷说,若有人梦见火海断旗,便是天意该传了。”
罗令没接话,只看着他。
王二狗解开油布,露出一本薄册,纸页发黄,边角卷着,封皮上四个字:《海防录》。
“嘉靖三十七年六月,倭寇犯海。”赵晓曼坐在文化站桌前,笔尖在纸上划动,“罗氏船队以鱼鳞阵破之,阵眼在铜铃共振。战后七日,仅一船归,载图而回。”
她抬头:“这‘图’,是不是就是你现在梦里的那些?”
罗令点头。他正把《海防录》摊在桌上,一页页翻。其中一页画着三艘船的布局,中间是主船,两侧小船呈弧形包抄,像鱼鳞。旁边一行小字:“声起于底,震达三弦,敌船自乱。”
“和七响谱的第三弦有关。”他说。
赵晓曼继续译:“是夜海战,敌火攻,主船将焚。罗氏长子跃海引敌,沉一艘,伤一艘,余者溃。七日后,残船靠岸,仅存海图与残玉半块。”
罗令的手指停在“长子”两个字上。
他没动,也没说话,可赵晓曼看见他喉结动了一下。
下午三点,他去了李国栋家。
老人坐在门槛上,拄着竹拐,眼睛半闭。听见脚步声,没睁眼,只说:“来了。”
罗令在他对面蹲下,把《海防录》放在地上,翻开那页画着海战的。
“我爷……是不是死在那条船上?”
李国栋的手突然抖了一下。拐杖尖在地上划出一道痕。
他没抬头,声音像从井里捞出来的:“你爸走之前,问我一句话——‘我爹是不是死在海里?’我说,是。他没再问,第二天就报名参军了。”
罗令没动。
“你祖父不是死于风暴。”李国栋慢慢睁眼,“是撞沉一艘倭船后,被火药桶炸下海的。他活着游了七天,靠吃海藻活下来,最后抱着海图爬上岸。可人已经废了,话不会说,手不会动。三年后,一场冷雨,走了。”
罗令低头看《海防录》,翻到末页。那里贴着一张泛黄的纸,像是从旧账本上撕下来的。上面写着一行字:“罗氏守图,代代以血。玉分两半,归者持半,入海者无名。”
他忽然想起梦里的那句古语。
“血不干,图不灭。”
李国栋伸手,颤巍巍地抚过那行字:“你爸临走前说,这图不该只是藏在地底。可他没说完,雨太大,桥塌了。”
罗令的指甲掐进掌心。
他没哭,也没吼,只是把《海防录》合上,抱在怀里,站起身。
“我得回去。”
李国栋没拦他,只在他转身时说:“你梦见的,不是故事。是账。”
罗令没回头,脚步没停。
回校舍的路上,他绕去了老槐树下。树根处有个小坑,是他小时候埋残玉的地方。他蹲下,用手挖开浮土,把《海防录》塞进去,再盖上泥。
他站起身,摸了摸脖子上的残玉。
梦里的画面又闪了一下——那艘沉船的船底,刻着一行小字,他之前没看见:“归途自启,守夜者入。”
他记得了。
当晚八点,赵晓曼来找他。她手里拿着译完的《海防录》副本,纸页边角整齐,字迹清晰。
“你打算告诉村民吗?”她问。
罗令坐在桌前,正用铅笔在地图上画线。他没抬头:“现在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可他们有权知道。”
“知道什么?”他抬眼,“知道我们祖上是靠跳海换来的图?知道每一代守图的人,都得拿命填?”
赵晓曼没说话。
“王二狗的爷爷能传书,是因为他认定我梦见了‘火海断旗’。”罗令把笔放下,“可其他人呢?李老三的孩子还在上学,陈木匠刚修完房顶。他们不是守夜人。”
“那你是什么?”她声音轻了,“你也是青山村的老师,不是吗?”
罗令沉默。
“你梦见的不只是过去。”她说,“是为什么你非去不可。”
他没接话,只把地图折好,塞进抽屉。
第二天清晨,王二狗在校门口拦住他。
“罗老师,我昨晚翻了我爷留下的箱子,又找出一张纸。”他递上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画着一艘船的轮廓,船底标着一个点,“我爷说,这是当年那艘残船靠岸的位置,在黑礁湾外三里。”
罗令接过纸,指尖划过那个点。
他没说话,只把纸条折好,放进贴身衣袋。
赵晓曼站在教室门口,看着他。
“今天不上课?”她问。
“上。”他说,“但得先去个地方。”
他走向校舍后墙,停在那堵空心砖前。伸手敲了两下,回音沉闷。
他从脖子上取下残玉,贴在砖面上三秒。
玉面微热,墙内传来一声极轻的“叮”,像是铜铃晃了一下。
他收回手,转身走向村口。
王二狗在后面喊:“罗老师,你去哪儿?”
罗令没回头,只抬起左手,看了看那道疤。
他的脚步没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