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风正式就任千湖市委书记,开启了主政一方的新征程。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市委班子的调整与磨合。这不仅关系到个人权威的树立,更决定着千湖未来发展的走向。
周一上午,李鸣风主持召开第一次市委常委会。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他坐在了会议桌的正中央位置。环顾四周,他看到的是熟悉的面孔,但彼此之间的关系却因职位变化而发生了微妙改变。
“同志们,首先感谢省委的信任和大家的支持。”李鸣风开场简洁有力,“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千湖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会议议程原本是研究年度经济工作,但李鸣风临时增加了一个议题:“关于进一步优化市委常委会工作机制的建议”。他提出三条原则:一是重大决策前充分调研论证;二是分管领导负责制与集体决策相结合;三是建立常委会决策落实督查机制。
这三条原则看似平常,实则暗含深意。参会的都是官场老手,立即品出了其中的味道:新书记既要发扬民主,也要强调集中;既尊重分管领导的职权,也要确保常委会的权威。
会后,组织部长周海留了下来,向李鸣风汇报班子调整的初步考虑。
“李书记,按照惯例,新任书记到任后可以对班子进行适当调整。”周海谨慎地说,“目前有几个位置可能需要考虑:常务副市长张伟同志已经任职五年,是否需要轮岗?宣传部长老刘到了退休年龄...”
李鸣风摆摆手:“不急于调整。我先调研摸底,了解情况后再做决定。当前最重要的是保持工作连续性,特别是试验区建设不能受影响。”
接下来的两周,李鸣风逐一与每位市委常委进行单独谈话,既听取他们对分管工作的思路,也了解他们对班子建设的建议。这是一次摸底,也是一次交流,更是一次建立信任的过程。
谈话中,李鸣风敏锐地感觉到班子内存在一些微妙的分歧。以常务副市长张伟为代表的部分领导强调发展速度,希望集中资源打造亮点;而以纪委书记陈刚为代表的一方则更注重规范程序,防范风险。
这两种观点本身没有对错,但如何平衡却考验着主政者的智慧。李鸣风在笔记本上记下每个人的特点和倾向,慢慢形成了调整思路。
第三周,李鸣风出乎意料地带队前往各县区进行密集调研,不仅看亮点,更专挑问题多的薄弱地区。在一个偏远山区乡,他看到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还在危房里上课;在一个传统工业镇,他闻到被污染河流刺鼻的气味。
调研归来,李鸣风立即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播放了自己拍摄的调研视频。画面中破败的校舍、污染的河流、群众期盼的眼神,让与会者无不震动。
“同志们,这就是我们千湖的另一面。”李鸣风语气沉重,“在试验区高楼大厦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短板和欠账。如果发展不能惠及全体百姓,这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会场一片寂静。李鸣风接着说:“我建议,从现在起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轮继续推进试验区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另一轮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共同富裕。”
这个提法得到了广泛赞同。但接下来的人事调整方案,却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李鸣风提出的第一个调整是:让年富力强的常务副市长张伟兼任试验区管委会主任,集中精力抓创新发展;同时提拔一位县委书记担任副市长,重点抓民生和社会事业。
“发展需要激情,民生需要耐心。”李鸣风解释说,“这样分工既能保持试验区建设力度,又能加强民生工作的统筹。”
第二个调整更出人意料:建议纪委书记陈刚兼任市委深改办主任,牵头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纪检工作不仅要查问题,更要通过制度建设预防问题。由陈刚同志牵头改革,有助于建立亲清政商关系的长效机制。”
这些调整方案既考虑了个人特点,又平衡了班子结构,还传递了清晰的工作导向,得到常委会一致通过。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鸣风建议从省直机关引进一位年轻干部担任市委副秘书长。“我们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更高层面的视野。这位同志在省发改委工作多年,对政策把握很准,可以加强我们与省里的沟通。”
这套“组合拳”下来,班子成员无不佩服新书记的用人艺术:既保持了稳定,又注入了活力;既发挥了各人长处,又形成了互补合力。
班子调整到位后,李鸣风开始推动工作方式的变革。他建立了“每月一题”机制,每次常委会重点研究一个突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常委们每月至少5天深入基层调研;设立“市委书记信箱”,直接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建议。
这些举措很快带来新气象。过去一些久拖不决的问题得到重视,机关作风明显改善,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挑战总是不期而至。一天深夜,李鸣风接到紧急报告:高新区一家新材料企业发生严重泄漏事故,有毒气体扩散,已有工人昏迷!
李鸣风立即赶往事故现场,同时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到达现场时,只见厂区一片混乱,刺鼻的气味令人窒息。
“情况怎么样?”李鸣风问先期到达的副市长。
“泄漏源已经控制,但有三名工人中毒昏迷,已送医院抢救。周边居民区正在组织疏散。”
李鸣风眉头紧锁:“企业负责人呢?为什么会发生泄漏?”
“企业负责人已经被控制。初步判断是设备老化加上操作不当。”
李鸣风立即做出部署:第一,全力救治伤员,做好家属安抚工作;第二,全面监测环境污染情况,及时发布信息,避免恐慌;第三,立即对全区类似企业进行安全排查;第四,成立事故调查组,彻查原因和责任。
处理完现场,李鸣风又赶往医院看望伤员。在急诊室外,他面对焦虑的家属,郑重承诺:“请放心,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救治伤员。事故原因一定会查个水落石出,给各位一个交代。”
回到市委,已是凌晨三点。李鸣风毫无睡意,召集相关领导研究事故深层次原因。果然,调查发现该企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但却通过各种关系拿到了安全合格证。
“这件事反映出我们监管体系的漏洞。”李鸣风严肃地说,“必须一查到底,无论涉及谁,都要严肃追责。”
事故处理过程中,李鸣风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有人说情,希望“大局为重”;有人暗示,涉事企业有省里某领导的关系;甚至有人散布谣言,称事故原因是工人操作失误。
但李鸣风顶住压力,坚决支持调查组依法依规办案。最终,不仅企业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相关监管部门负责人也受到严肃处理。他还借此推动建立了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
这场事故虽然不幸,但却成为李鸣风树立权威的契机。干部们看到新书记不仅有智慧,更有原则和担当。
更让人意外的是,李鸣风在事故后主动向省委作了检讨,承担领导责任。“作为市委书记,我没有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坦诚态度赢得了省委的认可和尊重。
时间很快进入年底,千湖市各项工作取得显着进展。试验区建设步入快车道,T1100级碳纤维成功量产;民生改善力度空前,一批教育、医疗项目开工建设;干部队伍精气神明显提升,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在年度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令李鸣风感动的是,大家对他的评价高度一致:思路清晰、胸怀大局、公道正派、敢于担当。
最让他欣慰的是,曾经对他有所保留的纪委书记陈刚坦言:“一开始我担心新书记太注重发展速度,可能忽视规范和底线。但这半年来看,李书记真正做到了发展与规范的统一,我心服口服。”
会议结束后,李鸣风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千湖这座城市的冬天格外美丽,银装素裹中透露出勃勃生机。
手机响起,是妻子林晚秋发来的照片:女儿在雪地里堆雪人的可爱模样。附言:“小溪说这个雪人是爸爸,因为和爸爸一样高大。”
李鸣风会心一笑。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他前行的重要力量。
这时,秘书长杨帆敲门进来:“书记,省委通知明天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市书记作交流发言。您看...”
“就讲我们这一年的实践和思考吧。”李鸣风说,“题目就叫《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
杨帆离开后,李鸣风继续俯瞰这座城市。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还会不断出现。但有了团结的班子、支持他的干部群众,以及自己坚定的初心,他充满信心。
新班子,新气象,千湖市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而李鸣风的政治生涯,也在这场历练中步入更加成熟的阶段。
周一上午,李鸣风主持召开第一次市委常委会。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他坐在了会议桌的正中央位置。环顾四周,他看到的是熟悉的面孔,但彼此之间的关系却因职位变化而发生了微妙改变。
“同志们,首先感谢省委的信任和大家的支持。”李鸣风开场简洁有力,“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千湖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会议议程原本是研究年度经济工作,但李鸣风临时增加了一个议题:“关于进一步优化市委常委会工作机制的建议”。他提出三条原则:一是重大决策前充分调研论证;二是分管领导负责制与集体决策相结合;三是建立常委会决策落实督查机制。
这三条原则看似平常,实则暗含深意。参会的都是官场老手,立即品出了其中的味道:新书记既要发扬民主,也要强调集中;既尊重分管领导的职权,也要确保常委会的权威。
会后,组织部长周海留了下来,向李鸣风汇报班子调整的初步考虑。
“李书记,按照惯例,新任书记到任后可以对班子进行适当调整。”周海谨慎地说,“目前有几个位置可能需要考虑:常务副市长张伟同志已经任职五年,是否需要轮岗?宣传部长老刘到了退休年龄...”
李鸣风摆摆手:“不急于调整。我先调研摸底,了解情况后再做决定。当前最重要的是保持工作连续性,特别是试验区建设不能受影响。”
接下来的两周,李鸣风逐一与每位市委常委进行单独谈话,既听取他们对分管工作的思路,也了解他们对班子建设的建议。这是一次摸底,也是一次交流,更是一次建立信任的过程。
谈话中,李鸣风敏锐地感觉到班子内存在一些微妙的分歧。以常务副市长张伟为代表的部分领导强调发展速度,希望集中资源打造亮点;而以纪委书记陈刚为代表的一方则更注重规范程序,防范风险。
这两种观点本身没有对错,但如何平衡却考验着主政者的智慧。李鸣风在笔记本上记下每个人的特点和倾向,慢慢形成了调整思路。
第三周,李鸣风出乎意料地带队前往各县区进行密集调研,不仅看亮点,更专挑问题多的薄弱地区。在一个偏远山区乡,他看到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还在危房里上课;在一个传统工业镇,他闻到被污染河流刺鼻的气味。
调研归来,李鸣风立即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播放了自己拍摄的调研视频。画面中破败的校舍、污染的河流、群众期盼的眼神,让与会者无不震动。
“同志们,这就是我们千湖的另一面。”李鸣风语气沉重,“在试验区高楼大厦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短板和欠账。如果发展不能惠及全体百姓,这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会场一片寂静。李鸣风接着说:“我建议,从现在起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轮继续推进试验区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另一轮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共同富裕。”
这个提法得到了广泛赞同。但接下来的人事调整方案,却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李鸣风提出的第一个调整是:让年富力强的常务副市长张伟兼任试验区管委会主任,集中精力抓创新发展;同时提拔一位县委书记担任副市长,重点抓民生和社会事业。
“发展需要激情,民生需要耐心。”李鸣风解释说,“这样分工既能保持试验区建设力度,又能加强民生工作的统筹。”
第二个调整更出人意料:建议纪委书记陈刚兼任市委深改办主任,牵头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纪检工作不仅要查问题,更要通过制度建设预防问题。由陈刚同志牵头改革,有助于建立亲清政商关系的长效机制。”
这些调整方案既考虑了个人特点,又平衡了班子结构,还传递了清晰的工作导向,得到常委会一致通过。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鸣风建议从省直机关引进一位年轻干部担任市委副秘书长。“我们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更高层面的视野。这位同志在省发改委工作多年,对政策把握很准,可以加强我们与省里的沟通。”
这套“组合拳”下来,班子成员无不佩服新书记的用人艺术:既保持了稳定,又注入了活力;既发挥了各人长处,又形成了互补合力。
班子调整到位后,李鸣风开始推动工作方式的变革。他建立了“每月一题”机制,每次常委会重点研究一个突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常委们每月至少5天深入基层调研;设立“市委书记信箱”,直接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建议。
这些举措很快带来新气象。过去一些久拖不决的问题得到重视,机关作风明显改善,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挑战总是不期而至。一天深夜,李鸣风接到紧急报告:高新区一家新材料企业发生严重泄漏事故,有毒气体扩散,已有工人昏迷!
李鸣风立即赶往事故现场,同时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到达现场时,只见厂区一片混乱,刺鼻的气味令人窒息。
“情况怎么样?”李鸣风问先期到达的副市长。
“泄漏源已经控制,但有三名工人中毒昏迷,已送医院抢救。周边居民区正在组织疏散。”
李鸣风眉头紧锁:“企业负责人呢?为什么会发生泄漏?”
“企业负责人已经被控制。初步判断是设备老化加上操作不当。”
李鸣风立即做出部署:第一,全力救治伤员,做好家属安抚工作;第二,全面监测环境污染情况,及时发布信息,避免恐慌;第三,立即对全区类似企业进行安全排查;第四,成立事故调查组,彻查原因和责任。
处理完现场,李鸣风又赶往医院看望伤员。在急诊室外,他面对焦虑的家属,郑重承诺:“请放心,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救治伤员。事故原因一定会查个水落石出,给各位一个交代。”
回到市委,已是凌晨三点。李鸣风毫无睡意,召集相关领导研究事故深层次原因。果然,调查发现该企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但却通过各种关系拿到了安全合格证。
“这件事反映出我们监管体系的漏洞。”李鸣风严肃地说,“必须一查到底,无论涉及谁,都要严肃追责。”
事故处理过程中,李鸣风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有人说情,希望“大局为重”;有人暗示,涉事企业有省里某领导的关系;甚至有人散布谣言,称事故原因是工人操作失误。
但李鸣风顶住压力,坚决支持调查组依法依规办案。最终,不仅企业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相关监管部门负责人也受到严肃处理。他还借此推动建立了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
这场事故虽然不幸,但却成为李鸣风树立权威的契机。干部们看到新书记不仅有智慧,更有原则和担当。
更让人意外的是,李鸣风在事故后主动向省委作了检讨,承担领导责任。“作为市委书记,我没有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坦诚态度赢得了省委的认可和尊重。
时间很快进入年底,千湖市各项工作取得显着进展。试验区建设步入快车道,T1100级碳纤维成功量产;民生改善力度空前,一批教育、医疗项目开工建设;干部队伍精气神明显提升,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在年度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令李鸣风感动的是,大家对他的评价高度一致:思路清晰、胸怀大局、公道正派、敢于担当。
最让他欣慰的是,曾经对他有所保留的纪委书记陈刚坦言:“一开始我担心新书记太注重发展速度,可能忽视规范和底线。但这半年来看,李书记真正做到了发展与规范的统一,我心服口服。”
会议结束后,李鸣风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千湖这座城市的冬天格外美丽,银装素裹中透露出勃勃生机。
手机响起,是妻子林晚秋发来的照片:女儿在雪地里堆雪人的可爱模样。附言:“小溪说这个雪人是爸爸,因为和爸爸一样高大。”
李鸣风会心一笑。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他前行的重要力量。
这时,秘书长杨帆敲门进来:“书记,省委通知明天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市书记作交流发言。您看...”
“就讲我们这一年的实践和思考吧。”李鸣风说,“题目就叫《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
杨帆离开后,李鸣风继续俯瞰这座城市。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还会不断出现。但有了团结的班子、支持他的干部群众,以及自己坚定的初心,他充满信心。
新班子,新气象,千湖市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而李鸣风的政治生涯,也在这场历练中步入更加成熟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