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政治默契-《重生之问道官途》

  T1100级碳纤维技术的突破曙光初现,国际风波暂告一段落,李鸣风迎来了仕途上的关键节点。省委班子调整在即,关于他将晋升省部级的传闻再次甚嚣尘上,但这一次,暗流之下的博弈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周一上午,李鸣风接到省委办公厅正式通知:省委副书记周明远将带队赴千湖市,专题调研国家级试验区建设情况,并就领导班子建设听取意见。

  通知看似例行公事,但敏感的人都嗅出了不同寻常的气息。按照惯例,这类调研通常由组织部或发改委负责,由省委副书记亲自带队且明确提及“班子建设”,往往意味着重大人事调整的前兆。

  “市长,周书记这次来,恐怕不只是为了听工作汇报。”市政府秘书长杨帆谨慎地提醒道。

  李鸣风面色平静:“该来的总会来。我们按最高规格准备,但务必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

  三天后,周明远带领的调研组抵达千湖。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调研组规格极高,包括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省发改委主任等关键部门一把手悉数在列。

  调研安排得紧凑而深入。周明远不仅查看了试验区建设进展,还特意走访了传统产业升级示范企业,与基层干部、企业家、科研人员进行了多场座谈。

  李鸣风全程陪同,敏锐地注意到周明远特别关注“工作的延续性”和“干部队伍建设”。在与市委班子个别谈话时,周明远问得尤为细致。

  调研最后一天下午,周明远与李鸣风进行了单独谈话。两人在市委小会议室里闭门交谈了近两个小时。

  “鸣风啊,千湖这一年多的变化,省委是充分肯定的。”周明远开门见山,“特别是面对复杂国际形势时的定力和智慧,很不容易。”

  李鸣风谦逊回应:“这是在省委正确领导和市委坚强带领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

  周明远点点头,话锋一转:“省委班子明年上半年将要调整,关于你的去向,省委有过多次研究。现在有几个方案,想听听你个人的想法。”

  李鸣风心神一凛,知道关键时刻到了。

  周明远缓缓道:“第一个方案,提拔你担任副省长,分管工业和科技,这是大多数同志倾向的方案;第二个方案,平调至省发改委任主任,级别不变但岗位更重要;第三个方案...”他顿了顿,“暂时留在千湖,继续主持试验区工作。”

  李鸣风沉默片刻,问道:“周书记,省委对试验区下一步发展有什么考虑?”

  周明远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就知道你会问这个。实话告诉你,中央部委对千湖试验区期望很高,希望你们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如果现在换帅,确实可能影响工作连续性。”

  “我个人的想法是,”李鸣风坦诚道,“试验区建设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T1100技术突破在即,产业链布局刚刚展开。此时离开,我心有不甘,也放心不下。”

  周明远凝视着李鸣风:“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下次这样的机会不知要等到何时。官场上,错过一步可能就错过一个时代。”

  “我明白。”李鸣风目光坚定,“但千湖试验区不仅关乎我个人前途,更关乎国家新材料产业战略。如果能在这里干出成绩,比任何职位都更有价值。”

  周明远久久注视着李鸣风,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好!我没有看错你。其实省委也是这个考虑,只是需要你自己表态。毕竟,这么年轻就晋升副部,很多人眼睛盯着呢。”

  谈话结束后,李鸣风才知道周明远此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考察千湖市委书记王哲是否适合晋升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当晚,王哲找到李鸣风,两人在办公室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

  “鸣风,周书记应该都跟你谈了吧?”王哲开门见山,“我的去向基本定了,下一步关键是千湖由谁来接手。”

  李鸣风谨慎回应:“我相信省委会统筹考虑。”

  王哲笑了笑:“我就直说了吧。我向省委推荐由你接任市委书记,同时继续兼任市长一段时间,确保试验区工作平稳过渡。周书记原则上同意这个方案。”

  李鸣风有些意外:“这...符合规定吗?”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王哲道,“现在是非常时期,试验区工作需要连续性。而且...”他压低声音,“这也是某种平衡。”

  李鸣风立即领会了话中深意。原来,在省委班子调整中,不同派系之间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王哲晋升省委常委,李鸣风暂留千湖但实际掌控大局,而空出的副省长位置则由其他派系的人选接任。

  “我明白了。”李鸣风点头,“我会服从组织安排,全力以赴。”

  王哲拍拍李鸣风的肩膀:“鸣风,你还年轻,前途无量。在千湖再沉淀一段时间不是坏事。把试验区做出全国瞩目的成绩,将来直接晋升省委常委也不是不可能。”

  省委调研组离开后第二天,李鸣风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董国云打来的。这位李鸣风政治上的引路人。

  “鸣风,听说你选择了留在千湖?”董国云直截了当地问。

  “是的,老领导。我觉得这里更需要我。”

  董国云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选择很明智。告诉你个消息,中央正在酝酿干部培养新计划,准备选择一批有潜力的地方一把手重点培养,直接参与中央重大决策咨询。你很可能在名单上。”

  李鸣风心中一震:“这...”

  “所以,在地方扎实干出成绩,比过早来部委或省里更重要。”董国云提点道,“现在的千湖,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在这个位置上,你的声音能直接传到中央。”

  挂掉电话,李鸣风思绪万千。他没想到自己的选择竟然与更高层的战略不谋而合。

  一周后,省委关于干部调整的初步方案在小范围内流传。正如王哲透露的那样,他将被提拔为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鸣风接任千湖市委书记,暂时兼任市长;常务副省长则由省会市委书记接任。

  这个方案看似平衡了各方利益,但暗地里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周末,李鸣风应邀参加一个私人聚会,出席者多是苏北省政商界的头面人物。聚会中,一位与李鸣风相熟的企业家悄悄告诉他:“李市长,听说有人在收集你在试验区项目审批中的材料,要小心啊。”

  第二天,李鸣风果然接到省纪委一个朋友的委婉提醒:最近收到一些反映千湖试验区土地出让问题的举报信,虽然内容空洞,但频次很高。

  李鸣风立即警觉起来,这显然是有人想在人事调整的关键时刻给他制造麻烦。

  他一方面让杨帆全面复核所有项目审批流程,确保没有任何瑕疵;另一方面则通过渠道了解是谁在背后推动这些举报。

  调查结果令人吃惊:举报信竟然与一位即将退居二线的省领导有关。这位领导的侄子在东江市经营一家材料企业,原本希望在千湖试验区拿到优惠地块,但因不符合产业导向被拒绝。

  “市长,这件事处理起来要谨慎。”杨帆提醒道,“这位老领导虽然快退了,但在省里门生故旧很多,影响力不容小觑。”

  李鸣风沉思良久,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主动拜访这位老领导。

  周末下午,李鸣风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来到了这位老领导家中。他没有提及举报信的事,而是诚恳地请教对千湖试验区发展的建议。

  老领导起初态度冷淡,但见李鸣风态度诚恳,逐渐打开了话匣子。两人从试验区建设聊到产业发展,再到干部培养,相谈甚欢。

  临别时,李鸣风貌似无意地提到:“最近我们正在梳理试验区的产业布局,发现有些配套环节还很薄弱。比如高端材料检测服务,目前全靠外地机构,成本高效率低。不知道您是否认识这方面的专业企业?”

  老领导眼睛微微一亮:“我有个侄子倒是做相关产业的,不过规模不大...”

  “太好了!”李鸣风热情地说,“我们正准备引进一批专业服务机构,欢迎所有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竞争。只要符合标准,一定公平对待。”

  一周后,老领导侄子的企业顺利入驻试验区配套园区,虽然拿到的地块不大,但位置极佳。蹊跷的是,那些举报信也随之消失了。

  “市长,您这招真是高明。”杨帆佩服地说,“既化解了矛盾,又引进了一家优质企业。”

  李鸣风淡然一笑:“在官场上,化敌为友永远比消灭敌人更有效。很多时候,矛盾只是因为缺乏沟通和理解。”

  十二月底,省委正式公布干部调整方案,与之前流传的基本一致。王哲晋升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鸣风接任千湖市委书记,暂时兼任市长。

  任命宣布当天,周明远特意找李鸣风谈话:“鸣风,这个安排体现了省委对你的高度信任。现在你既是市委书记又是市长,担子很重,但这也是难得的机遇。希望你能统筹全局,带领千湖实现更大发展。”

  “请省委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李鸣风郑重承诺。

  回到千湖,李鸣风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大会。面对台下数百名干部,他发表了题为《保持战略定力,深化改革开放,奋力开创千湖发展新局面》的就职讲话。

  讲话中,他既肯定了过往成绩,也指出了存在问题,特别强调了“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当晚,李鸣风很晚才回家。妻子林晚秋已经睡下,餐桌上留着温热的饭菜和一张字条:“祝贺你,我的市委书记。记得吃饭。”

  看着字条,李鸣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走到女儿房间,轻轻吻了吻已经熟睡的女儿的额头。

  站在窗前,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李鸣风感到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沉重。如今的他,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掌舵者,每一个决策都将影响千万人的生活。

  手机响起,是省委副书记周明远发来的短信:“鸣风,今日之千湖,已非昨日之千湖;今日之你,也非昨日之你。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好自为之。”

  李鸣风回复:“谨记教诲,不负厚望。”

  他知道,从今天起,他的人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更多的挑战、更大的机遇正在前方等待着他。

  而此刻,他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调配市委班子,既能保持工作连续性,又能注入新的活力?这道题,将是他作为市委书记的第一场考验。

  窗外,月色如水,这座被他视为第二故乡的城市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而李鸣风的政治生涯,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