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大明: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

  属下今日已派人去催了。

  “做得不错。”

  察罕微微颔首,目光投向城墙,沉声道:“无论红巾军有何诡计,务必在十日内攻下颍州。刘福通不足为虑,我所忧的是——”

  众将纷纷望向他,察罕却未再言语,只是摇了摇头。

  众人面面相觑,有人猛然醒悟,脸色骤变。

  能让察罕忌惮的,唯有江南的朱慕,此人深不可测。

  颍州城内。

  韩林儿狠狠摔碎茶盏,冲着门外森严的守卫怒吼:“刘福通这老贼想 吗?竟敢囚禁朕!朕才是大宋天子,尔等本该效忠于朕,岂能听那老匹夫调遣!”

  院中将领冷笑一声,对惴惴不安的士兵厉喝:“都站稳了!记住,你们的粮饷皆出自刘大帅,自当唯大帅之命是从。今夜若放走半只苍蝇,军法处置!”

  屋内又传来瓷壶爆裂之声。

  城楼上,张骏低声劝道:“大帅,您伤势未愈,不如回营休养?”

  刘福通摆手:“无妨。今日元军攻势反常,我须亲自坐镇。”话音未落,便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

  张骏眉头紧锁。

  鏖战终日,元军抛下遍地尸骸退去。

  守城红巾军筋疲力尽,民夫们默默搬运着阵亡同袍。

  次日战况更烈,城墙砖石浸透鲜血。

  第三日黄昏,察罕正欲收兵,忽见城头守军阵脚大乱。

  “蹊跷!”他猛然勒马,“我军并未登城,红巾军因何自乱?”

  左右将领皆茫然。

  “传令!再攻一轮!”察罕急令撤回收兵号令。

  原本渐弱的喊杀声再度震天,可城上守军竟迅速重整旗鼓,将攀墙元军悉数击退。

  察罕眯眼凝视城头,最终叹息:“鸣金。”

  退兵锣响中,元军如潮退去,而城上死寂如坟。

  察罕攥紧马鞭:“此事绝不简单!”

  翌日 大白——

  (1308年,颍州城头传来噩耗——红巾军统帅刘福通呕血身亡。

  这则情报由城中细作趁乱射箭送出。谁能想到,这位纵横沙场多年,麾下雄兵数十万,横扫大江南北,攻陷城池近三十座的凡世佛将,竟以这般方式黯然离世。

  就在半月前,这位枭雄还率军与朝廷主力殊死搏杀,令官军损兵折将。如今这个令朝廷寝食难安,屡次围剿却屡遭败绩的劲敌,竟化作颍州城内一具冰冷的尸首。

  城头白幡翻飞,哀嚎震天。察罕目睹红巾军将士脸上的惶惑,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当即断定:战机已至!

  黎明时分,察罕挥师四面攻城。失去统帅的红巾军阵脚大乱之际,一员将领振臂高呼:弟兄们!大帅在天之灵正看着咱们!无生老母,真空家乡,明王降世,天下太平!

  这呐喊如燎原之火,顷刻间重燃士气。摇摇欲坠的颍州城竟奇迹般挺过首 势。

  暮色苍茫,残阳为城墙镀上血色。这座昔日的雄关如今满目疮痍:西城墙在投石机的轰击下支离破碎,北面墙垣更是岌岌可危。

  准备得如何?察罕策马立于北城外。满脸烟尘的部将回禀:地道已通城墙根基, 就位。

  原来早在唐代, 便已用于战事。只是朱慕掌握着威力最强的配方。

  察罕挥鞭令下:

  地底传来闷雷般的轰鸣,黄土如浪翻滚。本就摇摇欲坠的城墙在剧烈 中轰然坍塌。

  1309年

  察罕眼中精光闪烁,当即下令:诸将听令,破城时机已至!步兵分批次进城,务必保持阵型,牢记庐州教训。骑兵沿城巡视,待步兵控制城门后再入城。另派一队骑兵盯紧东面,颍州距汉贼盘踞的阜阳不远,绝不能让红巾残部与汉军会合。

  遵命!

  众将得令疾驰而去。

  元军如潮水般从坍塌的城墙缺口涌入,却始终保持着严整的队形。当年庐州血战中,壮烈殉国的花云与汉军的顽强抵抗,显然给元军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就在元军源源不断攻入城墙缺口时,颍州四门突然洞开,震天的喊杀声中,无数红巾将士蜂拥而出。

  察罕神色从容,城中此举虽是高明应对,却早在他预料之中。

  刘福通战死、守军折损过半、士气低迷、城墙崩塌,颍州已是绝境。此刻察罕故意放开三面城墙,将主力集中于北城缺口,反倒成了红巾军突围的最佳时机——但这正是察罕精心布置的陷阱。

  几名留守的将领跃跃欲试:大帅,可以收网了?

  察罕微微颔首:动手。

  苍凉的号角声响彻原野,西城山后蓦然杀出一支铁骑。与此同时,巡城的骑兵迅速集结,向四门冲杀的红巾军合围而去。

  大汉历九月三十日,颍州陷落。

  此时按大汉推行的阳历尚属初秋时节。这套融合太阳运行周期的历法,既保留了指导农事的农历传统,又具备节气固定、闰年易算的优势。朱慕推行双历并行,使军民既能遵循节气耕作,又便于军政事务的统筹安排。

  秋意未消。

  北方的雁群已开始南迁。

  与此同时,四五万红巾军也沿着大雁的轨迹,向南疾行。

  后方,数支察罕军紧追不舍。

  昨夜一场混战,尽管察罕早有防备,但天色渐暗,突围的红巾军无心缠斗,使得局势彻底混乱。黑暗中,连原本严阵以待的察罕军也陷入无序。

  最终,双方仅凭战前将领的命令,在厮杀中相互裹挟,一路向南方的淮水溃退。

  一夜激战,四五万红巾军趁夜色冲出颍州城,察罕军或被牵制,或被卷入,纷纷向南奔逃。

  察罕分兵留守颍州,亲率精锐继续追击。

  颍州城内,除刘福通孤坟一座,红巾军重要将领或战死或逃亡,伪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亦不知所踪,想必已随乱军遁走。

  天色渐亮,朝阳升起,晨露消散,战局终于清晰——

  骑兵快过步兵,追击者远比溃逃者更具攻势。元军穷追不舍,红巾军沿途丢弃兵甲辎重,最终被困淮水岸边,丧失渡河所需的组织与防御能力。

  至此,察罕军战略目标达成。颍州红巾军虽仍有四万余众,却已士气崩溃,败局已定,唯待覆灭。

  “禀大帅,红巾军已被我军围困淮水岸,全军压上,即可剿灭这群祸乱十余年的逆贼!”

  一名蒙古将领策马奔来,高声汇报。

  察罕率亲兵缓步上前,微微颔首:“多年鏖战,红巾之乱终将了结。接下来,只剩朱慕。”

  提及朱慕,察罕神色一沉。刘福通虽为巨寇,但与朱慕相比,不过疥癣之疾。

  “大帅,是否即刻进攻?”将领请示。

  察罕略作沉吟:“先招降吧,愿降者免死。”

  将领一怔,抱拳应命:“遵命!”

  正欲离去,察罕忽道:“且慢,我亲自去。”

  言罢,他率亲兵向淮水行进。前行数十步,只见浊浪滔滔,岸边红巾军黑压压一片,元军在外围形成半圆合围之势。

  淮水之畔,察罕的大旗迎风招展。红巾军阵中忽然 动骤起,一杆绣着赤红弥勒的旗帜与另一面明王大旗同时扬起,两旗并进,直指察罕所在。

  察罕眸中寒光一闪。

  这些汉人,竟还不肯认命?

  他抬手一挥,身后亲卫统领立即率领五百精锐铁骑冲出阵前。

  战场出奇地寂静,没有号角金鼓,连喊杀声都稀稀落落。红巾军士卒见到弥勒旗与明王旗,却突然振奋起来,原本疲惫涣散的队伍竟重新聚起杀气,从四面涌来支援。

  察罕的亲卫骑兵势如破竹,周围元军也迅速合围,阻断红巾援军。铁骑直扑那两面大旗,誓要碾碎这最后的反抗。

  混战骤起又骤歇。当五百铁骑撞上那两面大旗时,战局瞬息而定——旗帜转眼倒地,再未竖起。

  不多时,亲卫统领捧着两颗血淋淋的首级来报:大人,此乃红巾贼将张骏、高翔首级,方才正是此二人率众顽抗。

  察罕瞥见两颗头颅怒目圆睁,却只觉索然。他摆摆手,示意将首级处置。

  前方红巾军中隐约传来悲泣之声。察罕淡淡道:劝降吧。

  元军骑兵在阵前往复奔驰,高声招降。红巾军阵中 动再起,忽见一杆白旗缓缓移动而来。

  报——一骑兵疾驰而至,伪宋皇帝韩林儿前来请降!

  带过来。察罕沉声道。

  不多时,一个被五花大绑的青年跪倒在察罕马前。

  就你一人?察罕扫视其身后。

  韩林儿慌忙叩首:大人明鉴!小人本是山野草民,被刘福通那逆贼强立为伪王,实在身不由己啊!

  察罕微微眯起双眼,脸上浮现不悦之色,休要废话,韩林儿,我问什么你答什么,明白吗?

  韩林儿连连磕头,小的明白,小的明白!

  为何只有你一人来降?其他红巾将领呢?那些士卒呢?

  韩林儿结结巴巴地回答:小人与他们不是一路,除了几个亲信,其他人都不肯投降。小人劝说过,可那些都是死硬反贼,反倒辱骂小人。

  察罕望向押解韩林儿的骑兵。

  骑兵点头证实韩林儿所言非虚。

  察罕心中暗骂:真是个废物!

  随即又陷入沉思:既然红巾军都不愿归降,难道只能全部处决?

  被五花大绑的韩林儿见上方没了动静,惶恐地抬眼偷瞄,正撞上察罕凌厉的目光。

  他心头一颤,察觉杀意,急忙高喊:大人!小人愿再去劝降,为大人收服些人马,成全大人仁德之名!

  察罕淡漠地扫了他一眼,不必了。

  目光转向河岸,叹息道:也罢,英雄自有归处,何必强求。

  话音未落,他抬手示意。亲卫拔刀上前,寒光闪过,韩林儿血溅当场。这位小明王的殒命,标志着红巾军最后的精神领袖消失,义军从此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