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高声调说道:但即便我们将商贸做到极致,眼下也只能赚取中原及周边地区的财富。这不过是在重复一年前就已实现的成就,不,应该说这甚至是江南在大汉立国前就达到的水平!
诸位可曾发现,随着工坊产量激增,周边市场已无法消化我们的货物,而更遥远的北方又鞭长莫及。
因此,无论表面多么繁荣,现实却是......大汉的发展停滞了!我们被困在既定格局中,已经触及了发展的天花板!
出路何在?唯有向海图强!我们要通过海洋运送商品,带回财富;通过海洋传播文明,汲取养分;通过海洋获取土地与资源......大汉岂能偏安陆地一隅?
唯有树立海洋意识,方能让我大汉基业长青,让我大汉民族永世昌盛!!!
这次大航海战略,正是要开拓诸位的海洋视野。放眼五洲四海,走出去!用文明教化四方,用武力开疆拓土......凡帆影所至,皆是我大汉养分之源......这天下,终将属于我们!!!
自夺取江南以来,朱慕便大力宣扬大汉民族精神与冒险精神——毕竟数千年农耕传统已将汉人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土地已成汉人根基,离开土地便如同失去精神依托。
这两年间,朱慕的宣传工作成效显着,或许得益于基地特殊效应的加持,许多年轻一代已不愿继续祖辈们土里刨食的生活,开始憧憬远航探险、文化融合与开疆拓土......
当然,守旧势力仍占绝对优势,毕竟变革时日尚短,这也正是大汉帝国大学围绕大航海计划爆发激烈论战的原因。
但朱慕坚信,只要持续全力推进宣传,配合基地效应的潜移默化,终将唤醒大汉民族骨子里的开拓基因。
此刻的演讲仍在继续。
为激发民族血性中的海洋意识,朱慕可谓倾尽全力。
他甚至在军事优势下刻意延缓北方战事,暂留军阀与残元势力,正是基于深层考量——唯有切断内陆庞大人口与市场的依赖,新兴工厂主与商贾才会将目光投向蔚蓝。
资本的力量何其可怖?昔年大鹰帝国的崛起便是明证。
逐利是商贾天性:五成利可令其冒险,倍利则敢践踏律法。倘若 中真藏致富密钥,这些尚在萌芽阶段的资本家们定会如嗅血鲨群般扑向深海。届时莫说文化融合,便是灭族 亦在所不惜——这正是需要朱慕以统治者身份驾驭的方向。
事实上,关于航海贸易中的商品倾销、文化输出与军事征服等细则,朱慕已率内阁着手制定。
利刃需握于掌中,否则必伤己身。
他要做执棋者,绝不做资本的提线木偶。
当首批航海者攫取惊人财富后,必会吸引更多地主将视线从田垄移向海平线......
我们的大航海,将以文明典籍为经,以征服之刃为纬,为大汉民族编织不朽基业。或许王朝终有更迭,但我们的民族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话音落下,全场陷入沉思般的静默。
王离身躯微颤,仿佛找到了毕生使命;
小和尚低声诵经,暗立宏愿;
人群中的蓝玉攥紧拳头,誓要做那开疆利刃;
近臣席上的贾鲁与李善长相视颔首——他们最懂汉王布局:这文明与武力并重的方略,恰是王霸之道相济,而财富与疆域,正是诱使商贾扬帆的致命香饵。
除了权力与荣耀,这些对官员与军人的 同样令人心动。
朱慕的讲解结束后,进入提问环节。
几名大胆的学生举手发问,问题都围绕大航海计划展开。
然而最后被朱慕点到的学生却与众不同。
他接过旁人递来的扩音器问道:“自古有天圆地方之说,为何汉王断言大地是圆的?可有凭据?再者,汉王称大地不仅为球体,更在转动。若真如此,为何我等毫无察觉,还能稳稳站立?”
周围学生纷纷投来看傻子般的目光,心想汉王乃神仙下凡,自然知晓天地形态与运行之理,这必是天庭所见,何须证据?
但朱慕对此人颇为欣赏,他欣赏敢于质疑的精神。
他笑着看向提问者道:“尽信书不如无书,何况地动之说古书早有记载。唐代王冰注《素问》云:‘观五星之东转,则地体左行之理昭然可知。’《黄帝内经》亦载:‘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朱慕继续道:“《列子》有言:‘运转靡已,大地密移,畴觉之哉。’汉代《春秋纬》亦载:‘天左旋,地右动’、‘地动则见于天象’。历代先贤早已发现大地自西向东旋转。”
“至于为何不觉地球转动,是因万物皆随地球同转,参照物相对静止。譬如乘马车时,车内之物看似未动。”
“大地为球体之说亦非新论。汉代张衡曾言,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浑天之外更有宇宙,无穷无极。”
“诸位可见月食日食?若未亲见,书中必有记载。此非天人感应,亦非天狗吞月,实乃地球转动遮蔽日月所致——那圆形阴影,正是我等立足之地!”
那学生沉思良久,再次开口:若大地真是圆球,对面之人为何不会坠落?
朱慕展颜一笑:这便涉及物理之道。试想大地如磁石,能吸附万物。我等立足地面,实为大地所牵引。地球彼端之人,同样被牢牢吸引。诸位可曾注意,月亮始终环绕地球运转,既不远离亦不坠落?此乃磁力使然,我称其为万有引力!
精妙绝伦!
座中通晓天文的教授与钦天监官员皆目露精光。
朱慕续道:工部新制数架天文望远镜,可赠予各学府。有兴趣者,可借此观测月相运行,印证地圆之说。
此言顿时激起天文学者们的浓厚兴趣。
讲台上,朱慕望着台下灼灼目光,心潮微涌:若仍有人存疑,不妨借大航海计划验证。若大地确为球形,船只持续单向航行,终将返回原点。质疑固然可贵,更需实践求证。正所谓实践方见真知。
那学生突然激动高呼:汉王!学生李泰愿报名参与验证!
与此同时,天竺海岸迎来庞大船队。
哎哟!汤和刚跃上岸便踉跄跌倒,只觉陆地如波涛起伏。
身后爆发出阵阵哄笑。
汤和面红耳赤:尔等还有将领体统吗!
汤和,管天管地还管人笑不笑?
就是!船长早说过久航后上岸会晕陆地,偏你急着跳船!
该先在甲板适应片刻才是!
1260年
“活该!谁让你不听劝,这下丢人了吧!”
汤和怒火中烧,咬牙想站起来,可眼前一黑,又重重摔在地上。
耳边传来一阵古怪的喧闹声,像是讥讽的笑语。
他抬头望去,破旧的码头边,一群皮肤黝黑的男子聚在一起,衣衫褴褛,正指着他叽里呱啦说着什么,脸上挂着嘲弄的笑容。
这就是天竺?这就是天竺人?
那时的天竺分为南北两部,北方由德里苏丹国掌控,但它并未统一整个天竺。除了阿拉北方的拉其普特人依然势力雄厚,而南方几乎从未臣服于苏丹政权。阿拉当年蒙古人进攻天竺,便是从中亚南下,首当其冲的正是德里苏丹国。
其实,在蒙古崛起前,花剌子模帝国已逼近天竺边境。那时的花剌子模是中亚强国。
据记载,苏丹摩柯末·花剌子模·沙对蒙古人在东方的势力颇感兴趣,便遣使觐见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接见使者后说道:“朕的疆域辽阔,国势鼎盛,连日落之国的君主都派使前来……不如互通商旅,交换珍宝,共缔永约。”
他派出一支商队,携金银丝绸等珍品随使者返回花剌子模。
然而途经讹答剌时,当地官员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商队, 众人,劫走财物。唯有一名驼夫侥幸逃脱,将此事禀报成吉思汗。
震怒之下,成吉思汗挥师复仇,攻陷讹答剌,屠尽全城,继而横扫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摩柯末·沙溃逃途中病死,花剌子模终被蒙古铁骑踏平。
就在蒙古征讨花剌子模时,阿富汗人也开始了对北天竺的侵略。
德里苏丹国的统治阶层主要由来自中亚的 教军事贵族构成,其中许多人曾是花剌子模帝国的 者。
以 人和阿富汗人组成的四十大家族(chihalgani)为核心,这些贵族掌控着大量军事采邑伊克塔,并依赖中亚外族雇佣军维持统治。他们对天竺教封建主及普通民众实施高压政策,强制征收人头税、推行 改宗,严重伤害了当地民众的民族情感与宗教情绪。
蒙古人在 花剌子模后继续追击苏丹摩柯末·沙的太子札兰丁。札兰丁退守加兹尼期间三次击退蒙古军队,最终成吉思汗亲征将其击败。逃入天竺的札兰丁始终未能摆脱蒙古大军的追击阴影。
当时成吉思汗曾考虑南下征服天竺,但受制于崇山峻岭的阻隔和谋臣耶律楚材的强烈反对,最终放弃远征计划下令撤军。
蒙古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始于窝阔台汗时期。1229年忽里台大会推举窝阔台继位后,蒙古军队随即向呼罗珊和阿富汗进军。1235蒙古铁骑越过赫尔曼德河,经俾路支斯坦直逼信德北部,攻陷了札兰丁旧部建立的哈剌鲁侯国。1241年蒙古军攻占拉合尔,当地统治者弃城逃往德里。正当蒙古人准备继续南下时,窝阔台汗的死讯迫使大军北返。
此后数十年间,蒙古人仍频繁袭扰北印度地区。1281公元1291年至1292年间,蒙古军队连续两次进犯德里。首次入侵在阿米尔·库思老的诗歌中有所记述,第二次则由后世史学家考证提出。
由旭烈兀汗之子阿卜杜拉率领的第二次攻势尤为关键。先锋部队激战后,双方达成停战协议。札兰丁与阿卜杜拉互赠礼物以示和解,随后蒙古主力撤退,仅留部分驻军。
诸位可曾发现,随着工坊产量激增,周边市场已无法消化我们的货物,而更遥远的北方又鞭长莫及。
因此,无论表面多么繁荣,现实却是......大汉的发展停滞了!我们被困在既定格局中,已经触及了发展的天花板!
出路何在?唯有向海图强!我们要通过海洋运送商品,带回财富;通过海洋传播文明,汲取养分;通过海洋获取土地与资源......大汉岂能偏安陆地一隅?
唯有树立海洋意识,方能让我大汉基业长青,让我大汉民族永世昌盛!!!
这次大航海战略,正是要开拓诸位的海洋视野。放眼五洲四海,走出去!用文明教化四方,用武力开疆拓土......凡帆影所至,皆是我大汉养分之源......这天下,终将属于我们!!!
自夺取江南以来,朱慕便大力宣扬大汉民族精神与冒险精神——毕竟数千年农耕传统已将汉人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土地已成汉人根基,离开土地便如同失去精神依托。
这两年间,朱慕的宣传工作成效显着,或许得益于基地特殊效应的加持,许多年轻一代已不愿继续祖辈们土里刨食的生活,开始憧憬远航探险、文化融合与开疆拓土......
当然,守旧势力仍占绝对优势,毕竟变革时日尚短,这也正是大汉帝国大学围绕大航海计划爆发激烈论战的原因。
但朱慕坚信,只要持续全力推进宣传,配合基地效应的潜移默化,终将唤醒大汉民族骨子里的开拓基因。
此刻的演讲仍在继续。
为激发民族血性中的海洋意识,朱慕可谓倾尽全力。
他甚至在军事优势下刻意延缓北方战事,暂留军阀与残元势力,正是基于深层考量——唯有切断内陆庞大人口与市场的依赖,新兴工厂主与商贾才会将目光投向蔚蓝。
资本的力量何其可怖?昔年大鹰帝国的崛起便是明证。
逐利是商贾天性:五成利可令其冒险,倍利则敢践踏律法。倘若 中真藏致富密钥,这些尚在萌芽阶段的资本家们定会如嗅血鲨群般扑向深海。届时莫说文化融合,便是灭族 亦在所不惜——这正是需要朱慕以统治者身份驾驭的方向。
事实上,关于航海贸易中的商品倾销、文化输出与军事征服等细则,朱慕已率内阁着手制定。
利刃需握于掌中,否则必伤己身。
他要做执棋者,绝不做资本的提线木偶。
当首批航海者攫取惊人财富后,必会吸引更多地主将视线从田垄移向海平线......
我们的大航海,将以文明典籍为经,以征服之刃为纬,为大汉民族编织不朽基业。或许王朝终有更迭,但我们的民族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话音落下,全场陷入沉思般的静默。
王离身躯微颤,仿佛找到了毕生使命;
小和尚低声诵经,暗立宏愿;
人群中的蓝玉攥紧拳头,誓要做那开疆利刃;
近臣席上的贾鲁与李善长相视颔首——他们最懂汉王布局:这文明与武力并重的方略,恰是王霸之道相济,而财富与疆域,正是诱使商贾扬帆的致命香饵。
除了权力与荣耀,这些对官员与军人的 同样令人心动。
朱慕的讲解结束后,进入提问环节。
几名大胆的学生举手发问,问题都围绕大航海计划展开。
然而最后被朱慕点到的学生却与众不同。
他接过旁人递来的扩音器问道:“自古有天圆地方之说,为何汉王断言大地是圆的?可有凭据?再者,汉王称大地不仅为球体,更在转动。若真如此,为何我等毫无察觉,还能稳稳站立?”
周围学生纷纷投来看傻子般的目光,心想汉王乃神仙下凡,自然知晓天地形态与运行之理,这必是天庭所见,何须证据?
但朱慕对此人颇为欣赏,他欣赏敢于质疑的精神。
他笑着看向提问者道:“尽信书不如无书,何况地动之说古书早有记载。唐代王冰注《素问》云:‘观五星之东转,则地体左行之理昭然可知。’《黄帝内经》亦载:‘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朱慕继续道:“《列子》有言:‘运转靡已,大地密移,畴觉之哉。’汉代《春秋纬》亦载:‘天左旋,地右动’、‘地动则见于天象’。历代先贤早已发现大地自西向东旋转。”
“至于为何不觉地球转动,是因万物皆随地球同转,参照物相对静止。譬如乘马车时,车内之物看似未动。”
“大地为球体之说亦非新论。汉代张衡曾言,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浑天之外更有宇宙,无穷无极。”
“诸位可见月食日食?若未亲见,书中必有记载。此非天人感应,亦非天狗吞月,实乃地球转动遮蔽日月所致——那圆形阴影,正是我等立足之地!”
那学生沉思良久,再次开口:若大地真是圆球,对面之人为何不会坠落?
朱慕展颜一笑:这便涉及物理之道。试想大地如磁石,能吸附万物。我等立足地面,实为大地所牵引。地球彼端之人,同样被牢牢吸引。诸位可曾注意,月亮始终环绕地球运转,既不远离亦不坠落?此乃磁力使然,我称其为万有引力!
精妙绝伦!
座中通晓天文的教授与钦天监官员皆目露精光。
朱慕续道:工部新制数架天文望远镜,可赠予各学府。有兴趣者,可借此观测月相运行,印证地圆之说。
此言顿时激起天文学者们的浓厚兴趣。
讲台上,朱慕望着台下灼灼目光,心潮微涌:若仍有人存疑,不妨借大航海计划验证。若大地确为球形,船只持续单向航行,终将返回原点。质疑固然可贵,更需实践求证。正所谓实践方见真知。
那学生突然激动高呼:汉王!学生李泰愿报名参与验证!
与此同时,天竺海岸迎来庞大船队。
哎哟!汤和刚跃上岸便踉跄跌倒,只觉陆地如波涛起伏。
身后爆发出阵阵哄笑。
汤和面红耳赤:尔等还有将领体统吗!
汤和,管天管地还管人笑不笑?
就是!船长早说过久航后上岸会晕陆地,偏你急着跳船!
该先在甲板适应片刻才是!
1260年
“活该!谁让你不听劝,这下丢人了吧!”
汤和怒火中烧,咬牙想站起来,可眼前一黑,又重重摔在地上。
耳边传来一阵古怪的喧闹声,像是讥讽的笑语。
他抬头望去,破旧的码头边,一群皮肤黝黑的男子聚在一起,衣衫褴褛,正指着他叽里呱啦说着什么,脸上挂着嘲弄的笑容。
这就是天竺?这就是天竺人?
那时的天竺分为南北两部,北方由德里苏丹国掌控,但它并未统一整个天竺。除了阿拉北方的拉其普特人依然势力雄厚,而南方几乎从未臣服于苏丹政权。阿拉当年蒙古人进攻天竺,便是从中亚南下,首当其冲的正是德里苏丹国。
其实,在蒙古崛起前,花剌子模帝国已逼近天竺边境。那时的花剌子模是中亚强国。
据记载,苏丹摩柯末·花剌子模·沙对蒙古人在东方的势力颇感兴趣,便遣使觐见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接见使者后说道:“朕的疆域辽阔,国势鼎盛,连日落之国的君主都派使前来……不如互通商旅,交换珍宝,共缔永约。”
他派出一支商队,携金银丝绸等珍品随使者返回花剌子模。
然而途经讹答剌时,当地官员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商队, 众人,劫走财物。唯有一名驼夫侥幸逃脱,将此事禀报成吉思汗。
震怒之下,成吉思汗挥师复仇,攻陷讹答剌,屠尽全城,继而横扫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摩柯末·沙溃逃途中病死,花剌子模终被蒙古铁骑踏平。
就在蒙古征讨花剌子模时,阿富汗人也开始了对北天竺的侵略。
德里苏丹国的统治阶层主要由来自中亚的 教军事贵族构成,其中许多人曾是花剌子模帝国的 者。
以 人和阿富汗人组成的四十大家族(chihalgani)为核心,这些贵族掌控着大量军事采邑伊克塔,并依赖中亚外族雇佣军维持统治。他们对天竺教封建主及普通民众实施高压政策,强制征收人头税、推行 改宗,严重伤害了当地民众的民族情感与宗教情绪。
蒙古人在 花剌子模后继续追击苏丹摩柯末·沙的太子札兰丁。札兰丁退守加兹尼期间三次击退蒙古军队,最终成吉思汗亲征将其击败。逃入天竺的札兰丁始终未能摆脱蒙古大军的追击阴影。
当时成吉思汗曾考虑南下征服天竺,但受制于崇山峻岭的阻隔和谋臣耶律楚材的强烈反对,最终放弃远征计划下令撤军。
蒙古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始于窝阔台汗时期。1229年忽里台大会推举窝阔台继位后,蒙古军队随即向呼罗珊和阿富汗进军。1235蒙古铁骑越过赫尔曼德河,经俾路支斯坦直逼信德北部,攻陷了札兰丁旧部建立的哈剌鲁侯国。1241年蒙古军攻占拉合尔,当地统治者弃城逃往德里。正当蒙古人准备继续南下时,窝阔台汗的死讯迫使大军北返。
此后数十年间,蒙古人仍频繁袭扰北印度地区。1281公元1291年至1292年间,蒙古军队连续两次进犯德里。首次入侵在阿米尔·库思老的诗歌中有所记述,第二次则由后世史学家考证提出。
由旭烈兀汗之子阿卜杜拉率领的第二次攻势尤为关键。先锋部队激战后,双方达成停战协议。札兰丁与阿卜杜拉互赠礼物以示和解,随后蒙古主力撤退,仅留部分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