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罗帖木儿眼睁睁看着那片黑色铁骑如乌云般从自家骑兵阵前掠过,直奔自己而来。蒙古骑兵纷纷扭头,却根本来不及调整方向追击。
预想中的激烈碰撞并未发生。
孛罗帖木儿暗自庆幸自己留了一手,始终关注着骑兵动向,显然他内心深处早就不认为自家骑兵能拦住对方。
事实果然如此。
“停下!列阵!准备迎敌!”孛罗帖木儿厉声下令,令旗挥舞间,大军迅速停止前进,转向朱慕军冲锋的方向严阵以待。
然而,朱慕的举动再次出乎他们的预料。
就在即将撞上元军大阵的瞬间,汉军骑兵又一次极限转向,在数十万元军的注视下扬长而去,径直撤回大营。
紧接着,营寨的巨门在士兵们的拉动下迅速升起,速度快得惊人。
常遇春望着大门两侧仅用二十名士兵,借助牛皮绳索和滑轮,轻而易举地将数千斤重的寨门拉起,不禁感叹道:“汉王真乃神人,这小小滑轮竟能让人发挥如此神力!若无此物,这般沉重的大门绝无可能在敌军赶到前关闭。”
“那当然!”一旁的蓝玉满脸得意,仿佛被夸赞的是他自己。
常遇春无奈地瞥了眼自家小舅子,心想这人彻底没救了——用汉王的话说,就是个“脑残粉”!
不过,汉王为何用“粉丝”来形容崇拜者呢?据说是什么极西之地欧罗巴的词汇,可这欧罗巴究竟在哪儿?说话真是古怪!
回到营地后,朱慕没有理会嘀嘀咕咕的常遇春和蓝玉,而是开始一批批地召唤士兵。
两人渐渐安静下来,目瞪口呆地看着汉王挥手间便召出一千精兵,再一挥手,又是一千……转眼间,原本空旷的营地已被精锐战士填满。
孛罗帖木儿望着那扇沉重的木栅门迅速升起又落下,眼中闪过讶异之色,心中不解朱慕为何突然撤回营寨。
他并非轻视己方军队,只是方才战况分明对朱慕有利。孛罗帖木儿的部队仓促应战阵型散乱,以朱慕军的战力配合那奇特的防御之术,若避开铁甲军中军,完全能轻松突破防线,至少能重创他一部兵马。
可朱慕竟率军撤退了。
莫非......那时朱慕的法力已近枯竭?
孛罗帖木儿眸光骤亮,越想越觉此理,正欲向破头潘禀报这个发现,忽闻后方响起低沉的牛角号声。
始终严阵以待的大军开始缓缓推进。
显然破头潘与他不谋而合,又或许......这位统帅已失去耐心。
孛罗帖木儿更倾向前者。这些时日的接触让他确信,破头潘绝非有勇无谋之辈。
城墙上,妥欢帖睦尔兴奋得手舞足蹈:朱慕军被我军击退了!他放声大笑,身后文武官员勉强挤出笑容,敷衍地附和着。
在这些大臣眼中,数十万大军围攻数千人竟久攻不下,甚至让对方来去自如,实在算不得什么胜绩。他们大多只在首日观战,未曾目睹朱慕军后来对战朝廷援军的恐怖表现,心中对朱慕的畏惧尚未刻骨铭心。
反倒是屡遭打击的妥欢帖睦尔,早已在心底埋下朱慕不可战胜的种子,此刻这微小的优势便令他欣喜若狂。
由于距离遥远,城上众人皆未察觉朱慕是主动撤军。此时孛罗帖木儿已率部与主力会合。
他策马来到破头潘面前,见统帅满脸振奋:朱贼定是法力耗尽了吧?
末将亦有此疑,只是不敢断言。孛罗帖木儿答道。
破头潘大手一挥:兵者诡道,哪有万全之策?六七分把握便当机立断!说罢转身对众将下达军令。
1183年
决战就在今日。四一零传令全军合围朱慕大营,务必将其困死。若遇其施展法术,必是强弩之末,各部不得畏战,全力进攻耗尽其力。抗命者,斩!都听明白了吗?
遵命!众将齐声应和。
营寨高台上,朱慕负手而立,常遇春、蓝玉等将领肃立两侧。远处官军如潮水般涌来,在距营寨百步处突然分兵两翼,宛如巨臂欲将整座大营环抱。
常遇春眯眼细数军旗,千户旗、万户旗、帅旗层层叠叠,最终摇头作罢:至少二十万大军。
蓝玉望着寨外铺天盖地的军阵,脊背窜起战栗。这不是恐惧,而是沸腾的热血——汉王帐前十万神兵凭空而现,这般通天手段,何愁大都难克?
三刻钟后,官军完成合围。
密密麻麻的兵卒将汉营围成孤岛,城楼上的妥欢帖睦尔狠狠捶打墙垛,目光灼灼:朱慕逆贼,今日便是你的死期!这位大元皇帝沉浸在虚幻的胜利中,却不知朱慕眼中从未有过他的位置。
若对面是察罕帖木儿,或许还能让朱慕多看一眼。
擂鼓,备战。
......
徐州西城,朱重八与徐达立于望楼。城下元军阵中,察罕大旗迎风招展。
怪事。徐达指着城外军阵,察罕明明可用骑兵围三阙一,如今却四面死围,不合常理。
汤和冷哼:这厮连胜两阵便昏了头,真当咱们是杜遵道那等软柿子!
徐达神色凝重,沉声道:察罕此人向来谨慎,用兵又惯使奇谋。虽说眼下看不出徐州有何破绽可寻,但仍不可掉以轻心。
朱重八颔首称是,眼中却燃起斗志:察罕老贼虽强,但只要咱们稳扎稳打,这徐州城他休想撼动分毫!
他握紧拳头又道:听闻小九在南阳城曾用计激得察罕呕血,可见这老贼并非不可战胜。咱们徐州红巾军岂能输给汉军?
众将齐声怒吼。守城士卒见将领们战意昂扬,心中惧意渐消,士气为之一振。
朱重八凝视城外列阵的敌军,目光如炬:来吧察罕,今日定要你在徐州城下折戟沉沙,血债血偿!
此时距战场十余里的运河畔,一支官军正忙着架设浮桥。
王保保负手督工,见浮桥已延伸至河心,不由望向徐州方向,嘴角微扬:叔父果然神机妙算。这些裹挟的民夫辅兵虚张声势,竟真唬住了朱重八。
他冷笑道:这贼酋两败于叔父之手,怕是见到帅旗就慌了神,哪还顾得上分辨虚实。
官军的首波攻势来得突兀。
可令守军诧异的是,攻城强度竟出奇疲软。
看着丢下数百尸首仓皇退去的官军,朱重八与徐达相视愕然。
像是佯攻?朱重八摩挲着下巴,可图什么呢?
二人绝不信这是察罕军的真实战力,却参不透其中玄机。徐达尤其警觉,眉峰紧锁苦思冥想——以察罕用兵之老辣,断不会平白折损士卒,即便非其嫡系精锐。
徐州城头。
察罕的反常攻势令朱重八二人疑窦丛生。
未及细想,城外战鼓骤响。
转眼间黑压压的军阵中冲出数万兵马,数百云梯如林推进。此番攻势规模远超先前,数万大军卷起的烟尘遮天蔽日——这等万马奔腾之势,寻常人初见只怕要骇得魂飞魄散。
乱世之中,战火纷飞,士兵们早已见惯了生死厮杀。
察罕军大举攻城之际,城头的红巾军士卒却一片沉寂。多年的征战让他们习以为常,更何况徐达治军严明,战前便下令守城者不得擅自喧哗。
号角声停歇,唯有元军阵中战鼓轰鸣。数万兵马在将领指挥下冲锋陷阵,喊杀震天。冲在最前的是被强征来的民夫,他们扛着箩筐,负责填平护城河。
这支攻城大军多为民夫和辅兵,真正的精锐只有察罕麾下八千铁骑。出乎意料的是,民夫们未遭箭矢阻拦,顺利冲到护城河边,倒土填沟后匆忙撤退。
朱重八立于城楼,目光扫过远处察罕的帅旗,却瞥见一名汉人民夫因侥幸逃生而面露喜色。他眉头紧锁,心中困惑——小九常说汉人是伟大的民族,可眼前这些人被肆意驱使却不敢反抗,仅因一时侥幸便沾沾自喜,这样的民族如何称得上伟大?
他尚未明白,一个民族的觉醒需要凝聚与引导。在这个民族意识朦胧的年代,唯有强有力的领袖才能点燃希望之火。
对朱慕而言,这并非难事。只要夺得天下,基地buff的影响便能遍及四海。届时,他的一句话便是金科玉律——习汉字、说汉话、穿汉服、行汉礼者皆为同族;汉人需团结,他们便同心协力;民族需尚武,他们便勇猛精进。时间一长,这种信念将深入骨髓,即便没有外力影响,亦能代代相传。
终有一日,这个民族必将屹立于世界之巅!
徐州的护城河早已淤塞,元朝统治者漠视城防,甚至曾欲拆除天下城池。若非忽必烈被汉臣劝阻,如今中原恐已无险可守。这淤塞的河道上,如今竟被百姓种满了菜蔬。
天下纷乱之际,护城河淤塞多年无人问津,直到朱重八在此安营扎寨,才命人重新疏浚河道。
敌军云梯距城墙百步!
正思量民夫之事的朱重八被这声呐喊惊醒,目光重新聚焦到城防战事上。
天德!
他朝徐达高喊。
倚着城垛指挥的徐达向他投来笃定的目光。
手预备!随着徐达令下,红巾军射手纷纷张弓搭箭,寒光凛冽的箭簇直指苍穹。
呐喊声中,箭雨倾泻,天色为之一暗。
那些扛着云梯冲锋的元军士卒大多仅持木板护身,唯有少数头目身着皮甲。一轮箭雨过后,十余架云梯轰然坠地,进攻者顿时溃不成军。
城头爆发出震天欢呼。
朱重八与徐达、汤和等将领却眉头紧锁——这些敌军未免太过羸弱?
未及细想,第三波攻势已然袭来......
战事持续至日暮,察罕军终于鸣金收兵,留下亢奋的士卒与满腹狐疑的将领们。
事有蹊跷!徐达不住摇头。
关键是摸不透察罕的盘算!
不如让老子带人冲杀一阵!张龙双目赤红地捶着城墙。自宿州之战痛失挚友,他对察罕恨之入骨。
万万不可!徐达急声劝阻,这恐怕正是察罕所求!
且固守城池,任他千般算计,终究奈何不得我们。朱重八沉声道。
徐州城头。
预想中的激烈碰撞并未发生。
孛罗帖木儿暗自庆幸自己留了一手,始终关注着骑兵动向,显然他内心深处早就不认为自家骑兵能拦住对方。
事实果然如此。
“停下!列阵!准备迎敌!”孛罗帖木儿厉声下令,令旗挥舞间,大军迅速停止前进,转向朱慕军冲锋的方向严阵以待。
然而,朱慕的举动再次出乎他们的预料。
就在即将撞上元军大阵的瞬间,汉军骑兵又一次极限转向,在数十万元军的注视下扬长而去,径直撤回大营。
紧接着,营寨的巨门在士兵们的拉动下迅速升起,速度快得惊人。
常遇春望着大门两侧仅用二十名士兵,借助牛皮绳索和滑轮,轻而易举地将数千斤重的寨门拉起,不禁感叹道:“汉王真乃神人,这小小滑轮竟能让人发挥如此神力!若无此物,这般沉重的大门绝无可能在敌军赶到前关闭。”
“那当然!”一旁的蓝玉满脸得意,仿佛被夸赞的是他自己。
常遇春无奈地瞥了眼自家小舅子,心想这人彻底没救了——用汉王的话说,就是个“脑残粉”!
不过,汉王为何用“粉丝”来形容崇拜者呢?据说是什么极西之地欧罗巴的词汇,可这欧罗巴究竟在哪儿?说话真是古怪!
回到营地后,朱慕没有理会嘀嘀咕咕的常遇春和蓝玉,而是开始一批批地召唤士兵。
两人渐渐安静下来,目瞪口呆地看着汉王挥手间便召出一千精兵,再一挥手,又是一千……转眼间,原本空旷的营地已被精锐战士填满。
孛罗帖木儿望着那扇沉重的木栅门迅速升起又落下,眼中闪过讶异之色,心中不解朱慕为何突然撤回营寨。
他并非轻视己方军队,只是方才战况分明对朱慕有利。孛罗帖木儿的部队仓促应战阵型散乱,以朱慕军的战力配合那奇特的防御之术,若避开铁甲军中军,完全能轻松突破防线,至少能重创他一部兵马。
可朱慕竟率军撤退了。
莫非......那时朱慕的法力已近枯竭?
孛罗帖木儿眸光骤亮,越想越觉此理,正欲向破头潘禀报这个发现,忽闻后方响起低沉的牛角号声。
始终严阵以待的大军开始缓缓推进。
显然破头潘与他不谋而合,又或许......这位统帅已失去耐心。
孛罗帖木儿更倾向前者。这些时日的接触让他确信,破头潘绝非有勇无谋之辈。
城墙上,妥欢帖睦尔兴奋得手舞足蹈:朱慕军被我军击退了!他放声大笑,身后文武官员勉强挤出笑容,敷衍地附和着。
在这些大臣眼中,数十万大军围攻数千人竟久攻不下,甚至让对方来去自如,实在算不得什么胜绩。他们大多只在首日观战,未曾目睹朱慕军后来对战朝廷援军的恐怖表现,心中对朱慕的畏惧尚未刻骨铭心。
反倒是屡遭打击的妥欢帖睦尔,早已在心底埋下朱慕不可战胜的种子,此刻这微小的优势便令他欣喜若狂。
由于距离遥远,城上众人皆未察觉朱慕是主动撤军。此时孛罗帖木儿已率部与主力会合。
他策马来到破头潘面前,见统帅满脸振奋:朱贼定是法力耗尽了吧?
末将亦有此疑,只是不敢断言。孛罗帖木儿答道。
破头潘大手一挥:兵者诡道,哪有万全之策?六七分把握便当机立断!说罢转身对众将下达军令。
1183年
决战就在今日。四一零传令全军合围朱慕大营,务必将其困死。若遇其施展法术,必是强弩之末,各部不得畏战,全力进攻耗尽其力。抗命者,斩!都听明白了吗?
遵命!众将齐声应和。
营寨高台上,朱慕负手而立,常遇春、蓝玉等将领肃立两侧。远处官军如潮水般涌来,在距营寨百步处突然分兵两翼,宛如巨臂欲将整座大营环抱。
常遇春眯眼细数军旗,千户旗、万户旗、帅旗层层叠叠,最终摇头作罢:至少二十万大军。
蓝玉望着寨外铺天盖地的军阵,脊背窜起战栗。这不是恐惧,而是沸腾的热血——汉王帐前十万神兵凭空而现,这般通天手段,何愁大都难克?
三刻钟后,官军完成合围。
密密麻麻的兵卒将汉营围成孤岛,城楼上的妥欢帖睦尔狠狠捶打墙垛,目光灼灼:朱慕逆贼,今日便是你的死期!这位大元皇帝沉浸在虚幻的胜利中,却不知朱慕眼中从未有过他的位置。
若对面是察罕帖木儿,或许还能让朱慕多看一眼。
擂鼓,备战。
......
徐州西城,朱重八与徐达立于望楼。城下元军阵中,察罕大旗迎风招展。
怪事。徐达指着城外军阵,察罕明明可用骑兵围三阙一,如今却四面死围,不合常理。
汤和冷哼:这厮连胜两阵便昏了头,真当咱们是杜遵道那等软柿子!
徐达神色凝重,沉声道:察罕此人向来谨慎,用兵又惯使奇谋。虽说眼下看不出徐州有何破绽可寻,但仍不可掉以轻心。
朱重八颔首称是,眼中却燃起斗志:察罕老贼虽强,但只要咱们稳扎稳打,这徐州城他休想撼动分毫!
他握紧拳头又道:听闻小九在南阳城曾用计激得察罕呕血,可见这老贼并非不可战胜。咱们徐州红巾军岂能输给汉军?
众将齐声怒吼。守城士卒见将领们战意昂扬,心中惧意渐消,士气为之一振。
朱重八凝视城外列阵的敌军,目光如炬:来吧察罕,今日定要你在徐州城下折戟沉沙,血债血偿!
此时距战场十余里的运河畔,一支官军正忙着架设浮桥。
王保保负手督工,见浮桥已延伸至河心,不由望向徐州方向,嘴角微扬:叔父果然神机妙算。这些裹挟的民夫辅兵虚张声势,竟真唬住了朱重八。
他冷笑道:这贼酋两败于叔父之手,怕是见到帅旗就慌了神,哪还顾得上分辨虚实。
官军的首波攻势来得突兀。
可令守军诧异的是,攻城强度竟出奇疲软。
看着丢下数百尸首仓皇退去的官军,朱重八与徐达相视愕然。
像是佯攻?朱重八摩挲着下巴,可图什么呢?
二人绝不信这是察罕军的真实战力,却参不透其中玄机。徐达尤其警觉,眉峰紧锁苦思冥想——以察罕用兵之老辣,断不会平白折损士卒,即便非其嫡系精锐。
徐州城头。
察罕的反常攻势令朱重八二人疑窦丛生。
未及细想,城外战鼓骤响。
转眼间黑压压的军阵中冲出数万兵马,数百云梯如林推进。此番攻势规模远超先前,数万大军卷起的烟尘遮天蔽日——这等万马奔腾之势,寻常人初见只怕要骇得魂飞魄散。
乱世之中,战火纷飞,士兵们早已见惯了生死厮杀。
察罕军大举攻城之际,城头的红巾军士卒却一片沉寂。多年的征战让他们习以为常,更何况徐达治军严明,战前便下令守城者不得擅自喧哗。
号角声停歇,唯有元军阵中战鼓轰鸣。数万兵马在将领指挥下冲锋陷阵,喊杀震天。冲在最前的是被强征来的民夫,他们扛着箩筐,负责填平护城河。
这支攻城大军多为民夫和辅兵,真正的精锐只有察罕麾下八千铁骑。出乎意料的是,民夫们未遭箭矢阻拦,顺利冲到护城河边,倒土填沟后匆忙撤退。
朱重八立于城楼,目光扫过远处察罕的帅旗,却瞥见一名汉人民夫因侥幸逃生而面露喜色。他眉头紧锁,心中困惑——小九常说汉人是伟大的民族,可眼前这些人被肆意驱使却不敢反抗,仅因一时侥幸便沾沾自喜,这样的民族如何称得上伟大?
他尚未明白,一个民族的觉醒需要凝聚与引导。在这个民族意识朦胧的年代,唯有强有力的领袖才能点燃希望之火。
对朱慕而言,这并非难事。只要夺得天下,基地buff的影响便能遍及四海。届时,他的一句话便是金科玉律——习汉字、说汉话、穿汉服、行汉礼者皆为同族;汉人需团结,他们便同心协力;民族需尚武,他们便勇猛精进。时间一长,这种信念将深入骨髓,即便没有外力影响,亦能代代相传。
终有一日,这个民族必将屹立于世界之巅!
徐州的护城河早已淤塞,元朝统治者漠视城防,甚至曾欲拆除天下城池。若非忽必烈被汉臣劝阻,如今中原恐已无险可守。这淤塞的河道上,如今竟被百姓种满了菜蔬。
天下纷乱之际,护城河淤塞多年无人问津,直到朱重八在此安营扎寨,才命人重新疏浚河道。
敌军云梯距城墙百步!
正思量民夫之事的朱重八被这声呐喊惊醒,目光重新聚焦到城防战事上。
天德!
他朝徐达高喊。
倚着城垛指挥的徐达向他投来笃定的目光。
手预备!随着徐达令下,红巾军射手纷纷张弓搭箭,寒光凛冽的箭簇直指苍穹。
呐喊声中,箭雨倾泻,天色为之一暗。
那些扛着云梯冲锋的元军士卒大多仅持木板护身,唯有少数头目身着皮甲。一轮箭雨过后,十余架云梯轰然坠地,进攻者顿时溃不成军。
城头爆发出震天欢呼。
朱重八与徐达、汤和等将领却眉头紧锁——这些敌军未免太过羸弱?
未及细想,第三波攻势已然袭来......
战事持续至日暮,察罕军终于鸣金收兵,留下亢奋的士卒与满腹狐疑的将领们。
事有蹊跷!徐达不住摇头。
关键是摸不透察罕的盘算!
不如让老子带人冲杀一阵!张龙双目赤红地捶着城墙。自宿州之战痛失挚友,他对察罕恨之入骨。
万万不可!徐达急声劝阻,这恐怕正是察罕所求!
且固守城池,任他千般算计,终究奈何不得我们。朱重八沉声道。
徐州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