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一日,中山舰事件爆发后的第二天。广州城的戒严仍在持续,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恐惧的味道。黄埔军校内部,清洗的肃杀之气有增无减,不断有“可疑人员”被带走的消息悄悄流传。楚云飞前一日“消极”执行命令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冲作用,但也无疑引起了上峰的注意和不满。
下午,楚云飞正在战术教研室分析一份最新的城区戒严态势图,一名蒋介石侍从室的副官神色冷峻地出现在门口,立正敬礼:“楚教官!总司令在办公室,要立刻见你。”
该来的,终究来了。楚云飞心中凛然,但面上不动声色,平静地整理了一下军装风纪扣,沉声道:“是!我马上就到。”
跟随副官穿过戒备森严的廊道,来到校本部顶楼那间熟悉的校长办公室门外。副官通报后,厚重的木门被打开,楚云飞迈步而入。
办公室内,光线略显昏暗,窗帘半掩。蒋介石并未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而是背对着门口,站在巨大的军事地图前,身姿挺拔,却散发着一股令人窒息的低气压。王伯龄教育长垂手肃立在一旁,脸色有些发白,看到楚云飞进来,递过一个复杂的眼神,有提醒,也有无奈。
“报告!黄埔军校战术主任教官楚云飞,奉命来到!”楚云飞在距离数步远处立正,敬礼,声音清晰有力。
蒋介石缓缓转过身。他穿着熨帖的草黄色军常服,面容瘦削,眼神锐利如鹰,紧紧盯着楚云飞,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却让人感到一股无形的重压。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用目光上下扫视着楚云飞,仿佛要穿透他的内心。
沉默持续了十几秒,空气几乎凝固。终于,蒋介石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冰冷的质询意味:“楚云飞,昨天戒严令下,你部负责西区部分地段的协同警戒任务。为何行动迟缓?对罢工委员会相关区域的监控,为何出现疏漏?以致有部分重要分子得以脱逃?你作何解释?”
话语直指核心,咄咄逼人。王伯龄在一旁紧张得额头冒汗。
楚云飞心念电转,早已打好的腹稿瞬间清晰。他并未惊慌,而是再次挺直腰板,迎向蒋介石的目光,语气沉稳,带着一种为上司和全局考虑的姿态:
“报告总司令!昨日卑职接到命令后,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之所以行动稍显谨慎,乃是基于以下几点考量,恳请总司令明鉴!”
他稍作停顿,条理清晰地陈述:
“第一,避免激化矛盾,予人口实。昨日局势初起,人心惶惶。罢工委员会及周边区域人员复杂,若我军行动过于迅猛、粗暴,极易引发大规模冲突,造成不必要的军民流血事件。此事若被外界(暗指国内外舆论,特别是苏联和共产党方面的宣传)渲染为‘军队镇压工运’,恐对总司令声誉和革命大局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卑职以为,非常时期,更需展现革命军纪严明、行事有度之风范。”
“第二,精确打击,避免波及无辜。卑职认为,总司令此次行动,意在清除首恶分子,而非针对普通民众。若包围过急,搜查过宽,恐使真正目标趁乱隐匿,或导致良莠不分,误伤同情革命之群众,反失人心。故卑职下令部队,先稳控外围,切断要道,再逐步压缩,甄别清查,力求精准,避免打草惊蛇,亦免伤及池鱼。”
“第三,集中力量,确保重点。根据情报,部分极端分子可能藏有武器,负隅顽抗。卑职将主要兵力用于封锁关键通道和制高点,做好强攻准备,此需时间部署。若因急于求成,分散兵力,仓促突入,一旦遭遇顽强抵抗,造成我军重大伤亡,或让首犯趁乱脱逃,则得不偿失。”
他最后总结道,语气诚恳:“卑职一切部署,皆以贯彻总司令肃清反动、稳定广州之决心为出发点,力求以最小代价、最稳妥方式完成任务。若因思虑周详而稍显迟缓,未能尽善尽美,乃云飞之过,请总司令责罚!”
蒋介石听完,深邃的目光在楚云飞脸上停留了许久,办公室内再次陷入沉寂。他在权衡,在判断。楚云飞的解释,从军事和政治角度看,都挑不出大毛病,甚至符合他向来强调的“谋定后动”原则。而且,楚云飞表现出的这种“沉稳”和“顾全大局”,恰恰是他在当前复杂形势下需要部下具备的素质。
终于,蒋介石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他轻轻“嗯”了一声,走到办公桌后坐下,手指习惯性地敲了敲桌面:“你的考虑,不无道理。非常时期,行事谨慎些,也是应该的。” 这话,算是认可了楚云飞的解释。
但他话锋随即一转,目光再次变得锐利:“不过,云飞,你要记住!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革命的残忍!如今是非常时期,须用重典!以后行动,当以果决迅捷为要,切不可再瞻前顾后,贻误战机!明白吗?”
“是!卑职明白!谢总司令教诲!”楚云飞心中暗松一口气,知道这一关暂时过了。蒋介石的警告,也明确划出了底线。
“好了,你去吧。城内的善后事宜,还要加紧。”蒋介石挥了挥手。
“是!卑职告退!”楚云飞敬礼,转身,稳步走出办公室,自始至终,步伐稳定,背影挺拔。
看着楚云飞离开的背影,蒋介石对王伯龄淡淡地说了一句:“此子,是个人才,心思也深。要用,也要防。”
王伯龄连忙称是。
楚云飞走出校本部大楼,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他深吸一口气,背后的军装已被冷汗浸湿。
下午,楚云飞正在战术教研室分析一份最新的城区戒严态势图,一名蒋介石侍从室的副官神色冷峻地出现在门口,立正敬礼:“楚教官!总司令在办公室,要立刻见你。”
该来的,终究来了。楚云飞心中凛然,但面上不动声色,平静地整理了一下军装风纪扣,沉声道:“是!我马上就到。”
跟随副官穿过戒备森严的廊道,来到校本部顶楼那间熟悉的校长办公室门外。副官通报后,厚重的木门被打开,楚云飞迈步而入。
办公室内,光线略显昏暗,窗帘半掩。蒋介石并未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而是背对着门口,站在巨大的军事地图前,身姿挺拔,却散发着一股令人窒息的低气压。王伯龄教育长垂手肃立在一旁,脸色有些发白,看到楚云飞进来,递过一个复杂的眼神,有提醒,也有无奈。
“报告!黄埔军校战术主任教官楚云飞,奉命来到!”楚云飞在距离数步远处立正,敬礼,声音清晰有力。
蒋介石缓缓转过身。他穿着熨帖的草黄色军常服,面容瘦削,眼神锐利如鹰,紧紧盯着楚云飞,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却让人感到一股无形的重压。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用目光上下扫视着楚云飞,仿佛要穿透他的内心。
沉默持续了十几秒,空气几乎凝固。终于,蒋介石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冰冷的质询意味:“楚云飞,昨天戒严令下,你部负责西区部分地段的协同警戒任务。为何行动迟缓?对罢工委员会相关区域的监控,为何出现疏漏?以致有部分重要分子得以脱逃?你作何解释?”
话语直指核心,咄咄逼人。王伯龄在一旁紧张得额头冒汗。
楚云飞心念电转,早已打好的腹稿瞬间清晰。他并未惊慌,而是再次挺直腰板,迎向蒋介石的目光,语气沉稳,带着一种为上司和全局考虑的姿态:
“报告总司令!昨日卑职接到命令后,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之所以行动稍显谨慎,乃是基于以下几点考量,恳请总司令明鉴!”
他稍作停顿,条理清晰地陈述:
“第一,避免激化矛盾,予人口实。昨日局势初起,人心惶惶。罢工委员会及周边区域人员复杂,若我军行动过于迅猛、粗暴,极易引发大规模冲突,造成不必要的军民流血事件。此事若被外界(暗指国内外舆论,特别是苏联和共产党方面的宣传)渲染为‘军队镇压工运’,恐对总司令声誉和革命大局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卑职以为,非常时期,更需展现革命军纪严明、行事有度之风范。”
“第二,精确打击,避免波及无辜。卑职认为,总司令此次行动,意在清除首恶分子,而非针对普通民众。若包围过急,搜查过宽,恐使真正目标趁乱隐匿,或导致良莠不分,误伤同情革命之群众,反失人心。故卑职下令部队,先稳控外围,切断要道,再逐步压缩,甄别清查,力求精准,避免打草惊蛇,亦免伤及池鱼。”
“第三,集中力量,确保重点。根据情报,部分极端分子可能藏有武器,负隅顽抗。卑职将主要兵力用于封锁关键通道和制高点,做好强攻准备,此需时间部署。若因急于求成,分散兵力,仓促突入,一旦遭遇顽强抵抗,造成我军重大伤亡,或让首犯趁乱脱逃,则得不偿失。”
他最后总结道,语气诚恳:“卑职一切部署,皆以贯彻总司令肃清反动、稳定广州之决心为出发点,力求以最小代价、最稳妥方式完成任务。若因思虑周详而稍显迟缓,未能尽善尽美,乃云飞之过,请总司令责罚!”
蒋介石听完,深邃的目光在楚云飞脸上停留了许久,办公室内再次陷入沉寂。他在权衡,在判断。楚云飞的解释,从军事和政治角度看,都挑不出大毛病,甚至符合他向来强调的“谋定后动”原则。而且,楚云飞表现出的这种“沉稳”和“顾全大局”,恰恰是他在当前复杂形势下需要部下具备的素质。
终于,蒋介石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他轻轻“嗯”了一声,走到办公桌后坐下,手指习惯性地敲了敲桌面:“你的考虑,不无道理。非常时期,行事谨慎些,也是应该的。” 这话,算是认可了楚云飞的解释。
但他话锋随即一转,目光再次变得锐利:“不过,云飞,你要记住!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革命的残忍!如今是非常时期,须用重典!以后行动,当以果决迅捷为要,切不可再瞻前顾后,贻误战机!明白吗?”
“是!卑职明白!谢总司令教诲!”楚云飞心中暗松一口气,知道这一关暂时过了。蒋介石的警告,也明确划出了底线。
“好了,你去吧。城内的善后事宜,还要加紧。”蒋介石挥了挥手。
“是!卑职告退!”楚云飞敬礼,转身,稳步走出办公室,自始至终,步伐稳定,背影挺拔。
看着楚云飞离开的背影,蒋介石对王伯龄淡淡地说了一句:“此子,是个人才,心思也深。要用,也要防。”
王伯龄连忙称是。
楚云飞走出校本部大楼,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他深吸一口气,背后的军装已被冷汗浸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