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百姓的觉醒-《明末军火商,用汉阳造逆天改命》

  围观百姓见此情形,顿时炸开了锅。

  菜贩王老五笑得前仰后合,一手叉腰,一手指着那些吓得惊慌失措的学子,大声嘲笑道:“瞧瞧,刚才还喊得那么凶,这会儿知道怕啦?平日里满口圣人之言,真让你们去做点实事,就成了缩头乌龟!”

  绣娘周寡妇也不甘示弱,撇着嘴说道:“哼,还道统呢,一听说要去面对鞑子,跑得比兔子还快。跟秦太保比起来,你们简直就是笑话!”

  说着,她扬了扬手中“忠烈秦良玉”的绣帕。

  纸坊东主张茂才啐了一口,怒道:“这些人就会耍嘴皮子,平日里仗着读了几本圣贤书,就看不起我们这些靠手艺吃饭的。现在好了,真有事儿,一个个都成了软脚虾!”

  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嘲讽声、叫骂声此起彼伏,将这些学子的丑态批驳得淋漓尽致。

  而锦衣卫这边,接到的命令本就是维持现场秩序,防止事态失控。

  对于这些学子,他们可不会轻易放他们离开。几个锦衣卫头目对视一眼,一挥手,锦衣卫们迅速行动,将试图溜走的学子们拦住。

  一个锦衣卫校尉冷着脸说道:“谁都不许走!刚才不是喊得挺带劲吗?现在想走,没那么容易!都给我老实待着,听候处置!”

  锦衣卫们手持长刀,神色冷峻,将学子们团团围住,断了他们逃跑的念想。

  在锦衣卫的威慑下,学子们只能乖乖待在原地,脸上满是绝望与无助。

  —————————————————

  乾清宫内,听闻有学子在宫门处抗议,崇祯心急如焚,即刻放下手中事务,赶往现场。

  走到门口,崇祯问道:“大伴,内阁那边是什么意思?”

  一名小太监上前跟王承恩耳语几句。

  王承恩禀告:“皇爷,内阁在开会,正讨论此事呢。”

  “嗯,”崇祯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他回到殿内坐在御案前,“内阁是什么态度?”

  王承恩想了一下说话的措辞,然后禀告:“皇爷,除礼部黄尚书外,其余阁老都倾向于惩戒闹事的学子。”

  没过多久,文华殿那边将内阁会议纪要给崇祯送了过来。

  崇祯接过会议纪要看了起来。

  “嘿,这李默…”当崇祯看到李默要黄道周带人去教化满清鞑子时,忍不住苦笑道:“大明的礼部尚书又该换人了。”

  他对一旁的王承恩说道:“咱们也去瞧瞧热闹去!”

  崇祯登上宫墙,站在在李默众人身后,并未惊动李默他们,直到李默要将黄道周和下面数百学子,送去满清深造,他才让人通报。

  “陛下到——”

  崇祯站在城墙上,先是看向那些惶恐不安的学子,语气严肃却不失威严:“汝等皆是我大明未来之栋梁,本应潜心向学,为国家效力。今却受他人蛊惑,在此闹事,成何体统!科举改革,乃关乎我大明兴衰之大事,旨在选拔真正有经世致用之才,而非拘泥于旧制。”

  接着,他转头看向黄道周,眼神中透着失望:“黄尚书,圣人之言重在修身治国,绝非用以空谈造势。

  今国家内忧外患,需的是能安邦定国之人,而非纸上谈兵之辈。你身为礼部尚书,不思为朕分忧,却参与煽动学子闹事,该当何罪?”

  黄道周吓得扑通一声跪地,浑身颤抖,连连磕头:“陛下恕罪,老臣一时糊涂,实不该如此。”

  崇祯冷哼一声,又将目光投向百姓,缓声道:“众百姓放心,朕推行科举改革,意在让天下有才之人皆能为国家所用,改善民生。无论是算学、农工,还是传统经学,皆为治国之要。”

  随后,崇祯高声宣布:“此次科举改革,势在必行,不容置疑。闹事学子,本应将你们全部除籍!”

  城下的学子们吓得跪地磕头:“陛下开恩啊…”

  “我等是受奸人威胁、蛊惑的。”

  有学子大声喊道:“陛下明鉴!我们是被吴伟业蛊惑收买的!”

  有更多学子为减轻罪责,纷纷甩锅:“陛下明察秋毫,是陈确叫我来的,他说我要是不来,书院就把我逐出师门。”

  崇祯身旁的锦衣卫指挥使李若链,给城下锦衣卫千户邹华一个信号。

  邹华当即下令:“把刚才大声嚷嚷的那几个人,给我抓过来。”

  崇祯本意就是想震慑一下不轨之徒,见目的达到,他示意王承恩,让人群安静下来。

  “肃静——”

  等人群安静后,崇祯接着说道:“尔等皆因受奸人蛊惑,朕念你们年少无知,凡是参与今日之事着,停考三年。

  但下不为例,若再有此类行径,全部——除——籍。”

  他又看向黄道周,“黄尚书,既然你如此推崇圣人之言可教化万民,朕便给你一个机会。”

  崇祯指着下面的学子:“你从他们之中选派三十人,以圣人之道晓谕满清,若能成功劝服,朕对你既往不咎,而且重重有赏,让你青史留名;若不能,你与朕的君臣之宜…”

  见事情已不可挽回,黄道周倒是坦然了,抱拳向崇祯行礼道:“陛下,老臣知罪。然老臣一心向道,推崇圣人之言,实望以教化安邦,使天下归心。

  既然陛下信得过老臣,老臣愿领此命,择三十名饱学之士,去北方教化满清鞑子。但求陛下宽限时日,容老臣等做些准备,也好将圣人之道,以最妥善之法晓谕满清之民。

  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若有差池,愿以死谢罪。”

  崇祯痛快答应:“好,朕准了,过完年你们就走。”

  最后,崇祯扫视全场,大声说道:“今日之事,就此作罢。众卿与百姓,当齐心协力,共保大明江山!”

  言罢,崇祯转身离去。

  锦衣卫千户邹华从学子口中得知,这次的事件是吴伟业、陈确、归庄三人组织串联的。

  邹华立即将此三人抓捕归案,他觉得此案可能涉及朝堂大员,向指挥使李若链请示如何处置这三人。

  李若链笑道:“当然是交给刑部了,大都督说了,没陛下的命令,让咱们少管点闲事。”

  临近过年,刑部大牢里,吴伟业三人很快便招供了。

  郑三俊带着口供找到了李默,“首辅,你猜是谁煽动学子们闹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