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辕内,李余然虽已苏醒,却彻底成了一个被掏空根基的病人。他每日多数时间依旧昏沉,即便清醒时,也说不了几句话,处理政务更是无从谈起。御医私下禀报李泓,陛下龙体受损过巨,能保住性命已是万幸,恐难再负荷日理万机的辛劳。
白芷依旧昏迷不醒,气息微弱。太医院众医官束手无策,只能以珍稀药材吊着她的性命。皇帝苏醒后的第一道口谕无人敢忘,各种名贵药材如同流水般送入行辕,却始终难唤回那搏命救驾的神医。
封凛在地宫之战中身受重伤,虽经救治保住性命,却也需长期静养,暂时无法再担当重任。他躺在病榻上,心中却依旧萦绕着“玄玑子”临死前那诡异的目光和未尽的谜团。
皇帝病重难理朝政,使得“共议”之权落在了李泓与陆其琛手中。李泓坐镇京城,依靠父皇苏醒的余威和部分文官的支持,努力维持着朝局的运转。陆其琛则远在北境,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此次护驾平乱的威望,成为李泓最重要的盟友,也是最大的制约。
大皇子李瀚与四皇子李泊表面上偃旗息鼓,实则从未放弃。李瀚加紧笼络军中将领,李泊则更深入地经营着文官清流的关系网。他们都在等待,等待皇帝可能出现的“不测”,或者等待李泓与陆其琛之间出现裂痕。
安湄在王府中,敏锐地察觉到这平静下的波涛。她更加谨言慎行,却通过可靠的渠道,将京城各方势力的细微动向,源源不断地送至北境小院。
冬雪初降,万物寂寥。
安若欢仔细阅读着安湄送来的密报,分析着朝堂的每一丝风吹草动。
“陛下病重,权柄空悬,此乃取乱之源。”他对侍奉在侧的学徒缓声道,“监国皇子虽正,然根基尚浅,需倚仗其琛兵威。其琛位高权重,然身为外将,过度介入朝政,亦非长久之计。此平衡……脆弱得很。”
他让学徒传信陆其琛:“陛下既醒,大义名分已定。尔当以稳边、剿余孽为首要,朝中事务,可谏言,不可擅专,尤须谨守人臣之份,勿授人以柄。”
同时,他也给安湄去信:“京中局势,重在观望。王妃当以静制动,维系与宫中、宗室之善缘即可,万不可卷入具体争端。”
尽管“玄玑子”身死,但其经营数十年的“沙蛇”组织,显然并未被连根拔起。各地陆续传来一些零星的报告:江南某处林家秘密田庄被发现有地下密室,藏有大量金银和未及转移的文书;西陲边境抓获几名形迹可疑的商旅,其身上搜出的密信使用了与“沙蛇”类似的暗语;甚至北境军中,也发现了一名低级军官与江南有不明资金往来……
这些线索琐碎而分散,却都指向同一个事实——“沙蛇”的残余势力依旧存在,并且仍在活动。他们如同受伤的毒蛇,隐匿在暗处,舔舐伤口,等待着下一次出击的机会。
陆其琛对此心知肚明,他下令各地驻军及官府,继续严密排查,绝不放松。同时,他也在思考,“玄玑子”一死,这些余孽是会树倒猢狲散,还是会推出新的首领?那个临死前诡异的目光,究竟意味着什么?
就在众人对白芷的伤势几乎绝望之时,转机意外出现。陆其琛派往岭南搜寻“七星海棠”的小队,在完成任务后并未立刻返回,而是依照命令,在当地继续探寻可能对解毒疗伤有益的奇药。他们历尽艰辛,从一处瘴疠弥漫的深谷中,带回了一种名为“回魂草”的罕见灵药。此草据说有滋养神魂、续接生机的奇效,但极其稀少,采摘不易。
药材被火速送入金陵行辕。太医院院判亲自查验后,认为或可一试,但风险依旧很大。病榻上的皇帝得知后,以微弱却坚定的语气下旨:“用!务必……救活白芷。”
为了更有效地处理国政,缓解监国皇子独自理政的压力,同时也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在部分老成持重的宗室和朝臣建议下,一个全新的机构“议政堂”被提议设立。议政堂拟由监国皇子主持,成员包括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的主要长官,以及……镇北王陆其琛,并特邀几位德高望重的致仕老臣参与咨议。
此议一出,朝野议论纷纷。支持者认为此举可集思广益,稳定朝局;反对者则担忧这会分散皇权,尤其是让外藩武将参与中枢决策,恐开恶例。
大皇子与四皇子对此态度暧昧,既不愿看到李泓权力巩固,又对陆其琛入朝参政心存忌惮。
安若欢得知“议政堂”之议,沉吟良久。
“此乃双刃之剑。”他评价道,“用得好,可聚人心,稳朝纲;用之不当,则党争立起,权责混淆。”
他让学徒急信陆其琛:“议政堂之议,可顺势而为,然切记,尔之根本在北境。参与中枢,当以建言、备咨询为主,具体政务,尤其是人事任免,万不可轻易表态,更不可遥控。谨守‘拱卫’之责,方是长久之道。”
同时,他也提醒安湄:“议政堂若立,京城势力必将重新划分。王府宜超然物外,静观其变。”
“回魂草”能否救醒白芷?“议政堂”能否顺利设立并发挥积极作用?“沙蛇”的余孽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后手?皇帝孱弱的身体还能支撑多久?几位皇子的野心又将如何演变?
“议政堂”之议,在朝堂之上掀起不小的波澜。几经博弈,最终章程落定:由李泓主持,成员包括枢密使、中书令、门下侍中三位核心重臣,镇北王陆其琛遥领参议,另邀三位德高望重的致仕老臣以备咨询。议政堂负责审议重大军国要务,形成条陈,最终由皇子裁决,若遇极其重大或争议不休之事,方可呈报病榻上的皇帝御览。
此举看似将陆其琛抬入了决策核心,实则也将其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更以“遥领”和“条陈”制度,限制了他的直接影响力。
白芷依旧昏迷不醒,气息微弱。太医院众医官束手无策,只能以珍稀药材吊着她的性命。皇帝苏醒后的第一道口谕无人敢忘,各种名贵药材如同流水般送入行辕,却始终难唤回那搏命救驾的神医。
封凛在地宫之战中身受重伤,虽经救治保住性命,却也需长期静养,暂时无法再担当重任。他躺在病榻上,心中却依旧萦绕着“玄玑子”临死前那诡异的目光和未尽的谜团。
皇帝病重难理朝政,使得“共议”之权落在了李泓与陆其琛手中。李泓坐镇京城,依靠父皇苏醒的余威和部分文官的支持,努力维持着朝局的运转。陆其琛则远在北境,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此次护驾平乱的威望,成为李泓最重要的盟友,也是最大的制约。
大皇子李瀚与四皇子李泊表面上偃旗息鼓,实则从未放弃。李瀚加紧笼络军中将领,李泊则更深入地经营着文官清流的关系网。他们都在等待,等待皇帝可能出现的“不测”,或者等待李泓与陆其琛之间出现裂痕。
安湄在王府中,敏锐地察觉到这平静下的波涛。她更加谨言慎行,却通过可靠的渠道,将京城各方势力的细微动向,源源不断地送至北境小院。
冬雪初降,万物寂寥。
安若欢仔细阅读着安湄送来的密报,分析着朝堂的每一丝风吹草动。
“陛下病重,权柄空悬,此乃取乱之源。”他对侍奉在侧的学徒缓声道,“监国皇子虽正,然根基尚浅,需倚仗其琛兵威。其琛位高权重,然身为外将,过度介入朝政,亦非长久之计。此平衡……脆弱得很。”
他让学徒传信陆其琛:“陛下既醒,大义名分已定。尔当以稳边、剿余孽为首要,朝中事务,可谏言,不可擅专,尤须谨守人臣之份,勿授人以柄。”
同时,他也给安湄去信:“京中局势,重在观望。王妃当以静制动,维系与宫中、宗室之善缘即可,万不可卷入具体争端。”
尽管“玄玑子”身死,但其经营数十年的“沙蛇”组织,显然并未被连根拔起。各地陆续传来一些零星的报告:江南某处林家秘密田庄被发现有地下密室,藏有大量金银和未及转移的文书;西陲边境抓获几名形迹可疑的商旅,其身上搜出的密信使用了与“沙蛇”类似的暗语;甚至北境军中,也发现了一名低级军官与江南有不明资金往来……
这些线索琐碎而分散,却都指向同一个事实——“沙蛇”的残余势力依旧存在,并且仍在活动。他们如同受伤的毒蛇,隐匿在暗处,舔舐伤口,等待着下一次出击的机会。
陆其琛对此心知肚明,他下令各地驻军及官府,继续严密排查,绝不放松。同时,他也在思考,“玄玑子”一死,这些余孽是会树倒猢狲散,还是会推出新的首领?那个临死前诡异的目光,究竟意味着什么?
就在众人对白芷的伤势几乎绝望之时,转机意外出现。陆其琛派往岭南搜寻“七星海棠”的小队,在完成任务后并未立刻返回,而是依照命令,在当地继续探寻可能对解毒疗伤有益的奇药。他们历尽艰辛,从一处瘴疠弥漫的深谷中,带回了一种名为“回魂草”的罕见灵药。此草据说有滋养神魂、续接生机的奇效,但极其稀少,采摘不易。
药材被火速送入金陵行辕。太医院院判亲自查验后,认为或可一试,但风险依旧很大。病榻上的皇帝得知后,以微弱却坚定的语气下旨:“用!务必……救活白芷。”
为了更有效地处理国政,缓解监国皇子独自理政的压力,同时也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在部分老成持重的宗室和朝臣建议下,一个全新的机构“议政堂”被提议设立。议政堂拟由监国皇子主持,成员包括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的主要长官,以及……镇北王陆其琛,并特邀几位德高望重的致仕老臣参与咨议。
此议一出,朝野议论纷纷。支持者认为此举可集思广益,稳定朝局;反对者则担忧这会分散皇权,尤其是让外藩武将参与中枢决策,恐开恶例。
大皇子与四皇子对此态度暧昧,既不愿看到李泓权力巩固,又对陆其琛入朝参政心存忌惮。
安若欢得知“议政堂”之议,沉吟良久。
“此乃双刃之剑。”他评价道,“用得好,可聚人心,稳朝纲;用之不当,则党争立起,权责混淆。”
他让学徒急信陆其琛:“议政堂之议,可顺势而为,然切记,尔之根本在北境。参与中枢,当以建言、备咨询为主,具体政务,尤其是人事任免,万不可轻易表态,更不可遥控。谨守‘拱卫’之责,方是长久之道。”
同时,他也提醒安湄:“议政堂若立,京城势力必将重新划分。王府宜超然物外,静观其变。”
“回魂草”能否救醒白芷?“议政堂”能否顺利设立并发挥积极作用?“沙蛇”的余孽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后手?皇帝孱弱的身体还能支撑多久?几位皇子的野心又将如何演变?
“议政堂”之议,在朝堂之上掀起不小的波澜。几经博弈,最终章程落定:由李泓主持,成员包括枢密使、中书令、门下侍中三位核心重臣,镇北王陆其琛遥领参议,另邀三位德高望重的致仕老臣以备咨询。议政堂负责审议重大军国要务,形成条陈,最终由皇子裁决,若遇极其重大或争议不休之事,方可呈报病榻上的皇帝御览。
此举看似将陆其琛抬入了决策核心,实则也将其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更以“遥领”和“条陈”制度,限制了他的直接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