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然入夜,御书房内,仍然灯火通明,南海进贡的龙涎香在紫金瑞兽炉中静静燃烧,散发出宁神定魄的淡雅气息。
这里的奢华是内敛而厚重的,紫檀木雕花的书架顶天立地,其上并非金玉玩器,而是塞满了各类典籍孤本、山河图志。
地上铺着完整的北皑皑州玄甲城特产雪熊皮毯,柔软无声。
梁柱皆用最上等的金丝楠木,即便降低了装饰标准,不去刻意镶嵌宝石美玉,那木料本身温润的光泽与纹理,以及历经岁月沉淀的王者气度,也足以让任何踏入此地的人心生敬畏。
须知,眼前这般气象,竟已是这位皇帝陛下厉行节俭后的结果。
新皇周梓瑜甫一登基,尚在冲龄,便做了一件令内务府和宗室瞠目结舌的大事——他亲自审阅宫中每一笔用度,下旨将一切装潢陈设、仪仗规制、后宫衣着、金银首饰、乃至每日餐食的标准,全都重新厘定,大幅降低了等级和花费,去奢从简,砍掉了所有他认为不必要的浮华开销。
内务府当初递上来的单子,被他用朱笔删改得面目全非。
然而,大宁王朝积攒千余年的底蕴实在过于雄厚,即便被他如此大刀阔斧地削减,这皇宫大内,这天子书房,其所呈现出的气象,依旧远超寻常王侯公卿的想象,绝非“简朴”二字可以形容。
曾有近臣私下进言,言及陛下是否过于苛待自身,有失皇家体面。
周梓瑜闻言只是淡淡一笑,目光却已投向案头那堆积如山的各地奏报,平静道:“朕已减少了宫中七成用度,省下的银钱可充边饷,可赈灾民。但我大宁亿兆子民之福祉,天下州郡之兴衰,岂是因朕一人再节衣缩食、多用些粗瓷瓦罐就能决定的?国之根本,在于吏治,在于民生,在于军备,而非天子寝宫是否镶金嵌玉。这些表面功夫,适可而止便好。”一番话,既显其务实,更见其格局。
自此,再无人敢非议此事。
镶金的宽大御案后,大宁王朝当今圣天子,重德帝周梓瑜正凝神批阅奏折。
重德帝周梓瑜,其能御极登临九五,本身便是一段千古佳话。
他的父亲,上一任仁乐帝,性情淡泊,雅好琴棋书画与修道养生,对繁琐政事与权力倾轧可谓深恶痛绝,甚至在位期间多次懒政,不上早朝,奏折更是全权由阁臣代劳。
而周梓瑜自襁褓中便显早慧,及至少年,更是聪颖绝伦,对经世治国之道有着异乎常人的洞察力。
年仅十三岁时,他于一次廷议中,仅凭旁听便精准指出了数位重臣在边疆策论中的疏漏与短视,并提出了数条令满朝文武瞠目结舌却又无可辩驳的长远方略,其眼光之毒辣、思虑之深远,震惊朝野。
仁乐帝目睹此景,非但未有被触犯的恼怒,反而如释重负,龙颜大悦。
他本就视皇位如枷锁,深感自己才德不足且志不在此,恐耽误国运。
见幼子虽年齿未足,却已展现出远超自己、甚至足以媲美开国雄主的雄才大略与沉静心性,一个前所未有的念头在他心中迅速坚定。
不过旬月,仁乐帝便做出了一件震动九州、前所未有的大事——在庄严肃穆的大朝会上,当着皇室宗亲、满朝公卿的面,他力排众议,以“天授奇才,德胜于朕,当承大统以安社稷”为由,毅然决然地将至尊皇位,禅让给了届时年仅十三岁的太子周梓瑜。
此举石破天惊,古之罕有。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至尊之位与如山重任,少年周梓瑜的反应再次令所有人意外。
他并未如寻常孩童般惶恐推拒,也未表现出过度的兴奋,只是平静地出列,跪受玺绶,那双清澈却深不见底的眸子勇敢迎向父亲与群臣审视的目光,坦然道:“儿臣,谨遵父皇之命,必竭肱骨之力,不负江山,不负黎民。”
其从容气度,仿佛早已料到这一刻,又仿佛天生便该属于这九龙金座。
自此,年仅十三岁的周梓瑜登基为帝,次年改元“重德”,甫一即位,便雷厉风行,大行仁政,革除弊病,生生将已有沉暮之气的大宁王朝焕然一新,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盛世华章。
而如今,这位重德帝早已年过而立,但因秉承皇帝必踏上修仙路的祖宗礼法,岁月并未在他脸上留下过多痕迹,反而赋予了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与近乎仙逸的俊美。
他的面容线条柔和却不失英气,肌肤莹润如上好的羊脂玉,在灯火下泛着淡淡光辉。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低垂的眼眸,睫毛长而浓密,如同蝶翼般在眼睑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偶尔抬起时,其内里深邃若寒潭,仿佛能洞彻人心。
鼻梁挺直,唇形极好,小巧而饱满,是天然的粉嫩色泽,此刻因专注而微微抿着,平添了几分禁欲的威严。
一头乌黑长发并未戴繁复的帝冠,仅用一根剔透的龙首白玉簪一丝不苟地束在头顶,更显得脖颈修长,风姿清绝。
他身着一件黑底金丝便装龙袍,并非大朝会时的隆重衮服,但依旧尊贵无比。
黑色的绸缎为底,上用纯金丝线绣出繁复的云海蛟龙纹,龙形矫健,隐于云中,虽不张牙舞爪,却自有一股内敛的磅礴之气。
随着他手腕移动,袍袖上的金纹在光线下流淌,暗影浮动。
他手中握着一支御笔,笔杆是温润沁手的千年暖玉,笔毫乃大宁极北雪原玉貂项间最柔软的一撮毫尖,染墨均匀,下笔如有神助。
而他腕下那方砚台,更是了不得。
这方砚台色泽古拙,呈深紫色,乃是御案上,乃至整个御书房最贵重之物。
是其父仁乐帝当年不惜重金,并搭上了一份极大的人情,才从超然物外的治学书院现任院长手中求来的宝物,作为年少时重德帝的及冠礼物——一方孕育了不知多少岁月的瀚海苦石文运砚。
此砚无需刻意保养,自身便时刻散发着温和醇厚的文运清气,能静心凝神,助长智慧,研磨出的墨汁书写文字,据说能千年不褪色,虫蚁不近。
仁乐帝自己不喜政事,却将此等重宝送给了儿子,其意不言而喻。
这里的奢华是内敛而厚重的,紫檀木雕花的书架顶天立地,其上并非金玉玩器,而是塞满了各类典籍孤本、山河图志。
地上铺着完整的北皑皑州玄甲城特产雪熊皮毯,柔软无声。
梁柱皆用最上等的金丝楠木,即便降低了装饰标准,不去刻意镶嵌宝石美玉,那木料本身温润的光泽与纹理,以及历经岁月沉淀的王者气度,也足以让任何踏入此地的人心生敬畏。
须知,眼前这般气象,竟已是这位皇帝陛下厉行节俭后的结果。
新皇周梓瑜甫一登基,尚在冲龄,便做了一件令内务府和宗室瞠目结舌的大事——他亲自审阅宫中每一笔用度,下旨将一切装潢陈设、仪仗规制、后宫衣着、金银首饰、乃至每日餐食的标准,全都重新厘定,大幅降低了等级和花费,去奢从简,砍掉了所有他认为不必要的浮华开销。
内务府当初递上来的单子,被他用朱笔删改得面目全非。
然而,大宁王朝积攒千余年的底蕴实在过于雄厚,即便被他如此大刀阔斧地削减,这皇宫大内,这天子书房,其所呈现出的气象,依旧远超寻常王侯公卿的想象,绝非“简朴”二字可以形容。
曾有近臣私下进言,言及陛下是否过于苛待自身,有失皇家体面。
周梓瑜闻言只是淡淡一笑,目光却已投向案头那堆积如山的各地奏报,平静道:“朕已减少了宫中七成用度,省下的银钱可充边饷,可赈灾民。但我大宁亿兆子民之福祉,天下州郡之兴衰,岂是因朕一人再节衣缩食、多用些粗瓷瓦罐就能决定的?国之根本,在于吏治,在于民生,在于军备,而非天子寝宫是否镶金嵌玉。这些表面功夫,适可而止便好。”一番话,既显其务实,更见其格局。
自此,再无人敢非议此事。
镶金的宽大御案后,大宁王朝当今圣天子,重德帝周梓瑜正凝神批阅奏折。
重德帝周梓瑜,其能御极登临九五,本身便是一段千古佳话。
他的父亲,上一任仁乐帝,性情淡泊,雅好琴棋书画与修道养生,对繁琐政事与权力倾轧可谓深恶痛绝,甚至在位期间多次懒政,不上早朝,奏折更是全权由阁臣代劳。
而周梓瑜自襁褓中便显早慧,及至少年,更是聪颖绝伦,对经世治国之道有着异乎常人的洞察力。
年仅十三岁时,他于一次廷议中,仅凭旁听便精准指出了数位重臣在边疆策论中的疏漏与短视,并提出了数条令满朝文武瞠目结舌却又无可辩驳的长远方略,其眼光之毒辣、思虑之深远,震惊朝野。
仁乐帝目睹此景,非但未有被触犯的恼怒,反而如释重负,龙颜大悦。
他本就视皇位如枷锁,深感自己才德不足且志不在此,恐耽误国运。
见幼子虽年齿未足,却已展现出远超自己、甚至足以媲美开国雄主的雄才大略与沉静心性,一个前所未有的念头在他心中迅速坚定。
不过旬月,仁乐帝便做出了一件震动九州、前所未有的大事——在庄严肃穆的大朝会上,当着皇室宗亲、满朝公卿的面,他力排众议,以“天授奇才,德胜于朕,当承大统以安社稷”为由,毅然决然地将至尊皇位,禅让给了届时年仅十三岁的太子周梓瑜。
此举石破天惊,古之罕有。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至尊之位与如山重任,少年周梓瑜的反应再次令所有人意外。
他并未如寻常孩童般惶恐推拒,也未表现出过度的兴奋,只是平静地出列,跪受玺绶,那双清澈却深不见底的眸子勇敢迎向父亲与群臣审视的目光,坦然道:“儿臣,谨遵父皇之命,必竭肱骨之力,不负江山,不负黎民。”
其从容气度,仿佛早已料到这一刻,又仿佛天生便该属于这九龙金座。
自此,年仅十三岁的周梓瑜登基为帝,次年改元“重德”,甫一即位,便雷厉风行,大行仁政,革除弊病,生生将已有沉暮之气的大宁王朝焕然一新,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盛世华章。
而如今,这位重德帝早已年过而立,但因秉承皇帝必踏上修仙路的祖宗礼法,岁月并未在他脸上留下过多痕迹,反而赋予了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与近乎仙逸的俊美。
他的面容线条柔和却不失英气,肌肤莹润如上好的羊脂玉,在灯火下泛着淡淡光辉。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低垂的眼眸,睫毛长而浓密,如同蝶翼般在眼睑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偶尔抬起时,其内里深邃若寒潭,仿佛能洞彻人心。
鼻梁挺直,唇形极好,小巧而饱满,是天然的粉嫩色泽,此刻因专注而微微抿着,平添了几分禁欲的威严。
一头乌黑长发并未戴繁复的帝冠,仅用一根剔透的龙首白玉簪一丝不苟地束在头顶,更显得脖颈修长,风姿清绝。
他身着一件黑底金丝便装龙袍,并非大朝会时的隆重衮服,但依旧尊贵无比。
黑色的绸缎为底,上用纯金丝线绣出繁复的云海蛟龙纹,龙形矫健,隐于云中,虽不张牙舞爪,却自有一股内敛的磅礴之气。
随着他手腕移动,袍袖上的金纹在光线下流淌,暗影浮动。
他手中握着一支御笔,笔杆是温润沁手的千年暖玉,笔毫乃大宁极北雪原玉貂项间最柔软的一撮毫尖,染墨均匀,下笔如有神助。
而他腕下那方砚台,更是了不得。
这方砚台色泽古拙,呈深紫色,乃是御案上,乃至整个御书房最贵重之物。
是其父仁乐帝当年不惜重金,并搭上了一份极大的人情,才从超然物外的治学书院现任院长手中求来的宝物,作为年少时重德帝的及冠礼物——一方孕育了不知多少岁月的瀚海苦石文运砚。
此砚无需刻意保养,自身便时刻散发着温和醇厚的文运清气,能静心凝神,助长智慧,研磨出的墨汁书写文字,据说能千年不褪色,虫蚁不近。
仁乐帝自己不喜政事,却将此等重宝送给了儿子,其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