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三国:曹烁篡权,貂蝉伴我卧榻谋》

  7

  正当她感伤时,扶苏抱着一叠新制纸张叩门来访。

  “殿下亲临,有失远迎。”

  **推门笑迎。

  “先生,明日朝会需呈递这份《大秦五年纲要》。”

  “其中多有疏漏,恳请先生斧正。”

  扶苏神色凝重地递上竹简。

  “无妨,出不了大岔子。”

  “非是我轻视朝臣,朝堂之上能领会此策者,不过寥寥数人。”

  “他们只需依言行事即可。”

  “终归由陛下定夺。”

  **胸有成竹道。

  大秦之利,在于乾坤独断。

  任他公卿将相,只要始皇帝决心已定,无人敢有异议。

  “先生……”

  “学生心中忐忑,还请您过目。”

  扶苏面带愁容拱手相求。

  “罢了,进来说话。”

  **含笑将他引入内室。

  “热巴,吩咐膳房备膳,再准备些宵夜点心。”

  观扶苏神色,怕是彻夜难谈。

  **掩门时又补了一句。

  “诺。”

  热巴垂首应声,捧着陶器心事重重离去。

  ——

  晨光熹微时分。

  “先生!”

  “先生!”

  扶苏去而复返,叩门声急促。

  他此刻方寸大乱,离了**便似失却主心骨。

  史载扶苏屡因谏言犯颜,然此番不同往日。

  从前所谏不过关乎万民生计,纵有差池,其害有限。

  而今他主笔的五年国策,系天下苍生计。

  若政令有失,必致滔天之祸!

  扶苏虽曾暗自思量君临天下的景象,当真担此重任时,却只余惶恐。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公子,这卯时未至……”

  **披衣而出,睡眼惺忪。

  衣襟半敞间,晨风掠过腿毛,飒飒作舞。

  “早朝在即,请先生速速整装同行。”

  扶苏语带焦灼。

  “晓得了,这就来。”

  **抻着懒腰折返内室。

  少顷。

  马车碾过咸阳道,车厢内鼾声起伏。

  **仰面酣睡,呼噜声随颠簸忽高忽低。

  “先生!”

  “宫门将至,快醒醒!”

  扶苏攥紧衣袖,实在不解这般紧要关头,**怎能安睡如常。

  待马车停驻,百官正鱼贯入宫。

  “先生,我们到了。”

  众人瞧见**在太子车驾上酣睡,不由交头接耳,既羡且妒。

  到了么?

  **揉着惺忪睡眼,赧然一笑:昨夜辗转难眠,殿下见谅。他利落地跃下车辕,随手整理衣冠。

  先生以为此事可成?

  扶苏眉宇间凝着忧色。

  必成!

  **答得干脆。

  先生何以这般笃定?

  扶苏神色稍霁,侧首笑问。

  令尊是始皇帝。

  **见其愕然,续道:纵使满朝反对,陛下金口一开,便是铁律。

  况且......

  天下大势,如江河奔涌。

  逆流者,

  必亡。

  **语毕,目光若有似无地掠过被文官簇拥的李斯。李斯似有所感,冷眼斜睨,拂袖疾行。

  扶苏颔首:为苍生计,孤在所不惜。

  殿下莫要这般悲壮。

  **朗笑着与他并肩走向麒麟殿:咱们稳操胜券。

  太子殿下。

  李信似偶然驻足道旁。待二人经过时,他热络见礼。

  李将军。

  扶苏略一颔首,仍与**低声密语。

  李信僵立原地。

  他原想着主动示好,太子定会礼遇有加。岂料扶苏竟视若无睹。

  莫非我这征西大将军如此轻贱?

  太子。

  蒙毅与王翦立于殿前,群臣环绕如众星拱月。文官以李斯马首是瞻,武将则唯蒙、王二族是从。近来扶苏地位日固,趋炎附势者愈众。

  蒙上卿,王老将军。

  扶苏简单见礼,对众人道:诸位来得早。

  **掩口打了个哈欠,抄手而立,状若超脱。然蒙毅与王翦暗自计较:太子与**相识不久,却形影不离,更口口声声称。长此以往,蒙、王两族将何以立足?

  时辰将至。

  入殿罢。

  扶苏怀中捧着一个狭长的木匣,蒙毅尚未看清是何物,他已疾步迈入大殿。

  朝中重臣陆续入席,各自落座。

  蒙世叔,陈少府可否坐此位?

  扶苏的席位居于众人之首。

  他环顾四周,唯见蒙恬距己最近。

  自然......

  蒙恬话音未落,笑容骤然僵在脸上。

  太子竟让**坐于自己上首!

  谢过世叔。

  扶苏姿态谦卑,又心焦难耐,未待蒙恬说完便当是应允。

  这...恐有不妥。

  **泰然自若地在蒙毅身侧坐下。

  蒙上卿,初入朝堂,还望指教。

  他拱手作揖,笑意盈盈。

  蒙毅面色阴沉,向旁侧挪了半尺。

  转念又觉此举示弱,竟又挪回原处,反将**挤得一个趔趄。

  呵......

  **不禁失笑。

  堂堂九卿重臣,竟如蒙童争席般幼稚。

  陛下驾到——

  侍者长喝声中,嬴政神采飞扬步入殿内。

  百官俯首行礼,肃然静立。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扶苏喉头发紧,掌心渗出细汗。

  为苍生社稷。

  **在身后轻声提点。

  儿臣,有本上奏。

  扶苏深吸一口气,声震殿宇。

  始皇帝目光微动,眼底掠过一丝欣慰。

  太子,终是长大了。

  麒麟殿内众臣目光灼灼,惊疑不定地望向扶苏。

  往日太子临朝,不过静听政事,学习治国之道。

  纵有不解,亦只待退朝后与陛下私议。

  今日首倡奏议,实属破天荒。

  李斯余光扫过**,心下了然。

  必是此人暗中谋划。

  只是不知太子所奏何事。

  奏来。

  始皇帝稳坐御案之后,气度沉凝。

  扶苏转身展开案上木匣。

  三卷绢帛奏书徐徐展开,密密麻麻的篆字如蚁排衙。

  他手腕轻抖,帛书应声舒展。

  群臣哗然。

  太子此番,竟是有备而来!

  往常朝臣上奏,最多在笏板上简略记几笔要点,以防奏对时有所疏漏。

  可扶苏这次却足足写了三卷竹简!

  不知是何等要事,值得他这般郑重其事。

  大秦立国至今已五百载,历经三十一代君王。

  初时不过是西陲弹丸之地,疆域不过五十余里。

  直到先祖襄公受封诸侯时,仍时常遭受戎狄侵扰劫掠。周天子曾言:戎狄无道,侵夺岐丰之地,秦若能驱逐戎狄,便可占有其地。

  因此秦国初创时,便定下三大国策:抗戎、御狄、守土拓疆。

  百年之后,穆公在位期间,秦已坐拥八百里疆土。此时......

  扶苏滔滔不绝,从大秦肇始娓娓道来。

  他文思敏捷,言辞条理分明,语调起伏有致。

  始皇帝面露赞许之色,指尖轻叩御案,仔细聆听。

  李斯却越听越是心惊。

  扶苏竟以大秦立国为题开篇,所议必非寻常之事。

  更令他不安的是,看陛下神情,似乎早已知晓内情。

  可怜他身为丞相,竟对此毫不知情。

  此刻仍猜不透接下来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及至父皇横扫六国,登临帝位。

  四海归一,天下大同。

  放眼寰宇,再无敌手。

  儿臣日夜思虑,终有一问。

  戎狄早已销声匿迹,六国灰飞烟灭。

  泱泱大秦,该当剑指何方?

  我等所求,究竟为何?

  扶苏早有准备,说到此处略作停顿,静待众人回应。

  李信先前被当众驳了颜面,正是心高气傲之时,当即出列激昂陈词:自当西征西域,踏平三十六国!再建不世功业!

  扶苏转身含笑相询:李将军以为征讨西域难否?

  易如反掌!末将只需两年,必传捷报!李信昂首挺胸,满脸自得。

  西域偏远,小国林立,然其势单力薄,可需举国之力征讨?

  何须劳师动众,两万精兵足矣!

  将军壮志凌云,本宫佩服。扶苏拱手一礼,然本宫所问,乃大秦未来方向,非询将军个人志向。

  这......李信一时语塞,面红耳赤。

  殿中顿时响起窸窣嗤笑。

  文官们素来鄙其趋炎附势,此刻更是毫不掩饰讥讽之意。

  末将......鲁莽失言,请太子见谅。

  本想彰显存在,反倒当众出丑,李信只得灰头土脸退回班列。

  扶苏,继续说吧。

  嬴政投来鼓励的目光。

  扶苏平复心绪,终于说到正题。

  古人言:鸟无双翼难飞,军无统帅难行。

  父王德比三皇,功超五帝。

  登基以来,废分封、立郡县。

  统一文字、规范车轨、统一度量。

  战乱平息,四海归一。

  儿臣以为,时势已变。

  此乃亘古未有之变局。

  群臣应同心协力,为大秦谋划未来。

  圣贤曾说:千里征途,起于跬步。

  不妨以五年为期,既避免空谈,又利于适时修正。

  儿臣恳请父王,为大秦定策。

  扶苏言毕,郑重行礼。

  殿内鸦雀无声。

  有人偷瞄扶苏,有人暗中观察御座后的始皇帝。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太子虽可参政,但终究不是君王,岂能妄议国策!

  若触怒始皇帝,储君之位恐将不保!

  况且,制定国策本是天子与重臣之权。

  李丞相......

  此时众人才想起始终沉默的李斯。

  只见他面沉如水,静待始皇决断。

  李相竟被蒙在鼓里!

  群臣恍然,心头骇然。

  蒙毅猛然回神,急转头去。

  **嘴角含笑,轻拍手掌。

  扶苏干得漂亮!

  大秦的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了!

  单是提出此议,就令满朝震动。

  李斯那副模样,活像死了亲娘。

  若换作是我,这副身板哪扛得住?

  蒙毅胆战心惊。

  陛下知晓,太子知晓,**也知晓。

  唯独满朝文武不知!

  他......

  蒙毅想起对方穿越者的身份,面对这等未知存在,顿生无力之感。

  扶苏。

  你认为大秦未来五年该当如何?

  嬴政全程配合,适时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