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弗·克伦威尔。
这位来自亨廷登郡的绅士,其身份颇值得玩味——他并非世袭的顶级贵族,更像是一位深耕地方、财力雄厚且颇具影响力的乡绅,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力派”人物。在他的家乡,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威望。
他曾担任过下议院议员,如今风云再起,他再次以议员的身份回到了威斯敏斯特宫这个政治漩涡的中心。
此刻,他与他的一部分志同道合的同僚,正致力于一份足以震动王国的文件——《大抗议书》。
这份文件的目的,旨在系统地、毫不留情地列举国王查理一世的种种行径。
不,在克伦威尔及其同道者眼中,那绝非普通的“所作所为”,那简直就是一长串的 “胡作非为” ,是对英格兰古老传统与自由的肆意践踏。
为了彰显这份文件的“民意”,据说有近万名伦敦居民在其上签名画押,构成了对国王的巨大压力。
然而,这“万民请愿”的背后,真相往往比理想更骨感。
想象一下,当一帮手持菜刀、草叉,臂上刺青、面露凶光的社会“大哥”站在你面前,用“和善”的目光注视着你时,大多数人都会深刻地领悟到一个朴素的道理:“国王的威严很远,但眼前的拳头很近;自由诚可贵,但自己的性命更只有一条。”
于是,笔尖颤抖着,留下了名字。这份沉甸甸的《大抗议书》,其分量中,究竟有多少是出于公义的热忱,又有多少是源于对切身安全的恐惧,已然难以分清。
当查理一世带着他新任的“宠臣”、威廉·柯林斯,再次踏入威斯敏斯特宫,意图说服——或者说,压服——那些桀骜不驯的议员,重新批准他那项被剥夺的古老特权 “磅税和船税” 时,他遭遇了意料之中却更为激烈的抵抗。
这一次,站出来的是奥利弗·克伦威尔。
这位来自亨廷顿的议员,没有进行长篇大论的演说。他以一种极具侮辱性的、戏剧化的方式,作为回应——他命人将那份卷帙浩繁的 《大抗议书》 直接在地上一滚,字面意思地铺展开来。那文件长得惊人,如同一条写满罪状的裹尸布,从议会大厅的这头,几乎要延伸到另一头。
“磅税和船税”是英国国王一项历史悠久的特权,旨在为保护海上贸易的皇家海军筹集资金。
然而,在上一次议会召开时,这项权力已被议员们联手剥夺。
当时,议会给查理一世的通知简单而残酷:“陛下,鉴于您那日益增长的野心和短浅的目的,议会正式通知您,源于您身份的磅税和船税,现在正式取消。”
查理一世当时为何会同意?
因为他别无选择。
当时,苏格兰大军正入侵英格兰北部,国王急需议会拨款来组建军队进行抵抗。在巨大的压力下,他被迫放弃了这项重要的财源,以换取议会的支持。
那么,议会最终拨款了吗?
没有。
他们利用了国王的危急处境,逼他放弃了税收特权,然后……什么也没有给他。
“这就很混蛋了,对吧?”
无论站在哪一方的立场,都无法否认这是一个极其恶劣的政治背信。
倒并非议会全然不愿拨款——款项的批准文书,在程序上已然完备。
真正的死结,系于议会中那几个最为激进的议员身上。他们高举着“原则”的旗帜,其赞同是有条件的、包裹着毒药的:这笔钱,绝不能以“国王拨款”的名义支出。
“我们原则上同意,”他们的声音在威斯敏斯特宫内回荡,“但这绝非授予陛下您个人的财富。这是拨付给英格兰军队的薪饷,是为了保卫这个国家,而非满足斯图亚特家族的私欲。”
此言一出,图穷匕见。
这已不再是单纯的拨款,而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抢劫。
这帮议员意图趁国王财政枯竭、苏格兰大军压境的绝境,发起一场致命的“乘胜追击”。他们不仅要拿走国王的征税权,更要夺走他对军队的控制权与指挥权。
他们将钱袋的绳子攥在自己手里,只肯把钱喂给名为“国家”的军队,而绝不允许国王——这支军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染指分毫。
这一步若被达成,王权将彻底沦为议会的附庸,查理一世将从一个君主,变成一个需要向议会乞讨军费、看议会脸色行事的“首席执行官”。
威廉·柯林斯,这位前任驻大明大使,深谙东方“先礼后兵”的智慧,但更明白,在对方彻底撕破脸时,雷霆手段方是菩萨心肠——或者说,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式。
他面对这份铺陈于地、如同挑战书般的《大抗议书》,脸上没有丝毫议会员们预期的惶恐或争辩。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怜悯的冷漠。
在全体议员,尤其是奥利弗·克伦威尔足以杀人的目光注视下,他做了一件让整个威斯敏斯特宫瞬间窒息的事情。
他不慌不忙地从随身的行囊中,取出了一小捆用于野外生火的干柴与引火物。
然后,在死一般的寂静中,他蹲下身,熟练地将引火物塞到那长长的羊皮纸卷下。
“吧唧——”
随着火石撞击的清脆声响,一簇火苗猛地窜起,《大抗议书》上那些精心罗列的罪状、那些象征着“民意”的签名,在跳跃的火焰中迅速卷曲、焦黑,化为缕缕青烟和灰烬。
“你竟敢——!”
奥利弗·克伦威尔的怒吼如同雄狮,瞬间点燃了整个议会大厅的炸药桶。
以他为首的议员们仿佛被这一把火直接烧掉了理智,他们再也无法维持绅士的体面,纷纷暴跳而起,手指几乎要戳到威廉·柯林斯的鼻尖上,各式各样最恶毒、最愤怒的咒骂与指责如同暴风骤雨般倾泻而来:
“亵渎!这是对英格兰自由的亵渎!”
“异教徒!野蛮人!”
“抓住这个国王的爪牙!”
威廉却只是平静地站起身,慢条斯理地拍了拍手上可能沾染的灰烬。
他环视着这群陷入狂怒的议员,眼神如同在看一场与己无关的闹剧。这无声的蔑视,比任何言语的反击都更具杀伤力。
而他身后的查理一世,虽然强作镇定,但嘴角那一丝难以抑制的、快意的弧度,却暴露了他内心巨大的舒爽。
这把火,烧掉的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议会强加于他头顶的屈辱。威廉用最直接、最粗鲁的方式,替他完成了一次他梦寐以求却不敢实施的王权反击。
爽!
一股前所未有的、近乎颤栗的快意,如同电流般窜过查理一世的四肢百骸。
他活了这么久,顶着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国王的沉重冠冕,何曾真正“爽”过?日复一日,是与议会的扯皮纠缠,是财政捉襟见肘的羞耻,是王权威严被一点点蚕食的无力。
而现在,此刻!他亲眼看着自己亲手提拔的臣子,用最直接、最粗暴、最亵渎的方式,将那份象征着议会傲慢与自身屈辱的《大抗议书》付之一炬,更是将奥利弗·克伦威尔那帮一直与他对着干的议员的脸皮,踩在脚下,反复摩擦!
为何是“反复摩擦”?
因为,威廉·柯林斯在众人惊恐愤怒的注视下,做完这一切后,并未退回。
他竟缓缓地、一步步地,踏过地上仍在微微燃烧的纸灰,径直走到了因极致的愤怒而浑身颤抖、面色铁青的奥利弗·克伦威尔面前。
然后,他停了下来。
既不行礼,也不言语。
他只是看着他。
用一种平静到近乎残忍的目光,上下打量着这位议会中的悍将,仿佛在审视一件物品,一头被困住的野兽。
那目光里没有胜利者的炫耀,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漠然与审视。
这无声的、持续的注视,比任何胜利的宣言或恶毒的咒骂,都更具侮辱性。
它像是在说:“我看穿你了,而你,奈何不了我。”
每一秒的沉默,都是对克伦威尔尊严的又一次凌迟;
每一次目光的扫视,都是对议会权威的又一次践踏。
在这令人窒息的对峙中,查理一世感觉自己那被压抑了十几年的灵魂,终于透过了一口恶气。他从未像现在这样,清晰地感受到权力带来的、令人迷醉的甘美。
奥利弗·克伦威尔——这位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将成为护国公,并险些加冕为王的男人——其意志与怒火,岂是轻易能够承受的?
亲眼目睹自己与同僚呕心沥血铸就的《大抗议书》,那份承载着他们的理想、策略与对王权愤怒的纲领性文件,竟被威廉·柯林斯,这个曾经的外派官员,以如此轻蔑、如此侮辱的方式付之一炬……这已远远超出了政治斗争的范畴,这是对他个人及其所代表事业的极致践踏。
一股冰冷到极致、继而沸腾的怒意,取代了最初的震惊与狂躁。
他没有像其他议员那样失态地咆哮,那不符合他的本性。
下一刻,他猛地起身。
那高大的身躯如同一座骤然拔地而起的铁塔,带着一股几乎凝成实质的压迫感。
议会大厅内嘈杂的咒骂与惊呼,仿佛被这股无形的力量瞬间压制,变得鸦雀无声。
他的目光,穿透了空气中尚未散尽的纸张焦糊味,直直地刺向威廉·柯林斯。
那眼神之中,没有歇斯底里,只有一种深沉的、如同磐石般坚定的仇恨与杀意。
它仿佛在无声地宣告:“我记住你了。这不仅仅是政见不合,这是私人恩怨。我们之间,从此只有一方能站在不列颠的土地上。”
这一刻,不再是国王与议会的对抗,而是克伦威尔与柯林斯——两个强大意志之间,不死不休的直接对决。
克伦威尔压抑着怒火,他越过威廉,目光直刺其身后的国王:“我要和国王谈谈。”
威廉·柯林斯的身影却如一道不可逾越的铁壁,纹丝不动。
他的回应平静:“你没有资格和国王陛下谈谈,奥利弗·克伦威尔议员。”
“我作为下议院议员,有英格兰赋予我的古老权力!”
克伦威尔的声音陡然拔高,他试图搬出宪政的传统与议会的尊严作为最后的武器。
“从现在开始……”
他刻意停顿,让死寂吞噬掉克伦威尔所有的气势,然后清晰地、一字一顿地宣告:“……没有了。”
“你没有资格阻碍国王见想见的人!”
威廉·柯林斯却只是微微侧首,仿佛听到了一句无关紧要的闲谈。
他从礼服内袋中缓缓抽出一方洁白的手帕,动作优雅地擦了擦自己的脸颊“我想我有……”
他拖长了语调,将手帕折好,重新收回怀中,“——这个资格。国王陛下……”
他略作停顿,嘴角浮起一丝弧度,“并不想和你这种人说话。”
“你……会为你今天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的……”
面对这赤裸裸的警告,威廉并未动怒,反而像是听到了一句值得深思的格言。
“我想…………” 他故意拉长了语调,“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每一个人。”
威廉缓缓扫过全场。他将每一位议员脸上的神情——恐惧、惊愕、屈辱,或是陷入深思的凝重——都尽收眼底。
他不再理会僵立在一旁、眼中燃烧着无声怒火的克伦威尔,转身面向王座上的查理一世,微微欠身。
随后,他重新面向议员们,“现在,让我们开始下一个议题……”他略微停顿,“关于恢复国王陛下自古享有的‘磅税’与‘船税’征收权的表决。”
这位来自亨廷登郡的绅士,其身份颇值得玩味——他并非世袭的顶级贵族,更像是一位深耕地方、财力雄厚且颇具影响力的乡绅,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力派”人物。在他的家乡,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威望。
他曾担任过下议院议员,如今风云再起,他再次以议员的身份回到了威斯敏斯特宫这个政治漩涡的中心。
此刻,他与他的一部分志同道合的同僚,正致力于一份足以震动王国的文件——《大抗议书》。
这份文件的目的,旨在系统地、毫不留情地列举国王查理一世的种种行径。
不,在克伦威尔及其同道者眼中,那绝非普通的“所作所为”,那简直就是一长串的 “胡作非为” ,是对英格兰古老传统与自由的肆意践踏。
为了彰显这份文件的“民意”,据说有近万名伦敦居民在其上签名画押,构成了对国王的巨大压力。
然而,这“万民请愿”的背后,真相往往比理想更骨感。
想象一下,当一帮手持菜刀、草叉,臂上刺青、面露凶光的社会“大哥”站在你面前,用“和善”的目光注视着你时,大多数人都会深刻地领悟到一个朴素的道理:“国王的威严很远,但眼前的拳头很近;自由诚可贵,但自己的性命更只有一条。”
于是,笔尖颤抖着,留下了名字。这份沉甸甸的《大抗议书》,其分量中,究竟有多少是出于公义的热忱,又有多少是源于对切身安全的恐惧,已然难以分清。
当查理一世带着他新任的“宠臣”、威廉·柯林斯,再次踏入威斯敏斯特宫,意图说服——或者说,压服——那些桀骜不驯的议员,重新批准他那项被剥夺的古老特权 “磅税和船税” 时,他遭遇了意料之中却更为激烈的抵抗。
这一次,站出来的是奥利弗·克伦威尔。
这位来自亨廷顿的议员,没有进行长篇大论的演说。他以一种极具侮辱性的、戏剧化的方式,作为回应——他命人将那份卷帙浩繁的 《大抗议书》 直接在地上一滚,字面意思地铺展开来。那文件长得惊人,如同一条写满罪状的裹尸布,从议会大厅的这头,几乎要延伸到另一头。
“磅税和船税”是英国国王一项历史悠久的特权,旨在为保护海上贸易的皇家海军筹集资金。
然而,在上一次议会召开时,这项权力已被议员们联手剥夺。
当时,议会给查理一世的通知简单而残酷:“陛下,鉴于您那日益增长的野心和短浅的目的,议会正式通知您,源于您身份的磅税和船税,现在正式取消。”
查理一世当时为何会同意?
因为他别无选择。
当时,苏格兰大军正入侵英格兰北部,国王急需议会拨款来组建军队进行抵抗。在巨大的压力下,他被迫放弃了这项重要的财源,以换取议会的支持。
那么,议会最终拨款了吗?
没有。
他们利用了国王的危急处境,逼他放弃了税收特权,然后……什么也没有给他。
“这就很混蛋了,对吧?”
无论站在哪一方的立场,都无法否认这是一个极其恶劣的政治背信。
倒并非议会全然不愿拨款——款项的批准文书,在程序上已然完备。
真正的死结,系于议会中那几个最为激进的议员身上。他们高举着“原则”的旗帜,其赞同是有条件的、包裹着毒药的:这笔钱,绝不能以“国王拨款”的名义支出。
“我们原则上同意,”他们的声音在威斯敏斯特宫内回荡,“但这绝非授予陛下您个人的财富。这是拨付给英格兰军队的薪饷,是为了保卫这个国家,而非满足斯图亚特家族的私欲。”
此言一出,图穷匕见。
这已不再是单纯的拨款,而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抢劫。
这帮议员意图趁国王财政枯竭、苏格兰大军压境的绝境,发起一场致命的“乘胜追击”。他们不仅要拿走国王的征税权,更要夺走他对军队的控制权与指挥权。
他们将钱袋的绳子攥在自己手里,只肯把钱喂给名为“国家”的军队,而绝不允许国王——这支军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染指分毫。
这一步若被达成,王权将彻底沦为议会的附庸,查理一世将从一个君主,变成一个需要向议会乞讨军费、看议会脸色行事的“首席执行官”。
威廉·柯林斯,这位前任驻大明大使,深谙东方“先礼后兵”的智慧,但更明白,在对方彻底撕破脸时,雷霆手段方是菩萨心肠——或者说,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式。
他面对这份铺陈于地、如同挑战书般的《大抗议书》,脸上没有丝毫议会员们预期的惶恐或争辩。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怜悯的冷漠。
在全体议员,尤其是奥利弗·克伦威尔足以杀人的目光注视下,他做了一件让整个威斯敏斯特宫瞬间窒息的事情。
他不慌不忙地从随身的行囊中,取出了一小捆用于野外生火的干柴与引火物。
然后,在死一般的寂静中,他蹲下身,熟练地将引火物塞到那长长的羊皮纸卷下。
“吧唧——”
随着火石撞击的清脆声响,一簇火苗猛地窜起,《大抗议书》上那些精心罗列的罪状、那些象征着“民意”的签名,在跳跃的火焰中迅速卷曲、焦黑,化为缕缕青烟和灰烬。
“你竟敢——!”
奥利弗·克伦威尔的怒吼如同雄狮,瞬间点燃了整个议会大厅的炸药桶。
以他为首的议员们仿佛被这一把火直接烧掉了理智,他们再也无法维持绅士的体面,纷纷暴跳而起,手指几乎要戳到威廉·柯林斯的鼻尖上,各式各样最恶毒、最愤怒的咒骂与指责如同暴风骤雨般倾泻而来:
“亵渎!这是对英格兰自由的亵渎!”
“异教徒!野蛮人!”
“抓住这个国王的爪牙!”
威廉却只是平静地站起身,慢条斯理地拍了拍手上可能沾染的灰烬。
他环视着这群陷入狂怒的议员,眼神如同在看一场与己无关的闹剧。这无声的蔑视,比任何言语的反击都更具杀伤力。
而他身后的查理一世,虽然强作镇定,但嘴角那一丝难以抑制的、快意的弧度,却暴露了他内心巨大的舒爽。
这把火,烧掉的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议会强加于他头顶的屈辱。威廉用最直接、最粗鲁的方式,替他完成了一次他梦寐以求却不敢实施的王权反击。
爽!
一股前所未有的、近乎颤栗的快意,如同电流般窜过查理一世的四肢百骸。
他活了这么久,顶着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国王的沉重冠冕,何曾真正“爽”过?日复一日,是与议会的扯皮纠缠,是财政捉襟见肘的羞耻,是王权威严被一点点蚕食的无力。
而现在,此刻!他亲眼看着自己亲手提拔的臣子,用最直接、最粗暴、最亵渎的方式,将那份象征着议会傲慢与自身屈辱的《大抗议书》付之一炬,更是将奥利弗·克伦威尔那帮一直与他对着干的议员的脸皮,踩在脚下,反复摩擦!
为何是“反复摩擦”?
因为,威廉·柯林斯在众人惊恐愤怒的注视下,做完这一切后,并未退回。
他竟缓缓地、一步步地,踏过地上仍在微微燃烧的纸灰,径直走到了因极致的愤怒而浑身颤抖、面色铁青的奥利弗·克伦威尔面前。
然后,他停了下来。
既不行礼,也不言语。
他只是看着他。
用一种平静到近乎残忍的目光,上下打量着这位议会中的悍将,仿佛在审视一件物品,一头被困住的野兽。
那目光里没有胜利者的炫耀,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漠然与审视。
这无声的、持续的注视,比任何胜利的宣言或恶毒的咒骂,都更具侮辱性。
它像是在说:“我看穿你了,而你,奈何不了我。”
每一秒的沉默,都是对克伦威尔尊严的又一次凌迟;
每一次目光的扫视,都是对议会权威的又一次践踏。
在这令人窒息的对峙中,查理一世感觉自己那被压抑了十几年的灵魂,终于透过了一口恶气。他从未像现在这样,清晰地感受到权力带来的、令人迷醉的甘美。
奥利弗·克伦威尔——这位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将成为护国公,并险些加冕为王的男人——其意志与怒火,岂是轻易能够承受的?
亲眼目睹自己与同僚呕心沥血铸就的《大抗议书》,那份承载着他们的理想、策略与对王权愤怒的纲领性文件,竟被威廉·柯林斯,这个曾经的外派官员,以如此轻蔑、如此侮辱的方式付之一炬……这已远远超出了政治斗争的范畴,这是对他个人及其所代表事业的极致践踏。
一股冰冷到极致、继而沸腾的怒意,取代了最初的震惊与狂躁。
他没有像其他议员那样失态地咆哮,那不符合他的本性。
下一刻,他猛地起身。
那高大的身躯如同一座骤然拔地而起的铁塔,带着一股几乎凝成实质的压迫感。
议会大厅内嘈杂的咒骂与惊呼,仿佛被这股无形的力量瞬间压制,变得鸦雀无声。
他的目光,穿透了空气中尚未散尽的纸张焦糊味,直直地刺向威廉·柯林斯。
那眼神之中,没有歇斯底里,只有一种深沉的、如同磐石般坚定的仇恨与杀意。
它仿佛在无声地宣告:“我记住你了。这不仅仅是政见不合,这是私人恩怨。我们之间,从此只有一方能站在不列颠的土地上。”
这一刻,不再是国王与议会的对抗,而是克伦威尔与柯林斯——两个强大意志之间,不死不休的直接对决。
克伦威尔压抑着怒火,他越过威廉,目光直刺其身后的国王:“我要和国王谈谈。”
威廉·柯林斯的身影却如一道不可逾越的铁壁,纹丝不动。
他的回应平静:“你没有资格和国王陛下谈谈,奥利弗·克伦威尔议员。”
“我作为下议院议员,有英格兰赋予我的古老权力!”
克伦威尔的声音陡然拔高,他试图搬出宪政的传统与议会的尊严作为最后的武器。
“从现在开始……”
他刻意停顿,让死寂吞噬掉克伦威尔所有的气势,然后清晰地、一字一顿地宣告:“……没有了。”
“你没有资格阻碍国王见想见的人!”
威廉·柯林斯却只是微微侧首,仿佛听到了一句无关紧要的闲谈。
他从礼服内袋中缓缓抽出一方洁白的手帕,动作优雅地擦了擦自己的脸颊“我想我有……”
他拖长了语调,将手帕折好,重新收回怀中,“——这个资格。国王陛下……”
他略作停顿,嘴角浮起一丝弧度,“并不想和你这种人说话。”
“你……会为你今天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的……”
面对这赤裸裸的警告,威廉并未动怒,反而像是听到了一句值得深思的格言。
“我想…………” 他故意拉长了语调,“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每一个人。”
威廉缓缓扫过全场。他将每一位议员脸上的神情——恐惧、惊愕、屈辱,或是陷入深思的凝重——都尽收眼底。
他不再理会僵立在一旁、眼中燃烧着无声怒火的克伦威尔,转身面向王座上的查理一世,微微欠身。
随后,他重新面向议员们,“现在,让我们开始下一个议题……”他略微停顿,“关于恢复国王陛下自古享有的‘磅税’与‘船税’征收权的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