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渐消,初秋的凉风悄然吹入紫禁城。
坤宁宫庭院内的几株桂花树,已开始吐出细小的、金黄的花苞,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甜香。
这一日,朱厚照处理完政务,信步来到坤宁宫。
夏望舒正坐在窗下的绣架前,专注地绣着一幅秋菊图。
见皇帝进来,她放下针线,含笑迎驾。
“皇后近日气色颇好。”朱厚照携着她的手坐下,端详着她的脸庞。或许是心境开阔了些,夏望舒眉宇间那份属于少女的柔美愈发明显,少了几分刚大婚时的拘谨。
“托陛下的福,宫中诸事顺遂。”夏望舒浅笑,亲自为他斟上一杯温热的菊花茶,“听闻西苑教导队练兵颇有成效,陛下可稍宽心了。”
朱厚照接过茶盏,指尖不经意触碰到她温润的手,心中微微一动。
他注意到夏望舒今日挽发的是一支素雅的玉簪,而非往日那些繁复的金钗步摇。
“朕近日得了一对和田玉玦,温润无瑕,正配皇后。”朱厚照从袖中取出一个锦盒,打开,里面是一对毫无雕饰、却光泽内蕴的羊脂白玉玦。“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望舒温良贤淑,堪配此玉。”
夏望舒微微一怔,看着那对纯净无暇的玉玦,脸上泛起一丝红晕。
这并非多么贵重的赏赐,却比那些珠光宝气的首饰更显心意。她接过锦盒,轻声谢恩:“臣妾谢陛下厚赐。”
“你我夫妻,不必言谢。”朱厚照握着她的手,语气温和,“前朝纷扰,回到这里,能得片刻宁静,朕心甚慰。”
两人正说着体己话,司礼监首席王岳在外求见。朱厚照宣他进来。
王岳躬身禀报:“皇爷,内阁呈报,关于明年春季祭祀先农坛的一应仪注及所需款项,请皇爷预览。另外…寿宁侯府(张鹤龄已革爵,但府邸依旧被民间称为侯府)递了牌子,张…张氏老夫人染恙,思念太后,恳请太后恩准张延龄之女,入宫侍疾一段时日。”
前一件事是例行公事,后一件事则颇为微妙。
张太后因兄弟之事,与皇帝心生隔阂,深居简出。
张家此时请求让晚辈入宫,既有探病之实,也未尝没有借此缓和与皇帝关系、试探圣意的意图。
朱厚照沉吟片刻。
他对张家并无好感,但也不想将张太后逼得太紧。
他需要展示宽仁,也需要维持后宫表面的平静。
“祭祀先农坛的仪注,朕看过了,准其所奏。款项由内帑与户部各支一半。”朱厚照先处理了公务,然后才道,“至于张家…母后近日凤体如何?”
王岳回道:“太后娘娘入秋后偶有咳嗽,太医已瞧过,说是并无大碍,只需静养。”
“既如此,”朱厚照做出了决断,“嗯..准我那表妹入宫侍疾,但需按制,由宫中女官陪同,暂住仁寿宫偏殿,无诏不得随意走动。一应用度,按郡主例供给。告诉张家,好生伺候老夫人,便是尽了孝道,母后这里,自有朕与皇后照料。”
这番处置,既全了孝道和太后的颜面,给了张家一个台阶下,又严格限制了其活动范围,避免其借机生事,可谓恩威并施,分寸拿捏得极准。
王岳领旨而去。
夏望舒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对皇帝的处事手段愈发钦佩。她轻声道:“陛下处置得当,母后知晓,心中也会宽慰些。”
朱厚照叹了口气:“皇家无小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示人以宽,反而能收奇效。”他这是在潜移默化地教导夏望舒一些平衡之道。
夏望舒聪慧,一点即透。她想起一事,说道:“前日内务府呈上今岁苏杭织造进贡的绸缎样本,臣妾见其中有几种新式暗纹提花绸,花色清雅,质地也比往年更显细腻光洁,听闻是用了改良的织机所致。陛下日理万机,不若用这新绸裁几件常服?也算是对江南工匠巧思的勉励。”
朱厚照闻言,颇感兴趣:“哦?皇后有心了。拿来朕瞧瞧。”
夏望舒命宫女取来样本。朱厚照仔细看去,果然见几种绸缎的纹理更加精致均匀,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他来自现代,深知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无论是军工还是民用。
“好,甚好!”朱厚照赞道,“便依皇后所言,裁几件常服。另外,传朕的口谕给织造衙门,献上新绸的工匠,各有赏赐!让他们将改良织机的图样和方法详细记录,呈报工部存档,若确实有效,当在江南织户中酌情推广。”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几匹好绸缎的问题,背后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升。
给予肯定和奖励,能鼓励更多的技术创新。这也是一种无声的导向,向朝野表明,皇帝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利”与“技”。
一条玉玦,关乎夫妻情意与品德象征;一匹新绸,连着江南民生与技术萌芽;一道对张家的旨意,维系着后宫前朝的平衡微澜。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都与朱厚照正在推动的系统性改革息息相关,共同编织着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时代画卷。
而在这画卷中央,帝后之间那份基于理解与支持的情感,也在这波澜壮阔的变革岁月里,悄然生长,如同庭院中那即将盛放的桂花,虽不耀眼,却芬芳悠长。
坤宁宫庭院内的几株桂花树,已开始吐出细小的、金黄的花苞,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甜香。
这一日,朱厚照处理完政务,信步来到坤宁宫。
夏望舒正坐在窗下的绣架前,专注地绣着一幅秋菊图。
见皇帝进来,她放下针线,含笑迎驾。
“皇后近日气色颇好。”朱厚照携着她的手坐下,端详着她的脸庞。或许是心境开阔了些,夏望舒眉宇间那份属于少女的柔美愈发明显,少了几分刚大婚时的拘谨。
“托陛下的福,宫中诸事顺遂。”夏望舒浅笑,亲自为他斟上一杯温热的菊花茶,“听闻西苑教导队练兵颇有成效,陛下可稍宽心了。”
朱厚照接过茶盏,指尖不经意触碰到她温润的手,心中微微一动。
他注意到夏望舒今日挽发的是一支素雅的玉簪,而非往日那些繁复的金钗步摇。
“朕近日得了一对和田玉玦,温润无瑕,正配皇后。”朱厚照从袖中取出一个锦盒,打开,里面是一对毫无雕饰、却光泽内蕴的羊脂白玉玦。“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望舒温良贤淑,堪配此玉。”
夏望舒微微一怔,看着那对纯净无暇的玉玦,脸上泛起一丝红晕。
这并非多么贵重的赏赐,却比那些珠光宝气的首饰更显心意。她接过锦盒,轻声谢恩:“臣妾谢陛下厚赐。”
“你我夫妻,不必言谢。”朱厚照握着她的手,语气温和,“前朝纷扰,回到这里,能得片刻宁静,朕心甚慰。”
两人正说着体己话,司礼监首席王岳在外求见。朱厚照宣他进来。
王岳躬身禀报:“皇爷,内阁呈报,关于明年春季祭祀先农坛的一应仪注及所需款项,请皇爷预览。另外…寿宁侯府(张鹤龄已革爵,但府邸依旧被民间称为侯府)递了牌子,张…张氏老夫人染恙,思念太后,恳请太后恩准张延龄之女,入宫侍疾一段时日。”
前一件事是例行公事,后一件事则颇为微妙。
张太后因兄弟之事,与皇帝心生隔阂,深居简出。
张家此时请求让晚辈入宫,既有探病之实,也未尝没有借此缓和与皇帝关系、试探圣意的意图。
朱厚照沉吟片刻。
他对张家并无好感,但也不想将张太后逼得太紧。
他需要展示宽仁,也需要维持后宫表面的平静。
“祭祀先农坛的仪注,朕看过了,准其所奏。款项由内帑与户部各支一半。”朱厚照先处理了公务,然后才道,“至于张家…母后近日凤体如何?”
王岳回道:“太后娘娘入秋后偶有咳嗽,太医已瞧过,说是并无大碍,只需静养。”
“既如此,”朱厚照做出了决断,“嗯..准我那表妹入宫侍疾,但需按制,由宫中女官陪同,暂住仁寿宫偏殿,无诏不得随意走动。一应用度,按郡主例供给。告诉张家,好生伺候老夫人,便是尽了孝道,母后这里,自有朕与皇后照料。”
这番处置,既全了孝道和太后的颜面,给了张家一个台阶下,又严格限制了其活动范围,避免其借机生事,可谓恩威并施,分寸拿捏得极准。
王岳领旨而去。
夏望舒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对皇帝的处事手段愈发钦佩。她轻声道:“陛下处置得当,母后知晓,心中也会宽慰些。”
朱厚照叹了口气:“皇家无小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示人以宽,反而能收奇效。”他这是在潜移默化地教导夏望舒一些平衡之道。
夏望舒聪慧,一点即透。她想起一事,说道:“前日内务府呈上今岁苏杭织造进贡的绸缎样本,臣妾见其中有几种新式暗纹提花绸,花色清雅,质地也比往年更显细腻光洁,听闻是用了改良的织机所致。陛下日理万机,不若用这新绸裁几件常服?也算是对江南工匠巧思的勉励。”
朱厚照闻言,颇感兴趣:“哦?皇后有心了。拿来朕瞧瞧。”
夏望舒命宫女取来样本。朱厚照仔细看去,果然见几种绸缎的纹理更加精致均匀,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他来自现代,深知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无论是军工还是民用。
“好,甚好!”朱厚照赞道,“便依皇后所言,裁几件常服。另外,传朕的口谕给织造衙门,献上新绸的工匠,各有赏赐!让他们将改良织机的图样和方法详细记录,呈报工部存档,若确实有效,当在江南织户中酌情推广。”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几匹好绸缎的问题,背后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升。
给予肯定和奖励,能鼓励更多的技术创新。这也是一种无声的导向,向朝野表明,皇帝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利”与“技”。
一条玉玦,关乎夫妻情意与品德象征;一匹新绸,连着江南民生与技术萌芽;一道对张家的旨意,维系着后宫前朝的平衡微澜。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都与朱厚照正在推动的系统性改革息息相关,共同编织着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时代画卷。
而在这画卷中央,帝后之间那份基于理解与支持的情感,也在这波澜壮阔的变革岁月里,悄然生长,如同庭院中那即将盛放的桂花,虽不耀眼,却芬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