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皇家格物院。
徐明远到任已近两月,这座原本带着些许“作坊”气息的研发机构,已在他手中逐渐显露出“体系”的雏形。
他将鲁胜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其能完全专注于技术攻坚。
而他自身,则如同一个精密的齿轮箱,将来自皇帝的旨意、兵部的需求、户部的拨款以及格物院内部各组的进展,高效地啮合、传动。
他的值房内,悬挂着数张巨大的图表。
一张是“正德一式步铳”及“手铳”的零部件分解图,标注着负责工匠、验收标准、良品率。
一张是新型野战炮的研发进度表,分为“炮身材料”、“结构设计”、“炮弹引信”、“炮架机动”四个大项。
其下又细分若干子项,每个子项都有负责人、当前状态(攻关中/试验中/已完成)和遇到的问题;还有一张是全院人员、物料、经费的月度核算总表。
此刻,他正与鲁胜、陈观及几位新任的科室主事议事。
“鲁院使,陈主管。”
徐明远指着火炮进度表上“炮身材料”一项。
“野狐岭大捷,陛下甚慰,然亦催问新型火炮进度。杨总制在宣府,急需更犀利之火器以应对鞑靼反扑。钢材攻关,乃重中之重,目前卡在何处?”
鲁胜眼中带着血丝,但精神亢奋:“徐大人,整体铸造之大口径炮管,良品率依旧太低,十不得三。我与陈小子反复推算,问题主要在于铁水纯净度、范模精度,以及……冷却收缩不均。后者尤为关键,极易产生内应力,导致炸膛或隐性裂纹。”
陈观推了推他的水晶眼镜,补充道:“学生近日重读《武经总要》前卷(注:宋仁宗时期编撰,此处借用其名,意指前代兵书),其中提及‘冷锻’之法可增铁甲韧性。或可尝试,待炮管粗胚铸成,不使其完全冷却,趁热以水力重锤反复锻打其外壁,既能压实材质,消除气孔,或亦可引导其内应力均匀释放,改善韧性。此乃学生根据现有数据之推演,尚需大量试验验证。”
“水力重锤?”
徐明远沉吟片刻,立刻看向工建科主事,“在京郊试验场附近,寻一合适溪流,搭建水力锻坊,需要几日?”
“若物料充足,十日可成!”
工建主事显然早有准备。
“好!即刻去办!所需人力、物料,优先调配!”
徐明远果断下令,随即又对鲁胜道。
“鲁院使,请与陈主管细化‘热锻’工艺,一俟水力锻坊建成,立刻着手试验。同时,整体铸造的改良亦不可停,双管齐下。”
“分体式结构呢?”徐明远看向力械设计组。
“回大人,初步图纸已完成。”
力械组主事呈上图纸。
“参照佛郎机子母铳原理,设计钢制药室与熟铁炮管以螺旋卡榫连接。优势在于可快速更换预装药室,提升射速,且药室损坏可单独更换,降低成本。难点在于卡榫密封,需确保发射时不泄气,目前正在测试几种不同的软金属垫圈材料。”
徐明远仔细查看图纸,点头道:“思路甚好。密封问题,可与材物料研组协同解决。此设计亦需制作样机进行实弹测试,与整体铸造方案并行比较。”
会议高效而务实,每个问题都被分解、指派、设定时限。
徐明远并不干涉具体技术,但他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资源流向最急需的地方,信息在不同组别间顺畅流通。
就在格物院为火炮项目全力冲刺时,兵部转来了杨一清关于野狐岭之战的详细战报副本,以及皇帝对“正德一式步铳”在实战中表现的评价。
梁正在评价中肯定了新铳的可靠性。
但也指出了几点不足:连续射击后铳管发热严重,影响装填和精度;铳刺(套在枪口下的矛头)与铳身结合处强度不足,一次激烈白刃战后多有松动;以及,能否进一步减轻重量,便于长途行军?
这份来自一线最真实的反馈,立刻被徐明远列为最高优先级。他召集相关组别,将皇帝指出的问题逐一分解:
材物料研组负责研究铳管散热,尝试在铳管外加装散热片(灵感来自水井打水的辘轳支架结构),或探索更耐热的铳管钢材。
金工组负责重新设计铳刺卡榫结构,增强其锁闭强度。
力械设计组则与算学组合作,分析铳身各部件重量,寻找在保证结构强度下,可能减重的空间,比如更薄的护木、镂空的机匣,需平衡强度与工艺难度。
整个格物院如同一个被输入了新指令的精密仪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失败与挫折仍是家常便饭,水力锻打的第一批炮管胚料在锻打中碎裂过半;新设计的铳刺卡榫在暴力测试中崩断;尝试减重的护木在模拟磕碰中开裂……
但每一次失败,都被详细记录,分析原因,成为下一次尝试的基石。
陈观的算学组在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开始尝试建立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来预测不同结构、不同材料在特定受力下的表现,虽然粗糙,却极大地减少了盲目试验的次数。
体系的力量开始显现。
它或许不如某个天才灵光一现来得绚烂,却更加坚韧、持久,能够将分散的智慧与力量凝聚在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前行。
梁正通过徐明远条理清晰的定期汇报,清晰地感知着这种变化。他知道,格物院正在走的这条路,远比一两件新式火器的诞生更为重要。
徐明远到任已近两月,这座原本带着些许“作坊”气息的研发机构,已在他手中逐渐显露出“体系”的雏形。
他将鲁胜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其能完全专注于技术攻坚。
而他自身,则如同一个精密的齿轮箱,将来自皇帝的旨意、兵部的需求、户部的拨款以及格物院内部各组的进展,高效地啮合、传动。
他的值房内,悬挂着数张巨大的图表。
一张是“正德一式步铳”及“手铳”的零部件分解图,标注着负责工匠、验收标准、良品率。
一张是新型野战炮的研发进度表,分为“炮身材料”、“结构设计”、“炮弹引信”、“炮架机动”四个大项。
其下又细分若干子项,每个子项都有负责人、当前状态(攻关中/试验中/已完成)和遇到的问题;还有一张是全院人员、物料、经费的月度核算总表。
此刻,他正与鲁胜、陈观及几位新任的科室主事议事。
“鲁院使,陈主管。”
徐明远指着火炮进度表上“炮身材料”一项。
“野狐岭大捷,陛下甚慰,然亦催问新型火炮进度。杨总制在宣府,急需更犀利之火器以应对鞑靼反扑。钢材攻关,乃重中之重,目前卡在何处?”
鲁胜眼中带着血丝,但精神亢奋:“徐大人,整体铸造之大口径炮管,良品率依旧太低,十不得三。我与陈小子反复推算,问题主要在于铁水纯净度、范模精度,以及……冷却收缩不均。后者尤为关键,极易产生内应力,导致炸膛或隐性裂纹。”
陈观推了推他的水晶眼镜,补充道:“学生近日重读《武经总要》前卷(注:宋仁宗时期编撰,此处借用其名,意指前代兵书),其中提及‘冷锻’之法可增铁甲韧性。或可尝试,待炮管粗胚铸成,不使其完全冷却,趁热以水力重锤反复锻打其外壁,既能压实材质,消除气孔,或亦可引导其内应力均匀释放,改善韧性。此乃学生根据现有数据之推演,尚需大量试验验证。”
“水力重锤?”
徐明远沉吟片刻,立刻看向工建科主事,“在京郊试验场附近,寻一合适溪流,搭建水力锻坊,需要几日?”
“若物料充足,十日可成!”
工建主事显然早有准备。
“好!即刻去办!所需人力、物料,优先调配!”
徐明远果断下令,随即又对鲁胜道。
“鲁院使,请与陈主管细化‘热锻’工艺,一俟水力锻坊建成,立刻着手试验。同时,整体铸造的改良亦不可停,双管齐下。”
“分体式结构呢?”徐明远看向力械设计组。
“回大人,初步图纸已完成。”
力械组主事呈上图纸。
“参照佛郎机子母铳原理,设计钢制药室与熟铁炮管以螺旋卡榫连接。优势在于可快速更换预装药室,提升射速,且药室损坏可单独更换,降低成本。难点在于卡榫密封,需确保发射时不泄气,目前正在测试几种不同的软金属垫圈材料。”
徐明远仔细查看图纸,点头道:“思路甚好。密封问题,可与材物料研组协同解决。此设计亦需制作样机进行实弹测试,与整体铸造方案并行比较。”
会议高效而务实,每个问题都被分解、指派、设定时限。
徐明远并不干涉具体技术,但他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资源流向最急需的地方,信息在不同组别间顺畅流通。
就在格物院为火炮项目全力冲刺时,兵部转来了杨一清关于野狐岭之战的详细战报副本,以及皇帝对“正德一式步铳”在实战中表现的评价。
梁正在评价中肯定了新铳的可靠性。
但也指出了几点不足:连续射击后铳管发热严重,影响装填和精度;铳刺(套在枪口下的矛头)与铳身结合处强度不足,一次激烈白刃战后多有松动;以及,能否进一步减轻重量,便于长途行军?
这份来自一线最真实的反馈,立刻被徐明远列为最高优先级。他召集相关组别,将皇帝指出的问题逐一分解:
材物料研组负责研究铳管散热,尝试在铳管外加装散热片(灵感来自水井打水的辘轳支架结构),或探索更耐热的铳管钢材。
金工组负责重新设计铳刺卡榫结构,增强其锁闭强度。
力械设计组则与算学组合作,分析铳身各部件重量,寻找在保证结构强度下,可能减重的空间,比如更薄的护木、镂空的机匣,需平衡强度与工艺难度。
整个格物院如同一个被输入了新指令的精密仪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失败与挫折仍是家常便饭,水力锻打的第一批炮管胚料在锻打中碎裂过半;新设计的铳刺卡榫在暴力测试中崩断;尝试减重的护木在模拟磕碰中开裂……
但每一次失败,都被详细记录,分析原因,成为下一次尝试的基石。
陈观的算学组在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开始尝试建立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来预测不同结构、不同材料在特定受力下的表现,虽然粗糙,却极大地减少了盲目试验的次数。
体系的力量开始显现。
它或许不如某个天才灵光一现来得绚烂,却更加坚韧、持久,能够将分散的智慧与力量凝聚在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前行。
梁正通过徐明远条理清晰的定期汇报,清晰地感知着这种变化。他知道,格物院正在走的这条路,远比一两件新式火器的诞生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