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遇吉深得帝心,靠的绝非仅是勇武,更是那份超越年龄的审慎与缜密。
黔国公沐崑的“交底”并未让他全然放心,反而让他心中疑窦更深——若局面真如沐崑所言那般清晰可控,又何须京营劳师远征?这位镇守西南多年的勋贵,其话语中几分是真,几分是权衡自身利益后的取舍,需要仔细甄别。
送走沐崑后,周遇吉并未立刻行动,而是独自在帐中对着舆图沉思良久。
暮色降临时,他唤来了自己的亲兵队长,低声吩咐了几句。不多时,一名身着普通夜不收号服,但眼神格外沉静锐利的汉子被引了进来。
此人姓韩,名烈,名义上是京营的斥候百户,实则是出发前,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亲自拨给周遇吉的得力干将,负责情报稽核与秘密联络。
“韩百户,黔国公之言,你怎么看?”周遇吉没有寒暄,直接问道。
韩烈拱手,声音平直无波:“回国公爷的话,沐公爷所言大体不差,杨友确系因清丈、苛索而反,亦与周边土司联姻。但有三处关键,语焉不详,或与卑职暗查有所出入。”
“讲。”
“其一,沐公爷言及水西土司对杨友不满,但据卑职手下探得,水西与杨友虽有商路之争,但其女嫁与杨友长子已育有一子,姻亲纽带牢固,绝非简单‘不满’二字可概括,更多是待价而沽。其二,沐公爷暗示周边小土司多可拉拢,然卑职发现,其中至少有两家,近月来与杨友使者往来密切,恐已暗通款曲。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韩烈顿了顿,“沐公爷未提,此前几次征剿失利,除官军自身原因外,军中亦有将领与土司私下交通,泄露军情,乃至故意贻误战机,此恐才是屡剿不绝之顽疾!”
周遇吉瞳孔微缩,一股寒意自脊背升起。他料到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却没想到竟已侵蚀到官军内部至此等地步!难怪沐崑言语含糊,这里面的水,太深了。
“可能查到是谁?”
“线索指向都指挥使司的几位佥事和卫所指挥,但暂无实据,且牵涉甚广,动之恐引起更大动荡,于当前平叛不利。”韩烈冷静分析。
周遇吉默然片刻,手指敲击着桌面:“此事暂且按下,严密监控即可。当前首要,是厘清杨友真实实力与周边态势。你的渠道,继续深挖土司间的关系与官军内部隐患。明面上的情报,我来处理。”
次日,周遇吉再次召集参谋司全体成员。与之前分派琐碎任务不同,他这次提出了明确要求:“将所有搜集来的信息,无论是黔国公府提供、市井打探、还是商人口述,去芜存菁,相互印证,绘制三张图。”
“其一,《播州势力关联图》,标明杨友核心集团、姻亲联盟、潜在盟友、摇摆势力及敌对者,以不同颜色标注,并附上各势力头领的性格、诉求简述。”
“其二,《播州资源舆图》,重点标注盐道、粮道、矿藏、重要猎场及贸易节点。”
“其三,《官军此前征剿路线及失利点阵图》,分析每次失败的具体战术、后勤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异常。”
参谋司的年轻人们第一次接到如此系统且有挑战性的任务,个个兴奋不已。他们将在武备学堂所学的数据分析、逻辑推演能力发挥到极致。
白日里,他们继续外出查漏补缺;夜晚,大帐内灯火通明,他们围着巨大的沙盘和画板,激烈争论,将一条条线索如同拼图般嵌入其中。
数日后,三张精心绘制的巨图呈现在周遇吉面前。
《势力关联图》上,关系网络远比沐崑描述的复杂,水西土司的位置被标为“深黄”(高度警惕,待观察),那几个与杨友暗通的小土司则被标为“赤红”(敌意潜在)。《资源舆图》上,野狼谷的私盐通道被重点圈出,而其附近那个对杨友不满的苗寨,也被标注了“可争取”的记号。
最触目惊心的是《失利点阵图》,参谋司结合卷宗和实地探访,用不同颜色旗帜插在沙盘上标识失败地点。
可以清晰看到,几次主要失利,官军都仿佛主动踏入了精心设置的陷阱,路线选择匪夷所思。
“参军请看,”一名参谋指着沙盘上“落魂涧”的位置,“根据地形和苗民口述,此地地势虽险,但并非绝地。王指挥使当年选择在雨夜强渡,本身就违背常理。而溃败后,其残部撤退路线,恰好经过了另一处已知的苗兵埋伏点……这,不像是单纯的指挥失误。”
另一名参谋补充:“李巡抚分兵三路,看似合理,但三路之间联络不畅,各自为战,其中一路更是因‘向导失误’而延误行程,致使另外两路孤军深入……”
一切蛛丝马迹,都隐隐指向了那个韩烈提及,却暂无实据的猜测——内部有鬼!
周遇吉看着沙盘和图册,心中豁然开朗,同时也更加沉重。局势的复杂性远超预期,这已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平叛,更是一场交织着地方政治、土司博弈、官场腐败的乱局。
他再次召来韩烈,将参谋司的分析告知他。“重点查证这几次征剿中,负责向导、联络、以及制定进军路线的具体是哪些人。不要打草惊蛇。”
“卑职明白。”
同时,周遇吉做出了决策。他放弃了立刻大规模进攻老鹰岩的计划,也暂缓了对野狼谷盐道的直接军事行动。他写了一封密奏,以六百里加急直送京师,将西南错综复杂的局势、土司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官军内部可能存在的隐患,详细禀明皇帝,并提出了“以抚为主,剿抚并用,肃清内患,再图根本”的方略。
在等待皇帝旨意的同时,他下令京营继续加强山地适应性训练,并派出更多小股部队,以“协防地方、清剿小股土匪”为名,在播州外围活动,既锻炼部队,也进一步向各方展示力量,施加压力。
他如同一只盘踞的蜘蛛,耐心地编织着情报网络,梳理着每一根丝线,等待着最佳时机,发出致命一击,或者,不战而屈人之兵。
黔国公沐崑的“交底”并未让他全然放心,反而让他心中疑窦更深——若局面真如沐崑所言那般清晰可控,又何须京营劳师远征?这位镇守西南多年的勋贵,其话语中几分是真,几分是权衡自身利益后的取舍,需要仔细甄别。
送走沐崑后,周遇吉并未立刻行动,而是独自在帐中对着舆图沉思良久。
暮色降临时,他唤来了自己的亲兵队长,低声吩咐了几句。不多时,一名身着普通夜不收号服,但眼神格外沉静锐利的汉子被引了进来。
此人姓韩,名烈,名义上是京营的斥候百户,实则是出发前,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亲自拨给周遇吉的得力干将,负责情报稽核与秘密联络。
“韩百户,黔国公之言,你怎么看?”周遇吉没有寒暄,直接问道。
韩烈拱手,声音平直无波:“回国公爷的话,沐公爷所言大体不差,杨友确系因清丈、苛索而反,亦与周边土司联姻。但有三处关键,语焉不详,或与卑职暗查有所出入。”
“讲。”
“其一,沐公爷言及水西土司对杨友不满,但据卑职手下探得,水西与杨友虽有商路之争,但其女嫁与杨友长子已育有一子,姻亲纽带牢固,绝非简单‘不满’二字可概括,更多是待价而沽。其二,沐公爷暗示周边小土司多可拉拢,然卑职发现,其中至少有两家,近月来与杨友使者往来密切,恐已暗通款曲。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韩烈顿了顿,“沐公爷未提,此前几次征剿失利,除官军自身原因外,军中亦有将领与土司私下交通,泄露军情,乃至故意贻误战机,此恐才是屡剿不绝之顽疾!”
周遇吉瞳孔微缩,一股寒意自脊背升起。他料到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却没想到竟已侵蚀到官军内部至此等地步!难怪沐崑言语含糊,这里面的水,太深了。
“可能查到是谁?”
“线索指向都指挥使司的几位佥事和卫所指挥,但暂无实据,且牵涉甚广,动之恐引起更大动荡,于当前平叛不利。”韩烈冷静分析。
周遇吉默然片刻,手指敲击着桌面:“此事暂且按下,严密监控即可。当前首要,是厘清杨友真实实力与周边态势。你的渠道,继续深挖土司间的关系与官军内部隐患。明面上的情报,我来处理。”
次日,周遇吉再次召集参谋司全体成员。与之前分派琐碎任务不同,他这次提出了明确要求:“将所有搜集来的信息,无论是黔国公府提供、市井打探、还是商人口述,去芜存菁,相互印证,绘制三张图。”
“其一,《播州势力关联图》,标明杨友核心集团、姻亲联盟、潜在盟友、摇摆势力及敌对者,以不同颜色标注,并附上各势力头领的性格、诉求简述。”
“其二,《播州资源舆图》,重点标注盐道、粮道、矿藏、重要猎场及贸易节点。”
“其三,《官军此前征剿路线及失利点阵图》,分析每次失败的具体战术、后勤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异常。”
参谋司的年轻人们第一次接到如此系统且有挑战性的任务,个个兴奋不已。他们将在武备学堂所学的数据分析、逻辑推演能力发挥到极致。
白日里,他们继续外出查漏补缺;夜晚,大帐内灯火通明,他们围着巨大的沙盘和画板,激烈争论,将一条条线索如同拼图般嵌入其中。
数日后,三张精心绘制的巨图呈现在周遇吉面前。
《势力关联图》上,关系网络远比沐崑描述的复杂,水西土司的位置被标为“深黄”(高度警惕,待观察),那几个与杨友暗通的小土司则被标为“赤红”(敌意潜在)。《资源舆图》上,野狼谷的私盐通道被重点圈出,而其附近那个对杨友不满的苗寨,也被标注了“可争取”的记号。
最触目惊心的是《失利点阵图》,参谋司结合卷宗和实地探访,用不同颜色旗帜插在沙盘上标识失败地点。
可以清晰看到,几次主要失利,官军都仿佛主动踏入了精心设置的陷阱,路线选择匪夷所思。
“参军请看,”一名参谋指着沙盘上“落魂涧”的位置,“根据地形和苗民口述,此地地势虽险,但并非绝地。王指挥使当年选择在雨夜强渡,本身就违背常理。而溃败后,其残部撤退路线,恰好经过了另一处已知的苗兵埋伏点……这,不像是单纯的指挥失误。”
另一名参谋补充:“李巡抚分兵三路,看似合理,但三路之间联络不畅,各自为战,其中一路更是因‘向导失误’而延误行程,致使另外两路孤军深入……”
一切蛛丝马迹,都隐隐指向了那个韩烈提及,却暂无实据的猜测——内部有鬼!
周遇吉看着沙盘和图册,心中豁然开朗,同时也更加沉重。局势的复杂性远超预期,这已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平叛,更是一场交织着地方政治、土司博弈、官场腐败的乱局。
他再次召来韩烈,将参谋司的分析告知他。“重点查证这几次征剿中,负责向导、联络、以及制定进军路线的具体是哪些人。不要打草惊蛇。”
“卑职明白。”
同时,周遇吉做出了决策。他放弃了立刻大规模进攻老鹰岩的计划,也暂缓了对野狼谷盐道的直接军事行动。他写了一封密奏,以六百里加急直送京师,将西南错综复杂的局势、土司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官军内部可能存在的隐患,详细禀明皇帝,并提出了“以抚为主,剿抚并用,肃清内患,再图根本”的方略。
在等待皇帝旨意的同时,他下令京营继续加强山地适应性训练,并派出更多小股部队,以“协防地方、清剿小股土匪”为名,在播州外围活动,既锻炼部队,也进一步向各方展示力量,施加压力。
他如同一只盘踞的蜘蛛,耐心地编织着情报网络,梳理着每一根丝线,等待着最佳时机,发出致命一击,或者,不战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