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散财童子的科学院之行-《纽约1981:内外八门》

  周陌一行人回到王府时,已是华灯初上。

  他独自坐在书房里,手指无意识地在红木椅扶手上轻轻敲击。

  来到这个时代,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到国内的状况后,他一直在思考,除了那些宏观的建议,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更具体、更直接的事情。

  步枪的事情让他意识到,有些东西不能一蹴而就。

  光有先进的图纸,没有相匹配的工业基础、材料工艺和配套体系,无异于空中楼阁。

  这个年代,祖国需要补的课太多了。

  他的思绪飘散开,回忆着上一世记忆中,那些在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产业。

  芯片、高端机床、航空发动机……一个个名词闪过。

  最终,他的目光定格在“光刻机”上。

  这是信息时代的基石,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84年的光刻技术还远未达到后世EUV的级别,但起步阶段的追赶和布局,恰恰是关键。

  “或许,可以从这里开始做点什么……”周陌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模糊的方向。

  就在周陌沉思的同时,几位关注他行程的领导,也先后收到了秘书的汇报。

  “首长,周陌同志昨天从208所出来,今天先后参观了北大和清华,并在两校各捐赠了六十万美元。”一位秘书轻声汇报。

  领导放下手中的文件,脸上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哦?又捐了一百二十万?

  还是美元?

  这小子,真是个散财童子啊。

  他接下来有什么安排?”

  “暂时还没有明确消息。”

  领导笑了笑,摆摆手:“不急着安排见面,再看看,看看他这葫芦里,到底还要卖出什么药来。”

  类似的对话,在另外几间办公室里也悄然发生。

  秘书们询问是否需要安排与周陌的会面,得到的回复大同小异,都带着几分善意的调侃和期待:

  “先不着急,让这小家伙再转转。”

  “看看咱们这位‘财神爷’还能做出什么惊人之举。”

  周陌自然不知道这些背后的议论。

  他理清思路后,叫来了陈志远。

  “志远,明天我们去中科院看看。

  你联系一下国安那边的同志,就以我个人名义,想给一些基础薄弱的研究所捐款为由,进行对接安排。”周陌吩咐道。

  “好的,先生,我马上去办。”陈志远领命而去。

  当晚,中科院方面就接到了内部通知,得知那位在清北豪掷千金的“爱国商人”周陌,次日将要来访,意图捐款。

  这个消息让中科院的几位主要领导——卢嘉锡、严东生、周光召、孙鸿烈等人既感意外,又觉欣喜。

  “这位周陌同志,听说很年轻,手笔可不小啊。”卢嘉锡笑着对几位同僚说。

  严东生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几分感慨和期待:“清北各六十万美金,真是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没想到这把‘火’要烧到我们科学院来了。”

  周光召也笑道:“看来我们这位海外游子,是打定主意要当这个‘散财童子’了。

  这是好事啊,说明他真心想为国家做点实事。”

  孙鸿烈点头附和:“确实是好事。我们很多研究所,现在最缺的就是经费。”

  经过简单商议,他们决定由与海外学术联系较多、且分管相关工作的严东生副院长负责明天的接待工作。

  安排妥当后,周陌回到卧室洗漱。

  推开房门,却见詹妮弗已经等在房里。

  她今天又换上了一件极具东方风情的红色丝绸肚兜,细绳系在颈后和腰间,勾勒出她33C的饱满曲线和纤细腰肢,下身则是一条同材质的超短睡裤,露出一双笔直修长的美腿。

  鼻梁上依旧架着那副平光眼镜,为她性感的装扮平添了几分知性和…挑衅的味道。

  她斜倚在床头,看着周陌,嘴角勾起一抹妩媚的笑容:“Michael,今天忙了一天,需要放松一下吗?”

  周陌看着她这副打扮,眼神微暗,嘴角也扬起一丝弧度:“看来你是早有准备。”

  (此处省略详细描写三百字)……

  友谊赛的最后,依旧是詹妮弗溃不成军,用带着哭腔的声音连连求饶:“爹地…饶了我吧…我错了…”周陌这才满意地放过她,相拥入眠。

  新的一天,周陌照例早起晨练,形意拳的劲力圆融贯通,五禽戏的动作舒展自然。

  洗漱完毕,用过早餐,北大和清华的两位副校长——张副校长和解副校长,已经各自带着学校的财务人员准时来到了王府。

  周陌与他们简单寒暄了两句。

  张副校长感激地说:“周先生,账户已经开好了,真是太感谢您了!”

  解副校长也附和道:“是啊,周先生,您这可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周陌点点头:“手续上的事情,你们和我的秘书詹妮弗对接就好。

  詹妮弗,你带迈克尔和林国栋,跟两位校长去中国银行办理汇款。”

  “好的,Michael。”詹妮弗今天换上了一身得体的职业套装,显得干练十足。

  她带着迈克尔·陈和林国栋,与两位副校长及其随行人员离开了王府。

  安排完汇款事宜,周陌对留下的其他人说:“今天上午自由活动,注意安全。”

  然后,他便只带着陈志远,坐上了国安安排的车辆,前往中国科学院。

  在中科院,严东生副院长亲自在门口迎接。

  “周先生,欢迎欢迎!久仰大名啊!”

  严东生热情地握住周陌的手,“您在清北的义举,我们已经听说了,令人钦佩!”

  周陌谦和地回应:“严院长您太客气了,我只是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直很仰慕科学院的科研实力,今天特地来学习参观。”

  在严东生的陪同下,几人来到会客室落座。

  寒暄几句后,周陌直接切入主题:

  “严院长,不瞒您说,我这次来,除了参观,也确实是想了解一下,咱们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所里,有哪些是研究方向非常重要,但目前经费特别困难的?

  尤其是那些关乎未来科技发展,但目前可能见效慢、投入大的基础研究领域。”

  一听这话,严东生立刻打开了话匣子,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无奈和急切:“周先生,您这话可算是问到点子上了!

  我们科学院啊,摊子大,项目多,但国家拨下来的经费就那么多,分到每个研究所,每个项目上,真是杯水车薪啊!”

  他掰着手指头数道:“比如说半导体所,他们搞集成电路、搞光刻技术,哪一样不是烧钱的?

  买一台好点的设备,可能就要花掉他们大半年的经费!

  还有计算技术所,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跟不上,就要落后挨打啊!

  还有自动化所、电子所、力学所、高能物理所……哪个不说自己缺钱?

  很多有潜力的年轻研究员,因为经费问题,想法无法实现,项目无法开展,我看着都心疼!”

  严东生言辞恳切,将目前国内科研界普遍面临的经费困境,清晰地展现在周陌面前。

  周陌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等严东生说完,他沉吟片刻,说道:“严院长,我明白您的难处。

  这样吧,如果您方便的话,能不能让我看看这些研究所的一些基本资料?

  主要是他们的研究方向、目前的主要课题以及大致的团队情况。

  不需要涉及具体技术细节和保密内容。”

  “方便!当然方便!”

  严东生立刻应道,随即吩咐秘书去取相关资料。

  很快,几大摞整理好的研究所简介被送了进来。

  周陌接过,开始一份份仔细翻阅起来,他看得很快,但眼神专注。